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太极拳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研究*

2023-11-08 08:43张道鑫沙艳文
运动精品 2023年5期
关键词:太极拳育人思政

张道鑫 沙艳文

高校太极拳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研究*

张道鑫1沙艳文2

(1.南京体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4;2.南京东郊小镇小学,江苏 南京 210014)

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以及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和梳理了太极拳课程的教学大纲与内容,并结合太极拳文化来深入分析和挖掘了太极拳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研究发现:太极拳课程的课程大纲以及太极拳文化的技术、制度、精神层面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它们对太极拳课程思政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研究认为:太极拳课程思政的融入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即课前融合、课中融入、课后融化,希望能够对当前高校太极拳课程的思政建设与完善有所帮助。

太极拳;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融入

“立德树人”是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面对的重大时代命题。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同时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包括文史哲、经管法、教育、理工、农医、医学、艺术等在内的7大类专业,各学科专业所涉及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等3大类课程以及教师能力、评价体系、激励机制、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等方面都提出了以“课程思政”为核心点的建设目标、任务和要求。可以说,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提出不仅揭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本质规律,还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或手段,其所秉承的求善求美、成己成人、重德尚礼、知行合一等教育理念也对促进当代教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太极拳作为高校体育(武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都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以及各学科专业(如普修课程、选修课程、公共体育课程等)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今天,在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发展背景下,从教书育人的视角来对高校太极拳课程思政元素进行研究与分析不仅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有效举措,还是响应和落实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的直接体现。

1 从“武以成人”到“立德树人”:太极拳与课程思政的内在联系

我们知道,太极拳的产生与发展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释、道以及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影响,因此,在其拳术、技法以及理论、思想中都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美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从“武以成人”的角度来看,太极拳的成人方式主要体现在“以武修身”之上。其中,“修身”不仅强调的是对修炼者生物学意义上如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身体”层面的影响,更强调对修炼者社会学意义上如品德修养、人格完善的“身心”层面上的影响。正如武术俗语“太极十年不出门”所隐喻的那样,想要真正学好、练好太极拳就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大量的时间和功夫就意味着习练者会在持之以恒和潜移默化中获得(技艺、身心、气质和思想上)由量到质的积累和转化。因为,对于太极拳习练者而言,其所要追求的不仅是强壮的身体或高超的技法,而更多的是通过技术磨练和自我觉醒来实现对技术和自我的超越,从而在内在超越的基础上成就全面发展的人格。可以说,太极拳“以武修身”的实践过程就是使人趋向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过程,通过身体的磨练、技艺的超越、品行的塑造、人格的提升,习练者能够在“德艺双修”“文武并进”中达到并获得从“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最终实现其“武以成人”的价值和意义。

从“立德树人”的角度来看,对于当前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与落实需要“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核心推动力,而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2]因此,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坚持以德为先和以文化人的原则。我们知道,“德”是一个人成人、成才、成事的根基所在。所以对于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来说,“德育为先”就变得尤为必要。因为对于广大学生群体来说,只有通过正面的“德育”来引导、感化和激励,才能使他们树立健康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使其成为社会发展的可用之才;而从以文化人的视角来看,以文化人的主旨在于引导人的价值取向和人格完善,即以“文化力”为落脚点来影响和改变“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从而为其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坚持以文化人的原则,运用合适的“文化力”来塑造、改变和发展“人”,其效果会变得更加持续和明显。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这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既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还能有效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修养。

基于以上论述我们发现,太极拳所推崇的“武以成人”与课程思政所构建的“立德树人”在“关于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上有着内在联系,而且两者在追求和实现教育“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价值目标和根本任务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首先,它们核心目标都是“育人”,都是为了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现实而完整的人,它们不仅注重受教育者获得文化知识和技艺水平的能力,更注重受教育者行为品德和思想境界的提升;其次,两者在育人内涵上相互交映,特别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以及教育引导受教育者“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的任务要求上更是一脉相承;再次,两者的育人方式都是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形式来展开的,其中,显性的可见知识、技能和规章、制度等是受教育者“成才”的基础,而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隐性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道德意义和生命情感等才是受教育者“成人”的关键;最后,两者的育人过程都具有持续性和长期性的特点,都是将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融入教育过程之中,因此它们都需要以时间积累作为条件和基础,绝不能急功近利。可以说,在“三全育人”的今天,太极拳课程中所蕴含的育人价值和功能已经成为助力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深挖其思政元素、丰富其基本内涵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太极拳课程“全面育人”的积极价值,而且有助于推动高校体育类课程的思政建设工作。

