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能源“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2023-11-12 18:28徐菁蔚
中国集体经济 2023年31期
关键词:能源结构一次能源碳排放

徐菁蔚

摘要:能源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提升人类文明的主要物质基础与动力引擎,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文章立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能源安全国家战略,系统总结了我国能源发展与节能降耗领域取得的主要成绩,着重分析了该领域客观存在的三大矛盾及其成因,以探索建立有助于能源革命领域省省合作、上下游合作体制机制,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深化能源供给与消费革命两个角度,针对性提出有利于化解三大矛盾的解决办法,为“深化能源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科学有序推进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政策参考。

关键词:一次能源;消费;碳排放;节能降耗;能源结构

一、研究背景

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全球碳排放的最大单元与最主要来源,能源消费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70%以上。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深,步伐加快,我国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

尽管在发展的同时,我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与生态环境保護,担负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自2003年起,逐步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倡导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低碳生活、可持续发展,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新发展理念持续落实,我国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以年均3.1%的能源消费增长带动了年均6.4%的经济增长,相当于直接减少能源消费15.97亿吨标准煤,成为改革开放至今发挥能源效用、推动经济建设最科学、最协调的时期,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如图1、图2所示。但我国多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相对偏传统、偏基础、亟待转型升级的经济结构,以及庞大的人口规模与和平发展的需要,均决定了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在努力实现单位能耗逐年下降的同时,与能源有关的碳排放量还将保持逐年增加。例如,2022年,我国与能源有关的碳排放量达到121亿吨,是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国、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与能源有关碳排放量的2.57倍,约占全球与能源有关碳排放量368亿吨的32.9%,占全球全部碳排放量413亿吨的29.3%;与能源有关的人均碳排放量达到8.57吨,比2006年增加87%,约为全球人均水平的1.86倍,美国人均水平的60.7%。

如何顺应世界能源转型已由起步蓄力期转向全面加速期,正在推动全球能源和工业体系加快演变重构这一大势,深入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统筹稳增长和调结构,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着力增强能源供应链安全性和稳定性,着力推动能源生产消费方式绿色低碳变革,着力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建设能源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可靠的能源保障,在“十四五”这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尤为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形成了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给体系,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生产生活用能条件显著改善。尽管我国能源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面临着能源需求压力巨大、能源供给制约较多、能源生产和消费对生态环境损害严重、能源技术水平总体落后等挑战。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是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性,增强推进“双碳”工作的信心。

二、我国能源发展与节能降耗领域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能源供应稳健增长,供应类型日渐多元,清洁能源产量逐年提升

如图3所示,2022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6.6亿吨标准煤,是2001年14.7亿吨标准煤的3.2倍、2011年34亿吨标准煤的1.37倍,21年间年平均增速5.74%,“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时期平均增速分别为6.4%、3.1%、2.44%。其中,2021年原煤、原油、天然气、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产量分别达到284886、28617、25627、87986万吨标准煤,分别占2021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66.7%、6.7%、6%、20.6%。与2001年(72.6:15.9:2.7:8.8)、“十五”末(77.4:11.3:2.9:8.4)、“十一五”末(76.2:9.3:4.1:10.4)、“十二五”末(72.2:8.5:4.8:14.5)的一次能源生产结构相比,隶属传统化石能源的原煤与原油呈趋势性下降,其中,原煤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的比重相对历史峰值77.8%(2007年、2011年)降低11.1个百分点。原煤产量在2004年突破20亿吨、2009年突破30亿吨后,至2020年达到39亿吨,连续11年控制在40亿吨以内,“十三五”时期产量平均增速仅为1.18%,煤炭生产领域关小上大、减量置换的作用显现。但在疫情、经济增长、煤炭进出口与国内煤炭市场行情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十四五”前两年,我国原煤产量年均增长高达8.1%,2022年原煤产量已突破45亿吨,且2023年以来,隶属五大煤炭保供基地及其周边区域的部分产煤县,仍然大举扩张产能,势必对我国能源结构的持续调整、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以及节能降耗等,带来一定的冲击,与“加快煤炭减量步伐,‘十四五’时期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政策部署有所出入,有关部门需要引起重视。

