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保育猪的特定及饲养管理关键技术应用

2023-11-22 07:18任小林
农民致富之友 2023年33期
关键词:规模化断奶养殖户

任小林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的日益升级,在农牧养殖方面,市场对肉产品的需求量和质量要求更高。为了助推农牧养殖的有序发展,要求养殖户在进行规模化养猪的时候,可以应用高质量的保育猪养殖技术,一方面提高对保育猪的饲养管理,另一方面优化免疫管理和健康管理等,使规模化养猪行业能够稳定持续运行,为整个消费市场提供更优质且更安全的猪肉。

一、保育猪的特点

1、抗病能力下降

由于保育猪的母源抗体消失,因此其抗病能力会明显下降。在仔猪断奶之后,其无法继续获取母乳中的特有母源抗体,同时由于尚未发育完全,因此体内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免疫系统,这就导致保育猪处于最为脆弱的生理阶段,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和保护,容易被各类病原侵袭,从而引发各类疾病。

2、面临许多应激因素

一般情况下,保育猪在面对一些较小的应激时不会出现明显的反应,但是如果大量的应激因素过于强烈且集中出现,这就会使得保育猪体内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的免疫系统承担起更重的责任,很容易出现保育猪抗病能力下降的现象,最终影响保育猪的正常生长发育。在保育猪断奶期间,出现的应激因素相对较多,比如离开母猪身边转入到全新的环境之中、用固体饲料取代原来的母乳喂养、生长环境中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同时还包括抓猪行为、运输、疫苗注射等情况对保育猪产生的刺激等,这些都是在养殖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因素。

3、消化系统未完善

保育猪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消化系统,因此在喂养的过程中同样需要重点关注。由于消化系统的不完善,因此保育猪在断奶之后并不能自主产生足够的消化酶,此时它们分泌的胃酸也相对较少,因此胃蛋白酶活性的激活效果不明显,导致其大肠和小肠的消化功能无法完全发挥。所以,在断奶的过程中,不能有效地对固体饲料进行处理,很有可能出现保育猪无法消化饲料的现象,不仅无法让保育猪获取足够的养分,同时还会导致保育猪的消化功能受到损伤,情况严重时还会出现掉膘或腹泻的现象。

4、适应能力较弱

保育猪并没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一般情况下,仔猪在出生后会放到保温箱中养护,这样一来工作人员就能够根据仔猪的状态进行保温箱温度的调节,给予仔猪最佳的成长环境。同时,保温箱中拥有足够的活动空间,空气质量也更为优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仔猪的环境适应能力下降,此时如果将仔猪移到其他环境之中,很有可能出现无法适应新环境的现象,并伴有疾病发生率提高的问题。

5、营养存在落差

在保育猪断奶之后,饲料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营养也存在一定的落差。保育猪的饲料是植物饲料,相比动物饲料而言不易消化,并且蛋白质含量也降低到18%,氨基酸含量则降低到0.9%,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保育猪带来了饲料上的应激反应,因此在每一次换料时都需要注意保育猪的状态,避免给其带来更大的伤害。

二、保育猪常见的养殖问题

在进行保育猪的规模化养殖时,往往会出现断奶应激反应、饲料转化率低、腹泻、疾病感染率高、断奶综合症等。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保育猪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因此在规模化养殖的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这些因素。保育猪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会对营养有较大的需求,如果断奶的时间较早,各种应激反应出现的概率也相对较高,导致保育猪出现疾病或寂寞营养不良的问题。如果保育猪的周龄不足2 周,则其免疫系统将会十分脆弱,各类疾病的抵抗能力也较弱;如果保育猪的周龄在3 周左右,此时其呼吸系统的免疫能力相对较低,很容易出现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当仔猪出生之后,往往需要通过各类疫苗注射的方式来提高其抵抗力,此时有部分仔猪会出现排异反应,同时在注射时如果没有对针头消毒到位,也很容易出现交叉感染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保育猪的养殖难度。保育猪在养殖时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

1、断奶之后出现体重下降的现象

当保育猪断奶并离开母猪之后,这种应激反应是最常见的,尤其是在一些直接断奶进入到保育舍的仔猪身上最为明显。一般情况下,保育猪的减重现象会持续3-5 天,个别仔猪甚至会持续减重10-15 天,这就给养殖户的养殖带来了难度,甚至还会造成经济损失。减重每持续1 天,出栏时间就会延后3 天,而养殖成本则会至少增加4 元/天。造成保育猪减重的主要原因还是饲料的问题,由于断奶后的饲料无法与保育猪现在的消化系统相适应,且伴有圈舍内其他应激因素,从而使得保育猪的营养摄取不足。

2、保育猪很容易出现各类疾病

在规模化的养殖场之中,猪瘟、水肿、腹泻、呼吸道综合症都是常见的疾病类型,会对保育猪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如果保育人员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疾病的防控和治疗,这会导致保育猪的生长出现问题,给养殖场带来经济损失。

