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与共和认同语境下王蒙《这边风景》人物形象特点探析

2023-11-22 22:04唐茹娟李文亮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认同人物形象

唐茹娟 李文亮

摘   要:《这边风景》是王蒙于20世纪70年代完成的一部经典作品,介于多种原因,历经四十年才展现在世人面前。作者在文中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与现实相和,突出了对党认同和命运与共的时代命题。其人物形象具有多线并叙、矛盾叙事、人物与时代命运相和、典型化等特点。作者笔下的人物并非一般标签化的表象,而是赋予了灵魂与血肉,即使跨越四十年,依旧鲜活,似也是“与时俱进”的“现代人”。

关键词:《这边风景》;认同;命运与共;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699(2023)05-0017-05

收稿日期:2023-04-18

项目来源:伊犁师范大学高级别培育项目(YSPY2022005);伊犁师范大学提升学科综合实力专项项目(22XKSY01);伊犁师范大学创新培育团队计划项目(CXSK2021006)

作者简介:唐茹娟(2000-),女,山西朔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通讯作者:李文亮(1982-),男,新疆巴里坤人,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文字与出土文献文史研究。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in Wang Meng′s The Views of This Side in the Context of Destiny Identifying and Sharing

TANG Rujuan1, LI Wenliang1,2

(1.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Yili Normal University, Yining 835000,China;

2.Research Center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in frontier,Yili Normal University, Yining 835000,China)

Abstract: The Views of This Side is a great work by Wang Meng completed in the 1970s. Somehow, it took nearly 40 years for it to come into the sight of the world. In the novel, the author has created many characters with distinctive personalities, and through the portrayal of the characters being in harmony with the reality, he highlighted the necessity of identifying with and sharing destiny with the Party in the new era. The characters were characterized by multi-line narration, contradictory narration, typification, being in harmony with the times and so forth. Besides, what they show us are not the tabbed ordinary human beings, but those endowed with soul and flesh; so it appears to us that even now nearly 40 years later, they are right the "modern people" who are still alive and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Key words: The Views of This Side; identification; shared destiny; character image

人物形象是作者塑造情節、表达主题的重要工具,可根据其作用区分主次正负,但总体而言均服务于文学作品的内核表达。[1]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分析是阅读与鉴赏小说的重要手段,不同的人物身上承载着不同的内容与特征。

《这边风景》是王蒙以十六年的亲身所见结合深厚的文字功底所创作出的经典作品。作品囿于时代局限却又以其精神内核而具“超时代”的特色。其人物塑造之精妙,与命运相系,与现实共振。故此,笔者以命运与共和认同为主要语境,分析其人物形象的塑造特点,探究其蕴含于内的时代命题。

一、《这边风景》的创作背景与内容概述

(一)创作背景

任何文学作品都有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时代背景往往与作品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核具有一定的联系。《这边风景》取材于五六十年代的新疆,以看似简单的事件反映年代的波诡云谲。王蒙因被错打成“右派”赴新疆生活,从初来乍到到如鱼得水,融入新疆这块土地,其作品是真实生活的文学映现。

因身份敏感,时代所限,作品在创作前便有定规定法,颇受局限。[2]创作时从1972年初写的零星片段,历经两年方开始全力创作,1978年初稿落成,但因某些原因,未能正式出版。在未面世的漫长岁月中,手写稿的不知所终,为其增添了些许奇异,而历经四十年后方最终出版,给作品增添了些许宿命感。作者亲历十六年的百感交集,创作与面世的波折经历,两者共同作用终成《这边风景》。而这似也注定,作品会因其深含的时代感与特殊性而别具一格。

(二)内容概述

小说取材于新疆农村生活,以公社盗粮案为线索,引出对立的两派——以伊力哈穆为代表的正派与库图库扎尔为代表的反派,两派有来有往,结合具体事件,贯穿全书。在清查失窃案件的过程中,逐步揪出潜藏于公社内部、搅乱人民安稳生活的坏“分子”,通过正反人物的双方博弈,展现隐藏农村生活下,惊心动魄的“边民外逃”以及阶级斗争事件。