隶属清洁、低碳能源的天然气与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中,除核能以外的新能源增长明显,如图4所示。伴随20年间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年均10.2%、“十二五”以来年均9.6%的产量增长,核电之外其他新能源发电量在我国一次电力中的比重从2001年1.3%跃升至2021年8.5%,已接近水电占比,其中,“十二五”以来,其他新能源发电量实现了年均13.3%的快速增长,对我国能源供应与消费结构的整体调整,产生积极促进作用。落实能源供应革命、推动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传统能源产能结构性过剩、构建多元协同发展的能源供应体系,初见成效。

(二)单位能耗显著降低,能源转化效率有效提升,部分传统高耗能行业节能降耗效果显现

2022年,我国万元生产总值能耗0.48吨标准煤,是2001年的33.6%、“十一五”末的54.5%、“十二五”末的76.2%,22年间年平均下降2.1%,其中,“十一五”期间累计下降20.9%、“十二五”期间累计下降19.6%、“十三五”期间累计下降13.8%,分别相当于节约消费7.1亿吨、8.7亿吨、6.8亿吨标准煤,如图5所示。

如图6所示,2001-2021年,我国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在波动中由69.4%缓慢增加至73.2%,其中,发电及供热转换效率由38.2%稳步增加至47.1%,20年间上升8.9个百分点,既是推动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整体缓慢提升的主要因素,也是导致我国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相对偏低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动力煤是我国火力发电采用的主要燃料,与气体、液体燃料可以充分燃烧相比,作为固体燃料的煤炭天然存在不能充分燃烧的特性,且火力发电“燃烧(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转换过程中,客观存在蒸汽温度极限,因此,导致我国发电及供热转换效率相对偏低。尽管发电及供热转换效率相对最低,但“十二五”以来增速逐年上升,与火力发电上大机组、加强清洁生产、热电联产等直接相关。因而,加大煤炭清洁利用与推进煤电行业实施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有序淘汰煤电落后产能,同时加快650℃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示范工程建设,加大700℃高温金属材料研发等,仍旧是提升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如图7所示,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如水泥、平板玻璃、陶瓷等)两大传统“两高”行业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分别由历史峰值时的19.4%(2009年)、10%(1995年、2005年)降至2021年的12.6%、6.9%,两大行业的能源消费量自2009年分别攀升至6.5亿吨标准煤、3亿吨标准煤后,14年来年度能源消费量均分别控制在7亿吨、4亿吨标准煤以下,揭示出,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淘汰钢铁、水泥、玻璃等行业的落后产能,以及有重点地实施减量置换、严格限制上新项目等“三去一降一补”措施,两大传统“两高”行业节能降耗水平均有明显提升。

(三)区域生产总值能耗整体持续降低,终端生活能源消费清洁程度日渐提升,城乡居民人均生活能源消费比基本实现均衡

如表1所示, “十二五”以来,全国及30个省(区、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整体持续下降,呈现出东部率先板块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明显低于西部开发与东北振兴板块,能源消费/调入大省(如广东、江苏、浙江)明显低于能源生产/调出大省(如内蒙古、山西、新疆)的态势。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超过1吨标准煤的有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4省(区);除4省(区)外,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48吨标准煤的还有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广西、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12个省(区、市),其中,河北、山西、辽宁、黑龙江、甘肃5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接近1吨标准煤。北京是全国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最低的省级单元,2021年,北京万元生产总值能耗0.18吨标准煤,2016-2021年,北京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接近40%,相当于节约2220.38万吨标准煤,绿色北京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01-2021年间,伴随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年均6.1%的增长,相对发热值低、污染程度高的煤炭与毒性强的煤气在我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中,逐渐被属于清洁能源的天然气与相对清洁的液化石油气及电力替代。尤其“十三五”期间,在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推动下,民用散煤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累计削减民用散煤约7000万吨,煤炭人均年均消费下降8%、煤气下降9.4%,至2021年分别降至42千克/人、3.1立方米/人,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力人均年均消费分别提升8.2%、1%、8%,至2021年分别达到41.9立方米/人、19.3千克/人、869千瓦时/人,如图8所示。

