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柔和眼光和细腻敏感心灵中诗意萌动

2023-11-13 21:54缪祥涛
滇池 2023年8期
关键词:写作者落日组诗

缪祥涛

人的一生总是会遇到一些对的人,并影响着自己一路前行,徐雪晴就是其中一个。说起来从相识到现在,也算是没有见过面的老朋友了。一直喜欢她的作品,正如她的名字“雪晴”一样,生来就带着诗意。

实际上,我很惭愧被人们称呼为诗人。一个从江湖中过来的人始终带着玩世不恭,玩物丧志的粗鄙习气。一个出身武行的人,始终揣着半瓶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残酒。因此我不敢妄言评论,也不敢触碰更多理论性的知识。只是觉得,在当下诗歌同质化严重的大背景下,能够做到像徐雪晴这样真诚地去写作实为难得。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出现,使得经验存在的感知和想象有了别样的生命力。在徐雪晴的作品中,《芬芳在侧》《白玉兰简史》《午后帖》《春日煮茶》等,皆是通过使隐匿的事物在场化,来构成她对这个世界的一种回应。比如:“身体,是一个鲜活的容器/适合一粒种子在里面萌芽、拔节、长高,长成一株葳蕤的茶树/收集露水、薄雾、云朵、鸟鸣/也触摸山间四时,晦明朝暮/你眼底有星辰涌向山谷/古老的智慧,悬挂在月弯/有时你能看见远逝的爷爷/从月光下走来。”正是诗歌与事物之间建立起来的隐秘联系,在不经意间的释放和突降,照亮了内心。比如《如意湖的一个早晨》中,不论是系在心间的小船,光阴的放逐,还是寻迹的鸟鸣,都只是她梦境的试探。于是才会迷失在轻漾的水纹里,看身旁的野花抱紧幼芽初现的枝桠,在晨光中露出月白色浅笑,才会说出人间多热闹的话。而事实上一切都只是携带着一个人隐秘身世的种子,包括群山、露水,都只是日光漏下的暗语。显然都是通过对物象皮层的挖掘,来打开现实和记忆的通道,从而构成了诗歌的大背景。

在这组诗里,诗人并没有刻意去追求语言的陌生化,也没有刻意制造过多诗歌语言的断裂。整组诗不论是青春时光的哀愁,还是原乡故土的忧郁,都是在用一种真诚的眼光去看待时间留下的痕迹。在《落日颂》中她这样写道:落日浑圆,光影穿过云层/像流泻的彩绘,包裹黄昏的心跳。两句便给出了落日的第一印象,并用包裹和心跳成功的抓住了读者的眼球,在一对看似矛盾的词之间,实则是一种放大和打开。接着:我们一路追寻落日,来到山巅/郑重承接如此庄严而盛大的恩赐/山林寂静,只有暮晚的风呼啸而过/偶尔回巢的归鸟,鸣叫被一些绯红的呼吸所溶解/远处山色与暮色交融,在我们眼前铺开一段辽阔的叙述/词语如此疲软,仿佛没有一个词的力量,能托起落日铺展的悲壮。这一段开始逐渐提升情感的节奏变化,从物回到人,或者人性本身,巧妙的用追寻、恩赐,山林寂静、暮晚归鸟,绯红、呼吸,溶解、交融,辽阔、悲壮,疲软、力量,这一系列的词组来完成一个作品的递进和照应,并成功的把读者带到更多的遐想中去,无疑是新诗写作的一大能力。接下来:没有一种语言,能准确描述/我们心底的激荡与颤栗/只有无声的光晕,在身体里反复驱赶/那只潜伏的花豹/光里浮游着金色颂词/仿佛能消解灵魂隐痛、尘世积珂。是的,在这人世追名逐利,我们何曾不是内心潜伏着小兽的人,而激荡过后我们又能怎样,夕阳西下,是自然的法则,也是我们的宿命。写到这里,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也变得鲜明而透析。最后:面对如此辽阔的山河,我没有做王的野心/落日下,我更热衷于学习做一只蚂蚁/用瘦弱的脊骨驮起万丈霞光/让身体,一次次躬向大地。显然,这是一首诗的高潮部分,也是作者对自我的定位和释怀,唯愿做一只没有野心的蚂蚁。既是平淡的求真,也是匍匐的慈悲,更是心灵的返璞。

