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从化诗人黎民表诗歌创作探究

2023-11-16 01:00王谦谦
参花·青春文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黎民

黎民表(1515年—1581年),字惟敬,广东从化人。因喜在瑶石臺留连,自号瑶石山人。好读书,善诗词,喜作画,隶行草俱佳,犹以诗名世,为“南园后五子”之一。著有《瑶石山人诗稿》《梅花社稿》《北游稿》《谕后语录》《养生杂录》《清泉精舍小志》,现仅存《瑶石山人稿》十六卷和《清泉精舍小志》一卷,其余皆散佚。还曾参与修撰《广东通志》《从化县志》及《罗浮山志》。

现存诗歌1730首,主要保存于《瑶石山人稿》和《四库全书》中。其中五言古诗近120首、五言律诗近480首、五言绝句80多首、五言排律近50首、六言绝句2首、七言古诗60多首、七言律诗550多首,七言绝句150多首、七言排律4首。可谓题材众多,众类兼备。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说:“一切好诗都是诗人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黎民表的诗歌虽不乏拟制之作与泥古痕迹,但大部分作品都流露出自身最真挚的情感,因而极具研究价值。通过对黎民表终生不倦、非一时一地的诗歌创作进行归纳,可以帮助我们更透彻地了解黎民表丰富多彩而又传奇的一生。

一、题材类型众多

(一)记录生活痕迹

黎民表是陕西道监察御史黎贯的长子,自少颖异。嘉靖二年,祖父去世,父黎贯归乡守孝七年,亲自教导,因而黎民表能“九岁习举子业,十三补邑诸生,二十与计偕”。嘉靖九年,黎贯因上书力谏,被削为平民。在父亲的不倦教诲和家道中落的压力下,青少年时的黎民表“息躬衡门下,游好在六经。丘中列万木,风起皆金声。山林有殊观,耳目无远营”(《晨起斋中读书》)更加勤勉读书,专心致志且不以为苦,因而“年方弱冠,才名籍籍”,所以其部分诗歌内容属于生活琐碎杂记。

(二)友人往来唱和

黎民表参加会试后师从岭南学者黄佐,在越秀山开社,结纳宇内名流,因其豪侠义气、喜交文友,或积极探讨诗歌创作,或分享生活点滴,或送别友人,所以表达思念的怀友诗(如《怀友诗》《岁暮怀梁园三子》《同陈道襄宪使诸君集清泉精舍》)或相互切磋的唱和诗(如《答欧桢伯除夕立春朝回纪事用韵》《除夜同少承长孺小饮得寒字》《陈亮夫以尊公司徒韶石诗见示依韵奉怀》)以及充满离情别绪的赠别诗(如《送李伯承还山》《送方元素还新安》《送包万户彦和还楚幕》《送沈纯父》)是黎民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表现主题之一。

(三)抒发忧国忧民情怀

黎民表曾在嘉靖、隆庆、万历三个朝代为官,面对内忧外患,黎民表创作了许多或抒发忧国忧民情怀、或同情百姓悲苦、或针砭社会时弊的诗歌,如《运丁行》《癸亥十月书事》《聊城夜泊闻扬州寇急,怆然有作》等。

(四)题画咏物写景诗

因黎民表本身亦工书画,对书画多有研究,因此有部分题画诗,如《为黄明府题海会图》《杂画为刘仲脩题》等。对物的吟咏更是多种多样,如《清虚殿》《隐园杂咏十七首》《兰薰香》等。黎民表一生交游甚广,喜好山水,且曾在多处为官,因而足迹遍及祖国的大好河山,其诗或吟咏祖国秀丽山水,或咏叹怀古论今幽情,或描写归隐田园情趣。

二、游迹广泛

黎民表所到之处,皆有诗歌留存。我们也能从其诗歌中探勘其游迹,探索其人生。

广东地区是黎民表的出生地,也是他归田隐居的居所,在家乡广东,他多次呼朋唤友,共赏广东美景。如《同公载、公实、思伯登白云最高顶》,通过黎民表与友人登山所见所感推知,归隐并非他们心之所愿,而是一种不得已的避世选择。远大志向不能伸,只能寄情山水,忘却心中郁郁不平之气。于是他与亲友泛游珠江(《午日同亲友泛越江作<四首>》);与朋友在罗浮山玉女峰留连(《同诸子憩玉女峰瑶石台下》);游览从化的名胜(《从化山水六咏》);看沥湖荡漾归来的莲舟(《沥湖渔棹》);途经韶关(《经韶州赠李同野使君》),渴望平息战乱的心事(《经韶石闻汝源报捷志喜》),隐隐融入诗中;越秀山上登望海楼(《镇海楼登望》);仰慕虞翻,游光孝寺(《虞翻宅》);去南海观西樵山之胜(《重阳前一日过欧祯伯馆,因谈西樵之胜,示同舍生》);退隐清泉精舍(《归田杂咏》)。

