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民

  • 黎民表与岭南师友交游考述
    徐丹黎民表(1515-1581),字惟敬,自号瑶石山人,明朝广东承宣布政司广州府从化县(今广州市从化区)人。嘉靖十三年(1534),举乡试第六人,屡试春官不第。嘉靖三十八年(1559),就铨于吏部,授翰林院孔目。嘉靖四十年(1561),升吏部司务,以能文用为制敕房中书舍人,供事内阁。嘉靖四十四年(1565),擢南京兵部职方司员外郎,丁母忧归。起补户部浙江司员外郎,监通州仓,转饷云中。事竣,复召典制敕,与修《世宗实录》,晋本司郎中,又修《穆宗实录》,升河南布

    青年文学家 2022年29期2022-12-14

  • 梨 恨
    ,直隶赵州有个叫黎民的穷书生,患有咳症,无钱抓药,后来有人叫他多吃梨子,说是能治此病。黎家屋后有株雪花梨树,黎民才吃了树上的一半梨,多年顽疾竟霍然而愈。黎民大喜,就在附近乱坟岗种起梨来。随着种梨面积的扩大,黎家渐渐殷实,黎民对种梨也越来越感兴趣。每次外出游学,都要打听当地有什么梨子品种,然后想方设法要来树苗,带回家去种。几年下来,乱坟岗就成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梨林。后来黎民看破世事,一心经营梨林,并娶了个梨花一般清秀的姑娘,人称梨花仙子。秋天收梨时,黎民看到路

    民间故事选刊 2022年19期2022-10-19

  • “百姓”有哪些称呼
    呼还有很多,比如黎民,《礼记·大学》载:“以能保我子孙黎民。”与此相近的还有黎庶、黎首、黎元等,如杜甫有诗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黔首也是用来称呼老百姓的,这在战国就比较流行。《吕氏春秋》《战国策》《韩非子》等书中就都出现过“黔首”这个词。“黔”即“黑”的意思,当时的老百姓不能戴冠,黑黑的头发露在外面,所以被称为“黔首”。古代社会等级森严,普通人只能穿着麻织的布,质粗而价低,所以“布衣”也成了百姓的代称。百姓又称作白衣、白士、白丁,是指没有功名的人,

    科教新报 2022年14期2022-06-22

  • 梨恨
    ,直隶赵州有个叫黎民的穷书生,患有咳症,无钱抓药,后来有人叫他多吃梨子,说是能治此病。黎家屋后有株雪花梨树,黎民才吃了树上的一半梨,多年顽疾竟霍然而愈。黎民大喜,就在附近乱坟岗种起梨来。随着种梨面积的扩大,黎家渐渐殷实,黎民对种梨也越来越感兴趣。每次外出游学,都要打听当地有什么梨子品种,然后想方设法要来树苗,带回家去种。几年下来,乱坟岗就成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梨林。后来黎民看破世事,一心经营梨林,并娶了个梨花一般清秀的姑娘,人称梨花仙子。秋天收梨时,黎民看到路

    民间故事选刊·上 2022年10期2022-06-10

  • 黎民”和“百姓”
    现今,人们常将“黎民”和“百姓”作为一个词来说,可是在遥远的古代,这两个词并不是一个意思。据《山海经》记载,4000多年前,在黄河流域集中着几个势力较大的部落,有黄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等。他们之间经过多年的征战和融合,黄帝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打敗了从南方进犯的九黎族。九黎族是由9个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每个部落又包含9个兄弟氏族,共81个兄弟氏族。蚩(chī)尤(yóu)是九黎族的首领,兄弟81人,也就是他有81个氏族酋长。逐鹿之战后,蚩尤大败,来自九黎族的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2年2期2022-03-10

  • “百姓”曾经是贵族“黎民”自古普通人
    呢?他们被称为“黎民”,大多数都沦为奴隶。所以,“百姓”和“黎民”其实就是奴隶主与奴隶的区别。在黄帝、炎帝之后,黄河流域又出了一位有名的部落首领——尧。《尚书·尧典》里说:“平章百姓。”这里的“百姓”是“百官”的意思,说的是尧帝要“理清百官的职责”。从尧帝开始,“百姓”其实就意味着“当官的”。当时,通常只有贵族才有官位,所以“百姓”成了不折不扣的贵族代名词。普通人只有“名”,只有贵族才有“名”有“姓”。可是后来,“百姓”为什么成为“普通人”了呢?这和战国时

