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2023-11-06 06:18高宏钰霍力岩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中华幼儿园传统

高宏钰 霍力岩

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应“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由此推动我国各地幼儿园开展了诸多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要从娃娃抓起。教师作为实施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力量,他们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的做法、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尤其值得关注。为了解幼儿教育工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解和实施情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项目”的学前教育子课题组对北京、广东、浙江、河南、重庆等5个省市的1300余名幼儿教育工作者进行了调研。本文结合调研结果总结了幼儿园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推动教师更加有效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建议。

一、幼儿园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调查发现,幼儿园教师普遍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认识比较清晰,选择的教育资源具有地域特色,采用的教育活动形式丰富多样。他们通过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帮助幼儿感知、理解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促进幼儿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高度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

调查发现,高达90.3%的幼儿园教师认为有必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园教师高度认同对幼儿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幼儿园教师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需要代代传承,有必要从幼儿园阶段甚至孩子更小的时候就开始进行启蒙教育,因为幼儿期是个体形成自我认同的阶段,幼儿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愿,开始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异,并建立起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这一阶段所获得的经验对幼儿的身份建构、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幼儿了解和尊重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根源,促使孩子从小喜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使传统文化的种子植根于幼儿的内心、融入幼儿的血脉。

另一方面,幼儿园教师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在涵养儿童家国情怀、增强社会关爱、提升审美情操、培养儿童人格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幼儿园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高度认同感为其主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2.对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认识比较清晰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幼儿园教师将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定位在培养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幼儿的良好德行、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等方面。有教师表示,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不在于帮助幼儿记住多少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而在于让幼儿通过接触、感受和体验,对传统文化产生亲近感,在此基础上理解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特别强调的人文关怀和伦理价值观,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包括孝道、仁爱、忠诚、礼貌、谦逊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有助于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可以看出,幼兒园教师并没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上,而是将培养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和认同感作为首要目标,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目的,对目标的认识是比较清晰的。

3.选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具有地域特色

幼儿园教师选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在历史文化传统、民风民俗、艺术表演形式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贡献和表达,例如,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苏州园林等都是各地独特的文化遗产,反映了不同地域的历史和文化特色。对教师来说,选择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当地文化中生活,对当地文化更加熟悉,也更容易获取、利用身边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例如带幼儿参观地方历史遗迹、接触地方手工艺人等,从而为幼儿提供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当地的传统文化是幼儿成长环境的一部分,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结合这些地域文化资源开展活动,更容易激发幼儿学习和探索的兴趣,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处的地方,增强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由于幼儿的认知能力有限,从地域文化开始学习更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通过由近及远的方式逐步扩大学习范围,幼儿可以渐进式地接触和理解更广泛的传统文化。例如,北京的幼儿对故宫这一传统建筑较熟悉,教师通常会将故宫这一传统建筑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相结合,通过实地参观、图画书阅读、艺术创作、模拟搭建等活动,帮助幼儿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

幼儿园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旨在通过多种活动组织形式全面促进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体验,主题活动、区域活动、生活活动、户外体育活动等都是常见的活动形式。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会在表演区投放传统服饰、皮影戏道具等,在美工区开展画水墨画、扎染、剪窗花等活动,在阅读区投放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图画书等,从而帮助幼儿在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中感受、理解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环节,教师会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在过渡环节和午睡环节播放中华经典诗词、中华民间故事等,在餐饮环节让幼儿品尝传统食品,体验当地饮食文化。在组织户外活动时,教师会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游戏和运动中,开展丢沙包、踢毽子、跳皮筋等传统民间游戏。春节、端午节、重阳节和二十四节气等传统节日节气民俗活动,也是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教师会让幼儿在亲身参与和体验中增进对传统节日节气民俗文化的理解。

二、幼儿园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幼儿园教师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还面临一些挑战,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选择与转化使用存在一些困难;容易出现成人主导,忽视幼儿的经验、兴趣和想法的情况;缺乏在一日生活中自然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识;等等。

