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维度及取向进路

2023-11-12 17:06刘昕语
关键词:融媒体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融媒体”是指全面而充分的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载体,把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不同性质的传播媒体资源加以优化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宣传方式。融媒体作为新时代传播与弘扬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新渠道、新载体和新阵地,以其独有的特征表现,细化的目标体系,全新的对象界定及特定的教育效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与此同时,融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在政治引领,价值引导和话语构建的三重取向进路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检验。

关键词:融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维度;取向进路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时代浪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义、方式方法与载体渠道不断纵深拓展,传统课堂的显性“灌输引导式教育”模式与现代网络的隐形“渗透启发式教育”相互补充,共同营造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与新理念,符合教育客体的思想矛盾与思维规律,最大限度提升了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所倡导的目标内容、价值体系及行为方式入耳、入脑、入心,帮助教育对象心悦诚服,近悦远服。

一、融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维度

融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维度的四重性主要体现在特征维度、目标维度、对象维度和效能维度。特征维度揭示了融媒体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所独有的及时性、相互性和丰富性的特点。目标维度细化了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时代接力者与历史接班人,也需要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用户的媒介素养。对象维度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中明晰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界限,深化了网络时代下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相互关系。效能角度从融媒体视域中网络话语权的搭建与延伸提出新的发展模式。这四重维度建构起思想政治教育与融媒体相结合,在网络的推广普及中利用新载体,展现新方法,完成新目标。

(一)融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维度

融媒体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有显著差别,融媒体具有及时性、交互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实际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最大限度地补齐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短板与不足。其一,融媒体的及时性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滞后性。及时性是大众传媒区别于其他传播途径的显著特征之一。在网络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单位以秒来计算,一则热门新闻通过微信推送、微博热搜、电视节目等方式进行传播和推广,在短短几分钟就可以让受众一目了然,跨越了信件和书本的时间限制。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基于网络教育载体,为线上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空间和平台,实时传播教育内容,让受教育者在第一时间掌握知识信息,从而确保了学习时效性。其二,融媒体的交互性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单向性。大众传媒模糊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明确界限,促进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角色转变。课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往往存在着“我讲你听,我说你记”的教学特点,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等待着被教化与被灌输。然而在融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活力被进一步激发,对于知识的传递与传播可以直抒胸臆,阐明观点与想法,进一步深化思维矛盾运动,提升思维能力与综合素质。其三,融媒体的多样性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单一性。融媒体教育的多样性集中体现在渠道多样、方式多样、内容多样。融媒体的信息渠道广泛,时事新闻、名人评论、公众号、自媒体等都承担了信息渠道的角色,良莠不齐的信息内容也需要以严格的标准进行信息过滤,识别不同性质的信息内容。融媒体的信息传播通过新闻报道、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方式来体现,无论是发布者还是接受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和目的来运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教育信息的传播与接收。在内容上,融媒体基于思政课所弘扬的主旋律,利用生动活泼的多种表达方式,帮助教育对象更好地明晰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达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实现教育系统优化的最佳目标。

(二)融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维度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可划分为社会目标与个人目标。张耀灿,郑永廷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个体目标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旨在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等诸方面的发展,把受教育者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社会目标则是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角度进行探讨的,明确提出要促进社会的‘活的有机体’综合协调的发展。”[1]在融媒体的纵深发展视域下,党和国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为细致的目标,而交融耦合的载体模式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对于个体目标而言,“把受教育者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目标概念延展为“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在融媒体的广泛使用中,每个人被内在的赋予了发言与发声的权利,并且也具有极大的便利性和隐蔽性。一方面,网络空间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表达渠道,打开手机输入观点并发表言论仅仅需要几分钟的时间,甚至一些热门的评论在几秒钟的时间就可以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接收、查阅并引起共鸣;另一方面,从口耳相传到纸笔信书再到网络社交平台,大众传媒载体相比于面对面的意见交流和观点交换而言,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在多数语境的场合中,话语表达的往往会受到制约,导致一些真实的想法被隐藏,而在融媒体空间中,多样化的网络昵称作为一道隔离现实与虚拟的“屏障”,帮助话语主体更加无所保留的阐明意见和发表观点,屏蔽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在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中保留了内心呼声的真实性。对于社会目标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個体目标实际上是社会目标实现的“预期”,当大多数教育对象处于个体目标实现的平均值时,社会目标才有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融媒体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目标的界定新增了“促进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有机联系与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社会的内涵与内容拓展到网络空间,不仅是培育现实生活中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迫切需要,也是培养适应现代化信息网络发展需要,引领网络空间正能量,弘扬网络阵地主旋律的新时代社会主体的题中之义。

