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护理联合治疗性沟通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自我负担、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3-11-09 08:00王俏英平月红张小琴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21期
关键词:共情瓣膜负性

王俏英 平月红 张小琴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江苏省无锡市 214000

心脏瓣膜病属于临床常见心脏病种类,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心悸、乏力及疲劳等临床症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患者日常活动,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当前,临床对于心脏瓣膜病的治疗主要以心脏瓣膜置换术为主,不但可以有效解决血液循环障碍,改善患者不适症状,还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更多生存获益[1]。然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需终身口服抗凝药物进行抗凝治疗,且需面对多种远期并发症或再次手术的可能等一系列问题,由此带给患者极大的心理负担,影响治疗配合度及服药依从性,延缓术后康复进展[2]。为此,需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以减轻患者术后自我心理负担,使其能够积极面对疾病,提高治疗依从性,促进生活质量提高。共情护理是一种以理解为核心,并在此基础上体会他人情绪并与之进行交流,以缓解他人负性情绪为目标的护理干预方式,在临床多个疾病护理中均得到广泛应用[3]。治疗性沟通是一种基于人际沟通与心理学的认知行为干预方法,在促进情绪状态的改善与生活质量的提高均具有显著应用效果[4]。上述两种基于沟通的行为干预方式在临床多个疾病护理领域单独应用均取得较好效果,但两者共同应用是否具有一定协同效果尚有待深入研究。鉴于此,本次研究将共情护理与治疗性共同联合应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观察其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5月—2022年4月在我院心脏外科收治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中抽取112例作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瓣膜性心脏病临床诊断标准[5],择期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临床资料完整,术后规律接受抗凝治疗。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及肺功能不全者;合并语言、视听、精神及意识障碍无法配合研究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采用抛硬币法将112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6例。男30例,女26例,年龄23~66(44.86±8.96)岁,疾病类型: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25例,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31例。研究组:男32例,女24例,年龄25~65(45.25±9.32)岁,疾病类型: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23例,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33例。两组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健康宣教、生命体征监测、用药及出院指导等常规围术期护理干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共情护理与治疗性沟通,具体内容如下:(1)共情护理。护理过程主要分为护理人员对患者状态与情感的感觉、护理人员对患者状态与情感的理解、患者感觉到护理人员的共情三个过程,内容如下:①做好术前访视工作,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应用共情技巧,并于患者接受麻醉前将手术主要步骤告知患者,以缓解其对手术的紧张心理;②术后查房时,对患者状况进一步询问,并对患者术后感受耐心倾听与体会,留意患者表情、眼神动作等,明确其心理状况,并通过眼神、面部表情等肢体动作对其术后感受表示理解;③术后住院期间为促进患者康复,医院会对探视人员进行限制,在此期间患者需继续接受药物或其他治疗,可能会发生身体不适,易发生治疗依从性降低等情况,对此护理人员可采用温和的语言对患者孤独心理及身体不适表示理解,对存在孤立感的患者,告知家属在探视时对患者进行鼓励,以消除患者孤独感,对身体不适患者向其耐心解释身体不适的发生原因,并给予鼓励与安慰,在治疗时采用分散注意力法是患者心情得到放松,从而提高治疗与护理配合度。(2)治疗性沟通。结合患者治疗方案、病情情况确定干预时间与次数,一般每次干预时间在0.5~1h,共干预4~6次,尽量避免在患者进餐、休息、护理、治疗及检查时进行。①交际性沟通(首次沟通)。于患者入院后当天进行首次交际性沟通,对患者病史、一般资料以及社会背景进行熟悉与了解,通过与患者的一般性交谈建立治疗性关系;并与陪护人员或家属进行交流,对患者思维方式、性格特点进行初步了解,以便于对患者负性情绪的识别。②评估性沟通(第2~3次沟通)。在完成交际性沟通明确治疗性关系后与患者进行评估性沟通,了解患者对治疗方式、疾病等内容的态度及掌握程度,期间鼓励患者表达现在及以往的想法、观念,对蕴含的负性思维进行识别,同时明确并详细记录其存在的认知问题,在对患者负性思维进行识别时可采用启发式提问或直接提问等方式,提问时机可选择在患者情绪出现反应时,以了解其心态变化及看法等。若在第2次沟通过程中即明确患者存在的认知问题,则无需开展第3次沟通,可直接进入下一阶段(治疗性沟通),评估性沟通结束后,对患者病治疗经过、病史等情况进行了解为准备治疗性沟通做准备。③治疗性沟通(第4~6次沟通)。根据评估性沟通制定治疗性沟通主题与方案,并在治疗性沟通过程中围绕主题融入认知与行为疗法,采用沟通技巧提高沟通效率,如对于存在过分夸大疾病对自身生活影响等主观想法的患者,可采用疾病相关知识讲解,帮助树立对抗疾病信心的方式进行干预,对于存在治疗会导致家庭贫困等极端想法的患者可通过举例反证方式对其想法进行纠正。

