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转型 构建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3-10-29 13:33袁真艳
群众 2023年18期
关键词:科创集群企业

□ 袁真艳

实体经济是江苏的“看家本领”,更是县域经济的“命脉所系”。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希望江苏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强调要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省之要,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多年来,“产业立县(区)、工业强县(区)”一直是江苏县域经济的发展主基调,如今,各工业强县(区)更是在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积极作为。作为传统工业县区,泰州市海陵区以争做服务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县域先锋为目标,把实体经济作为发展根基,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优化发展环境,强化要素保障,努力打造县域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样板。

以产业升级赋能工业强区

战略新兴产业持续发展壮大。新能源产业全面布局。2015年,全球光伏领军企业“隆基乐叶”首个2GW 单晶电池项目落户投产海陵,目前已吸引产业链企业近70 家,形成“串珠成链”的集聚态势。截至2022年,全区拥有新能源产业相关企业超百家,光伏电池、组件产能分别达到10GW 和26GW,产业规模突破250亿元。2023年晶硅光伏产业获批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储能应用产业布局迅速。钠离子电池、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智能储充电设备等一批项目落地建设,初步构建起“材料—电池—模组—应用”储能产业链条。

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成功向专精特新转型发展。龙头企业引领,“链”动50 多家规上企业,在车用齿轮、动力电机、转向器、减震器、内饰件等细分领域,涌现出一批“小而美”“精而强”企业,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智慧家电产业呈链核驱动、跨界融合之势,形成“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的产业集群。

传统产业焕新工程成效明显。化工、机电、纺织等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老企业”焕发“新生机”。“十三五”期间,全区累计关停淘汰化工企业38家、非规造修船企业42家。2021年抢抓央企总部外迁机遇,促成中国机械工业集团下属福马集团落户,成为全省首家外迁央企二级总部。老厂房跨界翻新而成的瑞力·泰渡双创街区,入选2022年江苏省服务业重点项目。春兰集团从传统家电向新能源转型,新建年产15GWh高性能锂离子电池项目,激活新动能。

探路县域现代产业体系特色化建设

以前瞻性思维布局新兴和未来产业集群。打造地标产业,提级发展主导产业,加大链主、链核、链源企业和核心技术、关键团队引进力度,全力攻坚上下游关键环节,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布局新兴产业集群。十多年来,海陵深耕光伏产业,作为全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支柱,海陵“太阳城”已基本形成“隔墙供应”“配套不出园区”的内循环,产业链完备率达95%以上。细化招商引资、项目推进、科创赋能、银企合作、人才引育等系列举措,推动产业链、政策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充分发挥集群优势效应,优化特色产业集群组织体系,推动上下游衔接配套、产业间联动协同,支持“头部企业”开展全产业链垂直整合,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构建高效协作的产业联盟“生态圈”。超前谋划未来产业。立足新能源产业集群优势,围绕光伏太阳能、氢能、风力发电、动力与储能电池和特高压与智能电网等产业建立区领导一对一挂钩调研制度。联合江苏大学泰州新能源研究院、中山大学(泰州)太阳能联合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研究氢能、异质结等新技术赛道,以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资源,为未来产业发展注入源头动力。

以系统性思维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科创城”建设引领产业升级。丰富完善“本地+飞地”“在岸+离岸”研发新模式,加速科创中心“点亮显露”、离岸中心“融圈入群”,探索以“离岸的离岸”方式向创新腹地延伸辐射。链式思维集聚先进制造业集群。细致勾画产业链图谱,找准关键环节和薄弱领域,精准锁定目标企业和发展方向。建立“一条产业链、一家链主企业、一个牵头部门、一个招商分局、一个专家智库”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在“建链”上下功夫、“强链”上谋实效、“补链”上求突破。亩均改革提升产业质效。建立分类评价、要素配置、低效盘活等工作机制,着力盘活提升低效工业用地,为新兴产业腾出发展空间、能耗指标、环境容量。通过增资技改、扩产扩能、高位嫁接等方式,老牌企业“二次创业”,低效企业“盘活提升”。推行“工业上楼”新模式,发挥“链主”企业带动效应,成功打造海陵首个“工业上楼”示范园——华汇智谷(泰州)智慧家电产业园,将上下楼变成上下游。

以服务性思维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以政策效能激发产业活力。实行区党政负责人挂钩重大项目工作机制,每月8 日召开全区项目督查会,出台《项目质效提高“硬核八条”》《重大项目服务办法》,将效率意识贯穿工作全流程。先后出台“工业20 条”“服务业20 条”“科创之光硬核10 条”“上市10 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提供产业项目从落户到投产、从扩能到上市、从创新到人才等全方位、全过程支持保障。区委常委会4 次开到企业、开到车间,“三大一送”(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送政策)行动实现“四上”企业全覆盖。优质营商环境吸引产业。深化“放管服”改革,出台《海陵区营商环境“123”改革创新举措》,政务效能提速“6789”目标(审批材料减少60%、审批环节减少70%、办结时间较法定时限压缩80%、90%以上事项实现网上不见面办理)全面达成,以“营商便利度”提升发展软实力。高质量人才供给保障产业。连续三年举办“科企联姻”大会,完善产学研用创新体系。成立苏中首家县级人才科创集团,创新“政府主导+市场有效”的人才工作双轨运行机制。出台《海陵区建设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重点举措》,致力打造“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成立“青年和人才来泰首站”,提供“一站式”服务。创设“科创江苏智汇海陵”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赛事品牌,搭建干事创业的绿色通道。

推进县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启示

泰州市海陵区牢牢抓住制造业基础优势与产业转型发展机遇,初步形成以新能源、智慧家电、汽车零部件、新材料、智能家居、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特色的“1+2+3”现代产业体系,其实践经验对于同类型的传统工业县区转型具有启示意义。

改革创新是破解资源限制产业建设的关键一招。

传统开发园区受困于政企体制机制不分,往往陷入导致“小马拉大车”困境,改革要坚持“去行政化”方向,精简机构优化职能,充分释放园区发展活力。面对土地、厂房利用低效,招引大项目、好项目时土地缺乏的现实,推进“亩均论英雄”,探索“工业上楼”等举措,盘活低效闲置资源、倒逼产业提档升级。

龙头项目招引是实现产业集聚发展的强劲引力。坚持“抓大项目”“抓实项目”,以商招商、以企引企,通过招引“链主”企业,带动集群化的配套产业,串“珠”成链,打造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产业格局,实现了集聚发展、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

优质的营商环境是吸引产业落户扎根的优渥土壤。良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企业从签约落户到竣工投产不到一年,项目从谈判到签约再到投产达效仅用6个月,落地投产的“海陵速度”背后,是“服务企业、服务项目就是服务发展”的信念,用优质的营商环境把企业引进来、留下来、长起来。

猜你喜欢
科创集群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