1.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选择与转化使用存在困难

调研发现,仅有16.13%的幼儿园教师认为自己对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内容“非常有把握”,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选择与转化使用普遍缺乏信心。

一方面,幼儿园教师认为自身传统文化素养不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选择存在一定难度。中华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概念。有学者指出,就性质而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长期发展、不断进步的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就结构而言,中华文化是一个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等不同层面的完整系统。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可以选择的传统文化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但教师对应该选择哪些内容开展教育不够清楚,导致内容过于宽泛、活动不够深入。例如,许多教师选择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时,往往在一个节气的活动过后又开始着手准备下一个节气的活动,这样会导致活动缺乏深度,幼儿和教师疲于应对。

另一方面,即便是选择了适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一些幼儿园教师在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挖掘方面仍然存在困难,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少内容是抽象的,但幼儿的思维是具体的、形象的,这导致两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内在冲突。这就需要教师在自身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进一步将传统文化转化成幼儿可接受、感兴趣的活动内容,使其符合幼儿的认知方式和学习需求。

2.容易出现成人主导,忽视幼儿的经验、兴趣和想法的情况

幼儿园教师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时,往往期望把相关内容直接传递给幼儿,存在生搬硬套、灌输说教的情况,忽视幼儿的已有经验、兴趣和发展需求,并未给予幼儿发表意见和表达想法的机会,导致幼儿不得不接受成人视角下的传统文化教育。例如,一些幼儿园将茶室、中药馆等体现传统文化特色的环境布置移植到幼儿园,却并未深入思考幼儿对这些社会活动场景的兴趣和需要,导致活动脱离幼儿生活经验,幼儿难以产生共鸣,从而影响传统文化教育质量。又如,一些幼儿园在中秋节时,大、中、小班教师都会给幼儿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带幼儿做月饼,但实际上教师可以基于不同年龄班幼儿对中秋节的已有经验,询问和倾听不同年龄班幼儿对“如何过中秋节”的想法,引导幼儿通过讨论、投票等方式决定活动安排,以此激发幼儿的主动参与。

3.缺乏在一日生活中自然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识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是在幼儿园教育中“另起炉灶”,而是遵循“自然渗透”的原则,以唤醒、激发、熏陶、浸润等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但有的幼儿园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过于注重外在形式,将环境创设、活动设计按照“传统文化特色”打造,没有对幼儿身边常见的事物、材料和现象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挖掘,从而错失了许多教育时机。如果将传统文化自然融入到一日生活中,就会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在北方的冬季,幼儿发现了水会结冰的现象,对冰产生了兴趣,在幼儿了解冰形成的原理的基础上,教师支持幼儿运用冰的特性自制传统冰灯、玩冰车游戏,继而开启对中国古代冰上项目直至北京冬奥会冰上项目的探索。可以看出,这一活动是从幼儿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出发的,教师有意识地对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了自然的融入。

三、对幼儿园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

基于幼儿园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教育保障等方面提出以下幾点建议。

1.教育理念:更加关注儿童视角和教育视角的融合

幼儿园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存在教师控制、幼儿被动参与的误区,为此,教师需更加关注儿童视角,观察、倾听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发现、理解幼儿的观点和想法,以此为起点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首先,需要关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思考与挖掘这些事物和现象之中可能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倾听幼儿对传统文化相关主题的想法和探索兴趣,充分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和认识水平,找到幼儿的兴趣、想法和经验与传统文化内容的有机结合点,设计适合幼儿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其次,需要从教育的视角理解传统文化,尤其是要对一些中华传统文化载体(如传统玩具、饮食、建筑等)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进行理解。有园长曾说,“教师蒸馒头和妈妈蒸馒头是不一样的”,因为教师需要从教育的角度,思考蒸馒头这一传统面点小吃体现的南北方饮食差异、南稻北麦的地域特色以及食物中的亲情传递等文化意味。再次,支持幼儿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对话等方式,支持幼儿经历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与创造学习的过程,帮助幼儿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中建立起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情感上的联结,师幼在互动中共同建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2.教育内容:聚焦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系统构建

