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ESG投资的底层逻辑、核心挑战和未来展望

2023-11-20 13:36邓文硕秦丹
海南金融 2023年10期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

邓文硕 秦丹

收稿日期:2023-07-28

作者简介:邓文硕(1986-),男,湖南邵阳人,金融学博士,现供职于华夏理财有限责任公司;

秦    丹(1991-),女,山西太原人,现供职于华夏理财有限责任公司。

摘   要:银行理财ESG投资实现了投资收益回报和社会发展质效的高效平衡,得到政策鼓励和市场认可,发展趋势良好。银行理财ESG投资通过降低投资的风险承担水平、提升投资的收益回报水平、丰富银行的客户服务手段等路径,推动银行理财的边际收益(MR)曲线上行和边际成本(MC)曲线下行,从而扩大了银行理财规模,进而增加了社会高质量融资供给。当前,银行理财ESG投资仍然面临负债端久期偏短、规则标准缺失、政策支持工具缺位等核心挑战。未来,随着市场升级、政策优化和制度完善,银行理财ESG投资渗透率将大幅提升,内生动能将显著增强,同时,银行理财ESG投资还将有效推动社会再生产的顺畅循环。

关键词:银行理财;ESG投资;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市场驱动;社会再生产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23.10.003

中图分类号:F83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23)10-0039-10

ESG投资将环境(E)、社会责任(S)、公司治理(G)等非财务因素系统性地纳入投资分析框架,有效弥补了传统投资分析框架过度集中于财务信息分析的不足,ESG投资在有效改善投资人自身投资绩效的同时也有力提升了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质效。ESG理念最早可以追溯至伦理投资和责任投资(Michelson et al.,2004),2004年,在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UN Global Compact)的倡议下,全球大型金融机构在联合发布的《关怀者胜》(Who Cares Wins)报告中首次提出ESG概念。2006年,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UNGC)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可持续金融倡议(UNEP FI)共同发布负责任投资原则(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PRI),在UN PRI的推动下,ESG投资理念逐步形成,ESG投资原则正式建立。ESG投资原则在企业非财务信息分析领域的开创性、系统性和重要性,完全可以媲美杜邦分析体系(DuPont Analysis System)在企业财务信息分析领域的地位和角色。ESG投资理念一经提出,便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UN PRI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全球UN PRI签署方数目达到5,372家,较年初增加282家,增幅5.5%,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幅度。GSIA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全球ESG投资资产规模超过35万亿美元,较2016年末大幅增加超过12万亿美元,期间年均复合增速近12%,全球ESG投资渗透率近36%,较2016年末大幅提升8个百分点,可以说,全球ESG投资蓬勃发展,方兴未艾。

ESG投资进入我国的时间相对较晚,2012年,国内第一家资管机构加入UN PRI,2017年,以公募基金为代表,国内资管机构才真正开启加入UN PRI的进程,而银行理财加入UN PRI的时间则相对更晚,2019年3月,华夏理财的前身——华夏银行资产管理部加入UN PRI,成为国内第一家加入UN PRI的银行资管机构,同年4月,华夏银行资管部发行国内首只ESG主題银行理财产品,开启了我国银行理财ESG投资的大幕。尽管银行理财ESG投资起步时间相对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2)》数据显示,2022年,银行理财行业累计发行ESG主题银行理财产品110只,合计募集资金超700亿元,截至2022年末,全市场存续ESG主题银行理财产品223款,存续规模超过1300亿元,较年初大幅增长35.6%。银行理财ESG投资发展势头强劲,发展前景广阔,将成为我国ESG投资领域中的重要力量,推动中国特色金融体系的ESG融合,助力我国经济社会实现绿色、循环、低碳的高质量发展。

一、银行理财ESG投资的底层逻辑

从传统经济学分析视角出发,ESG投资具有外部经济性,其带来的经济效益部分由投资人之外的经济主体无偿享有,因此,按照投资人自身获得的边际收益(MR)等于承担的边际成本(MC)原则确定的经济供应量,ESG投资的市场供应水平将低于社会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理想供应水平(邓文硕,2021)。现阶段,由于ESG配套政策和制度的不完善,ESG投资的外部经济性较大,推动ESG投资的稳健发展仍然需要市场主体自身商业化努力和政府部门支持政策的双重驱动。当前,遵循经济主体市场化运作“MR=MC”的黄金准则,银行理财ESG投资的底层商业化逻辑较为清晰。

