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探赜

2023-11-23 04:53李天天成宇骅
中国成人教育 2023年19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教学管理育人

○李天天 成宇骅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时代新人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和主阵地,教学无疑是一以贯之的育人主渠道。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学管理模式是时代赋予高校教学管理的价值选择和发展要求。必须以“三全育人”理念为管理导向,适应新时期育人要求,整合教育管理资源,遵循教学管理规律,健全完善教学管理体制机制,促进教学管理内涵式发展,充分实现教学育才、教学育德功能,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力量。

一、内涵探析:“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解析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以培养德智一体、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根本出发点,必须多元主体共存、多方力量共聚、多种资源共享、多种渠道共建,集合育人多场域力量,构建新时代育人体系。全员即为培养时代新人而由教育教学、服务管理相关岗位的教职工作人员、教师、学生组成的育人共同体;全过程即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为育人载体,针对学生不同发展时期的特性,从学生入学到毕业、从期初到期末、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全程把控育人时机,构建规范化、细致化的育人体制机制;全方位育人即聚焦校内校外资源整合,“学校、社会、家庭”共融共进,编织通盘育人网络,创建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多维立体育人工作格局。

在微观意义上,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计划,教师教授与学生学习的过程,二者交互共生,教学相长。教学管理则是科学运用管理理论知识,发挥计划、协调、组织、控制等管理职能,为改善教学环境,保证教学质量,达到育人效果所进行的服务与管理工作。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演进逻辑和理想形态,高校教学管理应是根据共同的育人目标,形成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价值认同,集合教育教学专家、教师、导师、教务管理人员、学生等一切教学相关力量,协同创新,厘革教学方法,鼎新教学手段,从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组织等育人载体着手,聚合学校、社会、家庭教育教学资源,通过教学计划、组织与质量管控多环节要素多维共进,实现教学管理与育人共融共通,切实提高育人成效。

二、建构逻辑:“三全育人”与教学管理的双向价值发挥

(一)“三全育人”理念为高校教学管理革新提供有益视角

教学管理是实现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传统的教学管理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应运而生的行政命令型教学管理模式,强调管理者的单向管理权威,体现计划执行的强制手段,注重任务的闭环管理而非循环往复。传统教学管理实行自上而下的直线式管理,一般由高校管理部门组织实施,依据行政意志,制定统一的培养计划,设置固定的课程、统一教学大纲与教式教法,并以此为标准开展教学评估。这种管理模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发挥的积极作用自不待言,但受历史局限和特定条件制约,也显现出了一定的弊端。一是参与主体单一,管理者作为教学管理活动主体,忽视了教师、学生、专家等与教学管理密切相关人员的参与;二是管理环节和内容单一,培养标准统一,教学方式固定,重能力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课程选择缺乏自主性,课程结构呆板,无法适应德能一体的人才培养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推进,教学管理模式革新也成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则为教学管理思维范式的转变提供了思路,“三全育人”强调德育为先、以人为本的育人思想,在行动逻辑上契合了协同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以及生态主义理论的观点,育人系统各要素有机结合、同向发力,实现系统内育人主体与对象、育人手段与环境的良性互动。新时期教学管理应是一个开放的育人管理系统,系统内多元主体遵循“三全育人”的理念,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共识目标,深化教学改革,专业、课程、教学环节、教学环境等系统要素相互融合,发挥教学育人整体功效。

(二)教学管理是实现“三全育人”的关键途径

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重要基石,作为高校教育质量提升的突破口,围绕教学开展的教学管理至关重要。从宏观层面看,教学管理几乎涉及了高校的一切教育活动。涵盖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师资管理、资产管理、校园环境建设等诸多内容,可以说,教学管理工作贯穿了高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三全育人”要求教育活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育人主体整合资源形成育人合力;而教学管理工作将各教育活动打通,它的环节多样、全面覆盖特性恰恰为“三全育人”理念的贯彻提供了可能的方式和手段。

就微观层面而言,课程育人是“三全育人”目标实现的主阵地,其中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贯彻落实是学生道德品行习得的重要途径。教学管理集结了思政教师、课程专家、管理能手等众多人力资源,以深化思政课程改革为契机,将思政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相结合,创新教学手段,辅之以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和方式方法,以及网络平台环境搭建、教学基础设施完善等路径,将教学和教育有机融合,形成现代化科学化的教学过程管理体系,达到课程育人实效。教学管理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不论是整体功能发挥还是关键局域性目标达成,都将有力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进程。

三、实践路径:基于“三全育人”的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理念同心,形成教学管理全员育人格局

教学管理育人的有序有效推进,需要凝聚高校全员育人的理念共识。

教学管理不仅仅是教务管理人员的专职工作,还要将学校领导、育人专家、教师、学生等纳入主体范围,改变传统的线性垂直管理模式,组建矩阵育人团队,打造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信念坚定、素质优良的工作团队。廓清团队成员权责,改变传统的、一味行政命令式的教学管理模式,采用“刚柔并济、软硬兼施”的弹性管理策略,促使团队成员育人效用最大化。新时期的教学管理育人组织要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理想,以生为本,注重德行培育,以培养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新人为己任。

要确立“人人育人”的育人观念,走出育人方面认识误区,摒弃育人只是课程教师职责的错误观念,将“培植人才,人人有责”的育人思想内化于心,增强教学管理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晰教学管理工作在育人中的重要价值,在教学管理与服务中提升育人本领。

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能动育人作用,学生虽然作为育人对象,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但也不能忽视其自育作用,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是教学环节的直接参与对象和学习主角,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意见表达,提升学生在教学管理活动中的参与积极性。