    小天使·二年级语数英综合 2021年2期2021-06-15

  • 黎民”原本不是指百姓
    的奴隶,被称为“黎民”。黄帝和炎帝的联盟消灭了蚩尤之后,这两个部落之间又开始争逐,黄帝得胜。当时,许多部落都由氏族组成,而黄、炎部落联盟约有100个氏族,每个氏族又各有自己的姓氏,因而黄、炎部落联盟的氏族就被称作“百姓”。百姓是主人,黎民就是奴隶。到了西周奴隶制时期,百姓成为贵族的通称。这时的黎民(也称庶民)包括自由民、农奴、奴隶,与百姓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大阶级。到了春秋末期,随着宗族世袭制的破坏、土地私有制的出现,百姓的地位逐渐降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最后

    科教新报 2021年12期2021-05-11

  • 论岭南方志传记的文化世家建构策略—以从化黎氏文化世家为例
    明史》虽给黎贯、黎民表父子立传,但黎民表传记附于其师黄佐之后,不同于一般正史附于其父之后;《从化县志》对黎氏家族的叙写则采用了合传形式,入传的家族成员传记既独立成篇,又浑然一体。《黎氏人物合传志》共写了黎元昌,元昌之子黎贯,黎贯长子民表、次子民衷,侄子民宪、民憼,季子民裒,黎贯之孙黎邦琰,以及黎贯侄子黎民惟及其子黎崇训共十人;方志展现了岭南从化黎氏家族四代人的生平事迹,且基本上以黎贯为绾结四代人的枢杻,分传之间采用“搭桥体”首尾衍接。黎氏文化世家传记从黎元

    文化产业 2021年6期2021-03-08

  • 黎民”和“百姓”在古代是一个意思吗
    黎民”和“百姓”在古代是一个意思吗如今,人们常将“黎民百姓”放在一起说,可是在古代,这两个词并不是一个意思。据《山海经》记载,4000多年前,在黄河流域集中着几个势力较大的部落,有黄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等。他们之间经过多年的征战和融合,黄帝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打败了从南方进犯的九黎族。九黎族是由9个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每个部落又包含9个兄弟氏族,共81个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兄弟81人,也就是他有81个氏族酋长。逐鹿之战后,蚩尤大败,来自九黎族的

    百科知识 2021年1期2021-01-29

  • “百姓”原来指王侯
    的时候,常常与“黎民”相对而言,“黎民”就是现在的老百姓。为什么叫“黎民”呢?这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黎者,众也,因百姓众多而称为“黎民”。另一种说法是,“黎”是“黧”的通假字,指黑色,“黎民”又稱“黎首”,脸部是黑色的,这是指受过黥刑的犯人。“黥刑”又称“墨刑”,指刺刻面额,用墨染成黑色。这部分人就被歧视性地称为“黎民”或“黎首”。相应地,普通百姓则被称为“细民”。受过刑的犯人刑期已满,或者因立功而抵消刑期,就可以升为“细民”;同时,“细民”犯了罪也有

    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初中版 2020年20期2020-05-26

  • 词语探究三则
    的时候,常常与“黎民”相对而言,“黎民”就是现在的老百姓。为什么叫“黎民”呢?这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黎者,众也,因百姓众多而称为“黎民”。另一种说法是,“黎”是“黧”的通假字,指黑色,“黎民”又称“黎首”,脸部是黑色的,这是指受过黥刑的犯人。“黥刑”又称“墨刑”,指刺刻面额,用墨染成黑色。这部分人就被歧视性地称为“黎民”或“黎首”。相应地,普通百姓则被称为“细民”。受过刑的犯人刑期已满,或者因立功而抵消刑期,就可以升为“细民”;同时,“细民”犯了罪也有

    课外语文·中 2019年5期2019-06-17

  • 明代岭南黎民表的交游及书画印
    新会陈献章与从化黎民表为明代岭南书画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目前学界并不缺少探讨陈献章的专著及论文,而对黎民表的研究却甚显匮乏,仅麦华三《岭南书法丛谭》、陈永正《岭南书法史》和黎向群《岭南历代书法名家》等数本概论性或鉴赏性的著作有所涉及。固然研究黎民表存在诸多难处,首先其存世书画不多,且分散各地不易收集,其次文献史料稀少,然而考虑到黎民表诗书画俱佳,水平足以颉颃江左,书名远播高丽,于岭南书画史占有重要地位,那么展开全面性整理和深入挖掘显然是极有必要的。于此,本