3、保育猪的生长速度减缓

一般情况下,保育猪的生长速度相对较快,因此需要给予足够的饲料和舒适的环境,如果未能达到需求就有可能影响保育猪的健康发育,导致其生长速度减缓。这不仅会导致后续的养殖成本进一步增加,还有可能造成保育猪死亡的现象,影响养殖场的经济效益,使养殖户蒙受更多的损失。

三、规模化养猪场饲养管理要点

1、饲料管理

加强饲料管理是确保保育猪有序生长的基本物质条件,在农牧养殖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果由于疏忽将一些假的甚至变质的饲料喂给保育猪,或者让保育猪误食具有污染且有毒的饲料,不仅会造成保育猪生理功能发生紊乱,甚至还会影响它们的健康和寿命。例如,在食用遭遇污染的饲料后,部分未成年仔猪可能会出现中毒反应,甚至死亡。还有部分养殖户为了能够节约饲料成本,故意在饲料当中掺杂一些未达标的饲料。或者部分养殖户采取了错误的饲料安置方法,导致其发生变质或霉变等,都会影响到保育猪的健康生长。对此,要求养殖户能够从源头抓起,一方面对饲料质量进行层层的把关,除了要选择一些质量上乘的饲料之外,也需要考虑成本因素。与此同时,做好饲料的存放和保存工作,必要情况下需要申请质量检查,确保饲料质量合格,使保育猪的喂养工作获得有效保障。

2、营养管理

与普通的生猪养殖不同,保育猪的生理结构相对脆弱,因此在饲料管理之外,还需要为其生长发育提供必要的养分,即做好定期的营养管理工作。例如,养殖户可以将适量的营养物质掺加到保育猪日常食用的饲料当中,使其在生长过程中获得充足的营养物质。需要注意的是,规模化保育猪在养殖的过程中,由于其日龄参差相对较大,因此即使同一批保育猪,其消化系统和消化结构也各有差异。为了能够实现规模化养殖,需要养殖户定期做好营养管理工作,对一些消化系统相对较弱的保育猪进行免疫力的升级,使它们在获得充足营养之后,实现健康的生长。

3、饮水管理

提高保育猪的日常饮水质量,可以让它们汲取到更多的营养物质和营养成分。因此要求养殖户能够定期对保育猪的饮水情况加以了解和分析。首先,四川省西充县作为养猪大县,近几年当地还建成了养猪大楼等规模化养殖体系。在进行饮水管理的时候,可以对保育仔猪进行特殊的管理,为其提供温水,使其提高消化能力,获得良好的发育。其次,需要养殖户定期考察保育猪是否饮水充足,在饮水当中可以适当加入维生素,提高保育猪的整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四、规模化保育猪的管理

1、生长环境的管理

四川省西充县作为生猪养殖大县,近几年来各大农业养殖企业或集团与西充县的养殖基地签署产业链项目,并在当地规划建设多个规模化养猪场,运行了众多土地流转项目,因此也为当地的保育猪养殖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但是与其他生猪不同的是,保育猪的养殖方式以舍内饲养为主,限定了保育猪本身的生长空间。因此要求养殖户必须要为其拓充充足的生存场所,一方面做好保育舍的全面清洗和清洁工作,利用高压消毒和高压冲洗等形式处理保育舍。

与此同时,还要求养殖人员能够借鉴当地养殖大户的先进生猪养殖经验,对保育猪舍内的各类设施进行彻底的消毒和定期的清洗工作。例如,检查保育舍内饮水器是否数量充足且干净、有效。由于保育舍内的温度、湿度都有明确的界限,也要求养殖人员能够对舍内的线路进行仔细检验,防止出现损坏的情况。一旦发现湿度、温度不达标,要对相应的数据进行有机调整,通过以上措施,不仅能够为保育猪的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也有利于确保保育猪的生命健康,使猪肉更肥美鲜嫩。

在猪仔正式进入保育舍之前,需要对生长环境进行再次检查,确保没有危害猪仔的其他杂物,确认暗渠和门窗能够正常使用,对社内设施进行修缮和调整。还可以增加发酵床的使用,这样能够让保育舍内的粪污量和异味得到有效控制,也便于后续的管理和情节。可使用来苏尔溶液对墙面、地面、料槽、水槽进行1 次消毒处理,然后再通过甲醛蒸熏进行1 次消毒处理。完成消毒后需将保育舍封闭48h,空舍2 天后才能将保育猪引入。除此之外,保育舍的温度应该调控在28℃-30℃左右,湿度应该调控在60%-70%。

