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价值意蕴、科学评价与创新路径

2023-11-21 19:15庄汝龙职梦露张朝阳
高教学刊 2023年31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大思政创新路径

庄汝龙 职梦露 张朝阳

摘  要: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构建“大思政”格局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立德树人”视域下推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有助于全面培养时代新人,深度强化文化自信,深化教育强国建设。然而,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仍存在教育主体认知浅层化、实施能力薄弱化、思政教育资源挖掘不充分、教学顶层设计待完善、以及评价体系待优化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为此,高校应提升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价值认同、完善和创新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优化和整合思政教育资源、在顶层设计上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政策、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评价系统,切实助力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大思政;价值意蕴;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1-0189-04

Abstract: Curriculumi deology and politics is an indispensable link in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morality" and constructing the pattern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atter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 qualit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morality" is conducive to comprehensively cultivating new people of the times, deeply strengthening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deep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power.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curriculum in the new era, such as shallow cognition of educational subjects, weak implementation ability, insufficient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imperfect top-level design of teaching and optimization of evaluation system. Theref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enhance professional teachers' recognition of the valu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mprove and innovate the construction system of it, optimize and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improve relevant supporting systems and policies, and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valuation system of it, so as to effectively help realize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educating people.

Keywords: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moralit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value connotation; innovation path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新的蓝图,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创新,以高质量教育支撑高质量发展。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承担着我国发展全面教育的重要任务,而且是發展高质量教育的根本性保证。但目前思政教育模式单一,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1]。因此,课程思政应运而生。它转变了传统的课程观念和教育理念,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有力地促进了“五育并举”理念和“大思政”格局的形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2]。鉴于此,本文着眼于“立德树人”视域下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建设,对其内涵和价值意蕴进行深入剖析,指出目前课程思政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并尝试寻求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和创新路径。本文的课程思政框架图如图1所示。

一  “立德树人”视域下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内涵解读和价值意蕴

(一)  内涵解读

《左传》载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之所以将“立德”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德育为先。我国自古以来遵循的教育理念便是注重育德育才相辅相成。贯彻落实这一教育理念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意识到课程思政在教育体系中处于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课程思政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思政教育方式,将思政教育元素巧妙地融入到其他专业课中,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各专业课程的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论述,以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发表等无不体现国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重视[3]。

不同于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课程思政是隐性教育,其不限于思政课程的“思政”,是一种将思政教育元素深度融入高校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体系与理念。我国的思政课程覆盖高校所有专业、面向所有学生,是大学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主渠道。但大学生课程学习的主体部分是专业课,以往人们总是过度关注其专业教育属性而忽视其思想政治功能属性,课程思政则将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关注在思政课程之外的其他专业课程在“铸魂育人”方面的作用。本文认为,“立德树人”视域下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可以归纳为强调德育为先,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目标,以落实“立德树人”为价值宗旨,依托各学科课程,以各学科课程为载体,充分挖掘潜隐在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构建“大思政”格局,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4]。

(二)  价值意蕴

1  全面培养时代新人的发展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都谈到培育时代新人是教育的重要使命和根本任务。高等教育是培养专业人才至关重要的一环,承担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但时代新人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样重要。目前,课程思政理念的出现深化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改革,将专业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即通过与思政课程的有机结合实现既立德又树人、既育人又育才,通过将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来使得思政教育效果最大化。同时,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完善和创新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使各教育主体树立正确的全员育人理念,关注高校人才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构建。

2  深度增强文化自信的理念基础

当前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不同于经济、科技、国防等层面的显性竞争,内隐于心的文化之间的软实力竞争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是民族的集体记忆和价值认同,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兴衰总是与文化的强盛与否息息相关[5]。通过课程思政可以加深青年对民族文化成就的了解,引导学生认识本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升民族归属感和国家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另外,通过全员全程全方位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增强青年的信念感和凝聚力,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各国文化时能够保持头脑清醒和战略定力,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促进国家的安全稳定和民族复兴。因此,作为青年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应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通过深化课程思政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使学生全员全程全方位地提升文化自信。

