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昆仑东段三叠纪岩浆岩Nd-Hf同位素组分特征、物源演变规律及其构造背景

2023-11-22 03:40任海东王涛潘彤王建国
西北地质 2023年6期
关键词:东段岩浆岩铁质

任海东 ,王涛 ,潘彤 ,王建国

(1. 青海大学地质工程系,青海 西宁 810016;2.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青藏高原北部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青海 西宁 810012;3.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4.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青海 西宁 810001)

造山带位于大陆地壳构造最活跃的地段 (钟大赉等,2002),是大陆地壳生长、演化和再造的主要场所(郑永飞等,2015;王涛等,2018)。作为大陆地壳的标志性岩石,花岗岩记录了大陆地壳形成与演化的全过程 (翟明国等,2016,2017),被喻为探索地壳深部物质组成的最佳对象——“岩石探针” (莫宣学,2007)。目前研究中,以大陆地壳生成与再循环过程中所形成的大规模花岗岩类为构造载体,了解造山带构造-岩浆演化过程,认识大陆造山带多期增生-改造过程中壳-幔相互作用和陆壳生长与再造机制,已成为当前国内外地学研究的前沿课题 (Hawkesworth et al.,2013;侯增谦等,2020)。大陆地壳的生长是指幔源岩浆及其分异产物通过各种地质过程添加到陆壳中导致陆壳面积和体积的增加(王涛等,2020),包括由俯冲导致的岛弧岩浆活动和岛弧增生、地幔柱驱动的岩浆底侵(Taylor et al.,1983;Rudnick,1995)以及碰撞造山所导致的岩浆作用等(Niu et al.,2013;Huang et al.,2014)。大陆地壳生长方式主要幔源岩浆物质的抽取和之后的壳内分异(再熔和或分离结晶)2种(Rudnick,1995;Hawkesworth et al.,2006)。这2种生长方式与洋壳俯冲阶段的侧向增生和碰撞后岩浆底侵或俯冲板片断离(Slab break-off)导致的大陆地壳垂向生长密切相关(王涛等,2018;侯增谦等,2020;Zhu et al.,2022,2023)。

东昆仑造山带具有多岛洋、软碰撞和多旋回造山等特征(殷鸿福等,1997;潘裕生等,2010),在地质期间经历了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和晚中生代—新生代等4期主要构造运动(田龙等,2023),发育有新元古代、古生代、早中生代和晚中生代等4期岩浆作用,其中,三叠纪岩浆活动在东昆仑地区保留最好,出露面积最大 (莫宣学等,2007;马昌前等,2015;Dong et al.,2018;吴树宽等,2023)。同时,已有研究中发现东昆仑三叠纪岩浆作用具备一个重要的特征:侵入岩中普遍发育大量镁铁质暗色微粒包体(MME),并有与花岗岩类同期的镁铁质-超镁铁质火成岩广泛出露,表明显生宙时期发生过广泛的岩浆底侵作用及岩浆混合作用,大量地幔物质以岩浆的形式进入地壳是显生宙东昆仑地壳生长的重要方式之一(谌宏伟等,2005;莫宣学等,2007;陈宣华等,2011;Xiong et al.,2014;Huang et al.,2014)。在增生造山带,新生物质(Juvenile materials),或作为残余洋壳拼贴于造山带,或作为幔源弧岩浆注入地 壳内部,导致陆壳的形成与生长(Hawkesworth et al.,2010;侯增谦等,2020)。那么,在显生宙还有没有新生地壳(Juvenile crust)产生,显生宙东昆仑造山带地壳演化主要表现为前寒武纪地壳的再循环,还是新生地壳的生长?这是一个普遍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莫宣学等,2007,2011),而大规模的东昆仑岩浆岩带,则为回答这个问题提供了可靠的记录和研究场所。

针对东昆仑地区大面积展布的三叠纪岩浆岩,目前研究阶段中发表有较多的锆石U-Pb年龄和Nd-Hf同位素数据。为了进一步深入认识东昆仑造山带三叠纪岩浆岩时空演化、物质组分和构造背景,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收集东昆仑东段已公开发表的岩浆岩(基性岩、MME(镁铁质暗色微粒包体)、花岗岩类)锆石U-Pb年龄数据,限定三叠纪岩浆作用时限,揭示岩浆活动迁移规律。在此基础上,收集并分析东昆仑东段岩浆岩已发表的Nd-Hf 同位素数据,示踪东昆仑东段三叠纪岩浆岩物源演变特征,为该区三叠纪构造演化提供年代学和同位素方面的约束。