小说通过粮食失窃案,层层推进,将时代变迁下的动荡浓缩于一隅,将极具独特风景的生活与浓烈的情感相融,反映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品虽极具政治叙事,但却真实地展现了时代原貌,政治与生活的交融并不十分突兀。小说塑造了许多形象鲜明的人物,通过各种人物之间的矛盾纠缠,建构了一个真实的小社会。

二、《这边风景》具体形象分析

在《这边风景》中,作者匠心独运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多种人物。经典的文学形象是用富有强烈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进行艺术化构建而成的,是实施审美活动的重要途径。[3]而对人物的探析角度不同,则会有不同的分类。笔者以其是否具有信仰或说坚信之物——对党认同、命运与共的认知为切入点,试将其分为奉献者、伪装者、边缘者。

(一)奉献者

1.伊力哈穆

伊力哈穆是《这边风景》的主要人物,文章在开头便对其重归故土的心绪情态进行描写。[4]在他眼中,三年的变化他从未忽视,即使身在异地,也仍旧订着一份《伊犁日报》,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的家乡,游子情丝跃然纸上。

当他回到故土,面对暗处的浑水,他坚定信念,不惧后果,以实意评乌尔汗,当泰外库怒斥汉族老包的恶行时,他并未迁怒所有,而是援引好同志老王的例子,使得泰外库反省。他以赤诚之心践行了对父乡、对故土、对党的承诺,全心全意,深入农民,下地割麦,事必躬行,积极学习,真诚奉献,“为了使维吾尔族成为真正发展的社会主义民族而奋斗着”。

在奋斗路途上,他也有过彷徨,也反复思考,但他始终坚定信念。他拿出随身照片反复摩挲,从中汲取力量,武装自己。在面对章洋的批判时,他也迷茫过“天地为何”,但心中的信念支撑着他,“他老人家是不知道的,正因为毛主席不知道,才会发生这样的事”。这是对党坚定的信仰,而这信仰亦支撑着他,驱散阴霾,最终取得胜利。

2.杨辉

杨辉被老农称为“我们的女儿”,破旧的自行车伴随她走遍了公社的角角落落,用带着家乡方音的维吾尔语散发着自己的光芒。日月流转,风霜交替,时间的流逝也未曾流逝她心中的坚定。传播知识,持镰收麦,和谐乡邻,她不曾退却,“这也是我的家”,她是这样说的,亦是这样做的。在最初工作时,乡音难改,沟通困难,但在思想的坚定武装下,她都克服了下来,以诚意奉献服务,终成大家心中公认的“女儿”。

(二)偽装者

1.库图库扎尔

库图库扎尔作为公社干部出场,处事圆滑。在生活中,无论年龄、民族、文化、身份,他都能与对方谈笑风生;而在会议上,他态度强硬,得理不饶人,穷追猛打,十分狠厉。随着时代变迁,他不断变化身份,伪装自己,无论是与地主的暗自往来,还是在1992年事件中坚定地站在祖国一面,抑或是团结“战友”,都不过是以利益为先的冠冕堂皇,审时度势下的伪装。究其内里,缘于无甚相信。在被绑上“颠覆与侵略势力的战车”上,他也有过疑惑,但内里如无根浮萍,终无所依。

2.麦素木

麦素木是当时“分裂分子”的典型代表。他或多或少地接受过教育,但并不满足于自己所处的境遇,一直在索求所谓更高或者更好的生活,但越是如此便越显其精神的荒芜。他是最早显现异心的“麦斯莫夫”,是搅浑生活的“敌对分子”,他自以为自己“潜伏”成功,望眼欲穿等待到“那边去”,但历史终会证明,一个精神贫瘠的人,自不会轻易取得“成功”,他或会“得偿所愿”,但无根无依,终不会圆满。