嘉靖四十四年,黎民表任南京兵部职方员外郎期间游览了“云气远移金刹动,竹阴清入画廊斜。十行赐札留初地,老衲相逢说翠华”(《灵谷寺》)的灵谷寺;拜谒了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清明日谒孝陵》)。后母丁忧服丧期满后,补户部浙江员外郎,监通州(今江苏南通)仓。观览了浙江吴兴县南“满路风花相伴逐,鸬鹚鸂鶒起长汀”(《王使君元美招同吕光禄游岘山亭》)的岘山亭;黎民表远行的小车也曾历过浙江杭县,“高卧华阳堪白首,衹将封禅惜流年”(《冯别驾汝行招饮永宁寺》)还是透露出些许时光易逝的情绪。与友人在江苏乘舟游江(《同李季常泛吴江》),暗自庆幸管理渡口的官吏没有认出自己,否则“罻罗高鸟至今愁”,就像被困住的飞鸟一般不自由。当然,他在此也流露出了对恃权专横的官吏的不满。深感春秋时期以多闻见称的吴国公子季札大义,途经拜谒(《经季子祠》),与王世贞同游江苏的浮玉山(《元美改席于浮玉山同作》)。

后出使云中郡(今山西大同),西行途中,多有题咏。如“雪涨晴沙合,山欹晚堞低”(《大云寺在灵邱县门对太白峰》)的大云寺;曾困住汉高祖的白登山(《平城》);桑干河源出山西县东,是传说中每年桑椹熟时干涸的桑干河(《渡桑干河》),曹操曾击乌桓于此。“隐壁金绳起,依山翠殿安。两崖分岳色,百丈不风湍”(《悬空寺与北岳相接》)的悬空寺等。

再后被召回京中掌秘阁侍经筵,参与修《世宗实录》《穆宗实录》。回京之时,“壮心未折风尘色,高调争论楚越声”(《途中有扈阁之命逐还京师留别萧甫》),雄心壮志,一腔热血;在京期间,漫游燕赵、凭吊古人(《咏怀濠上古迹(三首)》);与朋友一起寻隐士(《同潘少承黄幼章过天宁寺访蔡山人子耕》);还曾被北京玉泉山下的流水勾起离愁别意(《玉河堤畔闻歌》);与友人访白云观(《春日同许元复顾汝由兄弟游白云观》)、观黄金台(《汝甫过宿轩中同玄超子野赋》),眼前之景总能勾起丝丝愁绪。

黎民表编修隆庆皇帝《穆宗实录》完成后,升任河南布政使司参议,客游京洛。时已年逾花甲,抱负难酬,宦海多艰,升沉莫料,颇感惆怅(《旅感二首》)。黎民表的足迹还遍及山东,如《闻青州警报》中的“青州”指山东德州齐河;《昆山草堂》的“昆山”旧址在今山东诸城市;《同王敬美待月梁思伯所》中的“掖城”指旧时的莱州府;《登临清城新楼》中的“临清州”在今山东省西北部与河北省邻接处。去过湖南,如《同陈道襄宪使诸君集清泉精舍》中的“清泉”在唐宋元明时期均属衡阳县。到过江西,如《豫章江行》中的“豫章”即是江西省的章水。攀过四川的巫山(《巫山高》)。游过河北的紫荆关(《紫荆关》);登过河北省涞源县的浮图峪(《浮图峪有木积山甚峻》);还经过河北的广昌道(《寒食行广昌道中》)等。

总之,黎民表行迹遍布广东、广西、北京、南京、河北、湖北、江浙、山西、陕西、山东、四川等各地。在广泛的交往和众多的足迹中,黎民表用笔墨传递文化、表达情感,相互切磋,为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沟通架起了桥梁,在明中期的文化圈里产生了非同小可的影响。

三、风格宗唐

琅琊王世贞尝谓黎民表之诗歌:“近体沨沨,全盛遗响”,在黎民表的诗歌创作中确实随处可见唐人踪迹。如《同王敬美待月梁思伯所》中有“掖城青桂隐团团,词客开尊正耐看”句。“青桂”指青色的桂树,这里指月宫中的青芒,出自唐人殷文圭《初秋留别越中幕客》诗“月中青桂浙看老,星畔白榆还报秋”。“词客”一词,李白《草书歌行》“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句中曾出现过,借指词人。

李白诗中的很多意象,黎民表也用过。如《集王武选宅对菊》中有“木叶谁知楚客愁,省郎三径足淹留”句,诗中的“木叶”在李白《秋思》诗“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中出现过;《将之云中别曹大参还西越》中“车轮忽漫东西去,空恋风期上蓟台”的“风期”在李白《梁甫吟》“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句中出现过,是品格、风度之意;在《元夕前偕梁舍人思伯携酒过余伯祥旅寓邀周潘刘黄诸子同集》中有“风吹紫陌游尘静,月上春城刻漏长”句,“紫陌”指帝都郊野的道路,在李白《南都行》“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诗中也曾出现。

