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导向、困境与优化路径*——基于校园智慧体育平台

2023-11-08 08:43臧加元
运动精品 2023年5期
关键词:课外校园思政

王 珂 臧加元 殷 跃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导向、困境与优化路径*——基于校园智慧体育平台

王 珂1臧加元2殷 跃3

(1.楚雄师范学院 体育与健康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2.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3.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6)

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改革遵循着两个“一体化”和思政教育贯穿体育课程全过程的导向从未间断,但现实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面临着两个“一体化”难落实和开展思政教育“四个单一”的困境,随着校园智慧体育平台的发展为大学体育课程的优化提供了技术条件,基于校园智慧体育平台更好地进行大学体育课程两个“一体化”实践和多元化开展思政教育成为现实。

大学体育课程;校园智慧体育平台;思政教育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高等教育阶段学校要将体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修满体育学分方可毕业”[1]。国家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大学体育课程也应顺应时代要求进行优化和改革。高校大学体育课程与其它术科类课程不同,随着互联网教学类产品的发展,术科类课程容易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改革,而大学体育课程除需要进行“以体育人”的课堂教学外,还应对学生的身体活动进行管理与监控,并与多种课外体育活动场景有机联系。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遵循着其改革逻辑从未间断,但几经改革,始终没有很好地解决每周一大节体育课无法实现体育课程价值和功能的问题。随着校园智慧体育平台的推广和各类智慧课外锻炼系统的普及,智慧系统代替人工量化统计学生参与课外锻炼的情况,并对其身体活动和体质健康进行监控,大大减轻教师负担,过程性评价的有效落实变得更加容易实现。在“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指导思想下,为促进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学科素养的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科技的力量展开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1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导向

1.1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两个“一体化”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两个“一体化”是指课程体系一体化和课内外一体化。课程体系一体化是指不同阶段的体育课程衔接问题,课内外一体化是指课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问题。

一体化体育课程衔接问题从20世纪初就受到我国体育教育学者的高度关注,虽呼声不绝于耳,但一直少见实效性的工作开展[2]。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建立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体系的要求[3]。此后,《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再次提出“学校体育课程注重大中小幼相衔接,聚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1]随着一体化课程建设推进,大中小幼一体化体育课程的整体思路逐渐形成。大中小幼一体化体育课程建设作为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高标举措,需要学校开展运动项目的对应深入。

一体化体育课程衔接问题从20世纪初就受到我国体育教育学者的高度关注,虽呼声不绝于耳,但一直少见实效性的工作开展[2]。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建立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体系的要求[3]。此后,《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再次提出“学校体育课程注重大中小幼相衔接,聚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1]随着一体化课程建设推进,大中小幼一体化体育课程的整体思路逐渐形成。大中小幼一体化体育课程建设作为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高标举措,需要学校开展运动项目的对应深入。

关于课内外一体化,2002年教育部颁布并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课程设置上要求“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4]。2012年国办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体育与健康课程,形成课内、课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并形成制度”[5]。2016年国办颁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再次强调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体育与健康课程[3]。《“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提出“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6]。为了扭转大学生“宅”现象,解决学生运动量不足的问题,近几年很多高校引入了国外的“俱乐部型”模式,就是为了打破课时限制,消除了课内与课外的壁垒,使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成为现实。引导当代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向操场”已然超越体育教学,成为一个难于解决的社会问题[7]。

1.2 思政教育贯穿大学体育全过程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8]。”“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已成为各级各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常态化探索与实践[9]。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0]。”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体育类课程,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1]。这一系列讲话和重要指示为高校大学体育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和道路,高校课程改革应做到门门有思政,人人重育人。由此,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在这一宏大背景下,“挖掘思政元素、实现价值引领”成为高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广泛共识。“三全育人”工作机制下,广大体育教师多元化开展思政教育,结合大学体育课程特征挖掘多种思政元素、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利用多种教育载体开展思政教育,将课程思政落细落实到体育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实践中去,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成为亟待解决的另一核心问题。

2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现实困境

2.1 两个“一体化”难落实

第一,大中小幼一体化改革缓慢。2018年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所启动了德育、体育、音乐、美术4个学科的一体化课程建设,此后国内关于体育课程一体化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建构一体化体育课程的必要性、从某个运动项目的角度建构中小学体育教材内容、体育课程目标的制定等方面开展。但纵观研究的内容和范围,不仅缺乏从大中小(幼)全学段规划课程体系,还缺乏对体育课程核心内容的系统化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课程体系实践过程中,由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专业性,体育学科内容繁杂,一直未曾建立学校体育的分类体系,几十项走进学校的运动项目短时间内难以理出其逻辑关系,建构一体化体育课程面临着诸多挑战[12]。目前各学段体育课程内容缺乏有效衔接,不够系统,相关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研究,大学体育教学和基础教育存在严重脱节现象,大中小幼课程体系尚未建立,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也不甚理想。

