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购潮加速市场底形成

2023-10-28 11:35周汇
证券市场周刊 2023年37期
关键词:国联创板市值

周汇

A股市场掀起了新一轮的回购潮。

Wind数据显示,10月24日,共18家公司发布股票回购相关公告。其中,5家公司首次披露股票回购预案,6家公司披露股票回购实施进展,7家公司回购方案已实施完毕。而截至10月24日,2023年以来已有1248个回购方案已实施完毕,涉及899家公司,其中165家公司已完成回购金额超亿元。

国联证券表示,通常回购发生于公司股价被低估时期,对于多方而言均有利好。通常情况中,上市公司回购股票动力在于认为自身价值被市场所低估,通过该手段实现稳定股价、释放积极信号等目的。回购对于多方参与者均有利好效果。

对上市公司而言,即可承接抛盘稳定股价,也可进行有效现金流管理,结合A股回购公告中回购目的来看,上市公司回购股票后用于股权激励的情况较多,可以提升员工积极性,对公司治理有正向作用。

对投资者而言,实施回购多为现金流较好、内在价值被低估、对于长期增长信心充足的企业,投资者持有长期、大量回购的股票时受益。

对于市场而言,一方面可承担起“活跃资本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则是龙头公司发挥表率作用下,市场有望引发回购潮,起到提振信心的作用,同时成为增量资金缓解市场走弱压力。

国联证券表示,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公司回购潮往往伴随着市场底的接近。自下而上的角度来看,市场走弱的时点出现估值回落、股价下行,多数上市公司股价被低估,回购诉求有所增强,从而更可能形成回购潮。从数据来看,股票回购的预案与实施同样多发于市场阶段性的底部。近期多家公司发布回购相关公告,有望加速市场底的形成。

从2023年年初至今的回购金额与回购量来看,在7月政治局会议提及“活跃资本市场”后,中国证监会积极响应并频提鼓励回购,回购金额与量在9-10月均有所提升。

根据国联证券的统计,以主要类型来看(包含完成、实施、股东大会通过、董事会预案、股东提议)截至10月19日,10月已回购、预计回购金额分别上升至209.2亿元与545.2亿元,已回购、预计回购股票量上升至15.1亿股与32亿股。国联证券认为自9月起回购潮已然出现,后续随行业龙头表率作用,回购潮有望延续。

进一步看,进度方面,前期以完成居多,后期实施与预案的数量有所提高,或因为市场持续走弱,上市公司多数股票价格低估催化回购需求。目的方面,前期以股权激励注销(公司购买员工持有的激励股权并注销)为主,在9、10月逐渐转为以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为主。市值管理(回购股份予以注销)总体体量相对较少,一定程度可能减弱回购对于信心的提振作用。

从本次回购潮中上市公司归类来看,科创板值得重点关注。板块方面,9、10月回购潮中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北证分别有358家、138家、105家、35家公司公布了回购公告。其中科创板在回购潮期间参与比例最高,达到了19%,且主要集中在10月公布。这或许与回购意愿与同上市公司體量、现金质量有相关性的认知相悖,相关机会值得重视。

行业方面,医药、电新、化工、电子回购金额与回购家数双高,一方面,电力设备行业经历高速成长后现金流情况相对较好,具备回购条件的企业更多;另一方面,医药与电子行业在科创板中占比较多。排名相对靠后的行业中,除了综合、社服、环保等小市值行业,煤炭、建材、军工、建装回购金额与回购数量相对较少。

公司方面,从公司现金流质量整体来看,国联证券统计了发布回购公告企业的各项指标中位数,并与全A、主板、双创的中位数进行对比。参与回购的企业在现金存量、质量、结构方面基本全面优于市场,同时净资产收益率的中位数也全面高于整体市场。本次回购潮中参与的公司,在经营与企业流动性方面或优于整体水平。

根据中信证券的统计,2023年8月以来,A股市场回购事件大幅增长,截至10月15日发布主动回购预案约232件,预计回购金额约389亿元,其中“市值管理”类约占金额的16.7%,预示市场或处于价值低估阶段。回购以小市值、民企为主体,科创板和中小市值公司回购金额占比显著提升。

