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散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2023-10-25 16:55林甜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腰鼓安塞杨绛

林甜

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散文大致可分为记叙性散文、写景状物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类型,体现出写真记实、形散神聚、语言凝练等文体特征。散文教学应关注文体特征,突出审美性。

在赏析中运用审美鉴赏。阅读教学中,赏析文学作品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活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赏析重点词句、行文方式等,体会散文的意境美。

执教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时,笔者重点引导学生欣赏一场震撼心灵的盛大演出,感受人们挣脱了束缚与羁绊后的欢乐与痛快。课前,学生自读课文,写阅读笔记,找出课文中的“美”。课中,笔者引导学生分别从语言、构思、意境的角度说说课文的美。

首先,有的学生发现了课文的用词之美,如写“腰鼓响声”的部分一口气用了14个“隆隆”,形成绵延不绝的“音响效果”,突出了安塞腰鼓的生命美;有的学生发现了课文的句式之美,如“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等短句,使文章语句铿锵有力、气势磅礴,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其次,学生从构思角度找到了课文的动静结合之美:文章开头写腰鼓表演前的静谧画面,文章结尾写腰鼓表演结束后“世界出奇的安静”,文章中间写腰鼓表演时热腾的画面。动静结合表现了作者在构思上独具匠心。此外,全文按照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个层次,结构清晰,主旨抒情句“好一个安塞腰鼓”贯穿全文,鲜明地表现了文章的层次美。

最后,学生从意象美的角度做了如下分析:“作者面对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中日新月异的景象,心潮澎湃,想到了‘安塞腰鼓,并以此为意象传达他对生活、对时代的审美感受,以及对生命的诗意讴歌。”

以上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在赏析文本语言美、构思美、意境美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让学生朦胧的审美感变得具体。

在情境中激发审美创造。体悟文学作品情思意蕴之美是更高层次的审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融入作者所创造的情境中,與作者产生共鸣。

七年级下册的《老王》是作家杨绛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然而,《老王》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他们很难体会到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因此,在第二轮教学时,笔者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杨绛和老王,还原老王“送香油和鸡蛋”的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杨绛的愧怍之情。

学生A:“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学生B(直着脚往里走,并伸出两手送鸡蛋):“嗯”。

学生A(强笑):“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学生B:“我不吃。”“我不是要钱。”

学生A(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学生表演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杨绛明明见到了老王,为什么还问他好些了吗?老王说“我不吃”的原因是什么?老王说“我不是要钱”,那他要什么?杨绛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她真的知道吗?

学生共同讨论后,发现这场对话显示了“我”和老王对事对人的不同:老王真诚,把“我”当亲人,而“我”从没把他当亲人;真正让“我”对老王产生“愧怍”之情的原因是“我”虽然对老王有所帮助,但内心深处只是把老王当成了“熟悉的陌生人”,这与老王把“我”当成“最亲的亲人”形成强烈反差,以至于让“我”多年以后“总觉得心上不安”,心生“愧怍”。

情境还原为学生搭建了与文本对话的桥梁,缩短了学生与作者的心灵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审美创造。

(作者单位:武穴市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  孙爱蓉

猜你喜欢
腰鼓安塞杨绛
选择
选择
腰鼓运动发展战略研究
安塞腰鼓:生命的鼓舞
安塞剪纸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啊,腰鼓山
安塞低渗透油藏水平井见水治理技术探讨
杨绛老人的减压法
把《安塞腰鼓》上成“安塞腰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