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饭圈文化”的审视及其规制

2023-10-28 06:24周男
科学导报 2023年73期
关键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周男

关键词:“饭圈文化”;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饭圈文化”来源于“Fan”这个英文单词,意思为迷。“饭圈”简单来说是许多粉丝构成的一个相对固定的娱乐群体,这些粉丝都是专注于某一位偶像明星,以偶像为中心进行一系列活动,在此过程中所衍生出的新的社会文化形态,就是“饭圈文化”。与传统的粉丝文化不同,“饭圈文化”充分利用新媒体,凭借其人数的优势创造流量,用数据提升话语权,具有运行组织化、活动商业化、群体排他化的特点。

第一,运作组织化。粉丝的活动行为偏向于个人化,但是当粉丝数量增加且能构成一个“饭圈”时,松散无序的个人崇拜就变成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大粉在维护“饭圈”团结以及秩序的基础上,创建后援会,将责任分工细化到每个层级。根据粉丝们的个人特长,将他们分为“通用型”、控评型、反黑型等。根据明星商务行程安排,分为宣传组、财务组、后援组等,极具组织性。在资本、粉丝以及偶像的综合作用下,进入此“饭圈”的粉丝必须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开展活动。

第二,活动商业化。“资本的介入产生了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想象的宏大‘饭圈文化’”。“以社群为核心的合伙人商业模式,粉丝偶像及商业机构等以社群为平台实现了广泛的连接与合作,创建了多元的商业合作方式。”现今是一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流量大的明星,自然也就获得了资本的青睐,明星想要获得更好的资源,除了过硬的实力,还要能给“金主”带来高额的流量。明星以及其背后的资本,用各种手段引导粉丝消费,寻求流量变现。越来越多的商业活动倾向于邀请流量明星,利用“饭圈”圈钱,如各种明星周边的贩卖,明星代言产品的畅销,粉丝们买热点,花钱投票等,这也使得“饭圈”的活动越来越呈现出商业化的特点。

第三,群体排他化。“饭圈文化”以“饭圈”为载体,奉行“唯偶像论”。“饭圈”等级化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饭圈”内部的关系,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圈层的分离,呈现出排他性的特点。从正面的角度看,这样的排他性体现了非同一般的凝聚力,从反面的角度看,圈层内部秉持的逻辑思维是非此即彼的对立思维,很有可能在个体和群体的推波助澜下走向极端。

富有凝聚力的“饭圈文化”能够激发爱国情怀,弘扬社会正能量,给青年带来精神上的激励。但随着“饭圈”中出现的种种乱象,比如奢侈浪费、拜金攀比、网络暴力、人肉搜索、宣扬仇恨、价值观扭曲等,让追星行为变了味,这也使得“饭圈文化”成为正能量的对立面和亟待解决的社会性问题。

第一,偶像明星的成功也不是轻轻松松的,他们也经过了极其严酷的选拔制度,能够出现在荧幕上的,都有其存在的优势。青年们通过追星的行为,进一步了解明星们的艰辛成名史,有益于自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才能更加坚定理想信念。

第二,许多偶像明星根正苗红,政治立场坚定,时刻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热衷于慈善事业,这无疑对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引领作用。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能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饭圈文化”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凝聚力,不容小觑。对于辱华的各类品牌,偶像明星们秉持零容忍的态度,纷纷解约,坚定维护中国形象。粉丝们极力追逐支持,并强烈抵制涉事品牌。“饭圈文化”在精神层面给予了青年们愉悦,优质的偶像明星一度成为青年们的精神支柱,在积极向上的“饭圈文化”熏陶下,青年们积极学习和工作,热心公益,传播正能量。

第一,“娱乐至死”的“饭圈文化”影响青年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吸收和认同,导致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的偏差。波兹曼在他的《娱乐至死》中写道,“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当前“饭圈文化”呈现出泛娱乐化的倾向,各种低俗且毫无意义的“饭圈”语言充斥着网络空间,有些甚至被青年粉丝们日常聊天使用,并成为一种流行风向。有一部分明星在明星光环的加持下迷失自我,娱乐至死,各种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层出不穷,给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在“饭圈文化”中,偶像至上思维是基础,伴随着党同伐异的逻辑,模糊虚实界限,产生非理性情绪。当青年长时间接受消极低俗的“饭圈文化”,会降低对主流文化的接受度,容易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文化相背離,不利于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形成。

