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

2023-11-08 02:13王喜燕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23年8期
关键词:陶行知建构游戏

王喜燕

大班幼儿相较于小班和中班幼儿有了更多的建构能力,建构中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建构活动需要幼儿具备一定的能力,以实现建构活动特定年龄阶段的预定目的,但对于学龄前幼儿来说,较之于能力的发展,带着快乐、愉悦的情绪进行自由、自主建构是更为重要的。在大班建构活动中贯彻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既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创造性建构能力的发展,又能激发幼儿快乐游戏、愉快共创的游戏情感。

解放头脑,丰富“目的”的多维性

大班幼儿的活动已具有逻辑思维的成分,能够制定相应的计划与目的。在建构活动前期,大班幼儿往往会根据脑海中已有的表征经验进行再造想象创造,有目的地搭建出自己去过的公园、学校、游乐园等;同时也会从动画片或绘本中得到灵感,搭建出城堡,并结合辅助材料进行“国王”“公主”“侍卫”等角色的再现。

根据观察和谈话等方式,我了解到大班幼儿所搭建的作品往往表现出再造想象的成分,创造想象的成分并不明显。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幼儿的大脑”,旨在让幼儿进行天马行空地想象,并根据已有表征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抑制幼儿的思维,要把幼儿对自己所要达到的目的、制定的预期目的从思维定式、功能固着中解放出来,营造出一个让他们可以尽情想象、思考的宏观世界,拓宽幼儿思维的“联想跨度”,创造可能发展思维跳跃性的契机,并加大幼儿思维的“转换跨度”,使他们在思考时打破固有的表象,使其头脑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解放双手,让幼儿肯“搭”、乐“搭”

幼儿的建构活动主要是用双手进行的。灵巧的双手也是幼儿思维活跃的表现之一。由于时代的特性和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部分幼儿懒于动手的行为甚至蔓延到了最喜欢的游戏活动中,在建构活动中表现为——仅仅游戏开始时拿了几块积木进行简单的搭建,剩下大部分時间都表现为观看他人的建构。“有行动的勇敢,才是真知识的收获。”只有幼儿积极地去搭建,才能够发展自身建构的能力,发现建构活动的乐趣。对于这类幼儿,教师要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去引导幼儿开动双手,乐于建构。

在幼儿肯搭、愿意搭的基础上,少数大班幼儿的建构能力仍然没有达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应目标的要求,表现在——仍停留在小班、中班垒高、平铺等比较低的水平。他们的双手不会有意识地去尝试精细、复杂的联结,最后的呈现与他们最初制定的目标有较大的差异,无法较准确地达到预期目标。所以,教师在鼓励幼儿勤于动手搭建的同时,也要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因材施教。对于建构能力水平较低的幼儿,可以适当教授一些搭建的技巧,使他们的建构能力逐步稳定提升。

解放眼睛,解锁不同的策略

陶行知先生主张要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培养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是基本前提。部分幼儿在建构时,会遇到搭了拆、拆了搭的重复现象,也会遇到搭到一半长时间停滞不动的状况。以上两个情况原因为幼儿在建构过程遇到了阻碍。经过笔者的观察,部分长时间停滞不前的幼儿会通过观看建构活动区张贴的图纸或观察别人的建构物,采用模仿的方式继续建构;重复拆搭行为的产生是由于幼儿的双眼大部分情况只聚焦于自己拿的积木,采取“无作为”的形式进行游戏。

对于聚焦于自己活动的幼儿,教师除了进行一些适当的指导之外,还要调动起他们主动解决阻碍的意愿,由“看小环境”出发,如看他人的建构、图纸等,引导幼儿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模仿,使活动继续。在此基础上,继而引导幼儿“看大环境”,如观察幼儿园、家乡等,使幼儿的建构能力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低到高的稳步有序发展。

解放嘴巴,多交流、配合

陶行知认为“解放嘴巴”旨在鼓励幼儿想说、敢说、敢问。大班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和能力发展,单独建构行为已不足以支撑他们建构的能力。大部分幼儿喜欢共同建构,进行大型作品创作。共同活动离不开合作、分工,合作、分工的环节离不开交流。根据笔者的观察,大班幼儿在进行合作建构时,往往是由语言表达流畅、游戏能力较强、有主见的幼儿起主导作用,这类幼儿会主动表达“想搭什么”“用什么材料”“每个人做什么事”,其他幼儿表现为“听从指挥”。当共同游戏中缺少这些“指导者”,共同建构活动有时会出现“矛盾冲突”“不愿配合”“目的散乱”等情况,甚至由于语言信号表达不完整上升为肢体冲突。

对于缺少交流或交流不当而产生的游戏阻碍,如没有上升到严重的肢体冲突,教师不宜马上进行引导,应作为旁观者观察他们后续活动的发展,听幼儿们在此过程中“说了什么”来解决游戏阻碍,并对解决阻碍“有效的话”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使幼儿意识到用商量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解放时间,支持创造的延续

每个幼儿园都有一张“一日生活作息表”,每项活动都有对应的从开始到结束的具体时间,游戏活动亦是。但是在大班建构活动中,我们发现,其所需要的实际时间往往比作息表上安排的时间要长,安排时间无法满足大班幼儿的实际活动过程,这就产生了一个难题——要准时结束建构活动进行作息表上的下一个活动还是继续进行建构活动?我们可以进行弹性作息,给予幼儿适当的时间支持他们继续进行建构活动,满足幼儿主动活动的需要,充分体现“活教育”的特性。

解放空间,让孩子走近自然

幼儿的建构活动一般是在特定的建构区域中进行的,但是由于区域的多样性,部分教室无法提供一个适合大班幼儿的十全十美的建构场地。我班的建构区安排在集体活动教室的中间,它满足了场地要求。但是大班的活动是集多样性、复杂性、延续性为一体的,它无法满足幼儿需要延续进行本次未完成作品的需求。为了不影响集体活动,每次建构作品都会拆除,如果把建构区域安排在固定的区域,延续性虽然满足了,但是宽敞的场地需求又无法得以满足,限制了幼儿建构能力的发展。

陶行知指出:“解放了空间,才能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教师应打破固有教学经验的束缚,带领幼儿迈向户外,让幼儿去户外踩点,寻找满意的建构场所,在大自然的怀抱下,充分发挥其创造思维能力,使其成为真正的游戏主人。教师作为一个参与者与引导者,要及时发现问题,和孩子们共同解决问题,挖掘孩子们的无限潜力。

创新贯穿着孩子能力发展的始终。大班建构活动是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活动,需要结合多种辅助材料进行动手、动脑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如何探究出更有效的策略来指导大班幼儿的建构活动,需要每一位教师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内省,从而实现幼儿能力、潜力不断发展的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陶行知建构游戏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建构游戏玩不够
爆笑游戏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