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影响因素体系研究

2023-11-22 22:16张普伟任美煊付紫婷蔡晓爱
高教学刊 2023年32期
关键词:劳动素养劳动教育影响因素

张普伟 任美煊 付紫婷 蔡晓爱

摘  要:识别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影响因素,对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水平和高校改进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该研究首先对期刊文献和访谈资料进行文档编码,识别出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初始影响因素;然后通过专家咨询对初始影响因素进行精炼;接着根据精炼后的初始影响因素对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影响大小进行问卷设计并开展问卷调查;最后对问卷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由院校特征、学生背景、劳动环境、人际互动和劳动参与5个维度及其包含的20个影响因素构成的大学生劳动素养影响因素体系。

关键词:劳动素养;影响因素;文档编码;劳动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2096-000X(2023)32-0072-05

Abstract: Identify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labor literacy is an important guide for improving the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labor literacy and improving the implementation plan of labo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irst, the initial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labor literacy were identified by document coding of journal literature and interview data. Second, the initial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refined through expert consultation. Third, a questionnaire was designed and conducted according to the refined initial influencing factors on college students' labor literacy. Finally, an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questionnaire data to obtain an influencing factor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labor literacy which consisted of five dimensions: institutional characteristics, student background, labor environment,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nd labor participation, as well as the 20 influencing factors they contain.

Keywords: labor literacy; influencing factors; document coding; labor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重点项目“基于证据的本科生劳动素养评价研究”(JXJG-20-2-8);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校本科生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的仿真与优化:基于劳动素养的视角”(GL21113)

第一作者简介:张普伟(1981-),男,汉族,贵州普安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目的地建设管理。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教育部发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对各级各类学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作出全局性部署,纠正了长期以来“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在研究中被虚化”[1]的倾向。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2],《意见》和《纲要》都要求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评优评先、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依据。

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有以下显著特征:①与中小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封闭不同,大学生与社会有着更多的接触,因此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及对自我、学习、工作等方面均表现出更为丰富的认知[3];②与中小学生多数处于家长的监护下不同,大学生基本在学校住宿,生活和思想等各方面都相对独立,受家庭的影响较小[3],受学校和社会的影响更大[4];③与中小学生学习通用知识不同,大学生都有各自的专业,结合专业课程设计、专业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劳动实践的专业性更为凸显[5];④与中小学生多数时间用于课堂学习不同,大学生有较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可自主参与各种公益劳动、兼职劳动,劳动类型更丰富[6]。因此大学生劳动素养水平的影响因素需要专门探究。因此,本研究从文献和访谈资料中识别出初始的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影响因素,然后通过专家咨询法精炼初始影响因素,最后对精炼后的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并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的探索性因子分析获得影响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影响因素体系。这将对未来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编制、效果预测、优化调整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  基于文献的初始影响因素识别

在中国知网的CSSCI和北大核心期刊库中以“主题=劳动教育AND高校OR劳动素养”进行检索,同时结合全国教育大会、政府工作报告权威文献英汉对照版“劳动教育”的英译名称,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SCI、SSCI和AHCI数据库中以“TS='Labor Education'”进行检索。对检索出的文献先浏览标题和摘要,剔除书讯短评、会议通知、期刊导读、学会介绍和与本研究相关度低的文献,全文阅读保留的文献并提取出学生个人、高校、家庭和社会层面的21个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初始影响因素。

学生个人方面,影响劳动素养的因素有性别[7-8]、生源地[9]、性格[10]、是否独生子女[9]、所学学科[8]和所在年级[8]等。高校方面,影响因素有院校类型[11]、办学层次[12]、配套资源[13]、课程的开发和设计[14]、管理机制[9]和教师素养[15]等。家庭方面,影响因素有父母受教育水平[9]、父母职业阶层[12]、家庭收入水平[8]、家庭文化资本和家庭劳动教育理念[12]等。社会方面,影响劳动素养的因素有社会劳动氛围[16]、国家政策[2]、劳动机会[17]等。

二  基于访谈资料的初始影响因素识别

2021年1月23日至2021年2月19日通过腾讯会议视频连线方式访谈了23位高校教师,19位高年级大学生和18位用人单位代表(表1)。然后主要围绕“您能向我们说说您印象深刻的劳动素养很高或很低的学生(同学或实习生)的具体事迹和表现吗?”“您认为有哪些因素影响在校大学生的劳动素养水平?”“您认为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劳动素养?”等问题展开访谈。访谈得到了共33小时42分52秒的录音,转录出515 553字的原始访谈记录。

第二作者和第三作者分别对访谈文本进行整理,梳理出与影响因素相关的语句,并对语句贴标签,然后对标签进一步概念化,最后形成初始影响因素(编码过程见表2)。

若两个人的编码结果不一致,两人协商确定;若协商还不一致的,第一作者充分听取两人编码的理由后确定编码。访谈材料分两轮进行处理,第一轮先对编号为T1—T18的高校教师、S1—S12的高年级大学生和E1—E12的用人单位代表的访谈文本进行编码,梳理出关键事件语句387条,得到152个初始概念,再对初始概念进行合并精炼后形成32个初始影响因素。第二轮对编号为T19—T23的高校教师、S13—S19的高年级大学生和E13—E18的用人单位代表访谈资料按同样方法编码,将得到的初始影响因素与第一轮的初始影响因素对比,发现第二轮获取的影响因素均包含在第一轮的因素中,文本编码达到饱和。将文献编码得到的21个初始影响因素和访谈资料编码得到的32个初始影响因素分析、比较和合并,得到35个不重复的影响因素。

