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联合气压治疗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

2023-11-28 03:48刘兰兰江美娇
医学信息 2023年22期
关键词:抗栓气压肝素

林 瑛,刘兰兰,江美娇

(1.信丰县中医院妇产科,江西 信丰 341600;2.赣州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江西 赣州 341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limb,DVT)为剖宫产常见并发症之一,多由术后高凝状态引起的静脉血液回流障碍所致,严重者可诱发肺栓塞、血栓后综合征等并发症,加重医疗负担的同时,对产妇生命安全构成了较大威胁[1,2]。通常情况下,产妇DVT 形成大多较为隐匿,其早期不易识别,后续防治难度普遍较大,为其产后康复带来了不良影响[3,4],在此背景下,剖宫产DVT 预防性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其预防效果可直接影响产妇的康复结局。现阶段,气压治疗与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均为DVT 预防性治疗方案,前者可通过间歇性气囊加压,改善血管流通环境、加速腿部新陈代谢,达到物理抗栓目的[5,6];后者则属于长效抗血栓制剂,可抑制凝血酶活性,发挥纤溶作用,实现抗栓效果[7,8]。为了探究产后DVT预防性治疗的最佳方案,本研究选择2020 年10月-2021 年3 月信丰县中医院拟行剖宫产术的60 例DVT 高风险孕妇,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气压治疗预防剖宫产术后DVT 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20 年10 月-2021 年3 月信丰县中医院拟行剖宫产术的60 例DVT 高风险孕妇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 例)与观察组(30 例)。对照组年龄20~44 岁,平均年龄(25.03±2.14)岁;体重48~80 kg,平均体重(61.22±6.48)kg;孕龄34~41 周,平均孕龄(37.53±1.29)周。观察组年龄20~44 岁,平均年龄(25.06±2.17)岁;体重48~80 kg,平均体重(61.30±6.51)kg;孕龄34~41 周,平均孕龄(37.62±1.33)周。两组年龄、体重、孕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所有孕妇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产检资料完整,具备剖宫产指征;②单胎妊娠,伴DVT 高风险;③无药物禁忌。排除标准:①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及栓塞性疾病者;②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者;③近期服用影响凝血功能药物者;④合并免疫系统疾病者。

1.3 方法 两组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案,其术后均给予营养支持、平衡水电解质、预防感染等常规干预。

1.3.1 对照组 于术后当天,实施间歇性气囊加压治疗,将气压治疗仪(韩国大星,型号DSM-3S)连接产妇下肢开始加压治疗,治疗压力80 mmHg,30 min/次,2次/d,连续治疗5 d。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后24 h,采用依诺肝素钠(深圳市天道医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6850,规格:4000 AxaIU/0.4 ml/支)进行脐周皮下注射,剂量4000 AxaIU+0.4 ml 灭菌注射用水,1 次/d,连续治疗5 d。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②比较两组术后12、24 h 出血量;③比较两组术后不良症状,包括下肢肿痛、活动障碍、胸闷、呼吸困难、胸痛、头痛、抽搐等;④比较两组术后出血倾向特征,包括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阴道流血增多等表现;⑤于术后第5 天行下肢静脉血管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左、右股静脉血流速度与DVT 发生率。DVT 诊断标准:彩色多普勒显示血管腔内有团块,血管内有充盈缺损现象,远端肢体按压未见股静脉血流速度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出血量比较 两组术后12、24 h 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出血量比较(±s,ml)

表1 两组术后出血量比较(±s,ml)

2.2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后PT、TT 高于治疗前,D-D、FIB、PLT 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PT、TT对照组,D-D、FIB、PLT 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2.3 两组术后不良症状比较 两组术后不良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7,P=0.447),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不良症状比较[n(%)]

2.4 两组术后出血倾向特征比较 两组术后出血倾向特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7,P=0.313),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出血倾向特征比较[n(%)]

2.5 两组下肢静脉血管超声检查结果比较 观察组左、右股静脉血流速度大于对照组,且DVT 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下肢静脉血管超声检查结果比较[±s,n(%)]