(三)边缘者

1.穆萨

穆萨,可以用维吾尔谚语“出生以后,除了死亡,都是游戏”来评价。他在担任队长时,多吃多占,大错没有,小错不断。他看似与库图库扎尔接近,但当嗅到其中叛国叛党的危险时,便自觉退缩。他游戏自己的人生,但却坚守家国的底线。若说伟岸光辉绝无可能,但却也没有沦落于某“分子”行列。究其根源,难以说其未受积极思想的影响。

2.伊萨木冬夫妇

这两人可以称作边缘者的典型代表。长于红旗下,生活在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接受了党的教育,感受了党的恩惠。虽被敌对势力侵扰,有过动摇,有过游移,但何处胜故土,且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光明前景。因此,即便诱惑压身,却也守得住本心,归于故土。

3.阿西穆

阿西穆似是一类传统农民的代表,他们生活辛劳,在时代变化间,固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动乱与变革间,虽固守自我,却也在亲友的激励下而有所改变。虽未明确表示过支持,但却不自觉地欣喜,下意识地知道“共青团是个好组织,处处教育青年走正道”,懵懂间的认同,似也在无言的显露。

三、《这边风景》人物塑造特点

(一)多线并叙

文学作品的重大题材,通常以其时代背景作为故事底色进行文学创作,而这类作品因多需要通过人物、事件的交错纠葛来表达主题,故常以其复杂性作为显著的特征。而单一的线性叙事一般无法满足复杂性的要求,因此,多通过多线并叙的叙述方式来呈现作品。[5]《这边风景》因其时代与主题的影响,亦属于这类作品。作者在文中设计主线与多条支线,共同作用,表现主题。

文章的主线以公社粮食失窃案为主,在调查案件的过程中,将隐藏在事件下的阶级斗争与边民外逃风暴密切结合,伴随政策变化,推动叙事的自然发展。辅线则分别指以伊力哈穆、赛里木等为代表的奉献者,以乌尔汗、阿西穆、穆萨等为代表的边缘者,以库图库扎尔、麦素木为代表的伪装者等为典型,反映以“四清”运动为时代背景下的众生百态,最终奉献者带领边缘者逐渐向中国共产党靠拢,风雨同舟,携手共进,走向光明的未来。主线将辅线人物带出,辅线人物各有自己的故事,却又彼此交锋,构成这边风景,表达共同的主题。

(二)矛盾叙事

矛盾叙事是“文革”结束前许多作品共有的现象。[6]《这边风景》的取材与背景决定了这一特征也是它所具有的,是作者心理与时代的双向作用下的呈现。

作者于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落马,赴疆生活十六载。与维吾尔兄弟十六年的同行劳作、共同生活,将作家融入本土文化。而他似也不知来路,载着笑与泪,将身心真正溶于这块土地。同时,这样的经历,让他描绘的边地风景更加真实。在作品中无论是热火朝天的打馕情景、伴随事件发生的地域风俗,还是庭院周边的绿树如荫,抑或是那一个个立体的人物都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伴随文字呈现的是这里优美的风景,似不到那处,却也在眼前。

伴随令人神往的风景,矛盾感随之而来。[6]由于主题与时代所限,为“需要”服务变成作品无法避免的内容。风景与斗争纠缠,如在平静水面中投掷下石子一般,惊起的波澜打破了和谐。而这样违和的矛盾,似也无意识,然也贯穿全文。

除却这表面可见的矛盾,文中更多的是藏于人物关系下的内在矛盾。人的存在本身便充满了矛盾,向往与现实,上进与堕落,各种相异的因素共同存在于个体一身。而在面对宏大的时间时,这种矛盾因素会尤为凸显。在阶级斗争激烈的生活中,人物在心理上的纠结犹豫,在行为上的抉择,使得这一矛盾因子渐趋凸显。

