揿针治疗脑卒中后偏侧忽略的临床研究*

2023-11-09 08:00高燕玲苏清岩戴清月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21期
关键词:风府神庭督脉

高燕玲 孙 情 苏清岩 程 熙 戴清月

1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福建省福州市 350003; 2 福建省康复技术重点实验室

偏侧忽略是脑卒中后常出现的行为认知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对受损大脑对侧身体或者空间的刺激无反应,临床常见于右侧脑卒中所致左侧偏侧忽略。研究发现[1],脑卒中早期偏侧忽略率可高达81%,有1/3的患者在发病1年后仍无显著改善,偏侧忽略严重阻碍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是影响脑卒中康复的主要因素之一。临床实践中,尽早对偏侧忽略进行评估和治疗对患者的整体康复至关重要,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揿针源自《灵枢·终始篇》“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的治疗思想,其作用是对腧穴产生持久稳定的刺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本文近年来对脑卒中后偏侧忽略的患者进行揿针治疗,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脑卒中后偏侧忽略患者6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龄(57.70±7.90)岁,脑出血11例,脑梗死19例,平均病程(52.93±30.53)d;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58.87±8.35)岁,脑出血7例,脑梗死23例,平均病程(53.83±27.14)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许可。

1.2 相关标准

1.2.1 诊断标准:脑卒中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2019》[2],并经头颅 CT或 MRI 证实。

1.2.2 纳入标准:首次脑卒中,病灶位于右侧;右利手;偏身忽略测试量表测试后确诊偏侧忽略;病程≤6个月;年龄40~70岁;意识清楚;签署知情同意书。

1.2.3 排除标准:因失语、其他认知障碍影响干预者;存在偏盲、青光眼等视力障碍;合并严重的心、肺、肾等脏器疾病;不愿合作者。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1)基础治疗:患者接受规范的基础治疗,包括血脂、血压、血糖等的管理,抗血小板聚集等对症支持治疗,同时进行康复治疗。(2)康复治疗:运动训练,即积极活动患侧肢体,健侧肢体越过身体中轴线在患侧进行活动,增加患侧感觉输入,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患侧。环境适应性训练,即将常用物品放置于患者的忽略侧,与患者讲话、喂食时位于其忽略侧,提示患者注意忽略侧的物品。镜像视觉反馈训练,即让患者面对镜子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患者阅读训练时给予视觉暗示,用彩色线条标注出忽略的文字。在上述训练的同时,适当减少对健侧的刺激。康复治疗45min/次,1次/d,6次/周,共治疗4周。(3)揿针治疗:采用华佗牌一次性无菌揿针,注册证号:苏械注准20162200966,规格0.25mm×2.0mm。取百会、神庭、风府穴。75%酒精消毒后,将揿针垂直刺入,指腹按压200次后胶布固定,留针24h,留针期间早晚各按压200次,按压强度以个人耐受为度。隔日治疗1次,共治疗4周。

1.3.2 对照组:(1)基础治疗和康复训练同治疗组。(2)假揿针治疗:采用与揿针表面颜色相近的胶布,剪成与揿针同样大小的形状,常规75%酒精消毒后,对准风府、百会、神庭穴贴紧固定,指腹按压,留置时长、按压次数、干预频次同揿针治疗组。