(一)ESG投资契合银行理财稳健属性,有效降低了银行理财投资的风险承担水平

ESG投资较传统投资最大的改进就是将投资分析考量的范围延伸至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等非财务信息领域,特别是对风险的多样性、交叉性理解较传统投资有了一个很大的跃迁。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程度日益提升,与经济社会整体运行的关联程度也更加紧密,企业短期经营利润目标越来越难以匹配企业长期价值最大化目标,单纯追求股东利益回报也明显不能匹配利益相关者整体利益最大化目标,现代企业经营不再单纯处于一个上下游的纵向产业链条之中,而是处于一个既有纵向的上下游链条、又有横向的内外部循环、还有中长期时间跨度的平衡等复杂时空体系之中,因此,现代企业经营的风险不仅体现在显性的财务信息之中,更潜藏在与现代企业日常经营息息相关的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等非财务信息中。ESG投资将非财务信息系统性纳入投资考量,能够有效辨识、预防和规避企业的潜在风险,有效降低投资的风险承担水平。

银行理财坚持“绝对收益”目标,在金融产品的“三性”中,更多追求的是安全性和流动性,并不片面追求较高的收益水平。我国资管新规出台以来,银行理财稳健属性突出,每个自然年度均为客户创造了1万亿元左右的收益回报,无论是收益总额,还是收益的稳定性,均显著优于公募基金等其他资管产品。银行理财能够保持稳健属性的核心优势在于其优秀的风险管控能力,银行理财承袭了商业银行审慎的风险文化,风险管理全面性和有效性领先于其他资管产品。从风险管理维度出发,银行理财开展ESG投资,是对原有风险管理工具的补充和完善,实现了银行理财风险管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有助于降低银行理财投资的风险承担水平,凸显了银行理财的稳健属性。从传统经济学分析视角出发,银行理财开展ESG投资,通过降低其投资的风险承担水平,MC1曲线相应向下移动至MC2,根据“MR=MC”的“黄金法则”,银行理财投资供应量将从之前较低的均衡水平Q1提升至当前的较高的均衡水平Q2,银行理财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更加充裕的融资支持。

(二)ESG投资契合银行理财的配置属性,有效提升了银行理财投资的收益回报水平

ESG投资策略是一项被实践证明能够有效提升投资收益水平的投资策略,国内外众多研究纷纷表明ESG理念能够通过有效提升企业声誉、改善信息不对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企业融资效率等从而增进企业可持续投资价值(Metrick et al.(2003)、Iwata and Okada(2011)、吕峻和焦淑艳(2011)、胡曲应(2012)、叶陈刚(2016))。在实践领域,ESG投资策略在国内外均得到了广泛运用,IIA及万得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全球ESG证券指数超过5万个,较年初增长超过50%,国内方面,沪深两市累计发行了近350只ESG指数,大部分ESG证券指数取得了较好的市场表现,特别是在市场出现明显波动的时期,ESG证券指数表现更为稳健。当前,市场主流的ESG投资策略包括整合法、筛选法、主题法和影响力投资,从早期的负面筛选法,进化到当前的正面筛选法、主题法和影响力投资,再到嵌入投资业务全链条和底层逻辑的整合法,ESG投资策略在不同阶段、不同场景等多个维度帮助投资机构持续实现超额投资收益(邓文硕,2022)。