1 东昆仑造山带基本特征

“中央造山系”或“昆仑-秦岭造山系” ( 张国伟等,1998;任纪舜,2004),长期处于以塔里木-华北为代表的北方陆块群与以扬子-羌塘为代表的南方陆块群相互作用的结合部,也是古亚洲洋和特提斯洋两大构造域的交合处 (姜春发,2002)(图1)。作为中央造山系西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昆仑造山带近EW向横亘于青藏高原北部,划分了北部柴达木盆地和南侧的高原腹地,是青藏高原北缘特提斯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殷鸿福等,1997;张国伟等,1998;任纪舜,2004;莫宣学等,2007)。其西部以库牙克断裂与西昆仑造山带相分割,东部以温泉断裂与西秦岭造山带相接,北部与柴达木地块相邻,南部以麻扎-康西瓦-木孜塔格峰-昆南断裂与巴颜喀拉地块、喀喇昆仑造山带相接,大致以乌图美仁一带为界,东昆仑造山带又可以划分为东、西2段(莫宣学等,2007)。从北到南,东昆仑造山带中分布有祁漫塔格-香日德蛇绿岩混杂带、阿其克库勒-昆中蛇绿岩混杂带和木孜塔格-布青山-阿尼玛卿蛇绿岩混杂带,将东昆仑划分为北祁漫塔格构造带、昆中构造带、昆南构造带和巴颜喀拉地体(Dong et al.,2018)。

东昆仑造山带中侵入岩和火山岩广泛分布,尤以侵入岩特别是花岗岩类最为发育(袁万明等,2000)。研究认为,东昆仑巨型岩浆带内花岗岩的形成划分为4个时段,与4个造山旋回相对应,分别是:前寒武纪(元古宙)、早古生代(∈-D3)、晚古生代—早中生代(D3-T3)和晚中生代—新生代(J1-N)。在4期构造-岩浆事件中,以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或称华力西期—印支期)旋回、特别是三叠纪的花岗岩,规模宏大,出露面积远远超过本区其他地质时代的侵入岩类(图1),构成了东昆仑造山带火成岩的主体(郭正府等,1998;罗照华等,1999;袁万明等,2000;莫宣学等,2007;王新宇等,2008)。自显生宙以来,东昆仑造山带发生了早—中泥盆世(394~403 Ma)、中三叠世(239~242 Ma)2次显著的幔源岩浆底侵作用(莫宣学等,2007)。这2次岩浆底侵作用在构造阶段上分别处于加里东造山旋回及晚华力西期—印支期旋回的俯冲结束-碰撞开始转变时期,并与2个造山旋回的大规模岩浆混合作用大致同期(莫宣学等,2007)。因此,大量地幔物质以岩浆的形式进入地壳是显生宙东昆仑地壳生长的重要方式之一(莫宣学等,2007;Huang et al.,2014;Xiong et al.,2014)。

2 东昆仑东段三叠纪岩浆岩研究现状

由于强烈的构造变动和隆升,东昆仑造山带沉积记录和构造形迹遭到剥蚀破坏。因此,区域地质演化的岩浆记录受到地学界的格外重视(谌宏伟等,2005)。目前,前人对东昆仑东段三叠纪花岗岩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郭正府等,1998;罗照华等,1999,2002;袁万明等,2000;谌宏伟等,2005;张宏飞等,2006;莫宣学等,2007; Chen et al.,2012,2015;Zhang et al.,2012;Huang et al.,2014;Xiong et al.,2014;Xia et al.,2015a,2015b),获得一大批锆石U-Pb年龄和Nd-Hf同位素组分特征等方面的多项研究成果(图2),奠定了该区花岗岩研究的基础。例如,确定研究区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主要岩石类型为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莫宣学等,2007;Zhang et al.,2012;Xiong et al.,2014),且在寄主花岗岩类中发现有大量同时期的镁铁质暗色包体(罗照华等,2002;刘成东等,2003;谌宏伟等,2005;陈国超等,2013a,2013b;Huang et al.,2014),一致认为东昆仑造山带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花岗岩浆活动起始于晚二叠世(262 Ma),一直持续至晚三叠世—早侏罗世(185~200 Ma)。

图2 东昆仑东段三叠纪岩浆岩年代学直方统计图Fig. 2 Histograms of geochronology for Triassic magmatite in the eastern part of East Kunlun orogeny