2 太极拳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今天,太极拳作为高校体育(武术)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课程内容包括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八式太极拳、八法五步、太极扇、太极剑、太极推手等等。从课程思政的角度来看,太极拳课程思政元素的基本要素应该包括其课程知识体系中一切有助于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导或德育培养的教育元素。因此,笔者在专家访谈、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和梳理了太极拳课程的教学大纲与内容,并结合太极拳文化中的三层次(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来深入挖掘太极拳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希望能够对当前高校太极拳课程的思政建设与完善有所帮助。

2.1 从课程教学大纲中挖掘思政元素

我们知道,教学大纲是学校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它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来规定一门课程所教的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一般包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目标、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3]。”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门课程教学大纲及其内容的制定与实施所反映的是这门课程隶属学科及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任务和要求。因此,它既要考虑课程所归属或服务的学科和专业要求,又要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学科与专业“隐性的”育人元素融入课程结构和教学知识点之中。所以,在各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中都蕴含着丰富而多元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任务以及各知识体系要素中梳理并筛选出可用的课程思政元素,从而在实际教学中灵活使用。

从高校太极拳课程的角度来看,太极拳课程大纲作为一个统一性的评价依据或设计规划对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投入程度或者说权利和义务都有着明确的规定和要求。首先,教学大纲会明确课程目标。而想要达到和完成课程目标,就需要教师和学生承担相应的责任,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考核内容等内容的制定与落实,学生对各知识点、作业、考试及课堂规则等内容的掌握、完成与遵守等等。其次,教学大纲会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有指向的发展教学对象的职业素养。如针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就会要求培养他们热爱民族传统体育和教育事业的感情,同时注重武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使之在职业道德、技能、行为、作风和意识上达到成为从事武术教学、训练和科研等专门人材的条件。再次,教学大纲会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重难点和课时安排,而想要在规定的时间(课时)内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就必须严格遵守课堂要求,确保课堂教学秩序的规范,严肃课堂教学纪律。最后,教学大纲中有着明确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学目标中的考核内容和评价依据、评价方法和评分标准等都有着详细的规定。因此,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是教师随意给出的,而是根据和对照教学评价原则来综合评定的,学生想要取得最终的优异成绩就必须在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中积极主动。可以说,通过教学大纲及其内容的梳理,能够针对性地挖掘出有责任、有担当、守规矩、讲原则的思政元素,它们不仅有助于课程教学质量与目标的实现,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守规矩、讲原则的人。

2.2 从太极拳文化的技术层面中挖掘思政元素

在高校太极拳课程中,技与术既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又是影响其最终评价与考核的核心要素。因此,从太极拳课程的技与术中探寻与梳理“育人”元素便成为高校太极拳课程思政挖掘与建设的重点。首先,太极拳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其中不仅包含中国武术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文化特性和历史渊源,历代先贤们钻研、传承和发展武术技艺的动人故事和伟大业绩,还包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以及与西方文化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上的鲜明差异。所以,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挖掘思政元素,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历史观念和观察视野,引导和提升学生运用正确的历史观来看待、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怀和文化自信,从而教育引导学生更好的传承和吸收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积极向上的内在价值。其次,太极拳的名称取自《周易》,因此太极拳之拳理是中国传统太极阴阳哲理的扩展与延伸。所以,在其技术、理论的要旨和要求上有着中国文化特有的价值与魅力。因此,从技术特点和理论要求上挖掘太极拳“和谐”“平衡”“中正”“有度”的思政元素,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及其知识点的掌握,还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从而提高太极拳教学的育人质量和效果。

再次,太极拳技术的学与练要以意志品质和时间积累作为基础和条件,不仅需要习练者具备坚定不移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实际行动,还要有见贤思齐、虚心求教的学习心态,能够虚心向有经验的师友请教、学习、交流,反复钻研。因此,从技术学练的规律中挖掘太极拳的思政元素,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信念,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正确的学习态度。最后,太极拳外在的技术动作和拳械套路可以在观摩与习练中获得,但其内在的意境与神韵、哲理与诗意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而想要获得这种精微和深远的内在感受,就要求习练者用身体去磨练、去领会、去参悟、去感知。因此,从其修炼过程中挖掘持之以恒、常练不懈以及知行合一、享受过程的思政元素,对学生认知体育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价值和影响

