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革命文化的回顾性叙述姿态

2023-10-31 08:52张梦颖步进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历史感两国人民聂荣臻

张梦颖 步进

《大战中的插曲》是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选自《聂荣臻回忆录》,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从文体上讲是一篇表现革命文化主题的回忆录。本文作为一篇典型的革命回忆录,体现出鲜明的政治性、浓厚的历史感以及淡淡的文学味相统一的特点,即一种表现革命文化的特定的回顾性叙述姿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紧扣这一文体特质指导学生进行深度解读。

一、鲜明的政治性

革命回忆录是对中国革命进程的铭记方式,是“党史写作中一种常用的体裁”(康广良,《试谈革命回忆录写作的基本特征》,《龙江党史》1994年第3期,第46-48页),“主要指的是革命老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亲身经历的革命斗争史实的记录”(刘继堂,《浅谈革命回忆录的整理》,《党史博采》1994年第12期,第31-32页)。因此,从主题上讲,革命回忆录必须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大战中的插曲》的政治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彰显八路军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1.拯救日本小姑娘

在《大战中的插曲》中,在烽烟四起、兵荒马乱的年代,两个丧亲的日本女孩之所以能够得到八路军的救助,不仅是聂荣臻和八路军战士的善良品质使然,更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是无产阶级性质的军队,具有高尚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虽然这两名小姑娘来自日本,但她们是无辜的受害者,与解除武装的战俘完全不同。对于日本人民,“我们八路军决不搞日本侵略军那一套”“对日本人民我们不仅不伤害,还要尽最大力量给予爱护和照顾”,所以文中也提到八路军还尝试抢救美穗子姐妹俩的父亲。显然,聂荣臻不是想通过救助日本小姑娘表现自己的仁慈善良,而是在彰显八路军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性质。中国革命军队不是为了个人恩怨和仇恨打仗,而是重视人的权利和自由,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在战火中,全体指战员对美穗子姐妹的无私关爱与精心照顾,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所具有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是超越历史、超越国界、超越种族的。

2.实行“宽待俘虏”的政策

文中还插叙了一段讲述八路军改造日本战俘的事情。以日本兵中西为例,在“宽待俘虏”的政策下,他主动提出要留在八路军队伍中,并成为一名教官,教八路军战士使用掷弹筒。“后来,被俘日军愿意留下的越来越多,他们组成了一个‘反战同盟’支部。这些人在我方多数表现很好,很能吃苦,作战勇敢,没发现有逃跑的。”这段插叙的政治宣传的意图很明显,如文中所言,“我们进行抗日战争,这中间不只是打仗的问题,还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这段内容清晰地表明,尽管日本法西斯的残暴令人发指,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一贯奉行“宽待俘虏”的政策,因为日本军队的下层人民同军阀、战犯是不同的,很多日本兵是被强迫参军的工人、农民,他们也是受害者。“对被俘士兵,我们决不伤害”,中国革命军队尊重生命,热爱和平,坚决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二)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正义性

文中专门写到聂荣臻给日本官兵写的一封信,郑重宣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正义性,体现出鲜明的政治导向性。与本篇回忆录的整体语言风格不同,这封信里多用文言词汇,语体庄重,大义凛然,爱憎分明,不卑不亢,情真意切,具有很强的震慑力和感染力。信中既谴责了日军的暴行给中日两国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日阀横暴,侵我中华……此种惨痛事件,其责任应完全由日阀负之”,同时又表明了八路军及中国人民“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中国人民从未将日本人民视作寇仇,所要争取的是“两大民族真正的解放自由与幸福”。聂荣臻之所以写这封信,正是基于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的考虑。为了起到宣传作用,聂荣臻说:“我写的这封信没有加封,不管你高级军官理不理,反正要经过你下层人员的传递,他们总可以看到。”总之,这封信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自卫战争和为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正义之战。日本虽国力强大,但其发动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罪恶的、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给中日两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造成“中日两大民族空前之浩劫”,“中日两国人民死伤残废者不知凡几,辗转流离者又不知凡几”,因此必然会失败。中国的国力虽相对薄弱,但我们的反侵略战争却是进步的、正义的、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我们不是为了个人仇杀或民族仇恨,而是反对野蛮横暴之日阀的侵略扩张,正义必将取得最终胜利。

(三)表達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愿望

八路军战士救助美穗子这件事对中日关系产生很大的影响,并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在课文第12段中写道,“那些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旧军人,得知这件事的来龙去脉,非常感慨。他们说,八路军拯救日本小姑娘这件事,使他们认识到侵华战争的罪恶,表示要道歉,要感谢,赞扬八路军的革命人道主义”。在第13段中提到,参加过正太路作战的日本军人的谢罪,像美穗子一样的普通日本百姓的感恩,都让读者感受到这个“插曲”在中日两国交往中的重要意义。面对日本人民的道歉和感谢,聂荣臻说:“让我们化干戈为玉帛吧,日本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愿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永不兵戎相见。”可见,聂荣臻从政治高度高屋建瓴地指出,“中日两国人民本无仇怨”,中华民族和日本民族都是伟大的民族,中日两国人民都是勤劳勇敢的人民,和则两利,斗则两伤,希望中日两国人民在未来携手同行,永续和平。