监管部门赋予银行理财宽广的投资范围,银行理财不仅可以开展场内股票、债券、基金等标准化金融产品投资,还可以在场外开展非标准化金融资产投资,银行理财是资产配置平台属性凸显,优势显著。《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2年)》数据显示,2022年,银行理财累计募集资金近90万亿元,吸纳了巨量的社会资金,持续面临着较大的资产配置强度和压力。当前银行理财投资策略较为单一,超过80%的资产集中配置于债券、现金及银行存款、同业存单等固定收益类资产上,随着国内政策利率的不断下调,市场利率中枢跟随下降,市场无风险基准利率——10年期国债收益率徘徊在2.6%附近的历史低位,银行理财迫切需要丰富投资策略,降低对固定收益类资产的依赖,提升理财回报率水平。理论和实践均表明,ESG投资策略能够有效提升资产管理的收益水平,特别是我国经济社会提出“双碳”目标、开启绿色转型的进程中,具有较高ESG评分的企业主体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遇,企业发展空间打开,企业发展速度加快,带给投资人的回报增厚。以中信二级行业指数表现为例,在“双碳”目标提出的2020年初到2023年6月30日期间,符合ESG投资策略的行业涨幅表现亮眼,其中“新能源动力系统”以超过133%的期间涨幅排名第1,其它与绿色发展相关的指数涨幅亦排在前列。银行理财运用ESG投资策略,丰富了银行理财的“策略矩阵”,提高了银行理财的收益水平。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银行理财运用ESG投资策略,MR1曲线相应向上平移至MR2曲线位置,根據“MR=MC”的“黄金法则”,银行理财投资供应量由较低的均衡水平Q1增加至较高的均衡水平Q2,银行理财在为客户提供更加优秀的收益回报的同时,也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更加充裕的融资支持。

(三)ESG投资契合银行理财的普惠属性,有效完善了银行理财投资的客户服务

ESG投资较传统投资最大的区别是其不仅追求投资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注重投资带来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效益,ESG投资能够实现多元化利益的最优融合。我们可以清晰而且确定地预见,在全社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进程中,ESG投资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发展方向,ESG投资将得到更大普及和更好深化,可以说,ESG投资具有社会普惠性而且其普惠性将持续得到增强。

银行理财的普惠属性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银行理财负债端服务个人客户的基数和金额占比均较大,具有显著的普惠性,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个人理财投资者数量超过1亿人,个人投资者持有金额占比约90%,远超公募基金个人投资者占比50%的比重。其次,银行理财产品端品类齐备,具有显著的普惠性,银行理财产品在期限维度、风险维度、场景维度具有多样性,涵盖现金类、固收类、混合类、权益类、衍生品类等全品类产品。再次,银行理财资产端服务实体经济点多面广,具有显著的普惠性,银行理财是实体经济融资重要来源,截至2022年末,银行理财持有信用债近14万亿元,占信用债整体规模的近1/3。银行理财开展ESG投资,发行ESG产品,丰富了理财产品货架,能够满足客户在ESG领域的配置需求,从客户端和产品端都增强了银行理财的普惠性,同时,银行理财开展ESG投资,运用ESG投资策略,为更多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在资产端也增强了银行理财普惠性。根据前述两点的分析,银行理财运用ESG投资策略,一方面,边际成本曲线MC1向下平移至MC2的位置,另一方面,边际收益上升,使得边际收益曲线MR1向上平移至MR2的位置,在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根据“MR=MC”的“黄金法则”,银行理财的规模和客户基数明显增大,由原来的Q1增加至当前的Q2,银行理财服务的客户数量明显增加,同时,银行理财服务实体经济融资的能力也显著增强,将助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阶段的企业融资方式调整(邓文硕,2020),ESG投资促进了银行理财普惠性提升。

二、银行理财ESG投资的核心挑战

尽管银行理财开展ESG投资的底层商业逻辑较为清晰和牢固,但在实践过程中,银行理财开展ESG投资仍然面临着一些核心挑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银行理财负债端久期偏短制约其开拓ESG投资空间

当前,银行理财客户对安全性、流动性的偏好显著强于对收益性的追求,银行理财负债端的短期化特征明显,截至2023年6月末,存续期限在3个月以内短期限净值型理财产品占比近60%,结合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的运作特征,可以说,银行理财是追求“短期确定性”的资管产品。相较而言,ESG投资代表经济社会未来转型发展的方向,ESG投资坚持的是“长期正确性”的投资理念。因此,银行理财开展ESG投资,是“短期确定性”与“长期正确性”的匹配,尽管两者在方向上是一致的,但在过程中,特别是市场集中调整时期,二者容易产生一段时期的“背离”。因此,银行理财较公募基金在推行ESG投资策略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更大,这也就能够合理解释,我国公募基金推行ESG投资理念的时间相对早于我国银行理财推行ESG投资理念,同时,我国ESG主题公募基金的存续规模也大约是我国ESG主题银行理财存续规模的3倍。受2022年年末债券市场集中调整的冲击,银行理财纷纷调整产品创设发行策略,中短期限理财产品占比明显提升,银行理财存续期限出现阶段性下降,2023年6月末,全市场新发封闭式产品加权平均期限为346天,较年初缩短超过30%,受到新发理财产品期限缩短的影响,上半年ESG主题银行理财产品增速较前期仍有一定程度的放缓。