如坚定的斗争者——伊力哈穆,他始终坚定信仰着马克思主义,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终将会得到幸福。所以面对覆盖伊犁乡村的“黑云恶雨”,他并未惧怕,因为他清楚地明白,他并非一人独行,而是有千万个如他般的人物如里希提、赵志恒、赛里木等,他们会共同抵御这些“分子”,带领乡亲走向未来。在与破坏分子斗争的过程中,在受到“权威”攻讦的过程中,他并非没有疑惑踌躇过,他出现过疑问与彷徨,但并未迷失方向。每当这时,他总是在学习理论领会文件精神中找到安定,总会触摸那张随身携带的毛主席接见库尔班吐鲁木的照片,从中汲取到坚定的信念,他始终“清白无辜,满腔热血,一颗诚心”。

与之形成对比的便是无根的游移者——库图库扎尔,在他身上这一矛盾更加明显。库图库扎尔的出场,简单来说是可以以一个“正”概括的,公社队长,做事圆滑,似是“先进”代表,但随着情节的逐渐展开,发现他本身便是一个矛盾体。他似十分清醒,总是意欲在时代的洪流中抓住机遇,归于正途;却又十分糊涂,游弋于多方势力之间,最终引火自焚。

两者相比,生活的环境是相同的,但伊力哈穆始终坚定地信仰着,而库图库扎尔,他虽是公社队长,但却并不坚定信仰,对敌对势力的诱惑,也未曾作出抵抗,或许他始终没有找到可以真正信仰的东西,或许他就是一个彻底的利己主义者。即便是庄重的传统仪式,也可以将其作为利用的工具。他始终脚踏两只船,希望与绝望、喜与惊等因素交织在他的身上。他不相信任何东西,无论是哪一种势力或者信仰,他始终是游于表面。

还有诸如伊萨木冬、乌尔汗等被侵袭的普通人,他们或多或少被敌对势力迷惑。他们没有学习党的先进思想来武装自己,面对故土与敌人描绘的“桃源”,进退之间的抉择,矛盾在这一刻凸显。但她们始终坚信着一点,没有比故乡更好的地方,没有比祖国更能包容自己的地方,因此她们在最后的关键时刻,迷途知返,幡然醒悟,走向正途。

作者通过人物面对冲突时的矛盾表现,诉说着同一个主题——与党同在,与社会主义同行,党不会放弃与恶势力的斗争,党会带领人民走向美好的生活。无论维汉回蒙,我们始终都生活在命运与共的大家庭之中。

(三)人物与时代命运相和

文学作品因其时代背景而具有主题的偏重,人物形象的塑造亦会考虑这一因素。无论是《这边风景》的主线故事,抑或是相辅相成的辅线故事,都始终围绕着时代命题,与时代相和。为与当时写作需要相互配合,“阶级斗争”这一色彩在文中尤为凸显,使得文章整体呈现出明显的时代性。而作为生存于那时的人物,每个人物的言行都与时代紧密相连。以主要人物伊力哈穆为例,其出场便带有浓厚的时代感。“在原来只有几座错落的小土屋的高低不平的村舍里,出现了崭新的大队、办公室、学校和粮仓”,轻描淡写的几句话,便可从中窥见时光流动下的社会变迁。而短短几年便出现的崭新公社,亦抱有一种时代洪流下的推动感,这即是一切向好的见证。作者正是用这种巧妙的方式,展现了宏大变迁中的一抹缩影。

《这边风景》将宏大的时代背景作为底色,专注于伊犁一角。面对“硝烟弥漫的火线”,有如伊力哈穆、赵书记、杨辉等接受先进思想、党性坚定、力图抗击敌对势力、携手共进击退“黑云恶雨”的贡献者;有心怀不轨、趁乱浑水的库图库扎尔、麦素木、玛丽汗;亦有如乌尔汗、阿西穆等在“黑云恶雨”下挣扎的普通人,没有翻云覆雨的能力,只是图谋安稳,她们亦在风雨中飘摇,虽未大放异彩,但仍不失些许光华。作者正是通过时代背景下人物的选择,表露着所述主题,存于那时的各式人物,已然用自己的亲歷诉说了选择:即便“黑云恶雨”,前路似也迷茫,只要你心中坚定方向,仍有底线与认知,那么你便不会失去方向,红心向党,命运与共,风雨同舟,云销雨霁自是未来可期;但若你失掉本心,连同底线也一并失掉,那么即便如库图库扎尔般长袖善舞,终会被黑云淹没,雨晴不见。

