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周恩来诗歌中的报国情怀

2023-11-14 09:22邱明
党课参考 2023年21期
关键词:岚山诗作诗歌

〉〉〉〉〉邱明

周恩来一生中留存于世的诗歌并不多,其诗歌创作主要集中在青年时代。这些诗歌反映了周恩来救亡图存的探索历程,目前收录在《周恩来青年时代诗选》,虽然只有十几首,但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充分展示了周恩来的报国情怀。

忧国忧民的报国之志

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热烈追求真理,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1914年春,周恩来感怀于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军阀混战之苦,写就《春日偶成》五言诗两首。其一为:“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其二为:“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诗中表达了他对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忧愤之情。第一首诗写实抒怀,以“烟霾”比喻波诡云谲的政治形势,借张良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的掌故,用警语般的预言收结,激励爱国志士前赴后继、奋起抗争。第二首诗写景寄情,描写春光烂漫的景物,流淌着音乐色彩,构成一幅明丽画面。两首绝句格调不同,但相互联系,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憧憬,对理想的追求,对祖国独立自由的殷切期望。

周恩来早期的诗歌,既展现着深挚的爱国激情,朝气蓬勃、催人奋进,又具有深沉雄浑、徜徉恣肆的豪放风格。1915年5月,周恩来闻听袁世凯接受日本政府“二十一条”修正案,在他的文章中疾呼:“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弱冠请缨,闻鸡起舞,吾甚望国人之勿负是期也。”忧国之情,溢于言表。青年周恩来对时局的悲愤,集中体现在诗作《次皞如夫子〈伤时事〉原韵》中。1916年10月,封建军阀张勋为复辟封建帝制、压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徐州订立北洋七省军事攻守同盟。南开学校语文教师张皞如闻之,愤然赋诗《伤时事》。周恩来读后,当即用原韵和诗一首:“茫茫大陆起风云,举国昏沉岂足云。最是伤心秋又到,虫声唧唧不堪闻。”周恩来和诗的开篇,发出“茫茫大地”百姓受苦的悲怆之音,痛斥封建军阀重开战造成“举国昏沉”的局面。诗歌借用深秋草木摇落和草虫凄切,暗示封建复辟将同秋虫一样哀鸣而亡,表现出作者蔑视权贵和立志变革的抱负。

周恩来对旧体诗颇有造诣。他纯熟地驾驭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善于用典,化用前人诗句而不留痕迹。如《送蓬仙兄返里有感》之一:“相逢萍水亦前缘,负笈津门岂偶然。扪虱倾谈惊四座,持螯下酒话当年。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待得归农功满日,他年预卜买邻钱。”其中活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化用杨继盛“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诗句,增强了诗的感染力。周恩来的诗作不仅注意起承转合、对仗工整、韵律严谨,而且讲究自然活脱、含蓄隽永。如《送蓬仙兄返里有感》之二:“东风催异客,南浦唱骊歌。转眼人千里,消魂梦一柯。星离成恨事,云散奈愁何。欣喜前尘影,因缘文字多。”诗作首联起笔即点题意,颔联作一转折,把离愁别恨具体化。中间两联,“千里”“一柯”是“数目对”,“星离”“云散”是“天文对”,对仗工整、音调铿锵。尾联以“欣喜”作结,是美好的祝愿,也是胜利的展望,情真意切、意蕴深厚。

追求真理的革命精神

周恩来诗歌的最大特色,是记录了他追求探索,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光辉历程,表现了他的伟大抱负与崇高品格。

国事危难,青年周恩来始终关注各种社会思潮和救国方案。1917年9月,周恩来东渡日本留学,寻找救亡之路。他临行前写道:“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这首诗意气风发、慷慨激昂,生动展示了他决定专心致志掌握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全诗气势豪放、感情充沛,用典信手拈来、浑然天成。诗作以大江起兴,引吭高歌,气势磅礴,一位直挂云帆、乘风破浪的革命者形象豁然而出。周恩来那“济世”的宏愿、“破壁”的豪情、“蹈海”的意志和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理想,犹如大江滔滚,整首诗读罢顿觉“天风海雨逼人”。

