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时发热程度对母婴结局的影响研究

2023-11-17 01:04刘丽恒邹丽颖米雪侯磊王欣
中国全科医学 2024年6期
关键词:产时亚组孕产妇

刘丽恒,邹丽颖,米雪,侯磊,王欣

100026 北京市,首都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北京妇幼保健院产科

产程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很多原因导致产妇产时体温升高,分娩期间出现体温升高的现象称产时发热,其发病率约为20%[1]。产时发热可以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感染性产时发热也称为宫内感染,宫内感染可以导致子宫收缩乏力、产程时间长、催产素使用时间长、产钳助产率升高、中转剖宫产率升高,产后出血、产褥发病率增加,若不及时终止妊娠,将导致羊水污染、新生儿窒息、败血症甚至脓毒血症,使入院时间延长[2-4]。缺乏感染证据支持的产时发热为非感染性发热[5]。分娩期间的非感染性发热与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致体温调节改变、产时入量不足致脱水、产时肌肉产热等因素有关。分娩镇痛是产时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6],约20%接受PCEA 的产妇出现硬膜外相关孕产妇发热[7-9],黄丽华等[10]研究发现分娩镇痛产时发热的风险是非分娩镇痛的2.35 倍。还有一些非产科因素,如产房温度过高、入量不足、产妇体质量过高等也可能导致产时发热。产时发热对于产科医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产时发热会引起母婴不良结局。但目前缺少明确的证据证明是否体温越高结局越差?本研究对入组产时发热孕产妇按照最高体温情况进行分组,以研究产时体温升高的不同程度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纳入2019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阴道试产,且出现产时发热的足月单胎初产妇共994 例作为发热组。同期按照1∶1 比例入组符合入组标准的未发热单胎初产妇作为对照组,匹配年龄及分娩孕周。

发热组纳入标准:(1)妊娠37~42 周;(2)单活胎头位;(3)初产妇;(4)有阴道分娩条件并进入产程试产;(5)产程中出现体温≥37.3 ℃。对照组入组标准:(1)妊娠37~42 周;(2)单活胎头位;(3)初产妇;(4)有阴道分娩条件并进入产程试产。

发热组及对照组排除标准:(1)多胎妊娠;(2)妊娠期合并症;(3)进入产程前体温≥37.3 ℃;(4)资料不全。

1.2 研究方法

分析发热组与对照组孕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两组并发症[胎膜早破(PROM)、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生情况、催引产情况(是否进行催引产;催引产时间:促宫颈成熟及催产素引产的总天数)、分娩方式及母婴结局。进一步根据发热组孕产妇产时的最高体温,将发热组分成4个亚组:第1 亚组体温37.3~<37.5 ℃,共142 例;第2 亚组体温37.5~<38.0 ℃,共600 例;第3 亚组38.0~<38.5 ℃,共213 例;第4 亚组体温≥38.5 ℃,共39 例。对比分析发热组4 个亚组孕产妇的一般资料、并发症发生情况、催引产情况、分娩方式及母婴结局。

温度测量方法:静息状态下的腋下温度,避开餐后及饮热水后。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相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发热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

最终发热组入组994 例,对照组入组987 例。两组年龄及分娩孕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孕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fever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表1 两组孕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fever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组别例数年龄(岁)分娩孕周(周)对照组98731.05±3.0839.03±0.91发热组99431.06±3.1339.06±0.92 t 值1.5031.022 P 值0.9790.465

2.2 发热组与对照组催引产情况及并发症比较

发热组孕产妇催引产率、催引产时间≥3 d 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组孕产妇PROM、HDCP、GDM 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孕产妇妊娠期并发症及催引产情况比较[例(%)]Table 2 Comparison of pregnancy complications and labor induction between the fever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2.3 发热组与对照组分娩结局及母婴结局比较

发热组剖宫产、产褥感染、新生儿窒息、羊水污染发生率及新生儿转NICU 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两组均未发生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

表3 两组孕产妇的分娩结局及新生儿情况Table 3 Maternal outcome and neonatal status in both two groups

2.4 发热组亚组分析

2.4.1 各亚组一般资料的比较:各亚组产妇的年龄与分娩孕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4 个亚组孕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s)Table 4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among the four subgroups

组别例数年龄(岁)分娩孕周(周)第1 亚组14231.20±2.9439.23±1.01第2 亚组60031.09±3.1739.38±0.94第3 亚组213 3930.90±3.0739.40±1.00第4 亚组30.06±3.1339.36±0.97 F 值0.3351.063 P 值0.8000.364

