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

2023-11-16 01:00谢雅倩
参花·青春文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罗贯中蜀汉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首部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蕴含诸多传统文化元素和中国传统美德,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传承意义。作者罗贯中在小说中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以超凡的智慧、深远的谋略,以及高尚的品德,成为人们赞许和敬仰的人物。

一、作者简介及小说创作背景

《三国演义》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古典名著,众多人物形象和小说情节已刻印在人们的脑海中,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刘备,“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曹操等人物。再如“三顾茅庐”“火烧新野”“官渡之战”“舌战群儒”“赤壁之战”等情节。但需要注意的是,《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许多情节是虚构的,不代表历史事实,所以我们在评价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时,务必保持严谨、客观的态度。分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就不得不提及作者及小说的创作背景。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代表作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三国演义》等。其中,《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呕心力作,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出生于商人家庭,家境殷实,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展现出了极高的文学天赋,后在其父亲的支持下,师从赵宝丰,学习写作。学业有成后,开始四处游历。在此期间,罗贯中对王朝更迭和社会变迁展开了深度的思考,并以东汉末年的历史为题材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小说,表达了他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早日结束动荡生活的愿望。诸葛亮是蜀汉丞相,政治家、文学家。而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罗贯中基于对现实的想象与考量,不吝笔墨地刻画诸葛亮,将其塑造成了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物,使其充满传奇性与戏剧性。抛去小说的前三十六回和后十六回,完全可以将剩余的内容看成是诸葛亮传记。显然,诸葛亮是罗贯中尊重、钦佩和仰慕的对象,亦是罗贯中表达自己政治理想的窗口,从而使诸葛亮成为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具有鲜明、丰富的形象特征。

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

(一)诸葛亮的俊朗外表、安然逸态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是完美无瑕的,他不仅有过人的智慧与才能,还有超于常人的品貌。在《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处描写了诸葛亮的外貌,如“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持羽扇,坐驷马车……”等,都说明诸葛亮有俊朗外表,高情逸态,气质素雅,举止风范,与其“神人”形象相契合。虽然诸葛亮生活在偏僻的卧龙岗,过着山野村夫般的生活,但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能观星象、卜未来,仿若一个超脱凡尘的神仙。当然,作者这样去写,一方面是为了烘托诸葛亮超凡入圣的见识和气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诸葛亮出世治国御敌做铺垫。自诸葛亮出山之后,他在布置战略和调兵遣将时,他那高大的身材,垂胸的长须,直挺的鼻梁,深邃的眼眸等外貌特征,无不展现出他的冷静机智。他那轻挥羽扇的动作,从容自信的神态,悠闲自得的快意,无不预示着此场战斗的胜利,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在与刘备探讨军情战况时,诸葛亮总能一语道破玄机,总是一副安然自若的表情,更增添了几分神人色彩。也正是这种神态表情,让焦躁不安的刘备吃下了定心丸。此时的诸葛亮可谓是意气风发,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他都有光复汉室,统一天下的决心与信心。尤其是在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之后,诸葛亮制订了一系列政策,使疲敝的西川社会得到迅猛发展,加之有富足的荆州作支撑,很快建立起一支数量庞大的军队,且坐拥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当世名将。