二、浓厚的历史感

革命回忆录是留存下来的珍贵的革命历史资料,为后世传承宝贵的革命精神遗产,既有史料价值,也有教育价值,这是任何纯粹的历史书籍和文学作品都无法代替的。“通过作者这种带有历史感的叙事,我们对作者所属的历史才能够以一种审视的态度进行关注、凝视和思考”(徐洪军,《回忆录的概念及其范畴》,《东吴学术》2020第56期,第53-59页)。《大战中的插曲》运用回顾性叙述手段,具有跨越时空的历史性,使读者产生浓厚的历史感。

(一)叙事时序产生历史感

《聂荣臻回忆录》最早于1984年10月出版,距聂荣臻参加百团大战已有四十余年。撰写时间是1984年,而回忆录中故事发生的时间是1940年,正是因为撰写时间与故事发生时间相隔较久,叙事人以回顾性姿态进行回忆,“将历史回忆变成了对历史记忆的认知活动,使回忆不仅仅是‘追溯历史’,而是‘思考历史’”(左玉河,《历史记忆、历史叙述与口述历史的真实性》,《史学史研究》2014年第4期,第9-21页)。比如教材中呈现的两幅插图,分别拍摄于1940年和1980年,图中的主要人物都是聂荣臻和美穗子,无论是牵手还是握手,都展现出他们关系的亲密和感情的深厚。这两张照片再现历史场景,增加了历史事件的可信度,并且有助于读者了解历史人物形象,促使读者产生心灵和情感上的共鸣。在四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历经了中日战争到抗日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直至改革开放等翻天覆地的大事件,使人不由感慨:虽然时代在变化,但是人类对和平、自由的热爱始终都未改变。

(二)历史的宽度加强反思的深度

“历史感要求人们对历史必须有所洞见、关注和凝视。在历史感的这种洞见、关注和凝视中,历史便内在于人的生命、内化为人的本质。不管是几千年前的事情,还是几万里外的事情,在历史感的洞见、关注和凝视中,便统统成为一种熟悉、亲切并能够加以理解的东西”(雷戈,《历史感思辨》,《晋阳学刊》2007年第4期,第89-94页)。文本通过特定的回顾性叙述姿态,以第一人称的聚焦视角进行叙述,回忆与“我”有关的,包括“我”所亲历、亲见和亲闻的历史事实。聂荣臻元帅在书写个人心志、总结反思自己人生经历的同时,也使得这篇回忆录能够起到资政育人的作用,而这种作用正是通过对历史的深度反思所体现出来,包括对革命军队性质的反思、对抗日战争性质的反思以及对中日两国关系的反思。这在前文已有述及。

三、淡淡的文学味

《大战中的插曲》还具有淡淡的文学味,表现为一种怀旧的审美意味,对读者而言有着特殊的亲切感和吸引力。

首先,刻画聂荣臻元帅的真实形象。追忆革命战争的回忆录往往记述高风亮节、智勇双全的革命家,但是“战时的生活并不都是炮火轰鸣、刀光剑影的场面”。同样以革命战争为题材,《大战中的插曲》从“一件小事”切入,没有刻意塑造宏大的英雄形象,而是主要通过详细追述聂荣臻对日本小姑娘义无反顾的救助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让读者感受到聂荣臻元帅的宽广心胸、崇高品格和政治远见,令人肃然起敬且悄然动容。

其次,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大战中的插曲》没有运用华丽的辞藻,而是以情动人。聂荣臻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述出来,更具感染力。比如在第四段中,聂荣臻在照顾两名小姑娘时,“先抱起那个受伤的婴儿”“嘱咐医生和警卫员”“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用水把梨冲洗”;在第五段中,“我让炊事员做了一盆稀饭,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里,用小勺喂她”;在第六段中,“这个大一点儿的孩子一直跟着我,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我走到哪里,她跟到哪里”。真挚的情感蕴含在这些亲切自然的语言里,读来动人心弦。

再次,运用双重叙事视角。双重叙事视角是回忆性散文的一种常见的文学笔法,回忆录有时也会用到,即文中有两个“我”在叙事,一个是“过去的我”,另一个是“现在的我”。《大战中的插曲》主体内容是运用“过去的我”的视角来叙述往事,这样写容易给读者带来现场感和代入感;而在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用“现在的我”的视角记述了聂元帅口述历史事件时的想法,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和思考。“我们必须同时在两个层面上都能感受到它的意蕴,一是事件当时对作者的触动,二是作者现在对这种触动的再感受”(步进,《散文教学如何“品味语言”》,《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5第3期,第103-107页)。就本文而言,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是,尽管四十年的时光足以改变一个时代,但“过去的聂元帅”和“現在的聂元帅”对“愿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永不兵戎相见”的想法从未改变。这就是聂荣臻元帅——一位伟大的革命家跨越时空的真实情怀。

本文系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单元教学中国化的回望与前瞻”(编号:2022XKT0383)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历史感两国人民聂荣臻
长春花蓝+中国红
中老两国人民的大喜事:中老铁路友谊隧道贯通——中老铁路唯一跨境隧道13日贯通
白求恩给聂荣臻的最后一封信
早期《三国》插图:熊清波本《三国全传》的插图问题
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感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感的培养探究
“惟道义之交,可以终身”
聂荣臻的军事秘书谈聂荣臻
聂荣臻元帅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
聂荣臻的军事理论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