已有研究中发现东昆仑印支期花岗岩类均具备一个重要的特征:侵入岩中普遍发育大量镁铁质暗色微粒包体(MME),并有与花岗岩类同期的镁铁质-超镁铁质火成岩广泛出露 (刘成东等,2002;谌宏伟等,2005;莫宣学等,2007;Xiong et al.,2014;Huang et al.,2014),表明三叠纪东昆仑东段发生过广泛的岩浆底侵作用和岩浆混合作用 (Liu et al.,2005;莫宣学等,2007;Chen et al.,2012;陈国超等,2016),存在大量新生幔源组分添加到古老陆壳中。那么,东昆仑东段新生陆壳的生长机制是什么?是早—中三叠世古特提斯洋壳北向俯冲过程中岛弧侧向增生导致的大陆地壳水平生长,还是晚三叠世后碰撞岩浆底侵或俯冲板片断离(Slab break-off)导致的大陆地壳垂向生长(莫宣学等,2007)?

3 东昆仑东段印支期岩浆作用时限和岩石类型

依据收集的东昆仑东段96件锆石U-Pb年龄建立三叠纪岩浆作用年代学格架(表1)。东昆仑造山带东段三叠纪岩浆岩的年龄主要为212~252 Ma,可划分为早(238~252 Ma)、中(226~238 Ma)、晚(212~226 Ma)3个阶段,其中,年龄峰值为早期238~252 Ma阶段(图2)。可以看出,三叠纪岩浆活动在东昆仑东段大规模发育,岩浆作用峰期以早中三叠世(238~252 Ma)为主,晚三叠世岩浆活动(200~237 Ma)明显弱于早中三叠世(238~252 Ma)(图1、图2)。该年代学的建立和岩浆期次的划分与对比,为分析东昆仑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提供了年代学依据,同时也为系统开展同位素分析奠定了年代学基础。

表1 东昆仑东段三叠纪岩浆岩锆石U-Pb 年代学数据、全岩Nd 同位素数据和全岩与锆石Hf 同位素数据表Tab. 1 zircon U-Pb ages, whole rock Nd isotopes and Hf isotopes (whole and zircon) of the Triassic Magmatite from the eastern part of East Kunlun orogeny

在东昆仑东段,三叠纪岩体东西向岩浆活动迁移规律不存在或不明显(图1),从北到南存在变年轻的趋势,但不明显。早期阶段(238~252 Ma)发育的花岗岩类,主要分布在东昆仑东段北部(如乌兰、黑马河和夏日哈等地区)、中部(哈图-香日德-香加)和东端的大河坝地区,出露的岩石类型复杂,花岗岩类以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为主,火山岩主要为流纹岩和流纹斑岩。该期岩浆作用一个极重要的特征是出现大量镁铁质暗色微粒包体(以镁铁质和闪长质为主)(图2),表明该阶段东昆仑地区存在大量的岩浆混合作用。除此之外,该期东昆仑地区出露较大规模的基性侵入岩如苏长辉长岩、角闪辉长岩和辉绿岩等,并且这些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源自富集地幔(熊富浩等,2011)。中期阶段(226~238 Ma)发育的花岗岩类主要集中于东昆仑东段的中部(哈图-香日德-香加)和东端鄂拉山大河坝地区,花岗岩类主要为花岗闪长岩+闪长岩+正长花岗岩。晚期阶段(212~226 Ma)发育的花岗岩类出现在东昆仑东段中部(哈图-香日德一带)、南部(沙尔隆勒盖拜兴-羊场一带)和东端如花石峡、温泉一带,花岗岩类岩石类型主要为石英闪长岩+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正长花岗岩,火山岩为流纹岩,同时出现较多的闪长质包体。

4 东昆仑东段三叠纪岩浆岩Nd-Hf同位素组分特征、物源演变特征及构造演化

4.1 三叠纪岩浆岩Nd-Hf同位素组分特征

文中共收集东昆仑东段具明确锆石U-Pb年龄的三叠纪岩浆岩Nd同位素数据106套(表1),其中,绝大部分Nd同位素数据源自花岗岩类,少量为中-基性侵入岩、火山岩和MME数据。Nd模式年龄计算方法中,当147Sm/144Nd≤0.14,或者fSm/Nd值为-0.6~-0.2,则采用一阶段模式年龄(TDM1),其余Nd模式年龄计算采用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Wang et al.,2009)。东昆仑东段岩浆岩εNd(t)值与Nd模式年龄TDM呈较明确的线性关系(图3a),fSm/Nd值大多为-0.6~-0.2(图3b)。因此,Nd模式年龄TDM主要采用单阶段计算方法。东昆仑东段三叠纪岩浆岩Nd同位素数据统计结果显示,εNd(t)均为负值,εNd(t)值为 -9.4 ~ -1.7,大多为-6.5~ -3.0(图4a)。Nd模式年龄(TDM(Nd))值为1.88 ~ 0.72 Ga ,大多为1.8~1.0 Ga (图4b),表明东昆仑东段三叠纪岩浆岩物源以中元古代壳源物质的再造为主,存在少量的新生地壳和古元古代地壳。