(二)系统同构,构筑教学管理全程精细化育人体系

学生知识理论体系建立、能力才略习得、品德意志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管理同样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从教学计划、教学组织、教学质量监控三个层次入手建立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教学管理体系。

1.合理设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教学计划。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三个战略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德行培育纳入人才培养主目标,按照学生学习与成长规律,根据高校建设发展特色,结合校园文化、生源状态、基础设施等实际情况,将总目标分解为阶段性目标,形成具有分类化和差别化的育人安排和教学计划。首先在专业设置上,在满足社会需求与学校发展的基础上,更多考虑学生的多元化与个性化教育。在完成学校通识教育的情况下给予学生一定的专业选择空间,并给予学生转专业、辅修专业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课程开发要与时俱进,思政课程、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设置紧密连接、融合联动,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在调研学生需求与充分研讨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思政课方向和选修课比例,甚至可以链接其他院校的优质课程,建立校际间学分互认制度,形成课程资源共享共建,校内校外贯穿耦合的良好育人局面。最后在教学安排上,充分分析生源结构、生源特色,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合理设计课程结构,建立难易适度、深浅适中、理论与实践相串联的学习体系。

2.充实拔高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过程管理。一方面着重推动教学方法革新,改变传统的教师本位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着力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思政课程根据学段贯穿大学整个阶段,鼓励思政教师大胆创新,理论讲解与体验式教学相结合,赋予思政课程知识性、趣味性,确保思政教育入脑入心。专业教师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丰富教学内容,精准把握教学节奏,将思政知识自然而然穿插在专业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采用问题式、互动式、专题式等多元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另一方面促进教学手段更新迭代,打破“重线下轻线上”的教学发展窠臼,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以微信、QQ、线上教学平台等为媒介,开展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运用慕课制作优质课件,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数据库。创新学生学习形式,增加师生沟通渠道,打造人机协同、时空共进的教学门径。

3.创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统筹教学质量监控。首先要明确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教学质量涉及教学过程的常态化监督和培养结果的持续化跟踪,涵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科学性、专业设置的合理性、课程选择的适配性、教学过程的有序性、教学运行的通畅性、人才培养的有效性等多方面内容,要根据高校发展目标与人才培养特色,明确培养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其次要拓展教学质量评价实施方式,将集中教学检查、课程满意度调查、教学督导、学生座谈会等教学过程监督方式与就业调研、用人单位反馈等质量评价形式有机结合,形成“课上课下全包围、校内校外全覆盖”的评价方式。最后要建立教学质量评价内省制度,根据实施情况,综合分析质量评价效果,定期检查质量评价体系的适宜性与有效性,对不合时宜的评价指标及时整改,在可能的条件下邀请校内外专家对质量评价体系进行全面评估,保障教学质量评价体制机制的科学有效性。

(三)行动同向,打通教学管理全方位育人实践壁垒

教学管理育人要下好校内外一盘棋,打破原有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桎梏,破解课堂教学理论说教的育人困局,全方位整合挖掘校外育人力量,拓宽育人空间,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

一要结合教学需求,扩展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基地,与企业深度合作,提供实践锻炼机会,探索校外导师制,给予学生校外专业学习指导。将实践锻炼纳入必修学分,鼓励学生开展实践调研、“暑期三下乡”“红烛支教”等贴合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和才干。

二要开展项目式育人,紧贴学生成长需求,凝练特色,创设一批形式多样的开放式育人项目,如军事训练、素质拓展、生存技能培训、团队建设、创新创业等,使学生在历练中增进生活技能和本领。

三要开放网络教学育人空间,将家长、校外导师、专业教师、教学管理相关职工纳入网络平台,并根据需求配置不同的教育权限,打破连接不畅的育人壁垒。网络平台作为媒介不仅将各育人主体多体融合,实现教育资源集聚和下沉,还可以面对面联动记录学生在校内外的成长轨迹。各育人主体应根据系统记录深入了解学生个体情况,有针对性开展教育活动,教师甄别筛选优质网络育人项目和资源向学生开放,学生则通过网络平台时时处处学习。师长、导师、专家与学生可以定向沟通,在线解决其生活学业等问题,提高育人效率。

(四)驱动同行,完善教学管理“三全育人”保障机制

实现教学管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效果,关键在人。

一要加强教学管理育人团队队伍建设,将教学管理育人团队纳入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形成一套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培训体系。不仅要定期开展管理技能、大数据应用、育人方法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还要开展有关师德师风、职业道德的伦理培训,增强责任主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担当。

二要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建立教学管理团队准入准出机制。教学管理绩效考核不仅有对结果的考核,还有对教学各环节的全程把握,是一种全过程、全方面、多元化的绩效考核形式。要根据团队成员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确定关键绩效指标,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考核结果将作为改进工作和奖惩的依据。

三要完善线上育人安保机制,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为线上育人和网络思政提供了技术支撑,但与此同时,需警惕网络安全问题,谨防学生个人信息和数据泄露。首先,要严格审核,身份核查清晰、经过领导审批,各项要求合格后方可准入网络系统。其次,要严格管理,制定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严肃追究信息泄漏人员相关责任。最后,要严格技术,数据定期备份,保证重要数据安全。采用新型网络安全保障技术,防火墙和杀毒软件定期更新,经常进行漏洞查找和补丁修复,最大限度保障网络安全。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三全育人”背景下,积极构建与之相应的教学管理模式,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应然之义,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应当积极践行教学管理“三全育人”模式,凝聚全员育人共识,触发教学管理育人共同体构建意愿,打通全方位育人实践壁垒,构筑教学管理全程精细化育人体系,更好地组织教学、服务教育,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教学管理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