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辩证关系、模式与路径

2023-11-02 16:02卫晓君杨慧
关键词:辩证关系文化自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卫晓君 杨慧

摘 要:文化自觉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必由之路,是党和人民的历史使命之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在辩证关系。宏观层面明确两者关联: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文化自觉的道路,推进了文化建设;其次,文化自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应当贯彻系统观念。中观层面界定运行模式: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文化自觉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指导思想的应然要求;其次,文化自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初级阶段的表现之一;再次,文化自觉应当汲取民族精华,实现本土化;最后,文化自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时代使命的当下命题之一。微观层面进行具体构建: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当将文化自觉作为实现路径,这是基本立场;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将文化自觉作为论证资源,展开本土叙事;再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将文化自觉作为应用场景,推动实践落地;最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将文化自觉作为大国方案,参与全球对话。

关键词:文化自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辩证关系;民族精华

中图分类号: D61/G1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23)04-0018-07

一、引言

费孝通先生眼中的“文化自觉”,强调生活在特定文化氛围中的人对其文化应当具备“自知之明”,了解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历史演变,熟悉文化特色和发展方向,并非“文化回归”[1]。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就依托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的重大契机,知识分子群体在辩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多元化的思想浪潮中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建立起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自觉,民族意识全面觉醒[2]。此后,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推进,国民的文化自觉意识不断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加强。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与文化自觉、民族意识的深化发展一脉相承、同频共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文化自觉伴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意识全面觉醒,以知识分子阶层为代表,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和历史优越性,并对其进行辩证继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文化自觉的表征更加突出。民众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成果的认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深入分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不断强化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创新。一方面,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内在契合点来看,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理论源泉,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得以强化的目标和动力。树立文化自觉意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为文化自信注入思想动力。坚定文化自信,展现本民族文化的优越性,能够增强国民坚持文化自觉的信心和动力。另一方面,从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来看,文化自觉是文化创新的思想基础,文化创新能够为文化自觉恒久传承提供思想源泉。只有培养文化自觉和自省意识,才能强化对传统文化思想内核的深入分析和理解,审视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助力和不足,进而为文化创新提供方向。在此意义上,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及文化创新密切相关,其发展过程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不断深化。

当前,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多从历史视角出发。例如,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自觉主要经历了新文化运动、苏维埃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五个阶段[3]。有学者从历史地位和历史进程视角分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和内涵[4]。还有学者以“第三个历史决议”为分析视角,结合其内容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进行了梳理,对其核心要义进行了系统阐释[5]。党的二十大强调,要求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自此,学界开始从时代化以及文化自觉向度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但并未深入挖掘其与文化自觉之间的深度契合点。鉴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要性和时代重要性,如何在文化自觉向度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化进程,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化境界,离不开对于文化自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刻阐释,只有如此,才能不断强化新时代文化自觉的实践方法,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成果。

二、必由之路:文化自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并在每个阶段分别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思想和理论都具有划时代意义,并在实践中与当时的社会情境结合,逐步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和壮大。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也完善了自身的理论体系和意义。

(一)建设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文化自觉的道路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明确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科学指导理论。我国在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进行本土化改造的同时,已经为文化自觉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同时,基于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史,中华文化在华夏大地上再次发展壮大、审视自我。

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加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民族文化和国家文化的研究,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体系的建立和思想教育工作的指导作用不言而喻。马克思主义提到民族要有血性和文化继承,要有民族意识和文化觉醒,在时间的洪流中站稳文化脚跟。有学者提出,“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历史方位,将会遇到不同的具体问题。必须清楚,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終结真理,而是开辟了一条认识真理的道路。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6]。

再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我国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站在马克思主义这个巨人的肩膀上,中国文化及历史脉络逐渐明晰,为我国文化的发展和崛起指明了发展方向。同时,放眼看去,世界各国文化几乎都能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为参考,甚至可以说,各国文化中都有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尊重文化特征的不同,求同存异,促进文化交融和共存。

最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前面提到,世界各国的文化发展基本都遵循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特性,但由于各国传统文化特征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脉络。我国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随着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逐渐增多,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渗透使学者们意识到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中国优秀文化,在继承与革新中开创未来。

(二)系统实现:文化自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

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涉及文化自觉,能够揭示人类发展脉络和规律,其在梳理社会发展史的同时,也为人类的未来指明了道路。然而,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例如,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初期存在普及上的困难,中国的学者一度认为文化觉醒要从中国文化自身出发,通过文化自信和优秀文化普及,梳理和传承文化脉络。但是,中国历经磨难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一样,要从借鉴和内省两方面入手,在借鉴和优化中完善自身的文化体系,以实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输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民众思想的觉醒,国家文化体系逐渐健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路径逐渐明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具体细化。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利用先进的知识理论推动其在中国大地落地扎根、发展,实现中国文化体系的完善和多民族文化融合。正如毛泽东所说:“继承中国过去的思想和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7]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国情的碰撞和融合,并表现在方方面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挖掘,以及对国际先进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通过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现代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当民族文化自觉成熟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需要与之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其之所以能在中国立足的重要动力源泉。它从人类发展历史脉络入手,在分析人类发展的同时,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对中国文化进行感知,发现华夏悠久的文化传承与革新。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指导是自上而下的,那么文化觉醒就是自下而上的,两个方向各有特点又互相成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这样一种具体细化和创新,它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及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理论创新,更是实践创新。在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推动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文化自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就目前来说,中国文化中融合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进行了延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随时代变化而逐渐精进。这一点不仅体现在互联网时代的经济一体化、知识全球化以及文化大融合,也体现在逐渐密切的外交活动中。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促进了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认识和挖掘。这种认识和挖掘,不仅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也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更具文化自觉性和文化底蕴。可以说民族文化自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互相成就,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关系。

