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传统擀毡文化及其传承保护研究

2023-11-20 14:28汪威
今古文创 2023年42期
关键词:传承与保护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擀毡是一项古老的、流传于我国游牧民族地区的生产技能,距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从古至今,毛毡在牧民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裕固族人在擀毡这一生产活动中具有自己独特的风俗文化,如擀毡仪式祝词、擀毡数字歌、擀毡的风俗习惯与禁忌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擀毡技能及其民俗文化事项在裕固族地区濒临失传的危险。对此,政府和民众应该齐心协力,加强对擀毡技艺及其所承载的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关键词】裕固族;擀毡技艺;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2-009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2.030

基金项目:本文受内蒙古大学2021年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金(项目编号:10000-21311201/089)的资助。

“裕固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裕固族人民的主要居住地。”[1]该民族人口虽少,内部却有两种不同的本族语——东部裕固语和西部裕固语。其中,东部裕固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语言,西部裕固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语言。长期以来,数次的民族迁徙以及多年的游牧生活为裕固族留下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蕴含着浓郁的游牧生活气息,它不仅是裕固族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也是裕固族民族传统的生动展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善良质朴的裕固族人不断地与艰险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在物质匮乏的远古时代,为了抵御冬日的严寒,他们学会了擀毡、织褐子等生产技能,这些生产技能一直延续至今,成为裕固族民俗文化中的标签和代表。本文通过实地的田野调查①,详细记录、描写了裕固族人在擀毡这一生产活动中所具有的独特风俗文化现象,如擀毡仪式祝词和擀毡数字歌,它们是裕固族口述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②同时,我们也对擀毡技能及其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裕固族传统擀毡文化

“民俗文化是某个地域的某一族群一种约定俗成的带有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的文化现象,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2]“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同样的生产或生活事项在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擀毡技艺是我国游牧民族必备的生产技能,不同的民族在进行擀毡这一民间劳作的过程中会展示出不同的风俗文化。如:哈萨克族人在擀毡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跳起擀毡舞;东乡族人会破着嗓子高喊“擀毡谣”来驱逐劳作压力。本文从擀毡仪式祝词、擀毡数字歌、与擀毡相关的习俗三个方面来展示裕固族独具特色的擀毡文化。

(一)擀毡仪式祝词

擀毡技艺是我国游牧民族的一大发明,毛毡在牧民的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们用它来搭建毡房、铺炕、制帽、制靴和生产一些防寒保暖的生活用品。在过去,由于物质生活水平较低,家家户户都需要自己制毡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擀毡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差事,裕固族人都是通过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来完成自家所需的毛毡量。每到夏季,左邻右舍的牧民就会聚到一起,以家庭为单位开始制作毛毡。由于毛毡对于裕固族人的生产、生活非常重要,所以在擀毡开始之前,人们都要颂说祝词,以此来祈求擀毡顺利、劳动成果丰厚。届时,互帮互助的邻居们会聚集在一起,主人家择吉时示意擀毡的开始,来客中会传唱祝词的人便开始大声颂说美好的祝愿。“裕固族的儀式祝词种类较多、内容丰富,并且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体裁的民间文学的特征。”[3]擀毡仪式祝词在颂说的过程中并不是单项地传递信息,祝颂者和听众之间会进行一种非常默契的交流与互动,目的是增强仪式的喜庆效果和语言力量。例如,祝颂者每说到某一个祝词的最后一句时,都会念到“愿……实现”,然后听众便会随之高喊 “(愿望)实现吧”。擀毡仪式祝词语言质朴平实、生动简练,既歌颂赞美了洁白的羊毛,又表达了裕固族人希望擀毡劳动成果丰厚的美好愿望,反映了裕固族人感恩万事万物和追求生态平衡、天人合一人生观、价值观。擀毡仪式祝词③内容如下:

祝颂者:哦!在今天的日子里,年好,月份好,日子好,时辰好!

你们家羯绵羊的毛像土堆一样厚,

祝你们擀出的毛毡像土堆一样厚!

听众:(愿望)实现吧!

祝颂者:你们家母羊的毛像(牲畜的)脊背一样厚,

祝你们擀出的毛毡像(牲畜的)脊背一样厚!

听众:(愿望)实现吧!

祝颂者:你们家羊羔的毛像手指一样厚,

祝你们擀出的毛毡像手指一样厚!

听众:(愿望)实现吧!