如图9所示,1980-2021年间,随着我国人口年均0.88%的缓慢增长,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3.73%,其中,前20年年均增加0.57%,在波动中缓慢上升,后21年年均增加6.4%,持续上升。城乡居民人均生活能源消费比由最高时的5.5:1(1980年)降至0.9:1(2017年以来)。在人均生活能源消费水平上,我国农村居民已与城镇居民保持同步,并有超过城镇居民的趋势。

三、我国能源发展与节能降耗领域客观存在的矛盾

(一)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基础与能源安全、绿色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全球看,当前煤炭相对于其他主要能源的高碳排放、高污染、低发热量是不争的事实。但作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多煤、贫油、少气,为了不受制于人,在“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会改变。

一方面,如图10、图11所示,“十二五”以来,尽管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由70.2%持续下降至2021年的55.9%,但煤炭消费量却由2011年的38.9亿吨缓慢增至2021年的42.96亿吨。虽然石油、天然气、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石油上升1.8%、天然气上升4.2%、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上升8.3%,但原油、天然气进口量分别由2011年25377.9万吨、311.5亿立方米迅猛攀升至2021年51292.2万吨、1673.5亿立方米,进口原油占我国原油消费比重自2017年起就保持在70%以上,进口天然气占我国天然气消费比重由23.2%增至44.5%。另一方面,如图12所示,我国一次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之间的供需缺口,由2001年8122万吨标准煤扩大至2021年9.88亿吨标准煤,20年间扩大12倍。尤其“十三五”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一次能源生产量与能源消费量之间的供需缺口始终保持在9亿吨标准煤以上,能源保供压力不降反升。

本文认为,在淘汰煤炭生产领域落后产能、加快关小上大、减量置换取得阶段性成果,污染防治攻坚战由 “坚决打赢”转入“深入打好”的新形势下,在主要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各有利弊、必须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建设并加快新型储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基础上,未雨绸缪应对因石油、天然气的超大规模进口可能触发的能源安全、材料安全问题,有效缓解我国能源供需不平衡与能源供应阶段性、周期性紧张局面,始终应回归、落实到深化煤炭领域科技革命上来。加强煤炭先进、高效、低碳、灵活智能利用的基础性、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研究,实现工业清洁高效用煤和煤炭清洁转化,攻克近零排放的煤制清洁燃料和化学品技术,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是我国低碳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

(二)主要“两高”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势必仍要发展与严控“两高”行业发展的矛盾

“十二五”以来,尽管我国国民经济主要46个行业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整体上,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7大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始终占据全部能源消费的55%以上,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要“两高”行业,如图13所示。其中,2011年,7大行业能源消费总量23.03亿吨标煤,占全部能源消费总量的59.5%;2021年,7大行业能源消费总量30.33亿吨标煤,占全部能源消费总量的57.7%,10年间平均增速2.8%,比全部能源消费量平均增速低0.3个百分点。

充分说明,抓好7大行业的节能降耗、污染防治,就是牵住了“牛鼻子”,从严控制发展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7大行业,毕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撑性、先导性行业,或者处在产业链上游、供应链前端,或者是整个国民经济秩序正常运行的中枢命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均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本文认为,松一阵、紧一阵、宽一阵、严一阵,谈煤色变、谈化色变、“运动战”等,终究不是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既容易导致行业投入匮乏,使行业难以有充足的人、财、物力保障持续性技术升级,制约行业进步;也势必干扰煤炭、电力、材料等市场良性供求关系与良性价格机制的生成,触发价格倒挂、囤积居奇,进而传导至其他生产与生活领域,造成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最终对国民经济的稳健、持续、高质量发展带来不利。严控发展不等于不发展,需要在实践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当前与今后、计划与市场、重点地区与非重点地区之间的关系,兜住基本面,打好“组合拳”,为7大“两高”行业持续性开展先进技术改造与转型升级,推进行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率先实现碳达峰,多维度探索碳中和,创造积极的政策、金融、科技、市场环境。