2.3 从太极拳文化的制度层面中挖掘思政元素

在太极拳文化体系中,武德和礼仪不仅是其文化制度层的核心符号,也是太极拳文化本身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具体体现。从高校太极拳课程的视角来看,其制度层面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思政资源极为丰富,且极具特色,对其课程思政的挖掘与建设而言,有着十分突出的价值与优势。

一方面,太极拳重德、尚德。正如拳谚“武以德立,无德无拳”“文以评心,武以观德”中所旨的那样,太极拳的习练宗旨、门规戒律、技艺评判等都以“德”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和标准。因此,太极拳的学习不仅要习练者视武德为丈量自身德行、德性的标尺,还要习练者在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中遵循、符合武德的要求与规范。如陈式太极拳就要求“练武者都要有一定的思想基础,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武术道德情操,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技术得到充分地掌握和发挥,才能继承和发扬、普及和提高陈氏太极拳。否则,就会失去精神的动力和战斗的意志,就不能抵制各种腐朽因素的侵袭,就不能使中华武术腾飞世界,甚至会反其道而行之,将武术引到邪路上去[4]。”

另一方面,太极拳对“武德”的追求延伸出对仁、义、礼、信、勇等几个方面的深层理解,拓展出具有包括“尊重生命、尊重自然规律、尊重人伦、主张和平、扶立正义、尊师重道、提倡积极的社会价值观”[5]等在内的现代化的武德内涵。因此,从太极拳文化制度层中深挖道德礼仪、正义气节、爱国爱民、尊师重道、讲理守信、惩恶扬善、见义勇为等课程思政元素,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学练过程中获得自我修养的提升,还能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社会能力,最终促使其成为一个具有责任感的社会人。

2.4 从太极拳文化的精神层面中挖掘思政元素

精神是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它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形态,主要指文化折射出来的深层心理结构,包括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特征、道德理念以及民族性格等。对于太极拳文化而言,精神层包含渗透在太极拳文化技术和制度层中的内在价值、思维观念、意识形态和哲学情感,它反映和规定了太极拳文化的根本属性和基本特征,支配和影响着太极拳技艺的演变、发展与传承,所以抓住太极拳文化的精神层就抓住了学习太极拳的关键。

首先,太极拳“求变”。太极拳以阴阳变化之理行拳悟道,从“一阴一阳之谓拳”中感悟阴阳变化之规律,体察“物极必反,阳动则阴生,阴动则阳生,阳极而阴,阴极而阳”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一般来说,太极拳技艺体系中的阴阳之变可以具体表现在上下、内外、大小、虚实、开合等内容的变化之中,这些内容(阴阳)的变化是在一个盈虚循环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在太极拳运动中能够体验和感悟“何以变通”的大道理和大智慧。其次,太极拳“尚圆”。我们知道,圆是太极拳技法的典型特征,无论是技法切磋时的以圆化直、螺旋缠丝,还是行拳走架中的圆柔连贯、势正招圆,亦或是拳术理论中的节节贯通、周身一体无不是以圆或者说归圆作为终极追求。所以,在太极拳的习练过程中求圆、尚圆的精神特征对习练主体“人”会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使其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呈现出圆通、圆活、圆融、圆满的精神特质,从而实现太极拳文化精神滋养心灵、安顿生命的价值和效果。

再次,太极拳“向善”。太极拳是一种追求和谐、崇尚自然的身体运动,在其文化精神中有着为善、向善的思维特征。一方面,太极拳的技术体系和运动形式以“和谐”为要旨,讲求阴阳和谐、平衡有度;另一方面,从和谐中延伸出来的善意能够使习练者超越技术的限制而将太极拳的文化精神上升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和谐的高度,使习武者通过“武技的内修与自省而认清‘小我’与‘大我’的关系,最终获得一种道德品格上的自觉”[6]。最后,太极拳“贵美”。太极拳是一种典型的东方身体技艺,在其文化精神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元素。从形态上来看,太极拳有阴阳虚实、动静起落的对称美,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节奏美,开合有度、内外有度的开合美,缠丝环绕、随曲就伸的曲线美,绵绵不断、势势相连的姿态美等等;从神态上看,太极拳有气韵生动、怡然自得的自然美,以气催力、意在身前的气势美,阴阳互换、攻防转变的意境美等等。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太极拳文化精神层中蕴含着丰富多元的思政元素,从中可以挖掘变、圆、善、美的精神特质,这对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及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3 太极拳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基本路径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复杂、持续的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其中,教师作为“主力军”,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与落实上有着最为直接的作用和影响。因此,面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一线教师应该基于各自课程的基本特点和性质,深挖其课程思政元素与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将其巧妙地融入到每一节课之中。笔者基于太极拳课程的视角,就太极拳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基本路径进行探讨,认为具体可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合理融入,以期实现太极拳课程思政育人、立德树人的价值和效果。