    书法赏评 2019年1期2019-04-10

  • “百姓”原来指王侯
    的时候,常常与“黎民”相对而言,“黎民”就是现在的老百姓。为什么叫“黎民”呢?这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黎者,众也,因百姓众多而称为“黎民”。另一种说法是,“黎”是“黧”的通假字,指黑色,“黎民”又称“黎首”,脸部是黑色的,这是指受过黥刑的犯人。“黥刑”又称“墨刑”,指刺刻面额,用墨染成黑色。这部分人就被歧视性地称为“黎民”或“黎首”。相应地,普通百姓则被称为“细民”。受过刑的犯人刑期已满,或者因立功而抵消刑期,就可以升为“细民”;同时,“细民”犯了罪也有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2018年7期2018-09-10

  • 食药并举的“茶饮”创客
    刊记者 张配豪庄黎民说,我突然想到了“食药并举”,人们喜欢大红袍中的咖啡香,沁人心脾,回味无穷。如果以大红袍为茶基,加之可以清肺的中药,这种味道是不是人们喜欢的呢?图 / 三味大红袍创始人 庄黎民去年谷雨前后,历时半年,走遍素有“碧水丹山”“甲东南”之美誉的名山武夷,庄黎民与同行的《舌尖上的中国》的二十多个工作人员,记录了他的创业项目“三味大红袍”的前世今生。1998年毕业后,庄黎民陆陆续续做过许多工作。进过广告公司实习、做过销售、送过货、卖过药,甚至还在

    人民周刊 2018年6期2018-04-16

  • “百姓”身份曾经很高贵
    黎族俘虏则被称作黎民。这个时候的百姓和黎民就是奴隶主和奴隶的代名词。“百姓”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尧典》中,“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姓”一词的含义也在变化。西周时期,百姓成了贵族的化身。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对“百姓”一词注释得非常清楚,他说:“百姓,谓百官族姓;万邦,谓天下公民……百姓者,群臣之弟子也。”司马迁在《史记·夏本记》中也谈到“禹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敷土”。这里的“百姓”是指那些地

    山海经·故事版 2017年10期2018-02-02

  • “百姓”原来指王侯
    的时候,常常与“黎民”相对而言,“黎民”就是现在的老百姓。为什么叫“黎民”呢?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黎者,众也,因百姓众多而称为“黎民”;另一种说法是,“黎”是“黧”的通假字,黑色,“黎民”又称“黎首”,脸部是黑色的,这是指受过黥刑的犯人。“黥刑”又称“墨刑”,指刺刻面额,用墨染成黑色。這部分人就被歧视性地称为“黎民”或“黎首”。相应地,普通百姓则被称为“细民”。受过刑的犯人刑期已满,或者因立功而抵消刑期,就可以升为“细民”;同时,“细民”犯了罪也有可能

    读者·校园版 2018年4期2018-01-30

  • 我用一生去原谅父亲
    都没有见过”在郁黎民记忆中,父亲给予她最初的父爱还是外婆和母亲孙荃反复说给她听的。郁黎民在浙江富阳出生时,孙荃得了疟疾,缺奶,只得将她放在一个奶娘家抚养。1925年10月,郁达夫从外地回到富阳老家,便立马跑到奶娘家里看。奶娘家里有好几个孩子,根本无暇照顾好郁黎民,已经10个月的她瘦得像只小猫。“可能因为我是女孩的缘故,我的境况家人也并未重视。”那天郁黎民在楼上啼哭不止,而奶娘在楼下烧水煮饭,并没理睬。见此情形,郁达夫解开皮袍子把女儿裹起来,在巷口喊了一顶轿

    文史博览·文史 2017年9期2018-01-03

  • 我用一生去原谅他
    伍婷婷编者按:郁黎民,1925年出生于浙江富阳,曾用名郁洁民,是郁达夫与原配孙荃所生,为其长女,1950年随丈夫到湖南桂阳第一中学任教,曾任湖南省第五、六届省政协委员。郁黎民曾反复问自己,作为郁达夫之女是幸抑或不幸?我的那篇文章,可能父亲都没有见过在郁黎民的记忆中,父亲给她最初的父爱还是外婆和母亲孙荃反复说给她听的。郁黎民在浙江富阳出生时,孙荃得了疟疾,缺奶,只得将她放在一个奶娘家抚养。1925年10月,郁达夫从外地回到富阳老家,便立马跑到奶娘家里看女儿。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17年12期2017-12-28