(三)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势必引起更高的能源消费与节约生活能源消费大势所趋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渐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消费结构从生存型逐渐向发展型、享受型过渡,带动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量与日俱增,已于2021年超过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成为第一大能源消费大户,如图14所示。2011-2021年,我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量以年均5.5%、超过同时期全部能源消费量2.4个百分点的增速,由3.96亿吨标准煤跃至6.75亿吨标准煤,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6.1%,总量由2.27亿吨标准煤增至4.11亿吨标准煤;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4.6%,总量由1.69亿吨标准煤增至2.64亿吨标准煤,如图15所示。

电力、热力、天然气、汽油与煤炭是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主要品种。根据《全国能源平衡表(实物量)2021》,2021年,我國城乡居民生活电力消费量12278.9亿千瓦时、热力消费量158018.2百万千焦、天然气消费量592.26亿立方米,均居各行业之首,分别占比14.4%、18.5%、23.9%, 其中,城乡居民电力消费比为1.18:1,天然气消费比为68.4:1,热力消费均为城镇居民消费。生活汽油消费量4175.15万吨,仅次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居全行业第二,占比29.3%,是2011年消费量的2.9倍,城乡居民汽油消费比为1.78:1,私家车的快速增长对我国居民汽油消费影响巨大。生活煤炭消费量5929.17万吨,占比1.38%,城乡居民煤炭消费比为1:9.8。

本文认为,我国居民生活主要能源消费类型所呈现出的城镇居民消费能源的清洁度与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明显优于农村居民,是导致农村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快速攀升、后来居上的重要原因。一切发展的最终是为了人民,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势必意味着更高的能源消费量。面对日益频发的极端恶劣天气,以及全球各国必须通过尽快促进气候韧性发展,把地球升温控制在1.5℃内,面对严控“两高”行业发展与全面实行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在全社会范围内强化节约能源消费与低碳消费意识,加快绿色电力消费环境建设,倡导、敦促全体民众养成绿色消费、低碳消费习惯,鼓励节能减排、低碳生活、低碳出行,理应成为必然且迫切的选择。

四、两点建议

(一)探索建立有助于能源革命与“3060”行动领域省省合作、上下游合作的体制机制

立足主要能源生产(调出)大省相对欠发达、主要能源消费(调入)大省领先发达的客观实际,推动建立能源革命领域省省合作、对口协助机制。支持鼓励能源消费大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资源丰厚、财力雄厚等比较优势,与能源生产大省携手就洁净煤技术、煤的高效转化催化技术、煤层气勘探与规模化开发技术、煤矸石等煤炭伴生废弃物资源化高值化利用技术、煤电高参数大容量机组运行控制技术、先进CCUS技术及面向绿色未来电力的柔性电力系统技术、大储能设备技术、绿氢“制、储、运、用”技术、智能清洁交通工具技术等行业共性难题开展联合攻关、联合试验、联合创新,促进煤炭及其相关产品的深度清洁化、高效化、低碳化、材料化、过程化应用,推动绿色电力及关联行业规范、可靠、健康发展,逐步降低,直至取代煤炭直接作为终端消费能源。

适时探索建立高耗能出口产品碳边境税征收机制。既可利用物联网回溯产品在各上游行业的碳足迹,将碳边境税资金作为专项技改资金按比例反哺产品各生命周期阶段的相关企业,也可利用碳税资金集中设立专项技改资金,采取企业申报、按年度切块下达的方式,定向用于相关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

必须明确,碳交易机制中,完成碳交易不是目的,通过碳交易方式推动高碳排放行业低碳化发展才是碳交易的本质。因而应尽早探索建立我国居民生活节能碳交易机制,鼓励支持率先达到低碳社区、低碳城镇、低碳乡村的居民以家庭为单元开展生活节能碳交易,支持绿色金融机构以合理价格收购生活节能碳交易产品,达到一定规模后,在碳交易市场卖出,以有效市场化方式引导、推动广大民众养成绿色生活、低碳生活的必需习惯。