三、运行模式:文化自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向实现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也是中华文化不断自醒、自觉、自强的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华文化不断发展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表明,中國的文化自觉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为指导,这是实现文化自觉的根本指导方法;必须促成全民族的广泛自觉,形成文化自觉的民族基础;必须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以及时代特征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促进其内涵发展。

(一)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文化自觉的方法论

近代史上的中国曾经产生过极度的文化不自信甚至文化自卑,在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等的影响下,加之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的局面,不少知识分子主张全面学习西方以实现救亡图存。但实践表明,此种抛弃中华文化、置中国具体国情于不顾的做法无法拯救中国于水火。因此,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结合中国的文化特性与具体国情,开启了中国新的救亡图存之路。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有效指导社会主义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原理,其与中华文化自觉形成了一种正向反馈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的成就越高,越能说明其对中华文化实践指导的现实性和有效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结合得越深,越能够有效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结合,给中国指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命题,着重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深刻体现了文化自觉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作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均贫富”“天下大同”等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走竞争性的资源掠夺道路形成鲜明对比。依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自觉,我国不断地对外提供公共产品,如当前的“一带一路”便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认同,其正蕴含了“天下大同”的发展思想。这些实践经验表明,中国的文化自觉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文化自觉引导实践,以实践经验促进文化自觉。

(二)互动循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文化自觉的阶段探索

必须要承认的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化基础、文化内涵以及文化价值等方面还存在提升空间,这是因为中国的文化自觉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是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实际与国情而逐步实现的文化自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我国的文化自觉也逐步实现了内容的扩展与话语权的提升。正如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处于学习西方发达国家阶段,彼时的文化自觉还体现得不够明显。而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积累,中国的文化自觉不仅体现为国内民众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广泛认同,还体现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成果对外输出,向世界提供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公共服务产品。这一过程表明,中国的文化自觉基于不同阶段的发展实际与国情,在内容上不断丰富,同时提升在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未来要进一步提升中国的文化自觉,就必须立足于不同阶段的发展实际与国情,促进经济基础的不断发展,实现两者的良性循环。

(三)民族精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文化自觉的本土实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自觉必须要形成民族基础,只有广大人民群众认同马克思主义、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符合文化自觉的真正意义。“文化”一词本身就蕴含着民族基础,其是在特定区域内特定民族经由不断的历史积累而形成的精神产品。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自觉而言,这一“特定民族”便是中华民族,是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共同体。建立广泛的民族基础,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文化自觉。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百余年时间里,文化自觉的民众基础不断提升,文化自觉的层次、深度也不断扩展。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早期,文化自觉是由少数知识分子、有识之士提出的文化理念,受限于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境况,未能获得大多数民众的支持。如今,文化自觉不仅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文化发展理念,更是由广大人民群众自发形成的一种文化态度。在党中央提出的文化自觉理念引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在各个领域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在此过程中落实并提升文化自觉,在实践中不断吸引更多人参与到文化自觉中。今后,文化自觉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促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就。

(四)时代使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文化自觉的当代要求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的文化自觉提供了一件利器——历史唯物观。在历史唯物观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与发展其中国化的内容。当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结合时代特征从多个方面提出了中国的文化自觉道路。一是传承我国的悠久历史和经典文化,逐步形成民族文化自信。对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突出了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结合时代特征发展中华文化。人类社会进入了数字信息时代,利用新技术、新媒介挖掘和宣传中华文化是当下要务,我国需要把握住时代机遇,促进文化自觉。三是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增强国内民众对我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感。

四、具体构建:文化自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逻辑

文化对于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和繁荣都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具体体现为一个国家或民族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文化在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了民众对民族文化发展规律有着正确的把握,也代表了民众对繁荣本民族文化承担着重要使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持续贯通。在新时代,应当在充分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以马克思主义为发展方向,推动文化自觉的践行。

(一)基本立场:文化自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

中国共产党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在成立之初就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动文化自觉,在理论体系和实践内容方面丰富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普适性和科学性,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内容丰富、逻辑严谨,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发表了一系列文章(1),确立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和文化观,在文化自觉中促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澤东指出: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8]。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也影响着文化自觉实践的发展。我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基本国情相结合,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在扬弃中辩证地看待中华传统文化,既非“全盘西化”,也非全面否定“旧文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确立文化自觉,将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9]。同时,文化自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相互促进的,从理论层面看,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方面,文化自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从实践层面看,文化自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形式。