1.3 观察指标

1.3.1 自我负担。采用Cousineau等[6]研制的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进行评价,量表包含经济、情感及身体3个维度10个条目内容,每条目分值1~5分,总分值10~50分,得分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呈正相关。

1.3.2 应对方式。采用沈晓红等[7]修订汉化的医学应对问卷(MCMQ)进行评价,问卷包含屈服、面对、回避3个维度20个条目,各维度得分与患者该种应对方式突出程度成正比。

1.3.3 生活质量。采用浙江大学李鲁教授等[8]翻译的中文版SF-36健康调查量表进行评定,量表包含精神健康(MH)、情感职能(RE)、社会功能(SF)、活力(VT)、总体健康(GH)、躯体疼痛(BP)、生理职能(RP)、生理机能(PF)8个因子,每个因子原始分转换后分值范围0~100分,量表得分与患者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2 结果

2.1 SPBS评分 干预后,研究组各维度SPBS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SPBS量表各维度评分比较分)

2.2 MCMQ评分 干预后,研究组屈服、回避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面对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MCMQ问卷各维度评分比较分)

2.3 SF-36评分 干预后,研究组SF-36量表各因子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SF-36量表各因子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3.1 共情护理联合治疗性沟通可有效缓解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自我负担,改善应对方式 心脏瓣膜置换术虽然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术前症状,但该术式仍属于外科四级类手术,具有手术风险高、过程复杂、创伤大等特点,加之手术费用高、术后需终身接受抗凝治疗等因素常导致患者存在较为严重的自我心理负担,产生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报道指出[9],过度的负性情绪不但在心理上带给患者痛苦,还会降低机体免疫力,导致疾病治疗效果受到影响,增加不良反应或延迟康复进程。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在面对疾病、创伤等重大应激事件时的自我认知与行为过程,有研究指出[10],个体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应激事件或困难,其心理负担越轻,反之,以逃避、放弃等消极方式应对则会加之自身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增加自我心理负担。本次研究对共情护理与治疗性沟通干预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自我负担、应对方式进行观察,结果显示,研究组SPBS评分低于对照组,MCMQ量表各维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共情护理与治疗性沟通可有效缓解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自我负担,转变应对方式。周文静等[11]2020年选取135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共情护理配合治疗性沟通干预,取得的结论与本文结果类似。分析原因在于:(1)共情护理干预下,通过沟通、倾听等方式护理人员可以明确患者内心担忧,并采用尊重的方式表达其对这种担忧的理解,这种方式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心理纾解渠道,并使其获得心理支持;在对患者负性情绪表示理解的同时,通过应用共情技巧采用因人制宜、换位思考的方式帮助患者排解不良情绪,降低自我负担感,从而更好地面对治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护理人员通过治疗性沟通对患者产生负性情绪、出现自我负担的原因进行明确,并进行针对性认知与行为干预,从而改善患者自我心理负担与应对方式。

3.2 共情护理联合治疗性沟通可有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生活质量 心脏瓣膜病患者一般病程较长,长期遭受疾病折磨,受心功能降低影响,患者生活与工作能力均有所下降,此外手术治疗费用较高,经济负担沉重,加之部分患者缺乏疾病了解,担忧术后康复效果,往往需要承受较为沉重的心理负担,生活质量严重降低[12]。周树岩等[13]研究指出,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生活质量状况较差,帮助正确认知疾病及治疗,以积极的应对方式面对疾病有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SF-36量表各因子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共情护理联合治疗性沟通可有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生活质量,与武晓燕等[14]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分析原因在于:(1)通过共情护理干预,护理人员以同理心对患者进行情绪疏导,从患者角度出发,尊重、理解患者,主动、积极地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耐心倾听患者表述自身需求、想法及感受,产生共鸣,从而使患者意识到护理人员的尊重、关怀与理解,进而促进负性情绪疏导;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同时以积极、正向的语言与行为影响、引导患者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接受康复治疗,进而促进术后康复进展,提高生活质量。(2)在治疗性沟通干预过程中,护理人员运用专业技能及知识,通过沟通、解答疾病相关问题可有效提高患者疾病认知程度,促进负性情绪改善,树立积极面对疾病的信念;在循序渐进的沟通过程中,采用特殊沟通技巧以患者为中心,引导其对身心状态进行调整,患者情感与自尊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改善应对方式,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共情护理联合治疗性沟通可以有效缓解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改善应对方式,促进生活质量提高。

猜你喜欢
共情瓣膜负性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心瓣瓣膜区流场中湍流剪切应力对瓣膜损害的研究进展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烂”在心里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尿酸与CHADS2CHA2DS2-VASc评分的关系
大学生孤独感、负性情绪与手机成瘾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