(二)擀毡数字歌

“擀毡数字歌”属于裕固族的原生态民歌,它是裕固族人在擀毡的过程中传唱的歌曲。裕固族的擀毡歌不仅可以用来调剂情绪、交流情感和缓解劳作压力,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能起到协调动作、计算次数的作用。据当地牧民介绍,毛毡有薄厚之分,厚度不同的毡子所需要的劳动量是不同的。例如:薄一点的毛毡需要擀1000下左右(正面、反面各500下);厚一点的毛毡需要擀2000下左右(正面、反面各1000下)。上面的数值只是一个概数,如果人们觉得力道不够,还会接着再擀。因此,擀毡一开始,人们就会唱起擀毡数字歌,唱一个数字就擀一下。一个人负责计数,以一百为单位,唱到九十九④就会在旁边放下一块小石头或者划一道竖线做标记。裕固族的擀毡数字歌热烈红火、曲调短小,歌词内容如下:

“现在开始擀毡,擀一下,擀两下,擀三下,擀四下,擀五下,擀六下,擀七下,擀八下,擀九下,擀了整十下!

十一下,十二下,十三下,十四下,十五下,十六下,十七下,十八下,十九下,擀了整二十下!

二十一下,二十二下,二十三下,二十四下,二十五下,二十六下,二十七下,二十八下,二十九下,擀了整三十下!

……

九十一下,九十二下,九十三下,九十四下,九十五下,九十六下,九十七下,九十八下,擀了九十九下!

现在开始擀毡……”

(三)与擀毡相关的习俗

1.擀毡时节

擀毡有一定的时节,常在农闲时进行。裕固族人一般会在每年夏季的七、八月份擀毡,因为这个季节天气暖和,阳光充足,羊群不易生病。通常情况下,牧民们在擀毡之前都会洗羊,也就是把羊群赶到河里,待羊在水里转上几圈之后,它们身上的粪土就会被水冲洗掉。洗完之后,人们会把羊赶到草地上进行日晒,晒过之后羊毛会变得松软干净、易于梳剪。

2.擀毡的饮食风俗

由于擀毡非常辛苦,因此主人家都会用丰盛的酒菜来热情招待前来帮忙的左邻右舍。人们潜意识中会认为,毛毡的质量取决于主人家对待帮工的态度。裕固族人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到了擀毡时节,人们都会提前备好酒、酥油奶茶、羊肉、米饭等上好的食物来款待来客,尤其白米饭是必不可少的食物。根据裕固族人的饮食习惯,还会在米饭里加上葡萄干和红枣,再拌上酥油和白糖。裕固族人认为,洁白的米饭就像洁白的羊毛一样令人喜爱,擀毡时吃白米饭是为了讨个吉利的好意头。

3.擀毡禁忌

裕固族人在擀毡这一劳作中有一大禁忌:不能拒绝别人的请求!也就是说,如果有人请你去他(或她)家里帮忙擀毡,那么你千万不能拒绝,要欣然允诺并按时前往。如果遭到了拒绝,那么提出请求的人会认为很不吉利,会导致擀毡的不顺利,因为一开始就碰到了“钉子”。与此同时,拒绝别人的人也会遭遇霉运,因为他(或她)失掉了朋友,以后就没有人愿意跟他(或她)来往。由此看出,裕固族人的擀毡劳作,是以真诚互助为基础的,而不是市场上物与货币的交换。牧民们非常重视彼此间的团结协作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了他们和谐共处、纯真质朴的良好民风。

二、裕固族传统擀毡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建议

“民俗文化,是产生并传承于民间、世代相袭的文化事项,是在普通人民(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4]从某种意义上说,民俗文化是人民群众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并传播形成的,它往往以具体的生产劳作或群体民事活动为依托。裕固族的擀毡文化是随着擀毡这项生产活动而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它会随着擀毡技艺的存在而存在、消亡而消亡。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毛毡逐渐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导致擀毡这项古老的生产技能在很多地区都濒临失传,裕固族也不例外。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很容易从市面上购买到各种温暖舒适、物美价廉的保暖用品,这样一来,擀毡工艺受到了现代工业化的强烈冲击,几乎很少有人会再去依靠自行擀毡来制作生活用品了。此外,由于擀毡非常辛苦,年轻人大部分都不愿意学习擀毡技艺。在他们看来,擀毡工作又苦又累,并且没有太大的经济价值。擀毡会耗费很大的力气,通常在技术学成之后,手部会受到多次创伤。

对此,我们应该有忧患意识,要加强对裕固族擀毡技艺及其所承载的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具体建议如下。