幼儿园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选择存在宽泛零散、转化使用困难等问题,为此,学前教育专家、传统文化专家、幼儿园实践工作者共同研究适宜的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框架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为幼儿园教师系统科学地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提供依据。研究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精神层面的文化和物质层面的文化,即融合了“道”和“器”,二者不可分割。

从精神层面的文化来看,《意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概括为“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个层面。《意见》指出,在核心思想理念方面,“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在中华传统美德方面,“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在中华人文精神方面,“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这些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表达,对于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

从物质层面的文化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虽然并未直接指向学前教育,但在对“小学阶段”的学段要求中指出,“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为重点,由启蒙教育入手,介绍中华民族重要历史人物、传统节日、节气与风俗、发明发现、特色技艺等,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培养学习兴趣”。可见,中华民族重要历史人物、传统节日、节气与风俗、发明发现、特色技艺等都可以是低学段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构建适宜的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框架时,也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和“器”融合,将“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与体现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相结合,同时考虑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目标,进一步简化内容,编制全面、适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图谱,帮助教师以幼儿喜闻乐见的物质文化载体为抓手,引导幼儿逐步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同时以精神文化内涵为指引,推动幼儿对物质文化载体的感知和理解。

3.教育方式:注重在日常活動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幼儿园教师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采用了多样的组织实施方式,但存在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倾向,往往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幼儿的日常活动割裂开来,将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幼儿五大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割裂开来,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效果。而实际上,幼儿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在日常活动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方面,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机会,幼儿园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活动环节,以自然渗透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实践表明,主题活动、区域活动、生活活动、阅读活动以及户外活动等都是可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场景。在主题活动中将传统节日节气、传统建筑、民间艺术、民间风俗等作为主题来源,在区域活动中投放传统文化方面的游戏材料支持幼儿探索,在生活活动中融入饮食、保健、养生、行为礼仪等内容,在阅读活动中为幼儿选择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意蕴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图画书,在户外活动中组织幼儿体验民间体育游戏等。

另一方面,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是综合性的,对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潜在价值,幼儿园教师可以思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幼儿五大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相结合。第一,在健康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些内容对于帮助幼儿强身健体、涵养情趣,促进幼儿健康行为习惯养成和身心和谐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例如,教师可引导幼儿参与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体验运动的乐趣,增强体能。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文化获得的过程。幼儿在语言领域的学习应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倾听、表达、阅读和书写准备,为发展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奠基。教师可以选取汉字演变、古诗词、民间故事等方面的内容,开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言教育。第三,社会领域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领域,重点在于帮助幼儿传承传统美德,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教师可以选择相关人物故事、风俗习惯等具体内容,开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性教育。第四,在科学领域,将我国古代科学发展成就纳入教育活动,对于帮助幼儿感悟中华智慧和探索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选取时令节气、古代建筑、科技发明、传统医药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开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探究活动。第五,传统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幼儿艺术修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可以基于艺术与游戏相结合的原则,将中华传统艺术中的经典艺术作品和特色技艺融入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对传统艺术的认知和体验。

4.教育保障:着力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在开展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教师的普遍感受是自身文化修养和知识储备不足,这也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难点之一。幼儿园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从构成上包含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传统文化教育能力等要素,它们直接影响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认同、内容理解以及活动组织,决定着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从提高传统文化认知的角度看,教师可以多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图书资料,经常到艺术馆、博物馆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熏陶,幼儿园也可以组织传统文化沙龙,邀请诗词、戏曲、书法、民俗等领域的专家“走进来”,助力夯实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从增强教师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的角度看,幼儿园应重视营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氛围,鼓励教师在切实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提升教师传统文化教育能力的角度看,教师既要预设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活动、区域活动、户外活动,也要及时捕捉幼儿一日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契机以灵活生成活动,幼儿园可以通过专题教研、案例分析等方式加强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能力。

猜你喜欢
中华幼儿园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我爱幼儿园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欢乐的幼儿园
老传统当传承
爱“上”幼儿园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