(二)诸葛亮的超凡智慧、卓越才能

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中,诸葛亮除了有正义、忠诚、道德高尚的形象外,还有大智大才的形象。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虽然诸葛亮没有做到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载,但他的足智多谋,深谋远虑和神机妙算,足以证明他是千年难遇的旷世奇才。在罗贯中的笔下,诸葛亮俨然是一代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发明家、谋略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在行军打仗时,常常以少胜多;在临阵御敌时,常常多出奇计;在治理政事时,常常大展雄才;在外交上,常常纵横捭阖。可以说,诸葛亮能统摄全局,审敌情,料敌势,识进取,明缓急,做到了运筹帷幄。如在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坐船至江东舌战群儒,让以张昭为首的主和派哑口无言,同时联动以周瑜为首的主战派,最终缔结了孙刘联盟。在遭周瑜算计时,出“草船借箭”之策,巧取十余万支箭的壮举。在赤壁大败曹军后,趁周瑜攻打南郡、孙权战合肥之际,巧设计谋夺下荆州,袭取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四郡,使刘备有了安身立命之地。接着诸葛亮出计夺西川,扫除西部隐患,建立起雄踞一方的蜀汉政权。可以说,诸葛亮为蜀汉立下了不世之功。没有诸葛亮就没有蜀汉的辉煌,没有诸葛亮就没有刘备的半壁江山。也正因为如此,诸葛亮功高盖主,使刘备隐隐有了远离诸葛亮之心,为蜀汉的衰弱埋下了隐患。无论是从《三国演义》等小说来看,还是从《三国志》等史书来看,将诸葛亮定义为智者都没有任何争议。在小说中,诸葛亮宛若神明,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古通兵法,今熟世事,并且深通事理,将自身超凡的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白帝城托孤中,刘备以军国大业相托,说出了“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等感人至深的话语,足见刘备对诸葛亮的重视与信任。回顾诸葛亮的一生事迹,无不体现着超凡的智慧。刚出世时,诸葛亮屡出奇谋,用智慧降服了不服指挥的关张二人,最终使他们俯首听命,唯命是从。在抢夺荆州后,诸葛亮用智慧粉碎了周瑜的阴谋诡计,使周瑜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怒吼。诸葛亮死后留下退军之计,成功吓走司马懿,使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发出“吾不如孔明也”的感慨。整部小说在反衬与正衬之间,表明了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第一智者。

(三)诸葛亮的凌云壮志、政治谋略

隐居于卧龙岗的诸葛亮是否有治国安邦平天下之志?正如徐庶等人所说,诸葛亮时常自比管仲、乐毅之辈,虽有经天纬地之才,但不得其时,不得其主,故苟全性命,躬耕于南阳。在刘备三顾茅庐得见诸葛亮后,诸葛亮提出了自己的战略构想。在诸葛亮看来,三国鼎立之势能成,北有曹操兵甲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无人能与之争锋。东有孙权,已有三世根基,且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可援不可图。可取荆州、益州、汉中作根据地,待天下有变,守荆州,出秦川,克敌制胜,逐鹿中原,方可达成兴复汉室的目标。此时的诸葛亮对天下有变的期待不大,但考虑到刘备德行好,威望高,且有团结的将领和军队,使他对复兴汉室充满信心。也正是如此,诸葛亮真正有了立不世之功的壮志。自诸葛亮出山后,每战必谋,每战必胜,不仅扩大了地盘,也提升了实力,使得刘备及将领们看到光复汉室的希望。诸葛亮所谋的每一次战斗,都是在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和一统天下的大业做准备。在曹操下战书后,诸葛亮审时度势,提出“联吴抗曹”的战略,在他看来,无论是刘备,还是孙权,都不能与曹操抗衡。只有孙刘两家联合,方有一线生机。在孙刘对抗曹军时,诸葛亮考虑到战斗之后的问题,他意识到荆州的重要之处,除了有户籍百万的人口,能提供兵源和税收外,荆州还是北伐中原的中转站,所以占据荆州是以后统一大业的最关键的一环,因此诸葛亮在孙权北上抢夺合肥之际夺下了荆州。这无疑体现了诸葛亮的远见。但自关羽失荆州,刘备伐吴败归后,蜀国从最强国变成最弱国,国力空虚,统一大业已成泡影。此时诸葛亮认识到偏安一隅等于自取灭亡,于是举兵征伐南蛮,以巩固后方,发展经济,增加人口,同时袭扰曹魏,限制曹魏休养生息,为完成刘备的统一大业增加了一些可能性。特别是为使少数民族心甘情愿归属蜀国,诸葛亮七擒孟获而不杀,体现了诸葛亮的大仁大义。空城计吓退司马懿,上方谷火烧曹军,又体现了诸葛亮决策的英明和才智的光辉。可以说,这已经是诸葛亮在衰败局面下能做的所有。此时的诸葛亮已经不能像从前那样,让所有的战略部署跟着自己的想法走,但他仍能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诸葛亮的政治谋略和军事才能是无人能及的,但奈何蜀魏国力差距过大,偏守一隅已是困难重重,统一全国的大业注定不可能实现。随着关羽大意失荆州,马谡骄傲失街亭,蜀汉人才青黄不接,诸葛亮的脸上再也没有从前的快意与自信,復兴之梦渐渐破碎。尤其是在多次伐魏无果后,诸葛亮渐显心力交瘁,心有余而力不足,脸上多了不安、焦躁、无奈的情绪。

