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新基建、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绩效

2023-11-26 11:33许露元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3年10期
关键词:高技术数字区域

许露元

(1.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0433;2.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3)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同步确立“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纵观近年来创新发展历程,中国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已然得到显著提升,充分释放创新创造动力及活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 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数据显示,2022 年,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位列全球第11 位,与2012 年相比显著上升23 位,在十年间呈现稳步提升趋势。目前我国创新发展仍受限于关键核心技术存在短板、产品附加值偏低、区域间创新水平不均衡等主要制约因素。作为消解我国创新能力桎梏因素、提升区域创新绩效的重要手段,数字新基建能够发挥乘数效应,助力创新质效提高,塑建发展新动能。详细而言,数字新基建可促进区域经济数字化转型、转换增长动力,带来全新发展机遇,实现区域创新要素自由流动、释放要素潜力,由此助力区域创新绩效提升。在推进数字中国建设过程中,数字新基建有助于破除地区间信息孤岛、促进创新知识跨区流动,以深化创新协同助推区域创新绩效持续提高。

高技术产业集聚以其空间聚集优势,成为赋能区域创新绩效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2021 年8 月,科技部火炬中心下发《关于开展2021 年度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 的通知》,指出要通过补链、强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力争打造一批世界级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在政策引导下,产业集群推动高技术产业链相关企业、研发和服务机构在特定区域聚集,通过发挥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为集群内部提供更多创新要素,有效驱动创新绩效提升。根植于此,深度解析数字新基建、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绩效的三者关系,有助于各地政府把握目前区域创新现况及面临的挑战,为提升区域创新绩效提供经验借鉴。

二、文献述评

就学术界研究现状而言,部分学者已经围绕数字经济与区域创新绩效的关系开展深入探讨,形成丰富研究结论。任娇等(2023)指出,数字金融可有效驱动区域创新绩效提高,且这一推动作用在南方地区、金融薄弱区域和数字金融发展后期更强[1]。马永红、李保祥(2022)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驱动高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为区域创新绩效提升筑牢基础[2]。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推进数字新基建建设的重要落实手段,“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水平是反映数字新基建建设情况的关键。因此,部分学者以“宽带中国”示范城市为研究样本,通过实证分析侧面证明数字新基建对区域创新可能具有正向影响。谢文栋(2022)实证分析后发现,“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深入建设可有效助推城市创新水平提升[3]。姜竹等(2022)认为“宽带中国”试点城市推进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提升本地创新绩效,同时发挥创新成果溢出效应,协同带动邻近城市创新[4]。不可忽略,提高区域创新绩效不仅需要注重数字新基建的作用,而且需重视高技术产业集聚影响。唐晓华等(2022)运用2001—2016 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高技术产业集聚和区域创新之间呈现显著的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5]。徐丹、于渤(2021)在分析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水平的关系之后发现,长三角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阶段性积极影响[6]。

与现有文献相比,文章的边际贡献有以下两点:一是从空间关系着手,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探析数字新基建、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有助于规避传统计量方法导致的实证结果偏差,提高实证检验结果的可信度与稳健性。二是划分时段和地区进行实证分析,明晰时段、地区异质性前提下数字新基建、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农业产业链韧性产生的异质性作用,希冀为提升区域创新绩效提供理论参鉴。

三、研究假设

数字新基建在夯实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基础、把握全球创新合作新机遇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对提升区域创新绩效具有一定助益。第一,数字新基建能够破除时空限制、加速要素流动,提升区域创新绩效。随着数字新基建的逐步深化,区域间空间将逐渐摆脱静止、封闭的旧况,使各类要素实现密集流动与共享。日益完善的数字新基建催生出众多共享实验室、网络研讨会等新型远程交流平台,有助于线上人才知识、技能的复制及跨区转移,保障区域内外部创新人才要素供给,提升区域创新绩效。第二,建设数字新基建能够打造信息互联网络、促进协同创新,提高区域创新绩效,推动区域内部创新绩效提升。借助相对完善的数字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区域内高校及科研机构能够更便捷地获取当地知识产品的市场信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助力区域内部创新绩效提升。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1:数字新基建有助于区域创新绩效提升。