3  深化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需要

新时代中国教育以建设教育强国时代要求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总目标,为刚刚兴起不久,正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方向的课程思政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入落实课程思政理念,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构建“大思政”格局,而且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提升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深入促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实现教育强国建设[6]。因此,教育主体应基于“立德树人”理念,充分挖掘其他各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全员全程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思想素养和政治素养,助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以实现各类专业课程和思政理论课的协同育人效应,培养“五育并举”的高质量专业人才,提升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话语权。

二  “立德树人”视域下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  教育主体实施形式生硬化,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浅层化

自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以来,与其相关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国家层面到学校、教师层面,从宏观统筹布局到微观精耕细作[7]。但因为高校对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培训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缺乏系统接受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途径,导致部分教育主体存在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偏差,理解不够深入,不能正确地认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区别,从而导致教育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为什么以及怎么做的疑惑,为了“迎合”政策只是随意地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加到课堂展示中,流于形式而没有深入挖掘隐含在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造成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大打折扣。另外,部分教师缺乏对“在专业课中贯彻课程思政”的内心认同,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认为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足矣,而忽视了“育人”先“育德”“树人”先“立德”。

(二)  教育主体实施能力薄弱化,课程思政建设缺乏有效引领

高校教师多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包括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基础,但关于课程思政的实施能力相对薄弱,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传播、课程内容设计方面的实践不足,导致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未能根本改变,且由于德育能力和意识的差距,专业课教师與思政课教师难以形成高效的育人一体化队伍。此外,专业课教师在落实课程思政理念过程中,不仅需要系统全面地把握整个专业知识体系,而且需要发掘该体系中潜蕴的思政元素,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实现思政教育潜移默化、“立德树人”润物无声。这对教育主体的实施能力要求较高,需要高校对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认知深化和能力提升方面构建系统完整的培训体系,以全面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政育人能力为主要目标建立一体化教师队伍,为教师提供相关学习的途径。

(三)  思政教育资源未充分挖掘,阻碍协同育人的进程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这表明,高校思政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思政理论课堂或辅导员工作,在其他专业课中也存在着丰富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但在实践中,由于教师和学生都对课程思政缺乏准确系统的认知,造成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起来相对困难,挖掘思政教育资源的主动性较低。而且高校专业课教师更多注重的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坚定信念、文化自信、崇高理想的培育,导致课程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十分有限,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与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背道而驰。另外,高校专业课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时,没有深入学生的生活实际,缺乏充分的调查和研究,使得发掘的思政教育元素空泛化,教育效果大打折扣,阻碍协同育人的进程。

(四)  教学顶层设计尚有待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供给不足

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将思政教育有意、有机、有效地渗透到课程教学中,这就需要学校在教学顶层设计上把思政教育培养放在首位,并将其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协同育人效应。但部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尚处于探索实践初期,思政教育主体职责分工不清晰,因此出台的政策规定和教学顶层设计有待完善。另一方面,虽然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国家和学校各层面要想实现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所要进行的努力和方向,但落实该政策文件的配套政策不够完善、不够统一,可操作性不强,导致政策执行流于表面,难以满足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需要。

(五)  課程思政评价体系待优化,造成育人效果“模糊评价”

构建一套全面系统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是衡量其实施育人效果最有力的措施,但目前部分高校在对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明确系统的实施规则,更是没有形成一套可行的、完整的育人效果评价体系。各高校现阶段所采取的方式主要是单纯依靠传统的考试形式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而无法达到真实的考核目标,各科教师在课堂上是否履行了课程思政育人的职责,以及将专业课与思政理论教育融合程度如何也不得而知,造成育人效果的“模糊评价”。另外,奖惩考评体系的欠缺将大大削弱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进度缓慢甚至停滞,不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和“大思政”格局的构建。

三  “立德树人”视域下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创新路径

(一)  提升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价值认同,打造高质量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实施的教育主体,其对课程思政的价值认同是课程思政得以实现高质量建设的前提,因此,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自身在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中的重要性,积极探究课程思政建设方向和发展要求;同时,还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政教育中的指导作用,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深入贯彻该理论,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进行有方向性地引导。其次,高校应通过培训、会议或讲座等多种形式使专业课教师真正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和价值意蕴,提升其对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认同和思政育人素养与能力,同时建立师师交流平台,强调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协同,打造高质量的思政课程教师队伍,践行“三全育人”理念。