第二,课内外一体化进程受限。国内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一直围绕两个“一体化”的实现进行,并经历了三基型、传统一体化型、并列型和三段型四种改革模式。大学体育课程几经改革,始终没有解决仅靠每周一大节体育课堂教学无法实现体育课程价值和功能的问题,学者和教育管理者也将改革视角集中在课内外一体化的实现上。于是,近几年一些高校引入了国外的“俱乐部型”模式,该模式最初是“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俱乐部”的体育课程模式,这种模式打破了课时限制,消除了课内与课外的壁垒,使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成为现实。因此“俱乐部式”大学体育课程曾经盛行一时,大量高校开始大学体育课程俱乐部制改革。但随着俱乐部制模式的深入开展,其弊端也开始显现,例如:该模式过度依赖师资,体育教师课外负担不断加重、严重影响大学体育的课程地位、体育教师的工作性质由常规教学变为课外辅导性质、体育教学失去“课堂主阵地”、教学场地与时间相互冲突、“竞技”或“娱乐”极端化等等。

2.2 开展思政教育存在“四个单一”

目前大学体育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在整体性和系统性上都不完善,理论研究层面主要存在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内涵不清晰,融入元素与教学不切合,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开发不深入,课程思政目标不明确,课程思政实施细则、实施规范、实施路径尚未形成,实施的目标要求不具体等问题。在具体思政教育实施层面则主要存在思政元素挖掘单一、形式采用单一、载体利用单一、场景落实单一四个问题。

第一,元素挖掘单一。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涉及运动项目多,所蕴含的大量的思政元素挖掘和整理,需要一个长期不断研究积累的过程。在长期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思政元素的挖掘上偏重根据“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围绕着各体育项目本身从健康行为、体育精神和竞技成绩进行思政元素挖掘和切入,而体育理念、体育品德、尤其课外锻炼过程中的诚信自觉等体育学科道德层面容易被忽略。广大体育教学教研人员的研究成果的共享平台和形式多乱无章,教师查阅、收集和借鉴难度较大,多种元素的挖掘并没有迅速推广开来。另外,体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要寻找两者融合的切入点,才能将更多的思政元素嵌入到教学过程之中,才能激发师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和理解,达到大学体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目标。

第二,形式采用单一。互联网教学技术和手段不断发展,尤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迅速得到推广和普及。术科类课程较好的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建设好网络课堂、时事课堂和实践课堂,积极探索各类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开展[13]。体育学科受限于“以体育人”的特殊性,现阶段体育教师更多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体育教学。正因为体育课程教法形式的单一性,导致了目前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形式的单一。由于大学体育课堂“精讲多练”的特性和要求,课程思政教育多以简短的提示语完成,并不适合大篇幅的案例直接引用。思政教育形式的单一性,很大程度限制了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功效发挥。

第三,载体利用单一。现阶段高校大学体育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单一,缺乏创新,思政教育以言语传达为主,学生常常使用且触达迅速的新兴媒体和网络并没有充分利用。载体应用不够,很大程度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速度和进程,缺乏现代教育载体无法满足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需求。大学体育思政教育不应仅限于课堂教学,随着大学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的实现,应创新教育载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第四,场景落实单一。由于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未全面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和管理,思政教育更多落实在课堂教学中。体育竞赛、课外锻炼、体育训练、体质检测和运动处方提供等这些思政元素多、易于开展的场景往往因为缺乏要求和管理,成为思政教育的空白之地,错过开展优质思政教育的机会。

3 基于校园智慧体育平台大学体育课程的优化路径

3.1 校园智慧体育平台的发展为课程优化提供了技术条件

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建立新型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与体育服务供给方式,将是新时代高校体育服务育人新动向[14]。校园智慧体育平台是近几年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智慧体育平台。目前国内校园智慧体育平台主要包含课程教学、课外锻炼、体质测试、在线考试、活动赛事、场馆管理、智能设备等内容,采取软件和智能硬件相结合方式,围绕学生、教师、管理者三个角色搭建课内外统一信息化平台,可以覆盖体育教学全流程。随着校园智慧体育平台的普及,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中的典型弊端有望得到解决。校园智慧体育平台为大学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和思政教育开展的多元化提供了技术条件:一是使用校园智慧体育平台对大学体育课程进行管理,设置“可进阶”“可持续”的课程内容;二是学生课外锻炼、竞赛结合移动互联网技术,更便捷、安全地参与到日常运动锻炼和竞赛活动中;三是利用校园智慧体育平台增加学生思政教育可触面,有效实现思政教育多元化。