表5 两组下肢静脉血管超声检查结果比较[±s,n(%)]

3 讨论

孕产妇为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发人群,其孕期及产褥期腹腔压力的增加,可引起血液淤滞,加之剖宫产术对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易引发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障碍的产生。与此同时,术后早期禁食、活动受限、产妇血容量减少、血液浓缩等问题,均可加重血液高凝状态,导致DVT 形成[9,10]。近年来,随着产科剖宫产率的逐渐升高,其术后DVT 的预防性治疗受到临床的广泛关注。气压治疗为当前常用物理抗栓手段,可通过外力的间歇性加压,促使下肢肌肉进行压迫与松弛反复交替,以刺激其深、浅层肌肉的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血液的流通环境[11,12]。同时,该方案还可调节体内氧含量,加速下肢新陈代谢,对血管内凝血因子的聚集具有积极改善作用,可有效预防DVT 的形成[13,14]。低分子肝素为临床常用抗凝药物,可利用自身戊糖结构与抗凝血酶-Ⅲ(AT-Ⅲ)的结合,加强其对凝血酶及凝血活性因子Xa(FXa)的抑制作用,同时促进组织型纤维蛋白溶解酶激活物(t-PA)释放,发挥一定纤溶作用,具有较强抗栓效果[15,16]。此外,低分子肝素的分子量小,且组分相对均一,临床多以皮下注射形式给药,由此可降低药物与细胞表面血浆蛋白的结合能力,具有较高生物利用度[17]。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PT、TT 高于治疗前,D-D、FIB、PLT 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PT、TT 高于对照组,D-D、FIB、PLT 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低分子肝素联合气压治疗可改善产妇凝血功能。分析认为,气压治疗可利用充盈加压原理,加快患者静脉血流速度,促使血液回流,低分子肝素则可通过凝血酶的抑制作用,改善血液瘀滞,实现抗栓目的,二者联合可发挥协同增效作用,进一步改善下肢血液循环,缓解其高凝状态[18,19]。但两组术后12、24 h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低分子肝素联合气压治疗对产妇术后出血量并无较大影响,其抗栓方案的应用不会引起产后出血量的增加。此外,两组术后不良症状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低分子肝素联合气压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其术后不良症状发生风险并无明显增加。与此同时,两组术后出血倾向特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低分子肝素联合气压治疗不增加产妇的出血风险,其出血危险性小,安全性高。究其原因:低分子肝素是经化学、酶解聚方法从普通肝素中提取制成的肝素组分子片段,其片段分子链短,多数分子长度不超过18 个单糖长度,因此,该药对FXa 的抑制作用强而持久,对凝血酶抑制作用则相对较弱,其抗血栓活性强于抗凝血活性,可在达到抗栓的同时避免出血等不良风险的增加[20]。经下肢静脉血管超声检查发现,观察组左、右股静脉血流速度大于对照组,且DVT 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表明低分子肝素联合气压治疗可加快产妇静脉血流速度,降低DVT 发生风险。分析认为,低分子肝素与气压治疗均可改善产妇凝血状态,促进血管血液回流,对术后血液瘀滞及高凝状态的形成具有良好预防作用,其联合治疗可进一步避免术后DVT 的产生,发挥理想的预防作用。

综上所述,低分子肝素联合气压治疗可改善剖宫产产妇凝血功能,预防DVT 的产生,且不增加产妇术后出血量,出血倾向低,不良症状少,安全可行。

猜你喜欢
抗栓气压肝素
看不见的气压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压力容器气压端盖注射模设计
冠心病患者四联抗栓治疗出血风险的观察及护理
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药物抗栓治疗进展
肝素联合盐酸山莨菪碱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
肝素结合蛋白在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电渗—堆载联合气压劈烈的室内模型试验
脑梗死应用辛伐他汀联合抗栓治疗的临床观察
STA Compact血凝仪在肝素抗凝治疗中的临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