未来,随着养老理财的扩容和个人养老金配置养老理财业务的发展壮大,银行理财负债端久期有望稳步拉长。近年来,新发封闭式理财产品期限呈现拉长趋势,2022年12月份全市场新发封闭式产品加权平均期限为498天,较年初继续增长3.53%,而在资管新规出台的2018年,新发封闭式产品加权平均期限仅为161天。下一阶段,银行理财行业将通过有意识地加大中长期限封闭式理财产品发行力度,积极培育和引导银行理财负债端资金的长期配置意愿。同时,在监管机构的支持和推动下,银行理财行业将积极探索试点银行理财份额的二级市场转让机制,通过加强银行理财份额二级市场流通机制建设,增强银行理财份额的流动性,进一步促进银行理财一级发行市场负债端久期的拉长。可以预计,未来银行理财负债端久期偏短对其ESG投资的约束将得到有效缓解。

(二)银行理财资产端配置结构制约ESG投资策略应用

银行理财资产端配置严重依赖固定收益类资产,对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过低。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银行理财投资债券、现金及银行存款、同业存单、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拆放同业及债券买入返售等固定收益类资产占比近93%,持续保持高位,固定收益类投资策略占据绝对支配地位。进一步地,在固定收益类投资策略内部,也出现了策略简单化趋势,具体表现在债券的占比下降,债券资产占比由此前的55%降至50%以下,下降趋势明显,下降幅度较大,同时,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比显著上升,占比由之前的11%上升至2023年6月末的24%。银行理财资产端配置结构呈现单一化和简单化的趋势,既不符合政策赋予银行理财宽广配置空间的初衷,也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银行理财ESG投资策略的应用。主流的ESG投资策略包括整合法、筛选法、主题法和影响力投资,其中在固定收益资产类别,由于属于债券性质,能够运用的ESG投资策略主要为整合法和筛选法,主题法和影响力投资较难运用,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在固定收益类资产投资上运用ESG投资策略,通常难以做到较明显的超额收益,长此以往,历史投资绩效数据的积累,容易导致银行理财ESG投资策略在经验分析中的有效程度被低估,对中长期视角下银行理财ESG投资策略的应用产生不利影响。

当前,监管机构高度重视丰富和拓展银行理财投资策略,积极推动银行理财全面参与资本市场,加大权益类资产的投资。2022年3月,原银保监会在召开传达学习贯彻国务院金融委会议精神的专题会上明确提出,要积极引导银行理财机构等树立长期投资理念,加大权益类资管产品发行。2023年8月,中国证监会召开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和部分大型银行保险机构主要负责人座谈会,会议指出,银行理财要与资本市场互相促进,协同发展,银行理财要加快发展权益投资。预计下一阶段,随着国内资本市场活跃度的日益提升,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和回报性增强,银行理财加大配置权益类资产的条件成熟,银行理财配置权益类资产的比例将呈现上升趋势。2023年以来,部分理财子公司在坚持“绝对收益”目标产品主干地位的同时,积极布局“相对收益”目标产品。随着银行理财加大权益类资产布局,ESG投资策略应用的空间将被进一步打开,特别是在ESG主题法策略,随着新能源技术的成熟和应用的推广,近年来,ESG评分高的新能源相关行业和公司股价表现优异,主题法ESG投资策略能够获得优秀的投资业绩,同时,由于银行理财权益投资能够使得银行理财获得股东身份,银行理财ESG投资还可以更好地运用股东参与决策的影响力投资策略,推动更多的企业践行ESG投资理念,银行理财在取得较好投资业绩的同时,获得更大的经济社会发展质效。

