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2023-11-12 23:58张志国王艳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10期
关键词:本科教育医学教育课程改革

张志国 王艳

摘  要:在“大思政课”时代背景下,医学本科院校的教育主体需要重新深刻领悟“课程思政”的科学内涵。“課程思政”的教学培训由“广”“浅”“泛”向“专”“深”“精”发展,在全面“破五唯”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特点重新构建、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和机制,引入专业设计人员参与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数据库的建设,充分利用多种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课程思政”的教学活动,开展内容丰富的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推进自上而下的、全方位的医学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本科教育;课程改革;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0-0091-04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涉入深水区,为谁培养人才,培养怎样的人才,成为每一个人都应率先考虑的关乎国之兴衰的问题。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近平总书记不仅确立了“大思政”的战略定位和教育理念,更明确指出专业类课程在思政教育方面同样起着重要作用。“课程思政”自此逐渐深入中国当代教育的实践中。随着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事业系列重要讲话的深入学习,“课程思政”已经逐渐渗入、贯穿整个教育体系。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系统工程,是新时代党中央给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是中国经济向纵深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才保障机制,需要顶层设计、系统筹谋、整合创新、整体推进。在这项系统工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应当充分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站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课程思政”的建设中,这是时代赋予当代高校教师的重要使命。高校教师应着力于“课程思政”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的有机融合,解决困扰“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有效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向纵深发展,以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大思政”育人成效[2]。医学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受其学科特点的影响,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本研究就医学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进行分析。

一、医学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探究

“课程思政”在某种程度上是政治站位的体现。医学教育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为提高我国医疗服务水平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保障。医学本科院校作为医学教育的中坚力量,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学是研究疾病与健康的学科,其服务对象是人,天然拥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在对抗疾病这个大敌的过程中,医者永远是人们生命的守护者[3]。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德高医精的医务工作者,是医学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和重点。

二、医学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

自“课程思政”这个概念出现以来,“课程思政”已成为医学本科院校课程教学改革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热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纷纷组织开展相关的教学培训,许多专业课教师也纷纷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引入思政元素。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效果还不尽人意,距离党中央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现阶段,医学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医学本科院校专业课教师学科背景限制

目前医学本科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基本为以医学、理学为背景的博士生,这些教师高考除了参加常规的语文、数学和外语三门学科外,一般选考的是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科目。进入大学阶段后,医学专业又是一个既要花费大量时间对专业课程进行背诵记忆,又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专业实践的学科。优秀学生入校后往往在大一阶段就会积极联系专业课教师,进行各种专业课程的实践活动,为日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进入硕士和博士学习阶段,临床实践、科学实验又会把他们的时间挤得满满的。由此,医学生长期学习自然科学,完成自然科学实验,他们的思维习惯已经与文科生相去甚远,很多专业课教师对专业知识如数家珍,而对人文科学则渐行渐远。这种情况下要求专业课教师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中,对他们来讲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二)“课程思政”教学培训针对性不强

“课程思政”是近几年出现的新生事物,很多高校教师都在积极学习、研究和应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会不定期的举办各类“课程思政”教学培训。但是这些培训往往邀请的是各专业在“课程思政”教学有一定建树的教学名师,培训针对的对象也比较宽泛,任何专业背景的教师都可以参加,经常出现文、史、经、哲类教师给理、工、农、医类教师进行培训的现象。这种培训属于普适化培训,能够在“课程思政”教学刚刚起步的“浅水区”起到一定作用,即教会教师如何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然而随着“课程思政”教学进入“深水区”,这样的培训发挥的作用就微乎其微了,往往会出现讲座听了一场接着一场,“课程思政”好像也听明白了,可就是用不“活”的现象。“课程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始终“两张皮”,难以做到“润物细无声”,长此以往势必会降低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热情。

(三)医学本科院校人才评价机制限制

虽然教育部于2018年11月开展了破“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专项清理活动,但是整个社会尤其是高校、医院长期受到“五唯”的影响,“五唯”的惯性在医学本科院校和医院内依然存在。在人才评价机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自然科学项目、发表高水平SCI论文所占权重依然较大[4]。科学研究犹如逆水行舟,一旦放下想再追上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会更乐意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的课题上,而不是花费在“课程思政”的课题或教学上。

三、医学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分析

目前“课程思政”教育已在全国高校教育体系中全面推进,许多专家学者侧重于探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改革[5],而高校专业课的“课程思政”系统化建设,从顶层设计到制度保障实施,在具体实践中尚不成熟。本研究立足天津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经验,探讨医学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一)提高政治站位,明确医学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在高等院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天津中医药大学从教学管理人员到一线教职人员、教辅人员等自上而下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时刻以高度的责任感完善育人体制的建设。从“人民英雄”张伯礼院士亲自担任班主任的“筑梦班”[6]、到面向全校优秀一线教学人员开设的“杏林育贤班”等一批长期培训班,旨在培养一支具有自身学科特点的医学“课程思政”教师队伍。落实全方位的“课程思政”育人,加强校园宣传引导教育工作,营造积极向上的特色校园文化氛围。