(三)融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维度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研讨中,专家学者提出“单主体论”与“双主体论”的论断。陈万柏,张耀灿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指出,“对于教育者一方来说,他们专职于传道、授业和解惑,可以适从掌握教育流程,安排、主导着教育活动的开展,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否顺利完成、能否很好的完善,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教育者们来决定的,即为主体;相对于教育者来说,受教育者则是更多的听从教育者做出的安排,作为因为教育者的语言行为而产生更多影响的一方,即客体。”[2]陈秉公教授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既可以作为教育的主体,也可以作为教育的客体。当教育者或受教育者进入行为者行为对象系统时,他就会成为一个行为对象,处于行为客体的位置,当他进入客体系统时,就会成为客体。”[3]综上所述,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界定标准是依据双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处的地位来进行区分。在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和融媒体时代到来以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处于同一时空下,双方都是独立的个体存在,有明确的界限,教育者往往占据主导地位,把控着教育的节奏和全局;受教育者往往处于被动地位,由教育者把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和道德规范灌输和输送到自身的思维体系中,再去进行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在此基础上消化和吸收。融媒体的出现模糊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明确界限,双方在非面对面式的学习交流与观点互换中,地位渐趋平等,时空相对分离,双方通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大众媒介进行沟通,摒弃了繁文缛节与陈规成说的限制,转向为一种更加具有时效性与直接性的平等对话。在融媒体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除了区别性外,还具有主客同构、共处一体的辩证关系。主体的存在以客体为依托,客体在接受教育熏陶的过程中也反作用于主体,双方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依托的统一体中。

(四)融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维度

效能即实际效果与承载能力的总称,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中所取得实际效果。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指标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情况的量化评估,实际上是对于网络阵地的话语权评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凝聚共识工作不容易做,大家要共同努力。为了能实现我们的目标,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4]335融媒体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效能集中体现在接收量、接受度、塑造力和执行力。其一,接收量。融媒体是否能承载足够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与内容,并被受教育者充分接收,是衡量教育效能的基础条件。在融媒体的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接收量具体表现为量化指标,即阅读量、转发量、评论量及转发量。每一个数量背后都是由大数据作为依托来评估信息的有效接收量。其二,接受度。接受度集中体现为融媒体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被教育客体欣赏、接纳、吸收并消化。大众接受度是利用融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与显性灌输教育不同的是,融媒体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特点,对于接受度的评估往往是通过教育客体的话语表达和行为表象来展示。其三,塑造力。思想塑造的过程实质体现为教育思想内化于心的过程。凝聚教育工作的塑造力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融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共同点。教育者希望通过多样化的载体,来达到传递教育信息、承载教育目标、输送教育内容,培养行为习惯的目的,从而塑造符合时代发展,符合社会规律,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四,执行力。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旨归在于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公民,这种需求导向的公民培养,在于公民能够实现“听得进”“讲得明”“做得到”的轉变。要实现内化于心向外化于形的飞跃,需要融媒体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引导,完善教育内容与教育体系,使得教育内容入耳、入脑、入心,成为我们思想矛盾运动和外在行为表现的题中之义,从而达到行为塑造的终极目标。

二、融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取向进路

融媒体的时代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多维的教育环境、多方的教育主体、多重的教育方法、多样的教育载体。在此背景下,谈论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精准定位在融媒体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取向进路,以明确的政治立场筑牢主旋律的弘扬阵地、以科学的价值导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强有力的话语构建开辟理论表达的关键阵地。立足不同维度进行融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梳理,基于媒体融合协同培育合力,落实价值培育提升教育效度,培育青年精神凝聚新人力量。

(一)政治引领:筑牢主旋律的弘扬阵地

根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网民以中青年群体为主,占整体网民的67.8%,其中 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由此可见,以网络为代表的融媒体平台的受众者以90后和00后为主,基于这一年龄段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要特点,融媒体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克服“泛而不精,杂而无序”的现状,引导受教育者做好“信息节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5]83首先,引导受教育者明晰政治观念,明确政治站位,站稳政治立场。不良分子利用网络的虚拟性特点,进行意识形态的威胁和渗透,极易造成以学生为主的受众群体的政治观念的扭曲。因此,需要加强融媒体的政治引领作用。其一,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筑牢理论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6]马克思主义以其理论科学性、彻底的革命性、鲜明的人民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意蕴。融媒体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要求利用多样化的平台,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宣传教育,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成果,坚持中国道理,凝聚中国精神。其二,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自觉学习党的路线、经验、方针、政策。站在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利用融媒体渠道进行发声与发言,结合社会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既是时代需要,也是人心所向。其三,强化融媒体渠道在使用中的安全法律法规教育,引导使用对象学法、尊法、守法、用法。虚拟空间是现实空间的映射,网络并非法外之地,更不是错误信息的保护伞和隐蔽网。培养融媒体受众群体对于不同性质信息内容的鉴别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树立弘扬主旋律,引领社会风尚的能力,营造网上网下风清气正的同心平台。