第二,被资本裹挟的“饭圈文化”影响青年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导致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在青年群体中的盛行。近年来的偶像选秀节目,“饭圈”粉丝在大粉的组织之下为偶像投票,送他出道,其应援活动价值不菲,多达千万,这些都是由“饭圈”里的粉丝募集的,一味地攀比和盲目消费,会对青年的消费观造成负面的影响。“饭圈”消费现象是物质主义、拜金主义等非理性消费观念的体现。明星的高收入现象,也让青年们产生幻想,部分青年眼馋明星的高收入,义无反顾追逐,最终影响学业,顾此失彼。

第三,“饭圈文化”影响青年的言行举止,导致青年对明星的行为有着极强的容忍性。在畸形“饭圈文化”的推波助澜下,奉行着偶像至上思维的粉丝们,对明星的占有欲变得更加极端。青年对偶像明星的喜爱和对自己“饭圈”的忠实度,感性是远远超过理性的,情感宣泄是常事,网络暴力时有发生。有部分失去理智的粉丝,通过人肉搜索、蹲点偷拍、无端造谣等极端方式对别家的偶像进行诋毁和道德批判。这不仅破坏了网络秩序,也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挑战了法律的权威。种种乱象足以看出“饭圈文化”对青年的荼毒,拉低了青年的道德水平,给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

第一,国家加强管理和引导,坚持依法治理“饭圈”乱象。网络空间是“饭圈文化”的主要场所,国家应规范网络空间治理,制定偶像明星入圈门槛,深入开展“清朗”系列专项活动,加强相关立法,推进网络实名制,完善奖惩机制,让躲在网络背后的“键盘侠”无处可逃。“饭圈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阵地之一,始终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饭圈文化”,破除“饭圈文化”的负面影响。官媒应积极宣传正面的偶像明星,树立正能量偶像标杆,利用舆论高地引领健康的“饭圈文化”,坚守底线。对偶像行为要秉持着公正客观的态度,引导“饭圈”理性行为,并加强对各大网络平台的监管,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对于触及法律和挑战道德底线的明星零容忍,全面封杀,扼杀一切复出萌芽。对于平台上的不当言行及时进行治理,严厉处理职业黑粉及恶意营销号,封号究责,减少“饭圈”内部矛盾,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充分尊重多样性,教育者自身要认识到追星并非原罪,关键是要正确引导而非断然制止,因噎废食。教育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反思畸形“饭圈文化”背后的心理诉求。青年是成年人,已经有自主意识和自我判断,对于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教育者们自身要深入了解包括“饭圈文化”在内的各种网络亚文化,做到与时俱进,在精神上与青年产生共鸣,摒弃对娱乐明星的偏见,时刻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待这一群体,挖掘他們的优点和正能量,引导青年学习其中的正面价值。其次,比起传统意义上的价值灌输,当代青年更倾向于自己主动吸收知识,与青年紧密相连的就是思政课堂。大中小的思政课堂应该要开拓创新,引入一些青年们感兴趣的流行元素,提高思政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要客观引导青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加强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制意识,规范自己的言行,辨别“饭圈文化”中消极的部分。

最后,任何一个行业的产生和发展流行到稳定秩序的建立都需要经历一段过程,从2019年开始,许多流量明星爆出各种人设崩塌的新闻。流量明星要从数据、资本和粉丝堆砌的虚幻的世界中醒悟过来,坚持用优秀作品增加作为优质偶像的价值与意义,回归艺术初心,规范自己的言行,用正面形象回馈社会,坚定对文艺事业的担当和自觉,建构正面的价值体系,引导积极的粉丝圈生态,合力让“饭圈文化”朝着健康、艺术、纯粹的方向发展,这对在“饭圈文化”背景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马特·希尔斯:《探究迷文化》,朱华瑄,译.台北:韦伯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9.

[2]毛奕峰,王岩.“饭圈”乱象及其意识形态批判[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2,41(05):52-59.

[3]徐童.饭圈文化视角下网络选秀节目的特征——以《青春有你2》为例[J].视听,2020,(10):37-38.

[4]蔡骐.社会化网络时代的粉丝经济模式[J].中国青年研究,2015(11).

[5]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张一翔,周学政.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青年“饭圈”现象研究[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报,2020(3):14.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猜你喜欢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角度窥探青年自我实现的困境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