(四)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赤胆忠心

诸葛亮之所以能名垂青史,被万人敬仰,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超凡智慧和卓越才能,更因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胆忠心。在封建年代,忠君报国思想根深蒂固,凡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皆以忠孝为立命之根本。诸葛亮是千古忠君的典型,从刘备三顾茅庐起,我们就能看到诸葛亮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充分体现了诸葛亮是知恩图报,忠贞不渝的人。尤其在白帝城托孤之际,刘备最先想到的是诸葛亮,并且将军国基业和蜀汉未来都托付给了诸葛亮。而在所有“顾命”大臣中,诸葛亮的权力最大,但同时担子也最重,困难也最多。诸葛亮集政、军、法三权于一身,没有想着玩弄权术,排除异己,也没有想推翻刘禅自己做皇帝,而是兢兢业业地做本职工作,为了改善蜀国不利的局面,日夜思索,绞尽脑汁,终日操劳,不得休息。凡军国大事,他都亲力亲为,力求做到最好。哪怕积劳成疾,染上重病,他也亲自领兵指挥作战。在南征蛮夷之地时,王连诚恳地劝谏说:“此不毛之地,疫疠之乡,不宜冒险而行。”诸葛亮认为平定南中事关重要,为了蜀国的未来,他不计个人安危,毅然决然地领兵出征。在六次伐魏的过程中,诸葛亮更是不辞劳苦,终因积劳成疾病死于军中。在将死之际,还留下杀死反叛的魏延的计谋。可见,诸葛亮心心念念的只有光复汉室,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他对君主的忠贞不贰,为国家统一事业的操劳,没有掺入半点杂质,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五)诸葛亮的廉洁自律、大公无私

自出世辅佐刘备以来,诸葛亮为国家统一事业殚精竭虑,尽心尽力。他位高权重,不纵情享乐,不以权谋私,廉洁自律,德法共济,堪为群臣表率,后世榜样。在《自表后主》中,诸葛亮说了感人肺腑,令人动容的一段话:“今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个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这份家产清单充分表明了诸葛亮的清廉。纵观历朝历代的权臣,几乎没有一个不谋大富大贵,家产更不会只有区区八百株桑,十五顷薄田。如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妻舅家有田4700余顷,比为蜀汉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诸葛亮多出数百倍。诸葛亮从不搞经营,只靠官俸来维持衣食起居,体现了他克己奉公,廉政自律的精神。在军事上,诸葛亮奖罚分明,对待将士一视同仁。如在行军打仗时,黄氏之弟喝酒误事,诸葛亮没有徇私,依法严办。在政事上,诸葛亮谦虚有礼,从不端“相父”的架子,而且不排挤与自己政治谋略相悖的大臣,积极汲取他们的意见。在民事上,诸葛亮不搞排场,约己爱民,处处自律。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描绘了三国乱世的历史画卷。通过解读小说中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能够使人反思歷史,获得思想启发和审美享受。可以说,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最璀璨的明星,虽然他终究不过是个悲情英雄。但他的智慧与品格永远值得人们赞扬与学习。

参考文献:

[1]刘文兰.从诸葛亮看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J].参花(上), 2017(12):74-75.

[2]韦双燕.论《三国演义》中气象描写的文学价值[J].参花, 2020(08):50.

(作者简介:谢雅倩,女,本科,舟曲县第二小学,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罗贯中蜀汉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六)捉放曹
三国演义(二)乱世出英雄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诸葛亮死后留下四位人才 他们力保蜀汉江山30年
蜀汉“大赦”初探
三国演义
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聪明的罗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