3.1 课前融合:思政引领教学设计,全面整合教学内容

就太极拳课程教学而言,课前准备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第一环节。因此,从课程思政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围绕太极拳“课程思政”目标,从教学大纲、太极拳课程教学内容(技术层、制度层、精神层)等方面进行思政元素的梳理与挖掘,仔细绘制“太极拳课程思政元素与内容要素融合表”(见表1),明确太极拳课程中每个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厘清各思政元素与各教学内容、环节之间的关系,从而使诸多有用的、可用的思政元素能够清晰的呈现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最终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条不紊、自然而然的匹配和融入到各个教学内容之中。

表1 太极拳课程思政元素与内容要素融合表

3.2 课中融入:思政渗透教学内容,有效提升教育质效

好的思政教育应该像春风化雨一样润物无声。因此,为了让太极拳课程思政元素能够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我们要将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内容、素材中的思政元素吃透弄懂、烂熟于心,在合适的时机恰到好处、有的放矢地将这些素材运用、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让学生在自然而然、潜移默化中受到太极拳课程思政的教育和熏陶,最终真正实现其成人、育人价值和效果。如在第一次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责任感、使命感以及规则意识渗透到课程介绍、课堂常规与教学要求之中,通过太极拳的课程性质、目标、要求、任务等内容的详细解读,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守规矩、讲原则的人;又如在太极拳理论内容的教学时,可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剖析太极拳技术的成因和走向,同时以西方体育为对比视角拓展学生的历史观念和观察视野,不仅能够引导和提升学生运用正确的历史观来看待、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怀和文化自信等等。简言之,在太极拳课程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一定要摆脱空洞的说教模式”,积极尝试思政教育与教学内容相融合,有效实现教育内容与学生思维、兴趣、生活等方面的深度衔接。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自然而然的将教学内容中的育人元素及其价值、理念引入学生的心中,从而实现高质量的育人质量和效果。

3.3 课后融化:思政指引教育实践,巩固教学质量水平

我们知道,教育绝不仅限于课堂,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学习的空间与时间已经被无限的放大。因此,对于思政教育来说,课后的吸收与消化才是影响其深度和持久度的关键。在太极拳课程的实践教学中,课后同样需要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进行教育实践。如课后可以通过作业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拓展、教学内容的巩固以及新授内容的预习等,从而使学生在自学、自练、自修的过程中进一步吸收太极拳课程的思政元素,最终“形成‘课上教与论、课下读与思’一体化教学模式”[7]。此外,课后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通过网络学习资源和数据库、专家线上学习交流会等形式给予学生课后辅导,同时转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模式,使其从传统课堂的接受者变成了全息课堂的主动者,从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不断求真、团结协作、突破创新的精神以及自由运用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与此同时,课后的经验总结与教学反思也是每一个教师进步和成长的关键步骤。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那样,教师只有经过反思,教学的经验和水平才能得到提升。因此,教师通过对太极拳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以及融入的时机、效果和问题进行反思,对日后的教学必然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 结语

专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深挖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已经成为推动和助力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抓手。今天,从太极拳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不仅是全面践行和落实高校教育教学“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更是每一位高校武术工作者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重要问题。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太极拳课程的教学大纲、内容以及太极拳文化中的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度挖掘,并将其有机融合于课前、融入于课中、融化于课后,对实现高校教育文化(技能)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相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等方面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1]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09(1).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l,2020-06-06.

[3]季贵斌,刘金铁,陈永华,等.课程化模式下辅导员工作体系建构与过程管理[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8:48.

[4]政协河南省温县委员会学习文史委员会编.陈氏太极拳古今[M].政协河南省温县委员会学习文史委员会,1992:50.

[5]余功保.盈虚有象: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

[6]张道鑫,支川,王岗.中国武术“境界”之诠释[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1,37(6):86-93.

[7]韩改玲,朱春山,孙有平.运动训练学课程思政元素及其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J].体育学刊,2022,29(1):7.

Research on the Explo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in Tai Chi Curriculum

ZHANG Daoxin, etal.

(Nanjing Sports Institute, Nanjing 210014, Jiangsu, China)

基金项目:南京体育学院教改课题: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与融入研究(项目编号:JG202130)。

张道鑫(1990—),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与发展。

猜你喜欢
太极拳育人思政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42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