高技术产业集聚利于形成创新的市场环境,为区域创新活动开展提供空间支持、经济基础,是切实提高区域创新绩效的核心抓手。其一,高技术产业集聚通过形成知识溢出效应,提升区域创新绩效。高技术产业集聚能够辅助内部企业、科研院所及院校之间形成创新网络生态,使得知识、技术经由创新网络得以扩散及溢出,激发地区创造力及创新潜力,以此提升区域创新绩效。其二,高技术产业集聚通过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提升区域创新绩效。高技术产业集聚借助规模经济的集群效应,适当分担协同创新中所面临的研发风险,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创新收益共享,有力驱动区域创新绩效提升。也就是说,高技术产业集聚可持续发挥规模经济的成本、创新优势,切实激发区域创新动力,进一步提高区域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2:高技术产业集聚有助于区域创新绩效提升。

四、指标选取与模型设定

1.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数字新基建(DNI)。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对数字新基建的定义,结合李海刚(2022)[7]的研究方法,借助熵权法测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将三者相加最终获取数字新基建发展水平。

高技术产业集聚(HLP)。文章参考黄永春等(2023)[8]的研究方式,采用区位熵对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公式如下:

其中,HLPit代表t时期i地区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HTit表示i省份t年高技术产业产值,INDDit为i省份t年工业总产值,HTt、INDDt分别表示t年全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t年全国工业总产值。

区域创新绩效(INN)。参考现有文献[9],选择人力、资本为投入变量,中间、最终产出为产出变量,构建衡量区域创新绩效的指标体系,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区域创新绩效。其中,人力投入以创新全时员工工作量与非全时人员实际工作量之比反映;资本投入通过R&D 经费支出表示;中间产出以发明专利数代表;最终产出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收益额表示。

为准确刻画区域创新绩效变化的实际情况,文章以研究起始年份2012 年设作基期,将30 个省份2012 年的创新绩效设作1,以此获得各省创新绩效具体数据,公式如下:

接下来参考王海夷和钟惠波(2023)[10]研究,选取如下控制变量:知识产权保护(pro),以技术市场成交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表示;经济发展水平(gdp),以2011 年为基期的实际人均GDP 表示;政府干预(gov),以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的比值衡量;人力资本(hum),采用人均受教育年限反映;研发投入强度(rd),以R&D 经费内部支持占GDP 的比重衡量。

文章以2012—2021 年中国30 个省份为样本(剔除西藏和港澳台地区) 展开研究。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官网、《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份统计年鉴。对于个别缺失数据,使用插值法予以补齐。

2. 模型设定

空间滞后模型用于研究相邻区域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具体如下所示:

空间误差模型用于分析区域间的相互关系,如下式:

空间杜宾模型能够基于空间滞后模型引入解释变量的滞后因子,如下式:

其中,t、i分别为年份和省份,ρ、λ为空间滞后系数与空间误差系数,β、θ均为待估计参数。xit为变量集,即指数字新基建、高技术产业集聚和控制变量。αi、γt分别表示空间个体效应和空间时间效应,uit为随机扰动项。Wkj为标准化处理后空间权重矩阵。本研究仅考虑对象空间位置相邻形成的空间依赖关系(空间自相关),选用一阶邻接矩阵进行下文实证。

五、结果与分析

1. 全样本下的区域创新绩效空间计量估计

表1 为全样本空间模型回归结果。数据表明,全部的空间自回归系数(ρ)及空间误差项系数(λ)数值均为正,且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证明区域创新绩效存在正空间自相关性,且本区域创新效应与邻地区域创新效应间存在正向关联。

表1 全样本空间模型估计结果

依据控制时间、地区的空间杜宾模型(SDM-stFE)回归结果,数字新基建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随着数字新基建建设日渐深入,区域创新绩效得以进一步提升;数字新基建平方项的回归系数为-0.331,负向显著于1%的统计水平,证明数字新基建与区域创新绩效呈倒“U”型非线性关系。高技术产业集聚回归系数为0.388,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为正,证明高技术产业集聚度越高越有助于提升区域创新绩效。数字新基建、高技术产业集聚与空间溢出效应的交互项系数均为正,表明加强数字新基建、提升高技术产业集聚度均会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促进邻近区域创新水平提升。