旅日求学期间,周恩来仔细阅读《新青年》杂志,对其中宣传的先进理念极为赞成,表示要“随着进化的轨道,去做那最新最近于大同理想的事情”。对自己能领悟到这一点,周恩来十分喜悦,在日记中写道:“风雪残留犹未尽,一轮红日已东升。”随着俄国十月革命胜利,马克思主义和不同流派的社会主义学说同时涌向日本。周恩来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并在日记中写道:“二十年华识真理,于今虽晚尚非迟。”这时,他受十月革命的启示,又与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紧密结合,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

1919 年五四运动前夕,留学日本的周恩来毅然“返国图他兴”,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运动。归国途中,周恩来在日本京都停留时写了《雨中岚山——日本京都》《雨后岚山》等三首诗。诗作有的描写岚山幽雅迷人的风光,抒发在艰难探索中找到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欣喜、激动心情;有的赞美烈士的献身精神,表达了无产阶级的生死观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坚定决心。其中,《雨中岚山——日本京都》开篇以岚山的苍松、樱花、高山、绿泉组成美的画面,映衬出周恩来的喜悦之情,接着用象征手法写出:“潇潇雨,雾蒙浓;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马克思主义是穿云破雾的“阳光”,使诗人心里充满光明。一种在朦胧探索中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思想境界跃然纸上。

在日本京都岚山,一名游客欣赏刻有《雨中岚山》的周恩来总理纪念诗碑。图:杜潇逸/新华社

以身许国的英雄气概

青年周恩来志向远大,以求官与求财为耻,立志于将个人事业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周恩来投身革命的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新体诗上。一方面,他揭露和鞭笞剥削社会“人吃人”的罪恶本质。1919年12月,周恩来创作的《死人的享福》,针对五四运动前后社会出现的“劳资协作”“共同生活”的思潮,指出统治阶级所谓的“共同生活”,不过是“活人的劳动!死人的享福!”另一方面,他鼓励同学和战友共同追求理想,改造社会。1920年6月,周恩来写自由体长诗《别李愚如并示述弟》,赠即将赴法勤工俭学的觉悟社社友李愚如。诗中写道:“到那里,举起工具,出你的劳动汗,造你的成绩灿烂。磨炼你的才干,保你天真烂漫。他日归来,扯开自由旗,唱起独立歌。争女权,求平等,来到社会实验。”

周恩来的新体诗是新文化运动的成果,形式上是自由诗,在表现方法上把叙事同抒情相结合。它不拘字数行数,采取参差错落的句式,押大体相近的韵,节奏自由,语言晓畅,表现出豪迈奔放的风格。其中,为哀悼烈士黄爱而写的《生别死离》,是周恩来表达共产主义思想的代表作。

1922 年旅欧期间,周恩来得知觉悟社社友黄爱在长沙领导工人罢工时被军阀赵恒惕杀害,十分悲愤,在《生别死离》中写道:“壮烈的死,苟且的生。贪生怕死,何如重死轻生!生别死离,最是难堪事,别了,牵肠挂肚,死了,毫无轻重,何如作个感人的永别!没有耕耘,哪来收获?没播革命的种子,却盼共产花开!梦想赤色的旗儿飞扬,却不用血来染他,天下哪有这类便宜事?坐着谈,何如起来行!”周恩来将诗随信寄给国内觉悟社社员李锡锦、郑季清,以表心志和悼念之情。他在信中说:“我对他唯一的纪念,便是上边表示我的心志的那首诗,和最近对于C.P.坚定的倾向。”周恩来并表示:“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这首以讴歌“壮烈的死”、痛斥“苟且的生”为主题的诗,表现了无产阶级的公私观、苦乐观和生死观,也是周恩来一生的光辉写照。

猜你喜欢
岚山诗作诗歌
梁潮诗作《水里边》·源清书法
诗歌不除外
岚山情,漪水韵
海韵茶语 味道岚山
상경란과 서영수합의 시작(诗作)비교 연구
岚山赏枫(环球360)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