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推动文化自信融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研究

2023-11-10 12:44刘雪杨文华康丕菊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办学育人思政

刘雪 杨文华 康丕菊

(云南财经大学,云南 昆明 650000)

一、引言

2020 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文化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培养文化自信成为课程思政改革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理论基础。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教育面向现代化、国际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式,其教学模式、课堂内容、教学语言和教材使用等均与国外合作院校保持一致,成为中西思想、意识形态和文化理念等融会贯通最激烈的场所,也是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建设、增强青少年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阵地。深入了解文化自信内涵,从中挖掘思政元素,推动文化自信相关理念融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有助于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高校“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目标。

二、推动文化自信融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必要性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处于中西思想交汇、碰撞的前沿,尤其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文化具有教化思想和增强精神力量的作用,文化育人是加强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推动文化自信融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有助于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祖国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的国际化人才。

(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保证

2003 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明确规定:“中外合作办学应当符合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致力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类人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前沿,极易受中西多元化思想和教学理念冲击,尤其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引导,培养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保证党的理论纲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元化价值观的思想主导地位。

(二)实现“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承载着为国家培养现代化、国际化人才的重要使命,更需要注重思想政治领域的引导。现实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思政课建设相对薄弱,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知识体系及课堂实践等方面缺乏思政元素融入,文化自信和文化思辨能力方面缺乏实践引导,总体对思政教学改革和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等等。这些不足使得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进程缓慢、效果不明显,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刻不容缓。

(三)守好意识形态阵地的现实需要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采用国外合作院校办学模式,从教材、教师及课堂形式等方面采用国际化方式,学生接受的是更多元化的思想及理念,这些国际化、开放式和涉外性质的教学模式,使得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学生更多地处于中西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的信息市场里,极易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影响。[2]当前,多元文化及中西方意识形态较量越发激烈,一些不良思想趁机利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后备军——青少年,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风险增加。面对当前现实情况,加强文化建设和培育文化自信,才能防范外来意识形态渗透,守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

(四)构建“大思政课”体系的客观要求

文化自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内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涉及多元文化交流与合作,在培养德才兼备的国际化人才过程中,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要求。[3]随着越来越多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建设不断加深,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课堂的发展环境及整体生态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成效明显,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发展,“大思政课”格局逐渐形成。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承载着在多元文化体系中“为国育人”和“为党育人”的重要使命,必然要在课程思政改革建设中增加文化元素,培养文化自信。

三、推动文化自信融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理论逻辑

(一)外部逻辑

2022 年7 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要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全球化和信息化大发展,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开放交融,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中外合作项目更应重视培养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外部看来,“大思政课”建设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化交锋,共同作用于全国高校,尤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了响应国家“大思政课”教学改革任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见图1)。

图1 研究逻辑框架

(二)内部逻辑

201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中外合作办学思政课建设相对薄弱。[4]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教学方式、师资队伍、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更具开放性、涉外性,教学过程更易带来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一元性和多元性冲突,使其在教书育人和人才培养方面,更具敏感性和复杂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完成“立德树人”人才培养根本任务的保障。青少年阶段是其价值观塑造与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推动文化自信融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有助于在宗旨上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培养目标上把握“德育”重要性。

文化自信的内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同一性,[5]是对民族文化的呼吁、对文化的价值诉求,[6]更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切入点。利用文化在教书育人和价值观引导方面特有的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在思想和精神上循序引导,可避免造成教学形式僵硬、教学内容“刻意”等问题,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把握。

内在看来,“文化自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具有互联共通的逻辑关系。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以文化人”的方式,保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社会主义办学性质,保证“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抓住三者内在互动逻辑,建立研究主题——“文化自信”融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研究。将理论联系转化成实践性质的研究,使成果更具有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见图1)。

四、推动文化自信融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建设路径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要坚守社会主义办学立场,实现育人初心,必须从教学内容、课后实践及课堂形式着手,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措施,把握课程知识体系和学生参与积极性,以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感和文化思辨能力。

(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保障办学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作为教育面向国际化、开放化发展的前沿,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明确党的核心地位。[7]基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国际化的教学模式和教育资源,所承载的多元价值观、世界观及创造的教学氛围,必须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贯穿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外开放教育、教学全过程,积极进行以培养文化自信为宗旨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融合文化自信思政元素完善教育教学知识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文化意识的自觉自信构造了大学生思想信念的形成、道德的养成、情感的升华和行动的塑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须从教育教学知识体系着手,将文化自信的培育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位置,例如,选用中外合作编写的教材,聘请有中国文化知识背景的外教或者选用课程思政专家授课等,通过文化自信思政元素对教师传授及学生接触的知识进行重构,以提升社会主义文化在学生专业理性知识和精神意识领域的主流地位。

(三)搭建传统文化体验基地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

文化自信是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对文化内心的认同和确信。[8]培养文化认同感需要在社会实践和文化氛围中,通过物质载体和精神活动彰显、感化,实现润物无声的积累、渗透效果。建设良好的思想文化教育实践基地,打造“课堂+课下”学生和老师双主体、共参与的良好互动模式。例如,建设传统文化体验基地,创建一种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学习的校园文化生态。一方面,外延课程思政建设阵地,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抵挡游离在校园中的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潮;另一方面,创造文化学习氛围,以情境式体验感知传统优秀文化魅力,形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认同—自信—弘扬”的心理建设,在思想和心理上构筑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

(四)组建专兼结合的思政教师队伍开设文化思辨课堂

课堂是组织和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阵地,教师是知识传授、课堂组织和学生模仿的重要对象,必然成为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智育”过程中,则需要组建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师队伍,开设文化思辨课堂,对外方教师团队和中外学生进行文化辩证思维培训。一方面,从教师和课堂着手,通过文化思辨课程进行中外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平衡协调,构建科学的教学机制和育人理念;另一方面,通过文化思辨课程建立学生的批判、取舍意识,明辨多元文化及意识形态中的好坏因素,秉持外来文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正确态度学习专业知识。

五、结束语

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路径探索是所有高等院校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发展中需要与时俱进和重点改革建设的方向。基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多方主体融入、多样教学模式和多元化教学理念,课程思政建设面临较多挑战且尚不完善,加强文化自信建设任重道远。未来还需要继续探索,建立协调机制、教学评价及保障激励机制,协同中外多方人员寻求中外价值理念和育人目标科学一致的方案,[9]切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建设。

猜你喜欢
办学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思政课“需求侧”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