  • “百姓”原来指官员
    的时候,常常与“黎民”相对而言,“黎民”就是现在的老百姓。为什么叫“黎民”呢?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黎者,众也,因百姓众多而称为“黎民”。另一种说法是“黎”是“黧”的通假字,黑色。“黎民”又称“黎首”,脸部是黑色的,这是指受过黥刑的犯人。黥刑又称墨刑,指刺刻面额,用墨染成黑色。这部分人就被歧视性地称为“黎民”或“黎首”。相应地,普通百姓则被称为“细民”。受过刑的犯人满了刑期,或者因立功而抵消刑期,就可以升为“细民”;同时,“细民”犯了罪也有可能成為“黎民

    小学生作文选刊·中高年级版 2017年11期2017-12-09

  • 我用一生去原谅父亲 ——郁达夫长女的回忆
    口述/郁黎民 撰文/伍婷婷我用一生去原谅父亲 ——郁达夫长女的回忆口述/郁黎民 撰文/伍婷婷郁黎民,1925年出生于浙江富阳,曾用名郁洁民,是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与原配孙荃所生,为其长女,1950年随丈夫到湖南桂阳第一中学任教,曾任湖南省第五、六届省政协委员。郁黎民曾反复问自己,作为郁达夫之女是幸抑或不幸?“我的那篇文章,可能父亲都没有见过”在郁黎民记忆中,父亲给予她最初的父爱还是外婆

    文史博览 2017年9期2017-11-06

  • “百姓”的身份曾经很高贵
    黎族俘虏则被称作黎民。这个时候的百姓和黎民就是奴隶主和奴隶的代名词。“百姓”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尧典》中,“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姓”一词的含义也在变化。西周时期,百姓成了贵族的化身。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对“百姓”一词注释得非常清楚,他说:“百姓,谓百官族姓;万邦,谓天下公民……百姓者,群臣之弟子也。”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也谈到“禹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敷土”。这里的“百姓”是指那些地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7年7期2017-07-19

  • “百姓”身份曾经很高贵
    黎族俘虏则被称作黎民。这个时候的百姓和黎民就是奴隶主和奴隶的代名词。“百姓”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尧典》中,“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姓”一词的含义也在变化。西周时期,百姓成了贵族的化身。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对“百姓”一词注释得非常清楚,他说:“百姓,谓百官族姓;万邦,谓天下公民……百姓者,群臣之弟子也。”司马迁在《史记·夏本记》中也谈到“禹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敷土”。这里的“百姓”是指那些地

    文史博览·文史 2017年4期2017-04-21

  • 黎民伟与广州湾
    529020)黎民伟与广州湾凤 群(五邑大学 文学院,广东 江门 529020)黎民伟不仅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革命志士,也是香港历史上的文化名人,更是早期中国电影拓荒者中的重要人物,他一生却与广州湾结下了不解之缘。主要与他父亲黎兆昆一直在广州湾从商有关,黎民伟年轻时也在广州湾做过稻米生意。香港沦陷后,他为了摆脱日本人的纠缠,避难广州湾,在艰苦的环境下,他开饭店、演话剧、放电影,成立游乐场,始终难舍一个文化人的救国之心。日本军队占领广州湾后,他毅然携全家奔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期2017-03-12

  • “百姓”原来指官员
    的时候,常常与“黎民”相对而言,“黎民”就是现在的老百姓。为什么叫“黎民”呢?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黎者,众也,因百姓众多而称为“黎民”。另一种说法是“黎”是“黧”的通假字,黑色。“黎民”又称“黎首”,脸部是黑色的,这是指受过黥刑的犯人。黥刑又称墨刑,指刺刻面额,用墨染成黑色。这部分人就被歧视性地称为“黎民”或“黎首”。相应地,普通百姓则被称为“细民”。受过刑的犯人满了刑期,或者因立功而抵消刑期,就可以升为“细民”;同时,“细民”犯了罪也有可能成为“黎民

