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作品的选编特点与价值意义

2023-10-31 08:52程晶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革命高中语文文本

程晶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传承革命文化教育,积极推进革命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相融合。因此,本文希望厘清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革命文化作品分布概况,多角度探索革命文化作品的编写特点,厘清语文学科革命文化作品的基本内容,明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传承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本文认为,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革命文化作品选编特点如下:在排布方式上,分散性与集中性相结合;在文本类型上,体裁丰富多样;在思想内容上,主题丰富,涵盖面广;在理解认知上,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需要;在时间维度上,覆盖全部革命历程,突出革命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延续性与时代性。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传承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其一,加强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其二,深化人格教育,培养优秀品格;其三,提高语言运用与审美创造能力,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革命文化是萌蘖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探索与建设等时期形成并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与丰厚政治资源,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2021年1月颁布的《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将革命传统全面融入课程教材,对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目标、内容、方式等进行顶层设计,是充分发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魂育人功能,实现革命传统教育整体化、系列化、长效化的重要举措。”由此,不难看出国家对赓续革命传统文化的重视。有鉴于此,本文希望厘清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革命文化作品分布概况,多角度探索革命文化作品的编写特点,这样方能厘清语文学科革命文化作品的基本内容,明晰国家对传承革命文化教学的重视,以及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传承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统编版高中语文革命文化作品的分布概况与选编特点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共计五册,包括必修教材两册和选修教材三册。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说:“选择性必修三册理论上可供自主选择,实际上绝大多数学生都要学。”也就是说,五册高中语文教材都是高中生的学习重点。厘清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作品的分布情况与选编特点,能够有效帮助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开展传承革命文化教育,实现发展核心素养与落实学科育人的双重目标。下面,本文将以册数和文本背景为经纬,厘清革命文化作品的分布情况。

革命文化作品在各册教材的分布相对均匀。必修上册共选编革命文化作品10篇,主要分布情况如下:第一单元以“青春激扬”为主题,涵盖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郭沫若的诗歌《立在地球邊上放号》、闻一多的诗歌《红烛》、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铁凝的小说《哦,香雪》;第二单元以“劳动光荣”为主题,涵盖沈英甲的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林为民的通讯《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和叶雨婷的通讯文《“探界者”钟杨》;第六单元则以“学习之道”为主题,包含毛泽东的论文《反对党八股》、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必修下册共选编革命文化作品4篇,主要分布情况如下:第二单元以“良知与悲悯”为主题,收录曹禺的话剧《雷雨》(节选);第三单元以“探索与发现”为主题,选编屠呦呦的获奖感言《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第五单元以“使命与抱负”为主题,选编林觉民的书信《与妻书》;第六单元以“观察与批判”为主题,选编鲁迅的小说《祝福》。选择性必修上册共选编革命文化作品5篇,全部编排在第一单元,主题为“伟大的复兴”,主要包含毛泽东的会议讲话《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杨成武的纪实文学《长征胜利万岁》,聂荣臻的回忆录节选《大战中的插曲》,周婷和杨兴的新闻稿《别了,“不列颠尼亚”》,穆青、冯健和周原的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选择性必修中册共选编革命文化作品9篇,主要分布情况如下:第一单元以“理论的价值”为主题,主要包括毛泽东的论文《改造我们的学习》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二单元以“苦难与新生”为主题,主要包含鲁迅的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孙犁的小说《荷花淀》、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节选)、王愿坚的小说《党费》。选择性必修下册共选编革命文化作品3篇,全部编排在第二单元,主题为“时代镜像”,主要包含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节选)、艾青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老舍的话剧《茶馆》(节选)。

文本背景指文学作品所描绘的时代,五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革命文化作品,其文本背景横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至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0年至1949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50年至1978年)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9年至今),范围极广。文本背景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作品有:《与妻书》、《阿Q正传》(节选);文本背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作品有:《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百合花》《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雷雨》(节选)《祝福》《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长征胜利万岁》《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包身工》《荷花淀》《小二黑结婚》(节选)《党费》《大堰河——我的保姆》、《茶馆》(节选);文本背景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作品有:《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本背景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作品有:《哦,香雪》《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探界者”钟杨》《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别了,“不列颠尼亚”》。

综上,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共选编作品137篇,其中革命文化作品共计31篇,约占选文数量的22.6%。可以说,这个数量是非常可观的。这也充分彰显出国家层面对传承革命文化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语文课程在促进传承革命文化方面所承担的责任。从上述内容来看,统编版高中语文革命文化作品在排布方式、文本类型、时间维度等多个层面上,均布局合理、科学有序。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笔者将统编版高中语文革命文化作品的选编特点总结如下:

第一,在排布方式上,分散性与集中性相结合。纵观革命文化作品在五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呈现,可以发现它们在编排上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有效地将集中编排与分散编排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各册教材的革命文化作品都相对集中,共同应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中提及的两个探讨中国传统革命作品的学习任务群。比如,必修教材上册的革命文化作品主要集中于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选择性必修教材上册的革命文化作品主要集中于第一单元。另一方面,课标设置的两个探讨中国传统革命作品的学习任务群,具体文本分散于高中五册语文教材中,同时,不同的革命文化作品又分散于不同的学习任务群中。比如,必修教材上册第六单元对应的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其中穿插了《反对党八股》和《拿来主义》两篇革命文化作品,主要从革命题材的角度呈现“学习之道”。