2.4.2 4 个亚组催引产情况及妊娠并发症发生情况:各亚组PROM、HDCP、GDM 发生率及催引产率、催引产时间≥3 d 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各亚组孕产妇妊娠期并发症及催引产情况比较[例(%)]Table 5 Comparison of pregnancy complications and labor induction among the four subgroups

2.4.3 各亚组分娩方式及母婴结局比较:各亚组产妇的剖宫产、产褥感染、新生儿窒息、羊水污染、新生儿转NICU 发生率及新生儿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四亚组孕产妇的分娩方式及新生儿情况Table 6 Mode of delivery and neonatal status of the four subgroups

3 讨论

产时发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问题,不仅可导致孕产妇体力消耗增加,同时也与新生儿宫内感染、脑瘫等不良预后的发病风险升高密切相关[11]。既往研究发现,随着妊娠的进展母体炎症反应程度逐渐加重[12-13]。同时,RILEY 等[14]认为,妊娠相关炎症反应是产时发热的病理生理基础。此外,分娩过程中的疼痛刺激可诱发母体的应激反应,进而增加耗氧量以及母体的心血管负担,影响胎盘-胎儿单位的血氧交换过程,并导致胎儿窘迫的风险升高[16-17]。产时发热也会使产妇心率、心输出量、基础代谢率、耗氧增加,使体内酸性代谢产物蓄积,从而导致机体酸碱失衡,尤其是心血管功能较差以及有基础疾病的孕产妇耐受发热程度更差[18]。

分娩过程中,多种因素可影响母体的体温变化,但首先应当考虑是否存在宫内感染。本研究发现,发热组中催引产率、催引产时间≥3 d 比例高于对照组。提示过多的人工干预,包括催引产天数多、内诊次数多等,可能是导致产时发热的原因之一。而过多的人工干预,增加了产程过程中逆行感染的机会[19-20]。此外,本研究发现,发热组PROM 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ROM发生宫内感染的风险升高[21]。潜在的生殖道感染可能是PROM 的重要原因,在产程中可以表现为以产时发热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状。因此,在围生期,应当严格把控催引产的指征,减少不必要的产程干预措施。同时,要对催引产时间较长或并发PROM 的孕产妇进行动态评估,加强症状、体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监测,以期及时发现潜在的感染征兆。

既往研究认为,产时发热会对母婴产生不良影响[22-24]。然而,现有证据并未明确体温升高程度与母婴不良结局的相关性。本研究发现,在发热程度不同的4 个亚组中PROM 的发生率均较高(27.70%~35.90%)。然而,各亚组PROM 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推测,炎症和感染与体温升高的程度并不直接相关。故提示在产时发热孕产妇的管理中,即使体温升高并不严重,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PROM 孕产妇产时发热时,更应给予足够关注。此外,在发热程度不同的4 个亚组中,催引产率和催引产时间≥3 d 比例无明显差异,因此推测催引产可能增加产时发热的风险,但不增加产时发热的程度。除感染外,引产时间长导致的机体消耗性脱水、耗氧增加等均可能参与了发热的过程,在临床处理时应引起关注,个体化分析,并制订个体化监测和处理方案。最后,本研究发热组各亚组的新生儿窒息、羊水污染发生率、新生儿转NICU 率间均无明显差异,提示产时发热人群中体温升高的程度与新生儿预后并不直接相关。但考虑宫内感染因素对新生儿预后的不良影响,建议在出现产时发热情况时,应当首先排除感染因素,进而采取进一步诊疗措施。

作者贡献:刘丽恒提出主要研究目标,负责研究的构思与设计,研究的实施,撰写论文;刘丽恒、米雪、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统计学处理;侯磊、王欣进行论文的修订;邹丽颖负责文章的质量控制与审查,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

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产时亚组孕产妇
孕产妇分娩准备的研究进展
槭叶铁线莲亚组的研究进展
孕产妇死亡24例原因分析
艾灸神阙穴对不同程度力竭运动大鼠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 (正文见第45 页)
产时整体护理对分娩正性作用的研究
综合护理干预对于产妇产时、产后出血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探讨护理干预在妊高症孕产妇中的应用效果
责任制助产护理模式联合产时体位管理对分娩结局的影响及意义
主动脉标化的儿童室间隔缺损与肺动脉宽度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