从回购事件股的特征来看,主要集中在主板,近年来科创板回购数量和金额都有明显增长主要是由于股权激励的大幅增加所带动;超60%的事件主要集中在百亿以下的小市值公司,且小市值公司愿意投入更多金额在市值管理式回购上;数量上看,民企更活跃,但金额上以公众企业、国企为主导,央国企以“市值管理”为目的的回购占比显著高于其他类型企业。

根据中信证券的研究,估值长期大幅下跌的行业回购动力更强,2023年以来以医药、电子、电新行业为主力。当行业估值回落到阶段性底部时,被阶段性低估的行业有动力增加回购规模;2023年以来(截至9月17日)医药、电子、电力设备及新能源的回购金额占整体回购规模的比例分别为15.54%、12.4%、12.29%,排名前三。

国联证券认为,一般情况下,回购潮可作为市场底的前瞻指标。回购行为是大股东对公司有信心、认为公司内在价值高于市场预期的体现,而历次回购潮后,往往对应股市信心回暖,后续进一步走出反转行情。

根据国联证券的研报,复盘历史,A股历史上共有七次较为明显的回购潮。分别是:2016年年中,2015年股灾后货币政策大幅放松,资产荒之际迎来第一波回购潮,2016年5月有92家公司发布回购预案公告;2018年,《公司法》中股份回购规定专项修改、证监会发布《关于支持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意见》,2018年年底月均预案回购公司超100家;此后,2020年至2023年,每年5月都有一波回购潮,分别有91、83、133、88家公司发布回购预案。2023年9月至今则是第七波回购潮。

其中,前五次回购潮产生后,主要指数月度表现良好。由于回购潮为时间段的概念,国联证券取发生回购潮的当月15日为T日,观察后续宽基指数走势。全A、上证指数、深证成指等主要指数均在T+60日或T+90日达到涨幅峰值。T+30涨跌幅分别为1.9%、-1.8%、2.8%、4.2%、7.7%;T+60涨跌幅分别录得13.3%、5.3%、24.5%、6.0%、12.9%,股市景气度显著上行。

虽然第六次回购潮(2023年5月)后主要指数均有所下跌。但考虑本次两波回购潮距离较近,国联证券对后市并不悲观。

进一步观察申万二级行业T+60日涨跌幅,电力设备、电子、汽车、有色等行业往往平均涨幅较大。电子、汽车、通信、国防军工四个行业在过去六波回购潮中均录得正绝对收益,同时也更容易取得超额收益。属于胜率、赔率双高行业。

东北证券对历史的复盘研究显示,上市公司实际回购金额与市场表现并无明显相关性,既存在市场明显下跌时回购金额较高如2019年一季度,亦存在市场明显上行时回购金额较高如2022年三季度;对比董事会预案情况和市场表现,可以看到当市场下行时回购预案数量明显增加,反之则反;从预购金额来看,市场下行时预购金额亦明显增加;核心原因在于市场下行时,上市企业倾向于以回购股份等方式稳定股价或者保持一定的股权收益;而实际回购金额无法匹配市场表现的原因在于,虽然市场偏弱时回购热情较高,但由于预案和实际回购执行时间存在时滞,回购实施完成后的经济环境已经发生变化,进而与市场表现并不匹配。

对于回购行为对上市公司及二级市场股价的影响,中信证券认为,回购推升股票价格上涨主要有两条逻辑主线:从行为金融学角度来说,一是公司回购直接增加做多力量,二是信号假说,传达公司被低估信号,增强投资人信心。

从财务指标端来看,回购会影响到涉及净资产和股本的所有指标,主要体现在推升EPS和ROE,降低PE和PB等估值指标,即提升股东回报、增加盈利效率、优化财务杠杆、降低估值,形成股价向上动力。

从公司稳健运营角度来看,回购可以防止股权稀释,助力公司未来的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可转债等资本行为顺利实施。

根据中信证券的研究,回购策略公告日效应较强,通过事件和公司的特征因子能显著提升超额收益水平:统计2012年1月1日至2023年9月17日的回购事件,首次披露至完成的绝对收益为16%,超额收益约7%。

猜你喜欢
国联创板市值
口碑制胜!全面禁抗时代,国联天科在鳜鱼上有何作为?
科创板的山东机会
科创板的圈外人
抢抓科创板
股神榜
王怀南:奔向亿级市值
国联和日本耍的把戏
转型4个月,市值翻了6倍
老股转让市值最多的50大股东
2020年全球VAM市值将超92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