图3 东昆仑东段三叠纪岩浆岩 εNd(t)-TDM图解(a)和 fSm/Nd-TDM 图解(b)Fig. 3 (a) εNd(t) vs. TDM and (b) fSm/Nd vs. TDM for Trissic magmatic rocks in the eastern part of East Kunlun orogeny

图4 东昆仑东段三叠纪岩浆岩Nd同位素组分特征εNd(t)(a)和TDM(b)直方统计图Fig. 4 (a) εNd(t) and (b) TDM histograms for Trissic magmatite in the eastern part of East Kunlun orogeny

东昆仑东段三叠纪岩浆岩锆石Hf同位素数据包括全岩样品19件、锆石样品22件(表1),绝大部分Hf同位素数据源自为花岗岩类,少量源自中-基性侵入岩和火山岩,MME的Hf数据也收集用于物源分析。文中均采用Hf地壳模式年龄(TDMC)来代表岩浆源区从亏损地幔分离的时间。东昆仑造山带东段41件样品(锆石和全岩) Hf同位素数据统计结果显示:εHf(t)值正负均有、主体为负,εHf(t)值为 -8.4 ~ +12.4,大多为-4.5 ~ +2.0(图5a),地壳模式年龄TDMC(Hf)值为1.80 ~ 0.49 Ga,大多为1.15 ~ 1.55 Ga(图5b),表明东昆仑东段三叠纪岩浆岩物源以中元古代壳源物质的重熔为主,存在少量的新生地壳和古元古代地壳。

图5 东昆仑东段三叠纪岩浆岩Hf同位素组分εHf(t)(a)和TDMC(b)直方统计图Fig. 5 (a) εHf(t) and (b) TDMC histograms for Triassic magmatite in the eastern part of East Kunlun orogeny

4.2 三叠纪岩浆岩Nd-Hf同位素演变特征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三叠纪岩浆作用可划分为早(238~252 Ma)、中(226~238 Ma)、晚(212~226 Ma)3期(图2)。

早期阶段(238~252 Ma),东昆仑东段三叠纪岩浆岩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存在与花岗岩类同期的镁铁质暗色微粒包体和镁铁质侵入岩,这意味着存在大规模的岩浆混合作用和幔源弧岩浆物质的加入。早三叠世(247~252 Ma)εNd(t)值显示较大的变化范围(-8.3~ -1.7),Nd模式年龄(TDM(Nd))为0.72~1.88 Ga,反映该阶段弧岩浆具有明显的两元性(图6a)。一部分母岩浆来源于流体交代的地幔楔的部分熔融(基性岩、镁铁质暗色微粒包体和少量花岗岩类),代表了新生地壳的加入;另一部分来自于古老地壳的重熔或混染。随着侵位年龄变年轻,εNd(t)值整体逐渐降低,Nd模式年龄(TDM(Nd))变老(图6a),中三叠世末(244 Ma)出现古元古代物质。该期出露的白日其利镁铁质岩墙群中苏长辉长岩具富集地幔的同位素特征(εNd(t)=-7.4 ~ -3.6、TDM(Nd)=1.32~1.62 Ga),镁铁质暗色微粒包体(以镁铁质和闪长质为主)的同位素特征与寄主岩相近或相似,表明存在明显的岩浆混合作用(Xia et al.,2015a)。中期阶段(226~238 Ma),εNd(t)均为负值、其值为-9.4 ~ -3.9;模式年龄(TDM)变化范围较大,为1.09~1.67 Ga。晚期阶段(212~226 Ma),εNd(t)均为负值,随岩体侵位年龄变年轻,εNd(t)值逐渐升高,Nd模式年龄(TDM)略微变古老,以中元古代壳源物质再造为主(图6c)。