读这组诗也不难发现,徐雪晴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或者说对过往人生经历多多少少留下一些缺憾吧!我想这没有什么不好的,反而是每一个写作者都应该值得庆幸的,很多时候我们也正是靠这些经历的枝节和生活的隐匿来支撑我们的情感,不是吗?比如《印记》《归来》《在湘江,遇见一场春雨》《草戒指》《无题》等,正是一个中年女性写给青春的挽歌,也是对年少时光的礼赞。既是对过往生活的写照,也是生命历程的总结。我们不管年轻时候经历了什么,不管是落寞过还是精彩过,最终都要接受现实,接受衰老,尽管我们怀念,依恋和不舍,终究要懂得放下和释然。如《只在此山中》汲香出浴的少女、复活的蝴蝶、阅尽千帆归来的少年,得到与失去,都是隔世的桃花,都将落入山水为脊的梦境。而有的作品她并没有刻意的去雕刻空间的张力,而是直抒胸意。比如她在《无题》中这样写道:那时,我们时常谈及理想和未来/谈及白樱花在枝头,占尽人世芬芳/那时你眼里铺满潮湿,如一汪丽日下的春水/每次望向你,我都能照见自己的青春/如今偶然相遇,我们谈论各自的孩子/看他们在草地上欢脱奔跑,像自由的鸽子/相隔十年的相遇/除了孩子,没有探及其他话题/我们豢养着各自的沉默,凝望遠方/不必互相探究,云朵里深藏人世万千汹涌。显然,这正是一种诚恳的基本表现,画面和故事都很鲜活,也很干净,这几首诗都没有太多女性写作者小情绪的缱绻和牵绊,既抓住了细节,也把握住了诗意,毫不做作。这不仅是一个中年女性的慨叹,更是对我们将留给这个世界什么,提出了有价值的思考。乍一看似很愤懑,有万千的汹涌情绪,实则是随风而行,随遇而安的修行。因此,我们留给这个世界的遗迹,应该是盛开的,炙热的,也是冷静的,真实和独一无二的。

我想每个写作者都会有故乡情结,自然在她的作品中也随处可见,比如《数星星的人》《黄连木》《感恩辞》《万寿菊或晚霞》就是原乡故土情结的最真实写照和佐证。特别是《感恩辞》一下就抓住了我的心,这是我最喜欢的题材之一。从清晨的鸟鸣到暮晚的犬吠,再到月光下的老黄牛,准确又生动的表现出了亲离的无奈。每每读到这样的文字,我总是会想起孤苦的母亲,隐隐的疼痛让人泪流满面,这样的疼痛感也应该是一个作品的成功点。正如诗中所呈现的芦花细雪皆白发,桃树新芽是儿女,每一个看似细微的物象其实都在替自己说话,替自己回归。结尾写道:仿佛他们,是年迈双亲的另一些儿女/仿佛他们,才是人生暮年里,最可信赖的陪伴。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信赖,不过是最不可信的依托和自我宽慰罢了。整首诗诗脉清晰,主旨鲜明,没有一点刻意揉矫的痕迹。所有的心象和意象都在风物故土中自然的形成,其视角和生命的体验也恰到好处的得到了融合,在一个个情景的设置和解构中,在时光的记忆和时空的转换中,使得疼痛在诗境中安放着朴素的思考,其诗意总是在不经意间自然而然的生发。而在《万寿菊或晚霞》中我们又能见到诗人回归恬静的状态。一片田野让她获得安宁,一只蜜蜂让她获得善意,最终被擦亮的也正是我们每一个人要抵达的初始的纯净。

徐雪晴的诗歌总是能在巧妙稳健的铺陈中完成诗意的还原。在对生活和生命解析的点上尤为突出,比如《一片雪花的自述》《雪花一样白的白》等,无疑都是平淡中求真,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完成救赎和抵达。在《一片雪花的自述》中,她连续用了几个必须,这也使我看到了在诗人的内心潜着的一股倔强,也正是这种独有的性格指向才使其最终能够回到她要寻找的去处。我想,无论是在诗歌写作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找到安放灵魂的归途,都是一种优雅的能力。对于物象和意象之间的把控显然是比较成熟的,她诗歌中的那些事物和对象,所有的细节总是能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读完整组诗,可以看见诗人作为第一在场人对于所有的事物和光影的测定是准确的,也是独特的,慈悲的。比如《湖水微澜》中的“春意微漾,举着幼年的波纹”。《荡漾》中的“一只小清新的蝴蝶,咬住春的指尖”。再如《樱花辞》里“雨水节气一过,它便尽情茂盛/枝叶托举着花朵,有永不知悔的倔强”等等。就很新鲜,无疑都是在一种优美的物象空间中提炼出心象空间的审美质素。而在《证据》《春深处》这些作品中,诗人又给我们呈现出了生命的无奈和关怀,在真实可靠的有效场景中抒托其对生命独有的体验,这也正是每一个写作者该有的,对于人世的关照。因此,徐雪晴是个擅于捕捉风物来表达诉求的诗人,她总是能在作品中把目光所及,将万物与生活和生命融合在一起,可谓目击成诗。大致可以这样说: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思。

仔细读这组诗,还会发现她诗歌的气韵,并没有刻意的去雕琢和定义诗歌的现代性,反而是透着一股清风古雅的韵味,我认为这也是特别的,独有的,具有标识度的,也是最能打动我的一个书写特征,也希望她能够保持着这种独立性。另外,在整组诗里边四季的特征和标识也很清晰。可见诗人在治愈心灵,自渡心劫的同时,也是顺应时令,顺应心情随感而发的。诗人总是带着天生的柔和眼光和细腻敏感的心灵去辨识着生活中的事物,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她在诗歌里的心是干净纯粹的。

■本栏责任编辑  胡兴尚

猜你喜欢
写作者落日组诗
可见光(组诗)
苍凉组诗
给初学写作者的意见
看看热闹的世界,做个鲜活的写作者
大漠落日
写作
落日
落日
文学的可能性(散文观)
多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