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对指端缺损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

2023-11-09 08:00戴琰琨孟胜东解学关丁明胜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21期
关键词:岛状指端皮瓣

胡 浩 戴琰琨 黄 旭 张 庆 孟胜东 解学关 丁明胜

江苏省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手足外科 223003

手指外伤是临床上多见的损伤,容易引发指端缺损,并且存在骨损伤以及外露等,而其中则以拇指缺损为主。拇指功能占手功能的40%左右,损伤后会对捏、握和抓等功能造成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方案较多,包括常见的鱼际皮瓣、交臂皮瓣以及桡背侧皮瓣,虽具有一定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缺陷,包括蒂部容易出现臃肿以及组织浪费的情况[2]。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是以指动脉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其与受损皮肤质地接近,外形美观,且不需要吻合血管,操作更为简便[3]。但目前临时上关于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对患者辨别觉、温痛觉等治疗的效果仍不明确。因此本文将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运用于指端缺损患者,从而探讨其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进行此次研究调查,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70例指端缺损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存在外伤引发的单侧拇指指端缺损,且择期进行手术治疗;(2)患者入院时生命特征平稳,神志清楚;(3)患者无沟通障碍可完成评分调查;(4)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患者存在麻醉或者手术禁忌证;(2)患者入院前已接受治疗;(3)患者合并严重皮肤疾病;(4)患者合并软组织感染。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35)和对照组(n=35)。实验组中男19例,女16例,平均年龄(34.98±4.78)岁;受伤原因:机械切割18例,重物挤压12例,其他5例;受伤情况:指腹缺损27例,指背侧缺损8例;平均受伤到救治时间(2.15±0.35)h。对照组中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35.48±5.50)岁;受伤原因:机械切割19例,重物挤压10例,其他6例;受伤情况:指腹缺损28例,指背侧缺损7例;平均受伤到救治时间(2.21±0.29)h。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为同一组医师完成手术。患者均接受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将气囊止血带固定在上臂,给予常规的清创,并将边缘修理整齐。对照组接受传统桡背侧皮瓣修复术,将患者的掌指关节近端作为旋转点,将绕背侧设为纵轴并设计皮瓣,皮瓣切除面积则根据皮肤的缺损面积决定,皮瓣形状通常为网球拍状,面积需大于创面2mm。将皮瓣远侧缘切开,并暴露皮神经和深筋膜,将皮瓣掀起从而构成1.5cm的筋膜蒂,以Z形将旋转点切开并与创缘近侧皮肤相近,在真皮下游离两侧皮瓣,并旋转覆盖到创面,将周围组织解剖,以无张力形式缝合蒂部。实验组患者则接受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将患者的指背作为皮瓣轴线,远指间关节尺背侧近端作为旋转点,皮瓣切除面积则根据皮肤的缺损面积决定,皮瓣形状通常为网球拍状,面积需大于创面2mm。逐层切开手指蒂部,需要将断指的固有神经和动脉保存,真皮层向下指端缺损两侧尖锐分离,约1.0cm,沿着皮瓣轴线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同时远端结扎指背静脉,自皮肤近侧缘到至伸肌腱浅面掀起皮瓣,往外侧缓缓游离到蒂根部,从而形成逆行岛状皮瓣,由指动脉背侧支和双侧部分皮下组织构成。随后切开创面近侧缘以及蒂部之间,完成明道转移,将皮瓣转移至创面,随后逐步缝合皮肤。

1.3 观察指标

1.3.1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

1.3.2 对比两组患者的辨别觉和痛温觉:术后展开随访,分别在术后1个月、2个月评估患者指腹两点辨别觉、痛温觉。以静态两点辨别觉(S2PD)对皮瓣感觉功能进行评价,以Weber定量检测法,距离越小则说明皮瓣皮肤的感觉神经纤维恢复越好[4]。采用寒冷不耐受症状严重程度(CISS)量表对患者的痛温觉耐受度进行评价,该量表总分为100分,得分越低则代表患者的冷耐受力越佳[5]。

1.3.3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功能:分别于手术前和术后1个月采用密歇根手功能量表(MHQ)对手指功能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外观、疼痛、日常生活能力、工作4个维度,满分为10分,得分越高则代表手指功能越好[6]。

1.3.4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并发症:包括皮瓣淤紫、皮瓣水泡和痛性瘢痕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更短(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

2.2 两组辨别觉、痛温觉对比 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S2PD和CIS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个月S2PD和CISS明显低于术后1个月,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辨别觉、痛温觉对比

2.3 两组手功能评分对比 术前,两组患者外观、疼痛、日常生活和工作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外观、疼痛、日常生活和工作评分明显高于术前,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功能评分对比分)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实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43%,与对照组的37.14%相比显著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96,P=0.012<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拇指在手功能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对于指端缺损患者,尽可能保留手指长度和关节活动度以及恢复指端的感觉和外观是治疗首要目的[7]。目前临床上多运用皮瓣修复术进行治疗,但拇指皮瓣修复对于质量的要求更高。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案难度大,且皮瓣存活率也较低。因此寻找更加有效和简便的治疗方式是近些年的研究重点,本研究为此进行讨论,以为临床上拇指缺损治疗提供参考。

传统绕背侧皮瓣修复术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术后也容易出现血运不佳的情况,进而影响创面修复和感觉恢复。而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的优势则更明显,包括皮瓣厚度较好,且色泽与表面均与指端缺损部位相似,术后的功能恢复较好;手术能够明显恢复皮瓣内指背侧支固有神经以及指端缺损部位断端固有神经,促进指端缺损部位的感觉重建[1]。本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更短,可见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术后恢复更快。但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是因为两种手术皮瓣的转移均很灵活,操作简便,手术时间也相应更短。对于皮瓣的感觉重建一直是指端缺损手术的重点,而传统的手术方式周围神经末梢自周边向皮瓣中心生长更慢,不利于感觉的重建。本文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2个月时S2PD和CISS明显低于术后1个月,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可能是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具有更为完善的血供和神经细支,这能够明显增强指端感觉的修复。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的血管解剖位置稳定,皮瓣的存活率也更高,手术的操作较为简单安全[8]。同时该手术方案皮瓣设计并未影响患者近侧指间关节和远侧指间关节,有利于患者术后手指功能的恢复。本文结果显示,术后两组患者手指外观、疼痛、日常生活和工作评分明显高于术前,且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各项评分明显更高。提示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手指功能和外观,这与既往文献研究结果一致[9]。同时本文结果还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更低,说明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案。

综上所述,相较于传统手术方案,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对于指端缺损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能够有效改善患指的温痛觉和功能,创面愈合也更快,安全性较高,并发症较少。

猜你喜欢
岛状指端皮瓣
手指带蒂皮瓣逆行转移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观察
同指近、中节指背筋膜蒂皮瓣修复指端缺损
足内侧带蒂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
中节指背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末节皮肤缺损
指端损伤创面的临床治疗进展
超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
足跗外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前足皮肤缺损12例
中节指动脉及其背侧支为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
指动脉背侧支皮瓣修复儿童指端软组织缺损
岛状皮瓣移植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