猪仔进入后,需要对其中的温度和湿度进行严格的管控,避免猪仔在生长过程中出现不适的问题,这关系到保育猪的生长质量。到了寒冷的冬天,如果保育舍内气温较低且湿度不合理,就可能导致保育猪出现冷应激,使得保育猪的抵抗力下降,容易滋生各类疾病。因此,管理人员需要根据气候的变化情况,对保育猪的生长环境进行合理的调控,灵活地控制保育舍内的温度和湿度。除了在刚刚入舍时温度控制在30℃之外,之后每周需将温度调低3℃-4℃,最后控制在22℃-24℃为宜,湿度控制在65%-75%左右。管理人员还应该每日定时查看保育舍内的温度湿度计变化情况,如果舍内温度低于20℃,需要及时打开保温灯等设备,提高舍内温度;如果舍内温度超过30℃,则应该加大通风力度,借助风扇等方式降低舍内温度,给保育猪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最后,还需要根据保育舍的建设情况合理控制保育猪的密度。如果密度太大,保育猪过于拥挤,会导致舍内的空气质量受到影响,甚至诱发保育猪产生呼吸系统疾病;如果密度太小,则会导致保育舍内的空间资源白白浪费。因此,保育人员需要注重密度管理,结合保育猪的日龄和习性灵活地调整养殖密度。比如,每栏饲养的保育猪可控制在12-15 头左右,每头保育猪占据的平均面积控制在0.3m2-0.5m2左右。

2、分群管理和管教

四川西充县的规模化保育猪养殖由于保育猪的数量较大,想要提高规模化养殖效率,必须要做好分群管理和管教的工作,并遵循“原窝同圈、体重大小相近”的原则,对一些身体机能相对较弱的保育猪加以分群、单独管理,使这些保育猪在稳定情绪的状态下,避免互相撕咬情况的发生,提高其生长效率。养殖户在对众多保育猪实施分群管理之后,还需要通过良好的日常调教,使其健康的生长发育。例如,每天固定时间引导保育猪能够定点饮食,定点小便、大便等。而且分批次管理的保育猪活动场所相对集中而且固定,每天定时定点的放风也便于养殖人员查看每一批保育猪是否处于稳定的状态,发现问题也能及早进行解决和预防。

3、周边环境管理

规模化保育猪养殖的过程中,由于仔猪以及还没完全发育的生猪免疫力相对较低,很可能会受周边不良环境的影响发生情绪的变动,甚至由于饮用了还有污染的水源出现一系列肠胃消化道疾病等。因此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规模化保育猪的养殖效率,要求养殖人员能够对保育舍周边的环境进行系统且细致的考察,确保离居民区或工厂有一段距离,而且周边环境适宜,温湿度条件达标,以提高保育猪的健康发育效率。

五、规模化保育猪的免疫管理

1、免疫接种管理

免疫管理以及免疫接种工作是规模化保育猪养殖疾病防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四川西充县作为规模化保育猪养殖的大县,养殖规模、养殖密度都持续增加,一些保育猪传染性疾病甚至非洲猪瘟病症也会随着规模的升级频频发生,导致保育猪的生长机制受到影响。因此要求养殖户能够结合养殖场实际的保育猪发育条件,对其加以免疫接种。尤其在接种的过程中,需要养殖户与当地动物防疫机构开展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拟定完善的免疫程序和科学的免疫鉴定方法。在接种周期,要求养殖户能够结合当地疫病发生规律以及季节特性,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疫苗接种工作。例如,对一些分娩的生猪进行科学免疫接种,确保保育仔猪能够健康存活和发育。

2、药物保健管理

规模化保育猪在养殖时,如果遇到猪蹄疫、猪丹毒以及非洲猪瘟等危害性较大的猪疫病,爆发后很可能会造成保育猪大面积死亡,为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能够防止这类问题的发生,要求养殖户能够结合动物防疫经验,在接受正规指导的情况下,采取药物保健的形式来提升保育猪整体的抗病能力。例如可以在喂养保育猪的时候,向饲料中掺加维生素、矿物质以及中成药制剂等,满足保育猪发育的营养所需。除此之外,四川西充县当地的畜牧发展中心也应该对保育猪免疫情况进行动态的监测,出具有效的保育猪保护措施。例如,针对当地不同类型猪瘟疫病发病的原因加以分析,检查保育猪是否携带疫病病菌,了解保育猪疫苗接种的效果和种类等,用科学的方法和积极的态度,对保育猪可能潜藏的疾病进行预防和管理,降低出现交叉感染以及大面积疫情的发生。

总之,实施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养殖户的收益,同时也有利于维护整个生猪养殖市场以及消费市场等。因此,在实践中,要求当地的养殖户能够做好积极的饲养管理以及保育猪管理等,除此之外,也应该完善对保育猪实施免疫管理,提高其稳定性和生长发育质量,为优化整个养猪行业的和谐发展提供动力。

猜你喜欢
规模化断奶养殖户
仔猪断奶后消瘦应采取哪些措施增肥
益林中草药 初现规模化
旗开得胜!5亩养出过万斤金刚虾,虾中60元抓虾!养殖户:有信心养
牛年开盘鱼价创新高,养殖户如何避免“有鱼价没鱼卖”的尴尬?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提高仔猪断奶窝重的方法
平凡人物·平凡故事:年底了,养殖户喜迎丰收
仔猪断奶前阉割好处多
规模化育肥羊场免疫程序的探讨
规模化猪场暴发PED后的快速稳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