3.2 基于校园智慧体育平台两个“一体化”实践优化

校园智慧体育平台的应用不仅仅是学会其使用方法,还需要相适应的课程模式和体育工作管理制度来匹配和保障。大学体育课程进行相应优化,以充分发挥校园智慧体育平台的作用和优势。

第一,优化课程体系使其具备可持续学习性。现阶段,大中小(幼)全学段规划课程体系尚未建立,但是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目的就是要避免出现“中学学习篮球双手传接球,大学还在学习胸前双手传接球”的现象,让学生能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并作为终身体育的锻炼手段,长远发展从而一定程度促进我国各项运动水平的整体提升。“大中小幼一体化”和“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所倡导的体育课程的可持续性学习理念应指导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因此大学体育课程内容和形式的设置应具有“进阶”“挑战”和可持续学习性。

针对“课程内容没有衔接,无法可持续性学习,存在低级重复现象”和“大三、大四学生体育课程缺失”的问题,高校应利用校园智慧体育平台的课程教学系统,合理筛选体育公共课程的教学项目,优化课程体系,使其具有“进阶”“挑战”和可持续学习性。例如,基于校园智慧体育平台大学体育课程体系优化设计案例(见表1):大一年级的学期计划使用“10周主项、8周副项”模式,以体验式学习为主,两个学期学生可以体验学习2-4个运动项目;大二年级在大一体验学习项目的基础上进行专项学习,目标是熟练掌握1项喜欢的体育项目运动技能;大三、大四执行“课堂+非课堂(第二课堂)”相结合的选修,一方面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另一方面节约体育教育资源的同时,使大学体育课程内容具有可持续学习性。

表1 基于校园智慧体育平台对大学体育课程体系优化设计案例

第二,优化课程评价使课内外有机联系。高校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大学生“宅”现象严重,不喜欢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和学校对学生课外锻炼无管控的问题;二是课内和课外无法有机结合,仅靠每周一大节体育课堂教学无法实现体育课程价值和功能的问题。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成绩一般是由平时表现成绩、达标测试成绩和项目技能考试成绩组成。虽然将体质达标测试成绩纳入考评,但现有的过程性评价,占用教师较多精力、缺乏有效监控手段,导致的过程性评价难落实,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积极性未被充分激发。而随着科技发展,智慧课外锻炼系统结合移动互联网技术,让学生便捷、安全地参与到日常运动锻炼中的同时,可以代替人工统计量化学生参与运动的情况,并通过智慧体测实验室完成体测,由体质测试系统折算成课程分数,大大减轻教师负担,过程性评价的有效落实逐渐成为现实。

利用智慧体育平台对学生整个学期的运动和锻炼情况进行监控和统计量化,将学生课外锻炼情况以合理权重融入纳入公共体育课程评价,形成“平时成绩+课外锻炼成绩+达标测试成绩+项目技能考试成绩”的评价构成,实现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的转变。优化课程考核内容和方法,通过考核的杠杆作用,让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促进学校体育场馆、运动场有效利用,并进一步促进良好校园体育氛围的形成。“课外锻炼成绩”以课外跑、体育竞赛参与、各类项目运动等形式开展,使用校园智慧平台的课外锻炼系统和智慧场馆系统进行监控和管理。课外锻炼成绩纳入公共体育课程评价需要明确以下几点:一是明确一学期内和每天的运动时间段;二是明确参与对象;三是明确运动安全区域;四是明确运动评分标准;五是明确单次运动有效标准;六是明确防止运动过量的规定。

3.3 基于校园智慧体育平台多元化开展思政教育

第一,多种思政元素的挖掘。从体育理念、体育品德、健康行为、体育精神、诚信自觉方面对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内涵进行分析,明确大学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大学体育课程思政价值范式。基于校园智慧体育平台的课程教学视频系统,围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体育精神宣传、体育精品赛事介绍、体育明星的打造等方面深入挖掘并有效融入大学体育中的思政元素,形成大学体育实施课程思政案例集,教师可以快速自行完成教学和思政教育小视频上传平台,实现精准性融入。另外,利用校园智慧体育平台收集大学生的体育参与行为特征,针对部分不诚信行为和存在抵触心理的学生,进行精准教育引导,做好体育品德和体育精神教育;通过体测平台准确掌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设计在线问卷掌握大学生的兴趣、意愿和需求,改进课程内容和结构,并做好体育理念、体育精神和健康行为教育。