黎民表还喜欢借用白居易用过的意象。比如《同潘少承黄幼章过天宁寺访蔡山人子耕》“丈室烟花连小苑,夹城云日递疏钟”中,“丈室”指长宽各一丈的房子,比喻狭小,出自白居易《秋居书怀》诗:“丈室可容身,斗储可充腹”。《易州何观察招饮赠言奉答一首》“千里关城揽佩刀,声华奕奕在东曹”句中的“声华”出自白居易《晏坐闲吟》诗:“昔为京洛聲华客,今作江湖潦倒翁”,指美好的名声。

除二人外,黎民表更是以杜甫为宗,风格沉郁顿挫。他不仅借用杜甫诗中的意象,如《汝甫过宿轩中同玄超子野赋》中“黄金台下日西飞,野客相逢又解衣。半醉不知尘世事,白云和梦到山扉”,“野客”意象出现在杜甫的《佐还山后寄三首》“野客茅茨小,田家树木低”,借指山野之人。“山扉”意象出现在杜甫的《游修觉寺》诗“野寺江天豁,山扉花竹幽”,借指山家的柴门,喻作山中人家。《公署对北岳作》“近隔丹梯衹十寻,翛然凉气袭衣襟”的“翛然”也出现在杜甫《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翛然欲下阴山雪,不去非无汉署香”句中。更是炉火纯青地化用了杜诗的意境。这种意境的达成不只是源于意象的借用和模仿,而是思想的继承和情感的共鸣。

首先,黎民表和杜甫二人皆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有着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黎民表在《读<圆觉经>》中嗔怨自己说“中岁驰驱困一经,愧无鲸力破沧溟”即大半辈子都被儒家经典所困住,因而面对国事变化无能为力。但是谁都知道,对朝廷局势无法力挽狂澜并不是读儒家经书的错,而是有了儒家悲天悯人、忧生念乱的济世情怀,面对将颓大势却无力回天而产生的痛苦情绪。

其次,黎民表当时所处的环境,朝廷腐败,奸臣当道,内忧外患,在情感上与杜甫产生共鸣。如《春望》“回雁高飞隔上林,春城凝望欲沾襟。黄尘趋走余孤剑,自首遭逢衹寸心”是他退休后对仕途升沉坎坷的感慨,黎民表游宦多年,欲有建树而始终不得重用。地位低微,对国事有心无力,常借景抒怀,发为浩叹,诗歌创作,多有寄托。

最后,较之字句借用,黎民表更追求其神韵法度的摹拟。如:

八月兵入京师十月广州始得平安消息

午夜闻班马,清朝遂解围。风尘双目短,消息万方稀。保障逾青海,宸居正紫微。柴门候远使,喜极倒裳衣。

颇有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之神韵气度。再如 :

燕京秋怀

北郭秋阳接九垠,登台一望倍伤魂。霜前砧杵千家动,日落风尘百里昏。天上已违攀凤侣,山中犹忆卧龙村。孤舟渺渺堪愁思,恐入枫林有断猿。

杜甫有《秋兴》八首,借深秋衰残零落之景书写暮年漂泊无依、空怀抱负之悲凉心境。而黎民表之《燕京秋怀》四首,同样借萧瑟之秋景诉怀才不遇、抱负难施之感伤。阴沉沉的秋天、登高望远的伤魂,有杜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之寂寥。“孤舟一系”前路茫茫皆是“愁思”,“玉露凋伤”的“枫林”,伴随“啸哀”的“断猿”,到处呈现萧森之气,黎诗与杜诗的意境完美贴合。更有“霜前砧杵千家动”句,明显化用杜诗“白帝城高急暮砧”之意境,形象描绘大家赶制冬衣之场景。天色已晚,风尘四起的壮观场面,更显悲壮、萧索。

四、结语

纵观黎民表之诗歌创作,可见其丰富的阅历。在宗唐拟古之风浓郁的明代,其凭借交友结社、官场升沉、行迹广阔的个人经历,让诗歌创作保持了自身特色。在中原为官期间创作出不少优秀的作品,对当时的主流文学也产生不小的影响。早年在岭南求学生活以及辞官归隐之后,与众人在南园相互唱和之作,也为岭南的诗学注入了新的元素。通过黎民表与全国各地文人的交往,也具体反映了明代岭南文学与全国广泛密切的交流。这对于研究黎民表和岭南文学史,都是十分珍贵的资料。

参考文献:

[1]从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译注.清·雍正八年从化县志[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9.

[2][明]黎民表.瑶石山人稿[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3][清]纪昀,陆锡熊,孙士毅,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杨毅鸿.黎民表《燕京秋怀》组诗赏析[J].名作欣赏,2013(05):66-67.

[5]刘宗静,主编.从化历史名人黎民表[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科研项目课题“区域文化振兴之明代从化诗人黎民表诗歌创作及其地缘关系探究”的成果(项目编号:2023XKZYY24)。

(作者简介:王谦谦,女,广州城建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黎民
陶勇
国祭
“百姓”原来指王侯
山坡羊·瞻仰毛主席纪念堂
“百姓”原来指王侯
看大唐歌舞
马嵬坡怀古
“百姓”原来指王侯
“黎民”释义
夜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