(二)在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深化能源供给与消费革命

推动农村居民提升生活能源消费品质与能源消费清洁度,关系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与清洁能源供给的公平性,关系广大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与生态环境治理,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应充分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契机,全面发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农村环境整治资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等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功效,有效释放其对社会资本的引导、集聚作用,对不同区域、不同民情、不同习惯的广大农村地区,因村施策、因户制宜,实施农村能源供给革命带动农村能源消费革命,提升农村用能电气化水平。对于人口集聚、乡村规模适中、满足集中建设环境的乡村,应鼓励农业及其关联产业集中化、规模化、循环化发展,就地取材推动生物质能的集中开发转化利用,建设集中型、清洁型能源供应基础设施,发展生物质热电联产、生物质供热,有序推进散煤替代;对于人口分散、地广人稀、位置偏远的乡村,应支持发展自发自用、余电转热、技术成熟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对于拥有地热资源的乡村,支持科学开发浅层地热能;推动农光互补、“光伏+设施农业”“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低碳农业发展,带动提升乡村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建设低碳乡村。

五、结语

立足我国能源禀赋基础与能源安全国家战略,面向“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奋斗目标,扎实推进能源领域“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既是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危机、彰显中国是负责任大国的战略举措;也是为推动全球其他发展中经济体,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绿色增长的重大探索;更是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东方文明护航人类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必将成为新发展阶段载入史册的伟大实践。

参考文献:

[1]曾诗鸿,李根,翁智雄,等.面向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中国能源转型路径研究[J].环境保护,2021,49(16):28-31.

[2]联合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EB/OL].(1992-05-09)[2023-05-02].https://www.un.org/zh/documents/treaty/A-AC.237-18(PARTII)-ADD.1.

[3]IEA.CO2 Emissions in 2022[EB/OL].(2023-03-02)[2023-05-02].https://www.iea.org/reports/co2-emissions-in-2022.

[4]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的通知(发改能源〔2022〕210号)[EB/OL].(2022-01-29)[2023-05-02].http://zfxxgk.nea.gov.cn/2022-01/29/c_1310524241.htm.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30-132.

[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J].求是,2022(21):4-35.

[7]习近平.深入分析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 扎扎实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EB/OL].(2022-01-25)[2023-05-02].http://www.gov.cn/xinwen/2022-01/25/content_5670359.htm.

[8]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发〔2021〕23号)[EB/OL].(2021-10-26)[2023-05-02].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0/26/content_5644984.htm.

[9]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开展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的通知(发改运行〔2021〕1519号)[EB/OL].(2021-11-03)[2023-05-02].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tz/202111/t20211103_

1302856.html.

[10]胡相余,许仁发,孟涛,等.超超临界二次再热锅炉关键技术研究进展[J].煤炭转化,2022,45(06):89-100.

[11]贺克斌,李雪玉.中国散煤综合治理研究报告2021[R].北京: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2021:3.

[12]习近平.“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两会现场观察·微镜头·習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N].人民日报,2022-03-06(01).

[13]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2:61.

[14]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科技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的通知(国科发社〔2022〕157号)[EB/OL].(2022-08-18)[2023-05-02].https://www.most.gov.cn/xxgk/xinxifenlei/fdzdgknr/qtwj/qtwj2022/202208/t20220817_181986.html.

[15]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全面小康[EB/OL].(2021-09-28)[2023-05-02].http://www.scio.gov.cn/zfbps/ndhf/2021 n_2242/202207/t20220704_130702.html.

[16]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2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3:96-101.

[17]IPCC.AR6 Synethesis Report Climate Change 2023[EB/OL].(2023-03-20)[2023-05-02].https://www.ipcc.ch/report/ar6/syr/.

【作者单位:泓谷(北京)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能源结构一次能源碳排放
石油与天然气在中国一次能源中的地位
十五至十三五一次能源政策与消费演变的研究
关于分布式能源燃气供应的探析
关于分布式能源燃气供应的探析
2017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一次能源消费量
基于社会碳成本理论视角下的
宁夏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研究
重庆市碳排放现状及低碳发展路径分析
生态文明视角下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研究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