    小学生作文选刊 2017年21期2017-02-15

  • “百姓”身份曾经很高贵
    黎族俘虏则被称作黎民。这个时候的百姓和黎民就是奴隶主和奴隶的代名词。“百姓”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尧典》中,“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姓”一词的含义也在变化。西周时期,百姓成了贵族的化身。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对“百姓”一词注释得非常清楚,他说:“百姓,谓百官族姓;万邦,谓天下公民……百姓者,群臣之弟子也。”司马迁在《史记·夏本记》中也谈到“禹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敷土”。这里的“百姓”是指那些地

    文史博览 2017年4期2017-01-28

  • 我花了一生去原谅父亲郁达夫
    亲郁达夫伍婷婷郁黎民曾反复问过自己,作为郁达夫之女是幸抑或是不幸?每每提及父亲,91岁的她说一句话又抬头看看窗外,停顿很久,好似自己也找不到答案。人物介绍郁黎民:1925年出生于浙江富阳,曾用名郁洁民,郁达夫跟原配孙荃所生,为其长女,1950年随丈夫到湖南桂阳第一中学任教,曾任湖南省第五、六届省政协委员。郁黎民曾反复问过自己,作为郁达夫之女是幸抑或是不幸?每每提及父亲,91岁的她说一句话又抬头看看窗外,停顿很久,好似自己也找不到答案。这个让她情感如此复杂的

    人民周刊 2016年23期2016-11-26

  • 黎民”释义
    □李荣华“黎民”释义□李荣华“黎民”一词,是先秦时对民眾的称谓,最早见于于《尚书》之中。关于“黎民”之义,凡三说,古今对于“民”字之义无异议,至于“黎”字,或训为“眾”,或释为“黑”,或训为“九黎之民”。从古代对民眾的命名来看,“黎民”之“黎”,当取色黑之义。训“黎”为“眾”,只是随文施注,未为确诂;释“黎民”为“九黎之民”,则流于牵强。合释“黎民”“黎民”一词,七见于《尚书》之中。《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与变时雍。”《舜典》“黎民阻饥”《大禹

    剑南文学 2016年10期2016-11-21

  • 黎民伟:天下为公的国片之父
    业史,恰是无数个黎民百姓所造就的巍然伟业。没错,他叫黎民伟。革命家和电影人晚清热爱政治的都市文化人有,但是不多,至于像黎民伟这样愿意用道具箱装枪支去支援黄花岗起义的人,应该只有他一个。因为这种事一旦败露,就是株连九族的死罪。黎民伟此时有三个身份:同盟会会员、香港第一个话剧团体“清平乐白话剧社”的负责人,以及一家米店的老板。用一位电影史研究学者的话来形容就是:第一个身份是信仰,第二个身份是爱好,第三个身份是谋生。这三个身份似乎与一个少年不相符合,但18岁的黎

    同舟共进 2016年10期2016-11-21

  • 黎民伟 十年银坛苦斗人
    ”颁给早已故去的黎民伟,颁奖词曰:“香港电影拓荒者,缔造历史第一人”。然而说起黎民伟,反不如自家孙女黎姿出名,因其为人低调,很少对子女提及自己的事绩。倒是近年来学界的一番研究成果,让低调谦逊的他逐渐为人所知,最常被人提及的便是“香港电影之父”、“中国纪录电影之父”之名。他喊出了“电影救国”的梦想,孙中山先生为他提下“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在他60年的生命旅程中,电影是他不变的追求,革命是他与时代共同谱下的华彩。这也是本期将其作为封面的首要原因——辛亥革命10

    电影 2011年10期2011-06-03

  • 黎民·庶民·百姓
    人的奴隶,称为“黎民”。炎、黄族联盟,是由约一百个氏族组合起来的。每个氏族都有一个以示区别的姓,所以这一百个氏族的人就统称为“百姓”。他们在打败九黎族后,分别占有不同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奴隶。可见,当时“百姓”是贵族、奴隶主,是同“黎民”相对立的统治阶级。到了商朝,“百姓”发生了分化,一部分变成的穷人,沦为“庶民”。但庶民不同于奴隶,是享有议论朝政、参与祭祀和随便迁徙权利的自由民。由此可见,黎民、庶民、百姓在战国以前,是三个不同的阶级。后来,到战国时期,由于各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3年1期1983-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