(三)银行理财开展ESG投资尚缺乏统一的规则标准

当前,银行理财在践行ESG理念和开展ESG投资的过程中,涉及到ESG主题银行理财产品的界定尚缺乏统一的规则标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底层资产层面划分为ESG相关资产的认定标准仍然缺乏统一的规则标准,仅在债券类资产层面有绿色债券(Green Bonds)、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ustainability Linked Bonds)、转型债券(Transition Bonds)等官方认定标准,而在股票、基金等其他资产类别上的ESG资产认定标准普遍缺失,存在部分资产的“漂绿”现象。二是资管产品层面划分为ESG主题资管产品尚缺乏统一的认定标准,部分ESG主题资管产品持仓的底层资产中ESG相关资产占比不高,存在ESG的“贴标”行为,对资管行业ESG理念的践行带来了明显的不利因素困擾。在上述两个方面标准缺失的共同影响下,银行理财开展ESG投资仍然处于一个相对早期的探索阶段,银行理财ESG投资发展质效缺乏一个权威的“度量衡”,客观上制约了其规范可持续发展。

近期,我国ESG市场标准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按照《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国内统一、国际接轨”原则,我国ESG评价标准体系逐步建立。2022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碳金融产品》标准,明确了碳金融产品分类和实施的规范要求。2022年7月,中国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发布《中国绿色债券原则》,奠定了国内统一、国际接轨的我国绿色债券体系规范性发展制度基础。银行理财开展ESG投资的统一规则标准体系正在加速完善,将有力保障银行理财ESG投资高质量发展,实现银行理财ESG投资行稳致远。

(四)银行理财开展ESG投资仍然缺乏有力政策工具支持

当前,ESG投资具有明显的正外部经济性,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之中的一部分由投资主体以外的其他经济主体无偿享有,因此,推动ESG投资仍然需要自上而下的政策工具支持,通过政策工具支持,可以部分对冲外溢的经济收益。在当前的政策实践过程中,货币政策、财税政策对ESG投资均有一定程度的支持,央行综合运用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商业银行开展践行ESG理念的表内信贷投放,但对于银行理财等表外资管业务开展践行ESG理念的投资行为却鲜有货币政策支持。同时,在财税政策方面,银行理财开展ESG投资业务在增值税、所得税等主要税种上并未享受优惠倾斜,但财税政策对实体企业开展节能节水、环境保护、新能源等践行ESG理念的经营行为陆续出台了涉及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车船税、环境保护税等税收优惠支持政策。

当前,尽管仍然缺乏直接支持银行理财ESG投资的政策工具,但一些旨在激励银行理财ESG投资的指导性文件已经出台,2022年6月,原中国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将银行业的表外理财业务纳入政策鼓励范畴,鼓励银行理财资金投向绿色金融业务,开展ESG投资,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未来,随着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不断丰富创新和財税政策工具的不断提质扩面,银行理财ESG投资有望加快获得直接政策工具支持,迎来更好的政策发展环境。

三、银行理财ESG投资的未来展望

随着经济社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步伐加快并取得实质性成效,银行理财作为社会财富转换为社会资本的重要载体,顺应、推动并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是本质要求,也是大势所趋,银行理财ESG投资有望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银行理财ESG投资发展空间广阔

我国银行理财ESG投资从2019年起步,首年ESG主题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即突破100亿元。截至2023年6月末,我国ESG主题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近1600亿元,在同期银行理财整体规模下降8.4%的背景下,银行理财ESG投资仍然延续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尽管我国银行理财ESG投资规模增速较快,但与国际发达市场相比较,银行理财ESG投资无论是绝对规模还是相对渗透率,均明显偏低。当前,我国ESG主题银行理财产品占整体行业规模的比重仍不足1%,参考ESG投资成熟市场发展经验,ESG投资的渗透率普遍在30%以上,目前,全球ESG投资渗透率约36%,加拿大ESG投资渗透率超过60%,欧洲ESG投资渗透率超过40%。未来,随着我国银行理财ESG投资渗透率提升,银行理财ESG主题银行理财产品规模中期有望突破万亿元,长期有望达到十万亿元量级,银行理财ESG投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有望为经济社会绿色发展转型提供强劲的融资支持。