(二)  完善和创新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不断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组织及设计

为了破解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窘境,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高校应不断优化和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与组织设计,充分发挥不同专业和学科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积极构建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协同创新机制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政课程体系[8]。针对各门特色课程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深入挖掘潜含在各门专业课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发挥出运用所有课程全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此外,高校课程思政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建设涉及多校、多部门、多主体,因此不仅需要建立师师合作和师生交流平台,使教师之间相互探讨学习以提升思政教育的平均能力,师生之间平等交流、互促进步,而且要强化校际沟通和部门协调,通过构建课程思政建设网站等手段实现资源共享,使得高校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同时明确校内各部门的权责体系,以防出现多头管理、权责不明等问题[9]。

(三)  优化和整合思政教育资源,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联动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重要载体,教育资源的优化和整合不仅有助于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品质和教师的教学能力,而且可以使抽象晦涩的思政理论内容变得易于理解,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彰显育人实效。因此,高校应充分认识到优化思政教育资源的重要作用,坚持统筹做好各学科专业、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注重在所有专业课程中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优化思政资源配置,巧妙嵌入到教学过程中,实现协同育人。具体来看,对不同类型的各门课程进行分类和整理,根据各种类型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思想政治元素进行课程设计。此外,高校可以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包括理论教学、案例展示及示范课程等,充分发挥资源库在推动课程思政全方位、高质量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  在顶层设计上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政策,真正落实五育并举全方位思政育人

完善顶层设计是实现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规范化、制度化、实效化的迫切需要,是建设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教育体系的前提条件。首先,高校应完善教学大纲设计,在各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并适时地对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确保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立德树人”主渠道的思政育人职责得到落实。其次,高校应积极引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需求和困难,以便为后续的课程设计做准备,同时针对特定需求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最后,高校应在宏观层面制定权责明确、任务细化、评价科学、奖惩分明的制度政策,为课程思政的整体建设提供大的方向和完整的制度保障,以此来加强课程思政工作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真正落实“五育并举”全方位育人理念。

(五)  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评价系统,切实助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高校应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科学评价来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由单一的专业知识技能考察转向心理素质、理想信念、实践能力等多维度考察;要转变“唯分数论”的固有认知,以学生的全面成长发展为标尺,将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重心放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构建“课程-学院-学校”三级评价标准体系,重点考察思政元素在课程中的渗透度、与知识的融合度,将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内容、成效等情况纳入院系教学绩效考核、年度考核指标体系[10]。最后,高校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进行动态追踪,并对比学生在接受专业课与思政课教育分开教学以及实施课程思政后的育人成效,促进课程思政建设不断进步、健康发展。

四  结束语

在“立德树人”视域下探究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和科学评价体系,以期为我国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路径,对我国实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转变具有强烈现实意义。新时代的青年追求“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争做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这就需要国家、学校和学生形成合力,全员全程全方位积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提供动力,为国家发展提供优秀人才蓄力。

参考文献:

[1] 张大良.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中国高教研究,2021(1):5-9.

[2] 刘建军.课程思政:内涵、特点与路径[J].教育研究,2020,41(9):28-33.

[3] 张靖,陈晨.课程思政与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实践和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22,66(1):39-45.

[4] 杨威,汪萍.课程思政的“形”与“质”[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2):195-202.

[5] 郭建宁.文化自信与当代中国[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5(2):57-61.

[6] 张凤翠,邬志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22(4):265-270.

[7] 高帅.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1):30-32.

[8]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9] 黄宁花,禹旭才.系统思维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实践反思与优化路径[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5):106-115.

[10] 周松,邓淑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路径优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0):58-60.

基金项目:2023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立德树人’视域下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价值意蕴、科学评价与创新路径”(2023S

CG115)

第一作者简介:庄汝龙(1988-),男,汉族,山東诸城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大思政创新路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极致新闻:回归受众本位的创新路径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读懂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