与文本共情

2023-10-25 16:55方青龙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语句笔者文本

方青龙

经过多年实验,“语文主题学习”已经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模式之一。在各地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创新中,“语文主题学习”的内涵不断丰富,教学策略不断涌现。本期的两篇文章分别从情感渗透、创新与整合两个角度诠释了“语文主题学习”的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中指出:“精选文质兼美的作品,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这一论述强调了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与“语文主题学习”中的主题育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情感熏陶呢?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慈母情深》的教学为例,阐述如何依托文本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一、确定教学目标,总体把握内容,初步感知情感

《慈母情深》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为“亲情浓浓”,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习作要素是“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在教学之前,笔者结合教情与学情,这样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关键词句在文中的表达效果;②借助文中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③结合生活经历,以《鼻子一酸》为题写一个小练笔。在此基础上,笔者带领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反复阅读,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浓浓亲情。

笔者借助纺纱工厂声音嘈杂、空气不流通、纱絮飘飞的视频导入新课后,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自读课文,初步把握文意。学生阅读文本后,大体上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慈母情深》讲述了“我”到母亲工作的街道小工厂找母亲并向母亲要钱买《青年近卫军》,母亲顶着世俗的压力给了“我”一元五角钱,“我”用这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水果罐头,母亲数落“我”后,又给“我”凑足买书的钱。然后,笔者要求学生重读課文,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母亲工作的环境和母亲的工作情况。学生重读课文,通过同桌互学,概括出母亲工作的环境是压抑、嘈杂、闷热的,并且从母亲的动作和眼神中看出母亲工作的艰辛。最后,笔者让学生再读课文,要求学生从文本中挖掘作者表达的情感,并为学生提供了情感支架:母亲工作那么辛苦,挣钱那么不易,为什么还是毫不犹豫地给“我”买书的钱?学生再读课文并交流后,明确:母亲虽然工作辛苦,挣钱不易,但为了让“我”学习,宁愿自己受苦也绝不让“我”无书可读。从这一件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中,学生看到了母爱的伟大,立志一定要好好学习,报答母亲。学生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不但把握了文本主要内容,还初步感受到文本中普通而浓郁的亲情。

二、深入文本,借助重要语句,促进情感共鸣

文本理解虽然是建立在文本所有内容的基础上,但课堂教学受时间限制,教师不可能对文本内容字字解析。教学实践证明,抓住文本关键语句教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学生基本把握文本内容、初步感知母爱伟大之后,笔者借助学生自悟、生生互学、小组合作探究、师生问答、情境创设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借助文本中的一些关键语句分析母亲工作的艰辛和母爱的伟大。比如,笔者为了让学生加深对伟大母爱的理解,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假设你是文中的母亲,请你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拒绝“我”要钱买书的要求。这个情境要求学生从文本中找出关键语句并说明理由。学生很感兴趣,重新阅读文本,很快就从文中找出关键语句,并说明了理由。有的学生找出“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并说明理由——“我”家人口多,特别贫穷,无力购买不能吃的课外书。有的学生找出“母亲那一年被铁路工厂辞退了,为了每月二十七元的收入,又在一个加工棉胶鞋的街道小厂上班”,并说明理由——失业的母亲收入极低,没有能力为孩子买书。有的学生找出“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并说明理由——母亲工作的环境非常恶劣,赚钱不易,不能把钱花在买书上。学生从这些关键语句中认识到:母亲在生活重压之下,毫不犹豫地给我一元五角钱,完全是出于伟大的母爱。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母爱的伟大,笔者要求学生从侧面描写的角度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经过同桌互学,学生从文中找出如下语句:“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大姐,别给!没有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学生从这些侧面描写的语句中再次感受到生活的不易、母亲的艰难,以及母亲承受着的世俗压力,从而与作者产生共情,深切体会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三、联系现实生活,学会感恩,升华情感

情感教育不是空洞说教,必须与学生现实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共情。为此,笔者教学《慈母情深》时设计了“联系现实,表达真情”的环节,旨在让学生将文本内容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借助生活实际,体验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炽烈情感。

首先,笔者让学生回顾父母工作的艰辛。一部分学生对父母的工作非常熟悉,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学生说“父亲从事外卖工作,每天要送很多单外卖,晚上十一点后才能回家”,有的学生说“母亲在保险公司工作,每天回到家还在不断地打电话联系客户”,有的学生说“父母都在同一家工厂上班,为了多赚钱,父母天天加班,连周末也不休息”,等等。另一部分学生基本不了解父母工作的内容,只能泛泛而谈。笔者巧用这一教学契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不管父母从事什么工作,都很辛苦。如果我们不了解父母的工作,我们就无法理解父母工作的艰辛。”不了解父母工作的学生听了笔者的话,表示“回家后一定要关心父母的工作”。

在此基础上,笔者请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和家庭生活思考:“父母工作很辛苦,我们应该如何报答父母呢?”有的学生说“要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有的学生说“回家后帮父母做一些家务劳动,让父母多休息一会儿”;有的学生说“要听从父母的教导,不能任性,不惹父母生气”;等等。笔者认为,学生能够从家庭生活中发现感恩父母的细节,说明学生认识到在家庭生活中应该学会给予,而不是一味地索取。

最后,笔者将本文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完成如下写作任务。

生活中,我们经常在一些平凡小事中感受到父母对我们深切的爱与关怀。相信有一件事一定让你特别难忘,让你“鼻子一酸”。请将这件让你“鼻子一酸”的事情写下来。要求:借鉴课文中的场景描写、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在习作中至少运用其中的一种描写方式。

从习作反馈情况看,学生基本能写出让自己“鼻子一酸”的事件,也能运用恰当的描写方式表达真情实感。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习作中得到升华。

(作者单位:黄石市老虎头小学)

猜你喜欢
语句笔者文本
老师,别走……
重点:语句衔接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搞定语句衔接题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作文语句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