第二,在文本类型上,体裁丰富多样。根据课标中“文学阅读与写作”“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等相关表述,本文将文本类型主要划分为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与论述类文本。其中,文学类文本主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剧本,实用类文本主要包括议论文、杂文、说明文等,实用类文本则主要包括新闻、通讯、报告、演讲、访谈等。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革命文化作品囊括了以上三大文本类型,涵盖了诗歌、小说、散文和剧本四大文学体裁,以及记叙文、应用文、抒情文和论说文四大文章体裁,总体布局非常合理。此外,在兼顾三大文本类型的基础上,文学类文本数量最多,这种设计符合语文的学科特性。这样的话,在开展传承革命文化教育的同时,学生就能通過诗歌品析意象辞藻,感受节奏韵律;通过散文领略精妙的语言,体会丰沛的情感,以及探索形散而神不散的写作方式;通过小说和戏剧揣摩人物塑造、环境烘托与情节构设。这是语文学科发展核心素养与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策略。

第三,在思想内容上,主题丰富,涵盖面广。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以“理想信念”“文化自信”和“责任担当”的精神为经,以形形色色的人文主题为纬,编织起传承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脉络。革命文化作品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丰富多样,但大体离不开弘扬革命理想、歌颂奉献精神和体现责任担当的精神主线。以屠呦呦的《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为例,该文所在的单元主题为“探索与发现”,主要梳理了作者及其团队发现与应用青蒿素的科研过程,在颂扬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与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担当。

第四,在理解认知上,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需要。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即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集中安排了革命文化作品,是因为它是高中生语文学科的“开学第一课”,对帮助学生熟悉革命文化作品,强化革命意识,形塑正确思想意识具有积极意义。此外,在革命文化作品的编排上,基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体现出传承革命文化教育的进阶性。例如,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必修上册)的《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革命文化作品都相对容易理解,而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选择性必修下册)的《阿Q正传》《茶馆》等革命文化作品都牵涉复杂的时代背景,相对难于理解。

第五,在时间维度上,覆盖全部革命历程,突出革命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延续性与时代性。统编版高中语文革命文化作品的选编涵盖了全部革命历程,体现了革命文化的萌芽、生成与发展。通过不同时期的革命文化作品,学生得以了解各个历史阶段下的中国社会与中国民众,进而理解革命先辈们的伟大精神,新中国建立的艰难历程,以及当前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以夏衍的《包身工》为例,它真实记录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的包身工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境遇,有助于学生理解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罪恶及其必然灭亡的命运。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革命文化作品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作品数量最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作品数量次之。这可能是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矛盾集中爆发时期,而《别了,“不列颠尼亚”》《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作品,产生于当代文化情境,学生与作品的创作背景没有隔阂,更容易产生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故这两类作品的数量相对较多。

二、高中语文传承革命文化教育的意义

通过梳理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革命文化作品的分布概况和编写特点,厘清语文学科传统革命作品的教学内容,才能明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传承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其一,加强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课标认为,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点之一。所谓文化传承与理解,指的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纵观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革命文化作品可以发现,有的作品记录了中国普通民众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迫下的苦难生活;有的作品谱写了革命先辈为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丽诗篇;有的作品则呈现了科学家无私奉献、勇于探索的高贵品质……以上种种,都是革命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这些作品,能够让学生理解革命年代的艰苦生活,领会革命先辈们的崇高品格,与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产生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进而由文化认同到文化自信,再到行为认同。以《别了,“不列颠尼亚”》为例,该文主要讲述经历百年沧桑的香港重回祖国怀抱的重大历史事件,含蓄指出“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事件背后所彰显的是中华民族血洗耻辱,祖国走向繁荣富强。

其二,深化人格教育,培养优秀品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革命文化传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依托。青少年时期是形成正确价值观、塑造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学生通过革命文化作品,走进革命先辈们的生活情境和历史情境,在强烈的今昔对比中发现革命精神的内涵,产生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进而形塑他们的思想品格。例如,王愿坚的《党费》主要讲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普通女共产党员黄新为缴纳党费、掩护同志而壮烈牺牲的故事,生动展现了在革命危难时刻苏区人民对党的热爱与忠诚,以及为革命利益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小说刻画了一位单纯质朴、英勇无畏、对党忠诚的共产党员形象,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深化学生人格教育,培养学生优秀品格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提高语言运用与审美创造能力,培养语文核心素养。革命文化作品在赓续革命传统的同时,因其自身的精妙语言、思辨能力等,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审美创造能力方面也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革命文化作品类型丰富、主题多样、文质兼美,是学生学习和锻炼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素材。通过阅读和品析革命文化作品,他们能够了解不同文体、不同作者的语言风格,优化语言库存,提升语言审美品位,进而通过写作提高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与审美创造能力。另一方面,形形色色的革命文化作品包含各种文学体裁、不同人文主题,学生在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深度剖析文章寓意的同时,能够学习谋篇布局、语言构设等能力,进一步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综上,高中语文教师要在深刻了解革命文化作品分布情况和选编特点的基础上,展开传承革命文化教学,发挥学科优势,并结合还原历史情境、增强师生互动、整合文本资源和开展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了解革命理想、革命责任与革命精神,进而由观念认同上升到行为认同。

作者单位: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

猜你喜欢
革命高中语文文本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