(四)典型性

在多数文学作品中,人物塑造是作品能否经典的关键。[7]在《这边风景》中,作者塑造了许多各异的人物形象,且这些人物无论主次,都活灵活现,其人物塑造艺术,堪称典型。

作者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思虑周全。性格是受到一个人的出身、经历、思想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这就使得人的性格既具有某些固化因素,又可能会游移不定。如库图库扎尔的圆滑狠厉,穆萨的潇洒无责,伊力哈穆的坚定赤诚,乌尔汗的软弱善良。这些都是其性格的主要表现,但同时又不全是。人性是复杂的,面对不同的情境,即便人的性格已定,但无碍其有所变化。所以,难以借一个词语完全将其定型。但假若人物有其信仰或坚定信念,那么变化则更易产生。

如乌尔汗是软弱善良的,但坚定也是她的性格。在面对敌人的诱哄、在儿子丢失等种种压力下,她痛苦不堪,但她接受过党的教育,品过生活甘甜,所以其内心终是“坚定沉着”,她决然“哪里也不去”。对于故乡与前路,她始终坚信,唯有故土,只有在党的带领下,才能幸福。软弱善良如她,在黑云恶雨下飘摇,在边缘徘徊,但仍不失本心。

此外,人物行动是人物塑造的重要工具。人物行动,是指人物的语言和具体行动。言行是了解人物可视可听的依据。作者在塑造人物时,便十分注重这点。如在塑造库图库扎尔时,他外在于言,口称红心向党,但他从未真正坚信,只是审时度势下的选择。随着黑云恶雨的显现,反映在行动上,与麦素木勾结,威逼乌尔汗,构陷伊力哈穆,桩桩件件,无一不显其狠厉,言行不一。人物塑造需考虑多种因素,信仰的有无犹如催化剂,在冲突之下,形象立显,作者巧思,可谓典型。

四、结语

《这边风景》不仅将民俗地域风情进行真实地再现,还将思考与责问熔铸于作品当中。通过人物在是非下的抉择表达主题,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可以从中窥见作者内心独白和严于自我解剖的真情厚义,渗透着思想和文学的浑然天成。而即使受时代所限,作者所述之情也未削减半分。这些人物身上的各种情状,即使跨越几十载,亦能于今时找到共同,使我们从中窥见磅礴的时代发展下个体感受的惊心动魄;个体永远无法脱离时代的洪流,作品正是在细微的个体感受察觉中,回答了众多个体对党认同和命运与共这一贯穿全文的文学主题。作者在《这边风景》中主题思想的宏大设计、人物塑造上的匠心独运、叙事表达上的巧妙自如,对于研究现当代文学及王蒙作家作品艺术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李燕燕.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学分析[J].作家天地,2022(02):14-15.

[2]郭宝亮.论王蒙《这边风景》的矛盾叙事[J].小说評论,2014(03):81.

[3]李燕燕.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学分析[J].作家天地,2022(02):15.

[4]袁文卓.“踏遍新疆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浅析王蒙小说《这边风景》中的少数民族同胞形象[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7(03):35.

[5]孙昊,刘红.《觉醒年代》叙事策略及人物形象塑造分析[J].北方传媒研究,2021(04):10.

[6]郭宝亮.论王蒙《这边风景》的矛盾叙事[J].小说评论,2014(03):83-84.

[7]杨再金.梦里寻她千百度——浅析戏剧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J].大众文艺(理论),2009(18):225.

责任编辑:邓晔

猜你喜欢
认同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设计与包装设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从残缺到完美:论阿来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转变
“认同”视角下辅导员心理辅导谈话技巧研究
舆论场理性族群的认同与构建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