(二)本土叙事:文化自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证资源

我国传统文化内涵深刻、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不断融合变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得以保留,经过历史的筛选保留下了绝大多数优秀文化。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我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融合。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伴随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探索,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在对比中西文化的过程中走向了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经历了一个以西方话语体系为主导的、线性进化论为基础的“文明论述”到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发扬民族个性、展现民族精神,反映中西文化差异的“文化论述”[10]。另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紧密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有良好的基础,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其主张的“天下大同”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共产主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国持续的文化自觉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动力支撑。

(三)实践导向:文化自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用场景

伴随着历史进程中的文化传播与创新,我国民众对传统文化已经从自发走向自觉。文化自觉作为一种文化实践,在民族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近年来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文化自觉帮助党和人民在思想文化上觉醒。在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仅依靠经济的发展是不够的,需要持续的文化自觉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要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实践与文化是人在社会活动中表现独特性的两种重要方式,能够展现人的本质力量[11]。因此,培养文化自觉也是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属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不断提升人的实践能力,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基本国情相结合。党和国家在积极探索中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全球与共:文化自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国方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为人类进步提供正确的前进方向。文化自觉能够帮助党和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方法进行中国实践,向世界更好地展示中国形象和中国价值。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中与时俱进。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要在发展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也应随着传统文化的创新而与时俱进,发挥自身的前瞻性和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下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面临挑战,中国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向,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在20世纪前期,中国的精英在西方思潮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我们更需要以文化自觉为驱动力,在挑战面前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寻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更适合中国的路径。

五、结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项当代命题,没有历史样本可资参考和借鉴。文化自觉一方面具有历史必然性,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又呼吁主观能动性,要将我国以往忽视、轻视的文化建设重整起来,建构文化自信。从世界范围来看,主流文化仍然是西方自由主义式的,其从本质上与我国的价值观念、话语体系、指导思想、展开路径存在冲突和差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也引入了大量的西方文化糟粕,影响了本土的文化建设,如性别对立、消费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等。因此,文化自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下的最佳命题:第一,我国在政治、经济建设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需要进一步重视文化建设。只有文化自觉,才能最终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正确性。第二,我国面临诸多文化难题,需要走出一条独立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民族精神的文化道路。第三,文化已经成为和平时代的国家标签,是另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

注释:

(1)革命战争年代,一系列马克思主义著作相继问世,如从《反对本本主义》《矛盾论》《实践论》的撰写到《改造我们的学习》《新民主主义论》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章相继发表。

参考文献:

[1]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 群言出版社,2016:195.

[2]吴向伟,吴伟.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与对马克思主义道路的选择[J].决策与信息,2021,(6):5-12.

[3]王文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自觉历程[J].湖南社会科学, 2019,(2):1-12.

[4]吴军.坚定文化自信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学术交流,2017,(10):74-80.

[5]李云峰.第三个“历史决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毛泽东思想研究,2023,40(1):140-147.

[6]万成.历史自信的出场学诠释:语境、路径与形态[J/OL].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5-04)[2023-05-0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2.1593.C.20230504.1549.002.html.

[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92.

[8]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45.

[9]谷延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J].党史文苑,2022,(10):61-64.

[10]黄克武.从“文明”论述到“文化”论述:清末民初中国思想界的一个重要转折[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7,(1):68-78.

[11]王君琦.论实践与文化的同构性[J].文史哲,1998,(5):63-67.

[12]邹诗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J].中国社会科学,2005,(1):16-21,205.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Models, and Paths between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WEI Xiaojun1, YANG Hui2

(1. School of Marxism,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00, China;

2.Heze Jiazheng Vocational College, Heze, Shandong 274300, China)

Abstract:Cultural consciousness plays a vital role in driving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nd stands as one of the key historical missions for both the CPC and the peopl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exhibits a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in theory. At the macro level,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guides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fosters cultural development. Moreover,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s the practice of Sinicization, should adhere to systematic principles. At the medium level,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serves as a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to cultural consciousness, shaping Marxism into Chinas guiding ideology. Cultural consciousness represents one of the primary manifestations of Sinicizations overall progress, warranting accurate recognition to facilitate its advancement. Furthermor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must connect and integrate with the essence of the nation to achieve authenticity. Ultimately, it emerges as one of the pressing tasks in the ongoing mission of Sinicization. At the micro level,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should adopt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s its path to realization, forming the fundamental standpoint. It must utiliz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s a resource for argumentation, promoting local narratives. Additionally, cultural consciousness should be applied as a framework for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Lastly,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should leverag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s a means of global dialogue and engagement.

Key words:  Cultural Consciousness;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National Essence

編辑:唐玲娜

收稿日期:2023-05-29

作者简介:

卫晓君(1964-),男,西安人,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杨慧(1985-),女,贵州六盘水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及教学。

猜你喜欢
辩证关系文化自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扶贫生态移民工作中一些辩证关系的处理
语言学习与不同语境的辩证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浅谈科协组织如何在区域发展战略中发挥其作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劳动价值与制度价值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研究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沈阳城市文化思考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