图6 东昆仑东段 εNd(t)-年龄(a)、 TDM(Nd)- 年龄(b)、 εHf(t)-年龄(c)和 TDMC(Hf)-年龄图解(d)Fig. 6 (a) εNd(t) vs. age, (b) TDM(Nd) vs. age, (c) εHf(t) vs. age and (d) TDMC(Hf) vs. age for Triassic magmatite roccks in the eastern part of East Kunlun orogeny

早期阶段(238~252 Ma),东昆仑东段岩浆岩εHf(t)值以正负相混、εHf(t)值>0 为主,表明物源以年轻物源和古老壳源物质相混、年轻物源占绝大多数为特征(TDM(Hf))(图6b、图6d)。早三叠世(247~252 Ma),花岗岩类和MME的全岩锆石Hf(t)值>0、物源以年轻的新生地壳为主,随着岩浆岩侵位年龄变年轻,εHf(t)值逐渐变小,模式年龄TDMC(Hf)逐渐增大。该期白日其利镁铁质岩墙群中苏长辉长岩Hf同位素特征显示富集地幔的特征(εHf(t)= -2.4 ~ +3.6),绝大多数镁铁质暗色微粒包体(以镁铁质和闪长质为主)显示εHf(t)值>0 的同位素特征,与寄主岩石花岗闪长岩相近或相似,表明其物源以新生壳源物质为主(Huang et al.,2014)。中期阶段(226~238 Ma),εHf(t)值以负值为主,模式年龄TDMC(Hf)变老,出现古元古代壳源物质。晚期阶段(212~226 Ma),εHf(t)值变化幅度较小,TDMC(Hf)略微变老(图6d)。分析观察东昆仑东段三叠纪岩浆岩Nd与Hf同位素组分特征(图6a、图6c),绝大部分样品中εHf(t)和 εNd(t)存在正相关性,以εHf(t)和εNd(t)沿同位素地球演化线(εHf=1.55εNd+1.21)(Vervoort et al.,2011)分布为特征,表明Nd-Hf同位素组分存在正相关的耦合变化。但是,也有少量数据存在Nd-Hf解耦的现象,如早三叠世镁铁质暗色微粒包体和寄主岩(花岗闪长岩)的Hf同位素组分和Nd同位素组分均存在解耦现象,解耦的原因是镁铁质暗色微粒包体和寄主岩的Nd-Hf同位素组分反映了其岩浆源区的不均一性,即岩浆物源区的差异性和地壳的混染导致源区本身存在非均质性(Huang et al.,2014)。

4.3 东昆仑东段三叠纪构造演化和陆壳生长方式

目前有关东昆仑造山带三叠纪岩浆岩形成的构造背景主要存在3种观点:①古特提斯洋盆在晚二叠世已闭合,三叠纪花岗岩为碰撞后构造环境下形成(罗照华等,2002;张宏飞等,2006)。②早—中三叠世花岗岩形成于洋壳俯冲环境 (Huang et al.,2014;Li et al.,2015a,2015b;Xia et al.,2015a),晚三叠世花岗岩形成于碰撞/碰撞后环境 (Wang et al.,2016;任海东等,2017)。③晚三叠世古特提斯洋盆仍未闭合,三叠纪岩浆作用均与洋壳持续俯冲有关 (Liu,2005;马昌前等,2015)。但是,以上3种主要观点一致认为:东昆仑造山带三叠纪岩浆岩均与南侧以阿尼玛卿-勉略蛇绿岩带为代表的古特提斯洋盆的俯冲增生/碰撞造山密切相关,所有不同构造背景争议的核心,关键在于古特提斯洋盆的具体闭合时限。

收集、分析东昆仑东段三叠纪岩浆岩Nd-Hf同位素组分数据和物源演变特征,整体显示源岩以年轻新生地壳和古老壳源相混、古老地壳占绝大多数为特征(TDM(Nd)/TDMC(Hf)),以负的εNd(t)值<0和εHf(t)值正负相间、εHf(t)<0为主。进一步分析物源演变特征可以看出,早期(238~252 Ma)岩浆岩以εHf(t)>0、εNd(t)较年轻的负值为主,中期(226~238 Ma)以εHf(t) <0、εNd(t)较古老为主,晚期(201~226 Ma)呈现两者之间的特征(图6)。Nd-Hf同位素组分演变规律表明,东昆仑东段三期岩浆事件的εHf(t)/ εNd(t)均值呈现从早期的略高变为中期略低再到晚期略升高的变化趋势,并且,在早期物源(TDM(Nd)/TDMC(Hf))以中元古代壳源为主,存在较多的新生地壳和部分古元古代壳源物质,中期以中元古代壳源为主,存在少量古元古代壳源物质,晚期以中元古代壳源为主,古元古代壳源物质和新生地壳极少。