(二)价值引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立的是社会主义核心道德风尚,树的是强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融媒体时代下的道德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一脉相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风尚引领,构建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明确何以为之,何以不为;并贯彻落实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需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7]一方面,以人才培育为任务取向。有才有德,德才兼备是培养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内在需要。在融媒体的空间视域下,学生化身为网民、观众及评论者,需要以法律为底线,道德为准绳,不踩红线,不越雷区,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行为偏差,塑造符合媒体发展需要,贴合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标的网络道德人格。在2020年1月全新修订的《民法典》当中,对于媒体监管与网络传播提出了全新要求。尤其是针对失德、失范明星的肃清与整治,极大地体现了对于肃清媒体领域的铁手腕与硬力量。另一方面,融媒体在发展过程中也要妥善处理信息的筛选和过滤,积极传播正能量,以更合理、更合适,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辩证统一的方式帮助受教育者有效接收与接受。融媒体平台作为课堂外的教育途径,在學校课堂之外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方式为社会公众传递教育信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加强受教育者对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主流价值体系的认同和理解,并在行为活动中自觉贯彻和落实。在高屋建瓴的理论和制度框架下,更要以走进人心,深入人心的生动形式,有效提升教育效度,落实教育客体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促进。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大学生参与网上思政MOOC,构建微信平台“红星云”与“青年大学习”新思想、新理论、新观念的学习打卡活动,充分利用青年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行为习惯,增强融媒体教育的影响力与感召力。

(三)话语构建:开辟理论表达的关键阵地

融媒体话语权的构建表现为媒体阵地的主体性、先进理论的推广性、话语表达的艺术性。其一,媒体阵地的主体性。在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依然要发挥教育主体的作用,在课堂上承担好教师的本职责任,在网络中扮演好融媒体话语的引导角色。思政理论课教师是融媒体下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与发展的主引擎。在融媒体中做好合格的主体,需要思政课教师承担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三者有机统一职业责任。构建强有力的话语主体,需要加强主体队伍建设,以课堂教师主体带动融媒体中发声者和受众者双主体的构建,构建一支有着过硬的专业知识,高尚的思想品格,审慎的批判思维的新型主体队伍,增强融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说服力,亲和力及渗透力。其二,线上与线下的辩证性。线上与线下的辩证性集中体现在现实和虚拟世界的连贯性。虚拟空间是现实空间的缩影,现实空间反作用于虚拟空间。两者不能割裂开来,对于核心话语的表达和宣传,要真正达到入耳、入脑、入心,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影响。需要融媒体宣传渠道与现实课堂教育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如线下明理论,线上做实践。在网络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线上英雄纪念活动,“学思践悟”“重走长征路”活动;鼓励国产红色电影的拍摄及宣传,如《1921》《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系列电影,使得观众能够增强代入感,以标志性的历史节点和感人肺腑的革命故事体味共情。其三,话语表达的艺术性。区别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课堂式、书面化表达,融媒体时代下产生了许多新鲜俏皮的网络新语言。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分别有“觉醒年代”“强国有我”“元宇宙”等十余词汇。“觉醒年代”一词,取自红色经典电视剧《觉醒年代》,讲述了我党的百年风雨历程。筚路蓝缕,百年征程,栉风沐雨,久久为功。当代青年需赓续红色基因,自觉担负时代使命与复兴重任。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幸福属于奋斗者,“强国有我”体现新时代好青年的担当与信念,为青年一代提出奋斗与劳动的新要求。在新媒体平台的更新换代与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下,“元宇宙”的概念进入到大众视野,这种虚实结合,充满科技感和神秘感的全新社会形态体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愿景。这些富有趣味性和艺术性的话语表达,词语背后凝练的是中国人民对于每一年度热门话题和重要论断的总结,也包含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展望图景。

青年的培塑是关乎党和国家发展前途和命运的重大命题,培育好“正信仰,真本领,强素质,能担当”的中国青年,使其握稳接牢历史的接力棒,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愿景实现注入强劲的主体推动作用。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催生媒体领域的深度变革,在媒体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关键契机的背景下,面对新机制、新形式、新路径、新载体,基于融媒体视域取向,全面梳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域的媒体依托,系统铸造新时代青年培育媒体建构,从而聚合融媒体在青年培育的坚实力量。结合融媒体的时代背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创新、方法创新与实践创新适当其时,恰逢其势。中国式现代化内在的包含了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需要人才培育作为坚实依托,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全新的渠道和路径,为人才的培育培养注入了源源活力,创新了与时俱进的教学实践与教育内容,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机遇与挑战。在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时,使融媒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传统模式与现代传媒相融合,实现系统优化,从而达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合力,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2.

[2]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

[3] 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234-235.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5.

[5]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6]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02).

[7]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02).

[8] 项久雨,谭泽春.基于实证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0):14-17.

[9] 骆郁廷.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2):1-7.

[10] 王学俭,冯东东.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挑战·保障[J].思想教育研究,2017(5):90-93.

[11] 江宇辉.高校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策略探析[J].北京教育(德育),2020(Z1):57-61.

[12] 李厚锐,朱健.媒介融合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8(2):71-75.

作者简介:刘昕语(1997- ),女,湖北襄阳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融媒体思想政治教育
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增值策略分析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