第二,多种教育形式的采用。思政教育常用的直接引用、隐形渗透、案例启发、正面引导和负面惩戒等形式需要借助于课堂讲授、翻转课堂、实验实践、体育比赛等多种方式才能很好的完成。因此线上线下结合、说教和引导结合、显性和隐性结合,运用智慧体育平台和周边媒体统筹课堂教学、体育竞赛、课外锻炼中课堂思政的实施,多元高效地开展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课内外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网络形成,实现体育教学课内和课外一体化的融合模式,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丰富教学内容,实现课内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竞赛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实现“大体育”育人。

第三,多种教育载体的利用。依托校园智慧体育平台建设优秀体育队、网络虚拟体育陈列室、网络体育宣传栏、微信公众号和APP图文展示等打造有效的体育思政教育实践载体,充分展示我国体育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优秀体育人才,感悟更高、更快、更强奥林匹克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等,将思政元素直观、生动、深刻地融入到体育教学之中,在这样的体育氛围中不断深化对学生理想信念、道德信念、意志品质的熏陶。思政教育多载体的利用增加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手段和途径,在学生学习本身感兴趣的内容中渗透思政教育,增添娱乐文化生活的色彩的同时,增加思政教育的易接受性和认知共鸣。

第四,多种教育场景的落实。坚持“全方位育人”就要把“立德树人”嵌入体育课上课下、覆盖网上网下、延伸校内校外,追求育人无处不在[15]。大学体育教学实施课程思政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之内,体育教师应借助体育教学所具有课堂思政的天然优势,通过校园智慧体育平台,在课堂教学、体育竞赛、课外锻炼、体育训练、体质检测和运动处方提供中抓准抓牢实施课堂思政的重点、难点,进行跟踪管理。例如,体育竞赛过程中“团结奋进、永不言败、尊受规则、尊重裁判和对手、公平公正”思政教育,课外锻炼中“运动习惯、终身体育、诚实自觉”的思政教育,体育训练中“刻苦努力、不畏艰难、拼搏进取、技能精进、团队精神”的思政教育,体质监测和运动处方提供时“自觉诚信、生命意识、健康管理、健康行为习惯养成”的思政教育。另外,还要发挥专业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大学体育课程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之中,确保课程思政元素紧密融合到公共体育课程的各个环节,形成“大思政”“大体育”理念。

4 小结

大学体育课程的可持续性学习、课内外一体化的实现和多元化开展思政教育是目前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目标。校园智慧平台的推广和各类智慧课外锻炼系统的普及,在不增加教师课外负担的前提下,助力大学体育课程优化和改革,“助推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等目标的实现”[16]。高校应以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利用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管理和多元化思政教育开展,营造一种使课内外达到完美统一的一流校园体育氛围,实现学生体质健康的稳步提升,最终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2020-10-15.

[2]方奇,方千华,李萍,等.一体化理念下大中小幼啦啦操课程体系的理论构建[J].体育学刊,2020,27(6):103-1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2016-5-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教体艺〔2002〕13号,2002.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wgk/2012-10/29/content_2252887.htm.2012-10-22.

[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2016-10-25.

[7]贺新家.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演进与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2021(4):85-91.

[8]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2016-12-8.

[9]许燕,范炜烽.“三全育人”视域下公共服务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4):45-51.

[10]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2018-9-10.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2020-5-28.

[12]于素梅.一体化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多元内涵与基本特征[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2):22-26+33.

[13]张锋利.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途径探析——以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21):47-49.

[14]夏贵霞,舒宗礼.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体育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构建——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J].体育学刊,2020,27(4):7-13.

[15]刘纯献,刘盼盼.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特点、难点与价值引领[J].体育学刊,2021,28(1):1-6.

[16]许弘.以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31(2):99-102.

Orientation, Dilemma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Based on Campus Smart Sports Platform

WANG Ke, etal.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Chuxiong 675000, Yunnan, China)

基金项目:楚雄师范学院第十五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校园智慧体育平台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楚雄师范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105);2022年楚雄师范学院课程思政教改项目:大学体育实施课程思政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路径(项目编号:SZJG2210)。

王珂(1989—),博士生,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和学生发展与教育。

臧加元(1986—),本科,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猜你喜欢
课外校园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