(二)银行理财ESG投资将从政策推动逐步升级迈入市场驱动

我国银行理财ESG投资起步于政策的推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行为。长期以来,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对ESG投资的商业可行性持保留态度,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ESG表现与财务状况之间呈现负相关或无关的关系,这是因为在环境和社会责任这类具有较强外部性的因素上的任何支出均不能给企业带来任何货币性收益,相反,企业的ESG支出还会使得债权人认为管理者为了个人声誉而过度投资社会责任,占用了原本可以用于核心技术研发或产品创新升级的财务资源,从而企业ESG投资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基于此,包括银行理财ESG投资在内的资管产品ESG投资策略需要政策支持,才能获得市场平均的回报水平。未来,随着新发展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全面深入化贯彻,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支撑制度体系建立完善,企业经营生产行为的外部影响内部化,给外部产生的经济收益能够获得合理补偿,给外部带来的经济损害必须付出相应代价,ESG投资策略的商业可行性将显著提升,银行理财ESG投资有望从当前的政策外生推动转向未来的市场机制内生驱动,银行理财ESG投资将迸发出更强的发展生机和活力。

(三)银行理财ESG投资将加速社会再生产循环周转

社会再生产是“资金—资本—商品—资金”周而复始的循环链条,保持社会再生产循环链条的顺畅对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十分重要。在社会再生产链条中,“资金—资本”的链条是金融机构发挥投融资职能的重要场域,资金的风险收益要求和资本的风险收益回报需要有效匹配,随着经济社会绿色发展转型,如果金融机构不践行ESG投资理念,将宝贵的金融资源投向不符合经济社会长期发展需要的非ESG产业,其带来的回报必然很低,承担的风险必然很高,导致资本的风险收益水平不能满足资金端的风险收益回报需求,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社会资金向社会资本的有效转化,导致社会再生产循环链条“梗阻”。因此,包括银行理财在内的资管产品践行ESG投资,能够实现资本的风险收益回报和资金的风险收益要求相匹配,实现社会再生产链条的顺畅运转。进一步地,银行理财开展ESG投资,将金融资源配置到符合经济社会长期发展趋势的行业,形成高效合理的经济产业资本,生产出来的商品也能够顺畅地销售出去,实现资金回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将“商品—资金”的转化称之为社会再生产链条中“惊险的一跃”,是社会再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银行理财ESG投资将加速社会再生产循环,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提供高质量融资供给,为全社会共同富裕创造优质社会投资收益,实现社会资金向社会资本高效转化,更好地践行金融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使命。■

(责任编辑:孟洁)

参考文献:

[1]Michelson G,Wailes N,Van Der Laan S,Frost G.Ethical Investment Processes and outcome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4,52(1):1-10.

[2]Metrick A,Gompers P A,Ishii J L.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equity prices[J].Quarterly Journal and Economics,2013,18(1):107-156.

[3]Iwata H,Okada K.How does environment performance affect financial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Japanese manufacturing firms[J].Ecological Economics,2011,20(9):1691-1700.

[4]Vance S G.Are socially responsible corporations good investment risks[J].Management Review,1975,64(8):19-24.

[5]Lerner U L D.Pollution,profits,and stakeholders:the constraining effect of economic performance on CEO concern with stakeholder expectation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4,13(9):701-711.

[6]胡曲應.上市公司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6):23-32.

[7]吕峻,焦淑艳.环境披露、环境绩效和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1):109-116.

[8]叶陈刚,裘丽,张文娟.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财务绩效[J].审计研究,2016(2):104-112.

[9]邓文硕.“3060目标”的经济学寻根和价值观筑顶[J].审计观察,2021(6):32-35.

[10]邓文硕.“双碳目标”进程中资本市场的逻辑重构[J].银行家,2022(3):76-78.

[11]邓文硕.经济增长模式转型阶段的企业融资调整——基于“储蓄型经济”转向“消费型经济”的背景[J].海南金融,2020(4):3-10.

猜你喜欢
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理念视域下的中国国家形象塑造
试论新发展理念下的创新型政府建设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