这种Nd-Hf同位素演化趋势与洋壳俯冲环境下较强烈的壳幔作用、到同碰撞阶段壳源成分较多,再到碰撞后拆沉阶段基性岩浆底侵导致的壳幔作用加强的构造演化过程一致,可进一步佐证陆壳生长方式在早期俯冲阶段以岛弧的侧向增生为主,碰撞后存在岩浆底侵导致或俯冲板片断离(Slab break-off)导致的大陆地壳垂向生长。例如,早期阶段(238~252 Ma),εHf(t)值(锆石、全岩)多为正,可能反映了年轻壳源组分或幔源组分的贡献较大,与俯冲环境下的较强的壳幔相互作用相一致,该时期发育的镁铁质(苏长辉长岩)岩墙群为此认识提供了佐证(熊富浩等,2011)。中期(226~238 Ma)花岗岩类的锆石εHf(t)值变化较大,出现极负的εHf(t)值和εNd(t)值,显示古老壳源再造组分的增多,可能与同碰撞阶段壳源岩浆作用较强有关,这与东昆仑地区晚三叠世八宝山组与下伏地层间角度不整合所代表的主造山构造时限(中三叠世晚期—晚三叠早期)(李瑞保等,2012)、昆秦接合部中高压变质带混杂岩中绢云母的变质/变形热事件年龄(220~230 Ma)(张智勇等,2004)、晚三叠世开始的陆内盆地磨拉石建造(王永标等,1997)等一致;晚期阶段(201~226 Ma),εNd(t)值/εHf(t)值(锆石、全岩)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可能反映了年轻幔源组分的逐步增加,可以解释为后碰撞拆沉作用和/或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导致较强的壳幔相互作用所致,且东昆仑东段在该时期发育的镁铁质(辉绿岩)岩墙(Huang et al.,2014)为该认识提供了进一步证据。该研究为论证以阿尼玛卿蛇绿岩带为代表的古特提斯洋北向俯冲闭合(238~252 Ma)、松潘-甘孜地块与柴达木地块南缘碰撞(226~238 Ma)以及碰撞后(210~226 Ma)3个构造演化阶段提供了新证据,也是一个深入分析岩浆演变特点来揭示构造背景及其演化的研究实例。

5 结论

(1) 东昆仑东段三叠纪岩浆作用时限为212~252 Ma,可划分为早(238~252 Ma)、中(226~238 Ma)、晚(212~226 Ma)3期。其中,年龄峰值为早期238~252 Ma,且早期存在与花岗岩类同期的镁铁质侵入岩和大量的镁铁质暗色微粒。

(2) 东昆仑东段三叠纪岩浆岩εNd(t)均为负值,大多为-6.5 ~ -3.0,Nd模式年龄(TDM(Nd)) 大多为1.8~1.0 Ga; 锆石和全岩Hf同位素数据显示εHf(t)值正负均有、主体为负,大多为-4.5~+2.0,Hf地壳模式年龄(TDMC(Hf))大多为1.15 ~ 1.55 Ga。Nd-Hf同位素特征表明,东昆仑东段三叠纪岩浆岩物源以中元古代壳源物质的再造为主,存在少量的新生地壳和古元古代地壳。新生地壳与三叠纪早期古特提斯洋壳的北向俯冲密切相关。

(3) Nd-Hf同位素组成与演变揭示其物源在早期存在较多的新生地壳,中期古老壳源再造组分增加,晚期年轻幔源物质又有所贡献,与东昆仑东段三叠纪具俯冲到同碰撞再到碰撞后的构造演化背景一致。

致谢:感谢匿名审稿专家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猜你喜欢
东段岩浆岩铁质
英属印度“科学边疆”扩张战略与中印边界问题东段的形成
武夷山的岩茶上好品质竟与石材中的铁质有关
色尔腾山山前断裂东段与西段转折处构造演化特征
甜甜的柿子
硬厚岩浆岩下采动地表沉陷规律研究
铁太多与妊娠糖尿病有关
铁太多与妊娠糖尿病有关
重磁资料在岩浆岩综合解译中的应用
巨厚坚硬岩浆岩不同配比的模型试验研究
株柏井田岩浆岩侵入煤层规律的探讨和在找煤开采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