三  基于专家咨询的影响因素精炼、问卷设计和调查

本研究咨询了由2名研究劳动教育方面的教授、2名高校主管学生工作的负责人和2名承担劳动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组成的专家小组。将从文献及访谈中提取的初始影响因素进行合并整理后,通过电子邮件请专家按5级李克特量表对各个初始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打分,保留重要性赋值均值大于3.5,变异系数(CV)小于0.25,满分率大于20%的初始影响因素。通过专家咨询,第一轮剔除了政治面貌、学习动机、知识与技能、劳动习惯与品质、所学学科、是否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活动组织形式及政策支持8個影响因素,第二轮剔除了年龄、是否为独生子女、科技发展3个影响因素,最终确定了24个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影响因素。

问卷设计以专家咨询后确定的24个影响因素对劳动素养的影响程度大小作为题干,题项均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1~5级依次表示“非常小”至“非常大”。然后开展问卷试调查和正式调查。试调查于2021年12月5日至26日线下向某高校教师一对一开展,发放问卷30份,调查过程中征求受访教师对该问卷的修改及完善意见。根据收集到的修改意见完善问卷后,于2022年2月21日至3月8日开展正式调查,收回357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340份,有效回收率为95.24%。被调查对象情况详见表3。

四  问卷数据的探索性因子分析与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剔除校正项总计相关性(CITC)小于0.4的性别、成长环境和学校所在位置3个因素,对保留的21个因素的问卷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结果显示Cronbach's α系数为0.846,说明问卷的整体信度好,KMO值为0.799且Bartlett球形检验在0.00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问卷效度满足要求。使用Promax旋转进行主成分分析后,所在年级这个影响因素的因子载荷低于0.5,故删除该影响因素。对保留的20个影响因素的问卷数据进行可靠性分析,结果均满足要求。再使用Promax旋转进行主成分分析,每个影响因素的因子载荷均超过了0.5的阈值,解释了总方差的73.109%,每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都大于0.7(表4)。

最终提取出5个维度(公因子),第一个维度包括院校类型、配套资源和办学层次,均体现了大学生所在学校的特征,故将其命名为院校特征。第二个维度包括家庭劳动教育理念、家庭收入水平、性格、父母受教育水平和父母职业阶层,这5个因素与大学生的个人背景相关,故将该维度命名为学生背景。第三个维度包括劳动机会、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教师素养、管理机制和劳动氛围,这5个因素均是外部因素变化营造的劳动环境,故将其命名为劳动环境。第四个维度包括生生互动、家庭互动、社会群体互动和生师互动这4个大学生日常的人际互动,故将其命名为人际互动。第五个维度包括劳动行为参与、劳动情感参与和劳动认知参与,体现了大学生在认知上、情感上和行动上对劳动的参与及投入情况,故将其命名为劳动参与。最终得到5个维度20个影响因素的大学生劳动素养影响因素体系,每个影响因素的解释说明见表5。

五  结论

大学生劳动素养影响因素体系是一个由院校特征、学生背景、劳动环境、人际互动、劳动参与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院校特征包括院校类型、办学层次、配套资源;学生背景包括性格、父母受教育水平、父母职业阶层、家庭收入水平和家庭劳动教育理念;劳动环境包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管理机制、劳动氛围、教师素养和劳动机会;人际互动包括生生互动、生师互动、家庭互动和社会群体互动;劳动参与包括劳动行为参与、劳动认知参与、劳动情感参与。为了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可从以下方面入手:①营造崇尚劳动的氛围;②创造劳动实践的机会;③引导深入的劳动参与。

参考文献:

[1] 孟国忠.新时代扎实推进高校劳动教育的着力点[J].中国高等教育,2019(21):45-47.

[2] 刘燚,张辉蓉.建党百年来劳动教育的历史变迁与反思展望——基于教育方针分析的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4):18-25.

[3] 李霞,袁宏,周小敏.中小学“阳光体育”运行机制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2):83-87.

[4] 李静.大学生认知偏差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4):483-486.

[5] 高亚伟.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5.

[6] 贾东荣,周尔祥,宋晓登.大学生时间管理研究与发展趋势[J].青少年学刊,2017(3):48-55.

[7] 王玉香,杨克,吴立忠.大中小学青少年劳动状况调研报告——基于全国30省份29229名学生的实证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21(8):41-49.

[8] 王正青,刘涛,杜娇阳,等.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素养测评模型构建与测度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1(6):81-89.

[9] 周君佐,李鎵,咸春龙.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基于粤港澳大湾区6所高校的调查[J].高教探索,2022(1):122-128.

[10] 俞国良,靳娟娟.心理健康教育与“五育”关系探析[J].教育研究,2022,43(1):136-145.

[11] 屈小博,吕佳宁.大学教育质量与劳动力市场表现——基于工资回报的分析[J].经济学动态,2020(2):30-44.

[12] 毛小平.累积与分化:当代大学生劳动素养差异的再思考[J].兰州学刊,2022(3):17-29.

[13] 刘芳芳,吴琼.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与时代价值[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1,42(3):9-15.

[14] 刘向兵,张清宇.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以来对劳动教育的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7):28-37.

[15] 吴文君,王建新.新时代青年劳动教育的逻辑、特征与发展进路[J].当代青年研究,2021(3):108-113.

[16] 毕文健,顾建军,徐维炯.重视学生劳动品质的培养——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劳动教育的调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1(8):97-102.

[17] 刘向兵,李珂.论当代大学生劳动情怀的培养[J].教学与研究,2017(4):83-89.

猜你喜欢
劳动素养劳动教育影响因素
“阳光菜园”:提升留守儿童劳动素养的策略研究
依托“阳光菜园”提升留守儿童劳动素养的实践探索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初中生劳动素养缺失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