2. 分时间段的区域创新绩效空间计量估计

由于国家政策变动会对宏观经济产生一定影响,文章以党的十九大召开年份(2017)为研究分界点,将全样本划分为2012—2016 年和2017—2021 年两个时间段,探析不同时期数字新基建、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根据表2 可知,本区域创新效应与邻地区域创新效应间具有正向关联关系。由SDM模型回归结果可知,2012—2016 年数字新基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尚不明显,2017—2021 年数字新基建不断提升区域创新绩效。高技术产业集聚系数数值均呈正向显著,且2017—2021 年数值较2012—2016 年大,说明2017—2021 年时段内的高技术产业集聚程度更高,更有助于提升区域创新水平。

表2 分时间段空间模型估计结果

3. 分地区的区域创新绩效空间计量估计

根据表3 可知,中部地区数字新基建逐步完善,为区域创新绩效提高筑牢基础。东部地区数字新基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方向与中部地区一致,但程度较小,且数字新基建空间溢出效应能够显著驱动相邻区域创新绩效提升。数字新基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作用在西部地区不显著。而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创新绩效提升均具有正向驱动作用,但作用大小具有“西部>东部>中部”特征。

表3 分区域空间模型回归结果

六、结论与建议

文章选取2012—2021 年中国30 个省域面板数据,从时间、空间双维度出发构建空间杜宾模型,探索数字新基建、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区域创新绩效具有较强空间自相关性。数字新基建与区域创新绩效呈倒“U”型非线性关系,高技术产业集聚度有助于提升区域创新绩效。加强数字新基建、提升高技术产业集聚度均会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推动周边区域创新绩效提高。异质性分析结果证实,数字新基建在2012—2016 年内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不显著,在2017—2021 年内对中部、东部地区创新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对西部地区创新绩效的影响不显著。高技术产业集聚在两个时段内均有助于区域创新绩效提升,在2017—2021 年内的驱动作用更显著,作用大小具有“西部>东部>中部”特征。

根据上述实证结果,提出下述政策建议:

第一,多管齐下,加强数字新基建布局。各地方应把握地区民生需求、产业需要,超前部署5G 基站、数据中心和云计算中心等关键基础设施,为未来深度应用数字新基建提供前期基础,把握区域创新绩效提升新机遇。同时,构建市场主体投资模式。各地方应构建以市场为主体的投资模式,吸引更多优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主体、技术支持主体,进一步保障财政投入对数字新基建的兜底作用,进而提升区域创新绩效。

第二,多措并举,促进高技术产业集聚。其一,各省应以高技术集聚程度相对较高的中心城市为依托,开展产业孵化工作,优化周边城市高技术产业布局,助力形成辐射力大、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助力地区内部高技术产业进一步集聚,以此提升区域创新绩效。其二,围绕骨干企业加快高技术产业集聚。地方政府应围绕骨干企业鼓励分离特殊生产制造工艺,将优质生产技术及经验传播至上下游配套企业,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积极带动作用,提升区域高技术知识集聚度,赋能区域创新绩效提升。

第三,多线并进,差异化配置创新要素。一是加快创新要素市场建设。地方应配合中央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一体化公共服务数据库,通过引导东部地区创新要素迁移,破除中部、西部地区在创新要素交易市场中的行政、信息壁垒。二是发挥创新平台引导作用。政府应出台系列政策措施,鼓励西部地区企业与创新资源禀赋较好的中部、东部地区企业开展地区间创新合作,借助创新平台加速三大地区间各类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借此实现区域创新绩效的均衡发展。

猜你喜欢
高技术数字区域
2021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
答数字
数字看G20
分区域
欧阳明高技术控的产业情怀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成双成对
航天项目管理——高技术复杂项目管理
区域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