(二)不断完善医学本科院校人才评价机制

天津中医药大学认真贯彻落实破“五唯”的专项清理活动,深化高校体制改革,不断完善高校人才评价机制。目前学校职称评价体系已经彻底破除了“五唯”主导的教师评价体系,更加突出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质属性,推出“九宫格”职称评价体系,提高教学工作成果在人才评价机制中的地位。根据教师工作的类型合理进行赋分、评价,如对于以教学为主的专业课教师应重视其在教学方面所做的工作,为其将精力投入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使其像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样,钻研“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建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等效,才能激发教师投入到“课程思政”教学中的热情,才能切实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水平。

(三)改变“课程思政”教学培训模式,提升专业课教师执教能力

针对医学本科院校专业课教师学科背景难以满足“课程思政”教学要求,而“课程思政”教学培训针对性又不强的现状,天津中医药大学在校内出台相关政策,成立“课程思政”教师学习班,按照专业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除了参加常规的“课程思政”教学培训外,学校还应为其寻访专业相关性高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既可以组织这些教学名师入校做短时间的“课程思政”教学培训,也可以组织专业课教师到这些“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所在学校进行一段时间的访学,改变现有的蜻蜓点水式的学习方式,做到沉浸式的学习。

“课程思政”教师学习班的毕业考核形式为公开讲好一堂融入思政元素的专业课,学校可以组织专职思政教师为其出谋划策,完善思政元素设计,帮助其积极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恰当地融入专业课堂和实训环节,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专业课教师经过一个学期的专项学习,特别是在同一个专业的老师相互影响下,势必会打开更加广阔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四)建设思政元素资料库

新时代的医者精神来源于新时代广大医务工作者对救死扶伤、批判精神等优秀精神的传承、创新与发展[7]。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8]、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还应该具有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勇于探索的开拓精神、通力协作的团队精神。因此,在医学本科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始终贯穿新时代的医者精神。在这个主旋律下,许多专业课的思政元素教育资源具有相通性,比如武汉刚刚发现新冠疫情后,以张伯礼院士为代表的众多医务工作者不顾个人安危,逆向而行,在和平时期担负起保家卫国的重要责任,成为最美逆行者。

天津中医药大学组织专职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的教育资源,并聘請专业的美术设计人员,把这些教育资源进行深入的加工和整合,以图片或者动画的形式展现,打造医学教育类思政元素资料库,为其他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资料,既减轻了专业课教师的工作量,又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不同于网络流传的资料,这些经过精心筛选、设计和制作的资料,语言表述更加贴近课程,短小精悍,设计风格、表现形式等也更加利于课堂教学使用,有利于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质量。

(五)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热情

目前“课程思政”在大学课堂已经由“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之势”,天津中医药大学已经形成全专业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全课程体系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大思政格局。教师队伍是“主力军”、课程建设是“主战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核心及落脚点在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即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作为“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的主角,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实现“课程思政”育人成效最大化。在“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就与专业课相关的思政要素有意识地设置问题回答环节、小组讨论环节、课后学习等环节,以提高学生参与度,同时提高学生思考主动性,将知识的吸收方式由被动吸收变为主动输出,最大程度提高教学效果。

(六)培养学生仁爱之心

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医疗工作者要具备仁爱之心,正所谓“医者父母心”。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但是其心智仍然不成熟,需要学校的教育和引导。天津中医药大学组织了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如组织学生跟随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的教师到学校周边的村、乡、镇等不发达地区参加义诊活动,到天津市儿童福利院参加志愿者服务,到天津市中小学开展中医药知识相关的素质教育课程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既奉献了爱心、感受到了被帮助人群的善意,又弘扬了中医药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结语

全面推进医学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是为全面提升医学本科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大思政”育人成效所进行的一项重要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通过对专业课任课教师开展多维度的“课程思政”教学培训,提升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价值认同,提升其执教能力;通过认真贯彻落实“破五唯”,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提高专业课任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和研究的热情;通过建设思政元素资料库,节省任课教师收集素材和制作资料的时间和精力,提升课件质量,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共产党员网.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 (2016-12-08). https://news.12371.cn/2016/12/08/ARTI1481194922295483.shtml?from=singlemessage &wd=&eqid=b4b3b4ad00113d8600000003648e7f33.

[2] 李晉馥,曹树谦. 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6):488-492.

[3] 王湘蓉,邢晓凤. 医学是一门遗憾的科学——专访北京大学肿瘤研究中心主任季加孚[J]. 教育家,2022(31):35-37+34.

[4] 肖桂华. 遵循科技成果评价正确导向引领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解读《关于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J]. 中国科技产业,2021(09):48-50.

[5] 江颉,罗显克.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2):84-87.

[6] 胡春艳. 院士当班主任“筑梦班”点亮梦想[N]. 中国青年报,2022-03-29(09).

[7] 张旭东. 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研究[D]. 兰州:兰州大学,2018.

[8] 刘国庚,马献艺,孔磊.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医学生思想教育[J]. 思想教育研究,2015(10):64-67.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2021年度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中医药文化融入的高校‘大思政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课题编号:EIE210293);2021年度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精诚为要、‘五育并举的医教协同临床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以中医并轨专硕为例”(课题编号:CIE210167)。

作者简介:张志国(1978—),男,硕士,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高等教育;王艳(1977—),女,博士,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制药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和中药化妆品研发。

猜你喜欢
本科教育医学教育课程改革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甘肃省本科教育供给与产业结构的对接性研究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区别
转型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的构建研究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