1.4 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于采用中国行为性忽略测试—香港版(CBIT-HK)评定偏侧忽略程度,包括6个纸笔测试(线段交叉、字母取消、删星星、人体描绘、线段二等分和自由绘图),9个行为任务(图片扫描、拨号电话、阅读菜单、阅读文章、告知和设置时间、分拣硬币、复制地址和句子、地图导航和卡片分类)。采用MMSE量表评定认知功能。采用Fugl-Meyer量表(FMAS)对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CBIT-HK评分、MMSE评分、FMAS 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各项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脑卒中后偏侧忽略主要表现为不能对大脑损伤灶对侧空间或身体呈现的视觉、听觉、躯体感觉及运动觉等刺激做出反应。偏侧忽略严重影响患者吃饭、穿衣、洗漱、轮椅操作、行走、阅读等日常生活活动,以左侧忽略为例,患者进食只吃右半边的饭菜,梳洗时不使用放在左侧的用品,操作轮椅或行走时撞到左侧视野的物品,阅读时往往从页面中线开始阅读而忽略左侧文字。偏侧忽略使患者容易受到外界的损伤、反复跌倒,导致其日常活动、社会参与能力及生存质量严重减退,影响患者的康复预后。及时地进行评估和治疗对患者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脑卒中后偏侧忽略的治疗方法有运动疗法、视觉刺激训练、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等现代康复疗法以及针刺等中医康复方法,中医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雷达等[3]将针刺结合运动想象疗法与常规康复训练、运动想象疗法结合常规康复训练相比,结果显示针刺结合运动想象疗法能够显著改善治疗脑卒中后偏侧忽略,提高患者的整体康复疗效。潘新永等[4]通过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刺能有效改善卒中后偏侧忽略程度、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脑卒中后偏侧忽略属中医学的“呆病”“痴呆”范畴,病位在脑,脑为元神之府,是精髓和神明汇集之处。六阳经脉均循行分布于头部,督脉乃“阳脉之海”,是诸阳之会,具有统帅整个经脉系统的作用。督脉是十四条经脉中唯一直接与脑络属的经脉,可治疗各种脑部疾病。《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督脉出会阴部向后行于脊柱内部,上达至风府穴,便入于脑,上行颠顶百会穴,向前过神庭穴下行鼻柱。脑为隋海,其输上在百会,下在风府。风府是阳维脉与督脉之交会穴,可“治脑中百病”,能调动诸经之气直达病灶,具有濡养脑髓、开窍醒神、清明元神之效。百会穴位于元神之府上,是手足三阳经及督脉阳气交会之处,对元神的刺激作用最强,针刺该穴有醒脑益智、填髓充脑之效,能促进大脑功能的恢复,常用来治疗脑神经失用后遗症。神庭穴为神之所处,有安神生慧益智之效,黄琰[5]研究认为神庭穴是“调神四穴”之一,主要作用是调控神经系统,是治疗神志性疾病的关键穴位。江一静等[6]采用电针百会穴、神庭穴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结果显示患者的认知能力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林尔正等[7]对针灸治疗认知功能障碍的古代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出治疗认知功能障碍用穴频次前两位为百会、神庭,督脉为最常用的经脉。因此,本课题选用风府、百会、神庭三穴治疗脑卒中后偏侧忽略,能起到总督阳气,调理神机之效,具有填髓海,通脑窍,醒神智之功。

揿针是一种浅刺久留针的针刺方法,能产生持续温和稳定的刺激,延长针制效应的时间,治疗疾病的优势突出[8]。揿针短小,可避免弯针、断针、滞针,相对于毫针针刺,其更为安全、操作简便、疼痛感轻,长时间留针不影响正常活动,患者更容易接受。郑雅思等[9]研究发现揿针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吞咽功能,促进相关脑功能区域的激活,安全性高。毕海洋等[10]研究显示常规针刺治疗联合揿针五脏俞可明细改善缺血性卒中后抑郁和认知功能。可见揿针已广泛用于治疗脑卒中后各种功能障碍,但笔者尚未检索到揿针治疗卒中后偏侧忽略临床研究文献。故本文以卒中后偏侧忽略为研究对象,通过CBIT-HK量表评价患者的偏侧忽略程度,发现揿针风府、百会、神庭穴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和假揿针结合康复训练均能改善卒中后偏侧忽略程度、认知能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但揿针治疗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更优。揿针通过久留针产生持续有效刺激,达到疏通经络,平衡阴阳,醒脑开窍的作用。患者偏侧忽略改善后可以更好地配合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从而达到提高整体康复疗效的目的。

综上所述,揿针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后偏侧忽略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后续研究将采用多中心研究,增加样本量,进一步探索揿针改善脑卒中后偏侧忽略的疗效机制。

猜你喜欢
风府神庭督脉
龙氏手法结合头颈部督脉电针治疗落枕的临床观察
从督脉论治阿尔茨海默病的理论探讨
手梳前额 缓解失眠
手梳前额可缓解失眠
手梳前额缓解失眠
风府穴禁灸浅析
基于热扫描成像系统探讨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质督脉红外热成像的影响
针刺风府、哑门穴为主治疗脑卒中失语60例
太冲、风府穴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研究探讨
针刺治疗中风后遗症6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