(一)培养优秀的传承人

当地政府应该全面开展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要唤醒本民族群众的自觉保护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擀毡技艺的文化价值。擀毡技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为载体,以人的身体实践为基础,在特定的时空场域内,按照地方人群共同体的文化规定性进行整体性的自我呈现,其保护传承的根本在于‘活’,即使其存在于地方人群共同体的‘生活’之中并以‘活态’的方式延续,而‘活’的关键点在于‘人’。”[5]非遗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者,应在坚持民族传统文化原生态的基础上传递非物质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内涵。因此,可以考虑将擀毡这项生产技能纳入社会教育、职业教育的教学之中,努力培養新一代的传承人,不仅要教会他们这门古老的手艺,也要让他们了解并学习与擀毡相关的民俗文化。如:学习传颂擀毡仪式祝词、学唱擀毡数字歌、了解与擀毡相关的习俗等。

(二)做好数字化保护工作

“并非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能通过创新和发展或通过功能转化而长久地存在,包括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处于濒危状态和传承困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以通过将其整理记录、拍摄、保存、建档等方式保护起来。”[6]因此,要深入开展田野调查,力求做全面、完整、科学、规范的文字记录工作,并利用现代化的器材将擀毡技艺及其民俗活动可视地、动态地、立体地、全方位地保存下来。同时,地方媒体也可以将传统擀毡活动以节目、纪录片的形式进行传播,使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这一传统技艺;或将毛毡做成民族特色礼品、纪念品等供人们线上线下购买,推动当地手工擀毡的发展。

(三)利用学校资源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教育的使命,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载体。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国实施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因此,当地学校要把优秀民族文化纳入教学内容,并建设课程开发师资队伍,不仅要加强校本教师的培训,也要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校授课、举办讲座和定期展演等。学校要加大对传统工艺的宣传力度,针对群众对手工擀毡了解的局限性,进入社区,定期向他们普及与毛毡相关的传统工艺和民族文化知识,重点在于让青年一代能够充分认识到传统工艺的价值,能够尊重事实和尊重传统文化,增强他们对民族传统工艺的保护意识,提高群众的凝聚力,从而推动传统擀毡工艺的发展。

三、结语

“风吹马尾千条线,雨打羊毛一片毡”——擀毡这项流传于我国游牧民族地区的古老生产技能,距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千百年来,毛毡作为游牧民族不可缺少的宝贵物品,承载着游牧生活的历史变迁,展示了游牧民族的生活风貌。作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裕固族人在擀毡这项民事劳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文化,这些风俗文化是该民族社会生活、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对裕固族的擀毡文化进行详细的描写与记录,不仅能为该民族的历史、语言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也为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提供珍贵的资料。不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主流文化的冲击,擀毡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首先,语言的断层是其延续发展的最大障碍。随着现代化脚步的加快和民族融合的推进,裕固族人在接纳、吸收其他民族语言文化的同时,对本民族语言的使用却逐渐减少,这样一来会导致擀毡仪式祝词、擀毡数字歌的传承后继无人。其次,擀毡技艺在很多地区都濒临失传的危险,因此会导致与其相关的风俗文化的逐渐消失。对此,政府、学校和民众应该齐心协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措施,为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财富的积累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①本文的擀毡仪式祝词及擀毡数字歌系笔者2017年7月至2017年9月、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镇大草滩村调查所得,均用东部裕固语说唱,为了方便说明,本文只记录其中的汉语意译。发音合作人为安梅英,是当地知名的祝颂家及原生态民歌传承人。

②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170722112-1.htm。

③仪式祝词是活态的民间文学形式,它具有即兴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所以没有所谓的“标准本”,每次表演和创作都是一次流传的过程。

④裕固族的“擀毡数字歌”是从数字一唱到九十九,不过再加上第一句的“现在开始擀毡”,正好是随着曲调擀了一百下。

参考文献:

[1]汪威.东部裕固语的颜色词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 2019,(04):180-185.

[2]洪勇.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J].南方文物, 2004,(03):72-104.

[3]汪威,潘家荣.基于民间口传文化传承与保护下的裕固族仪式祝词的搜集整理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20, (01):26-31.

[4]蔡志荣.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J].西北民族研究, 2012,(01):208-211.

[5]吴兴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2):51-55.

[6]朱以青.基于民众日常生活需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以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中心[J].民俗研究,2013,(01):19-24.

作者简介:

汪威,女,汉族,辽宁海城人,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裕固族语言及历史文化、西北地区语言接触与比较研究。

猜你喜欢
传承与保护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浅谈裕固族民歌传承现状
谈裕固族传统文化教育——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幼儿园教育教学为例
双语教学中裕固族原生态民歌的价值及应用
贵州黔东南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新探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高安采茶戏传承与保护研究
关于扬州口头文学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初探河南新乡锣鼓乐“小咚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