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联合中药熏蒸治疗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的临床疗效及对临床症状的影响

2023-11-28 03:48彭海英
医学信息 2023年22期
关键词:火针熏蒸皮损

彭海英

(金溪县中医院皮肤科,江西 金溪 344800)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primary cutaneous amyloidosis,PCA)为临床常见慢性代谢性皮肤病,以浅层真皮淀粉样蛋白沉积为主要特征,多伴有丘疹、瘙痒、增生等症状表现,对患者外形美观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1,2]。目前,PCA 病因未明,临床尚无特效治疗方案,现有西医疗法诸多,但整体获益有限,存在一定复发风险[3,4]。而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其药物种类丰富,且作用靶点多、应用方式灵活,在多种皮肤病治疗中均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为该病治疗提供更多选择。现阶段,火针与中药熏蒸均为PCA 常用中医外治疗法,其中,火针可集毫针与艾灸功效为一体,通过局部刺激发挥活血通络作用,达到润燥止痒目的,对多种皮肤病症均具有良好改善效果[5,6]。中药熏蒸则是利用煎煮药物产生的气体熏蒸皮肤,借助其温湿效应,促使皮肤充分吸收,以发挥调和营卫、祛风止痒等功效[7,8]。目前为止,临床关于火针联合中药熏蒸治疗PCA 的研究报道尚不多见。对此,本研究选取2020 年3 月-2022 年3 月金溪县中医院皮肤科收治的80 例PCA 患者,观察火针联合中药熏蒸治疗PCA 的临床疗效及对症状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3 月-2022 年3 月金溪县中医院皮肤科收治的80 例PCA 患者,行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 例)与观察组(40 例)。对照组男25 例,女15 例;年龄22~65 岁,平均年龄(37.52±6.12)岁;病程3 个月~5 年,平均病程(2.16±1.04)年;观察组男26 例,女14 例;年龄22~66 岁,平均年龄(37.55±6.09)岁;病程3 个月~5 年,平均病程(2.08±1.12)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且自愿参加。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PCA 诊断标准;②病历资料完整;③无药物禁忌;④入组近2 周未服用激素类药物。排除标准:①系统性皮肤淀粉样变者;②合并其他皮肤疾病者;③妊娠及哺乳期患者;④皮损部位存在破溃、渗出、感染者;⑤瘢痕体质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火针治疗,局部消毒后,取细火针(直径0.5 mm)于酒精灯处烧红,随后垂直刺入皮损处,进针需迅速、精准,以0.2 cm 针距行密刺法,1 次/d,30 min/次,连续治疗4 周。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熏蒸治疗,取苦参30 g、大风子30 g、白鲜皮30 g、地肤子30 g、土荆皮30 g、蛇床子30 g、枯矾15 g、大青叶15 g、莪术20 g、三棱20 g、法半夏15 g、白芥子15 g、胆南星15 g、水蛭10 g,加水煎煮后,通过中药熏蒸仪进行熏蒸治疗,温度38 ℃~43 ℃,加罩熏蒸40 min,1 次/d,连续治疗4 周。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主观症状(皮损、瘙痒)、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表(DLQI)评分、不良反应(皮肤干燥、灼痛、感染、毛细血管扩张等)、复发率(治疗后6 个月)。临床疗效:治愈:皮损消退,瘙痒消失;显效:皮损消退面积≥60%,瘙痒明显减轻;有效:皮损消退面积≥30%,瘙痒缓解;无效:未达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主观症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9]对患者瘙痒程度进行评定,总分0~10 分,分数越高表示瘙痒症状越严重;参考银屑病面积和皮损严重程度评分(PASI 评分)[10]标准,对患者皮损症状进行评定,包括皮损面积与皮损严重程度,总分0~72 分,分数越高表示皮损症状越严重。DLQI[11]:共10 个问题,总分0~30 分,分数越高表示皮肤问题对生活的影响越严重。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114,P=0.043),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主观症状比较 两组治疗后瘙痒、皮损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瘙痒、皮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主观症状比较(±s,分)

表2 两组主观症状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2.3 两组DLQI 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DLQI 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DLQI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DLQI 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DLQI 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3,P=0.644),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n(%)]

2.5 两组复发率比较 治疗后6 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2.50%(1/40),对照组复发率为15.00%(6/4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4,P=0.048)。

3 讨论

PCA 可归于中医“松皮癣”范畴,其病因多与脏腑功能失调、外感六淫等原因有关,脏腑失调可致脾气运化下降,肝肾阴血不足,则气血运行不畅,加之外邪入侵,风湿之邪郁结皮肤,日久脉络瘀阻而发病[12,13]。故,“络脉瘀阻”为该病重要病机,当以“祛瘀通络”之法施治。火针为传统中医疗法,可通过密刺病灶软化皮损,同时借温热之力,疏通局部经络,以改善气血运行,促使皮损组织代谢,发挥润燥、止痒、修复等功效[14,15]。中药熏蒸则是以热药蒸汽为治疗因子的综合疗法,一方面,该法可通过熏蒸促使血管扩张,加速肢体静脉与淋巴回流,以改善其局部组织的营养与机能[16,17];另一方面,方中苦参、大风子、白鲜皮、地肤子、土荆皮、蛇床子、法半夏等药材具有清热祛风、燥湿止痒的功效,枯矾、大青叶则属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之良药,莪术、三棱、水蛭可破血行气,白芥子、胆南星则具有良好的散结消肿、息风定惊之效,以上药力配合熏蒸可快速透过皮肤、腧穴,直至经络血脉,促使风疹邪毒随汗而解,达到调和营卫、祛风止痒功效[18,1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火针联合中药熏蒸治疗PCA 疗效突出。分析认为,火针具有化瘀散结、消肿止痛、除湿止痒等功效,于此同时,其操作可破坏局部皮肤防御屏障,有利于中药薰蒸药效的快速吸收,二者联合应用可进一步增强药物的药效作用,促使疗效提升[20,21]。治疗后,两组瘙痒、皮损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瘙痒、皮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火针联合中药熏蒸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瘙痒及皮损症状。究其原因,火针可破坏乳头层神经末梢,减少皮损区域的神经数量,进而降低机体神经敏感性,缓解瘙痒等症状感受[22]。而中药熏蒸可加速机体血液循环,促进代谢产物的排出,对风团样丘疹、增生等具有积极改善作用,与火针联合应用,可进一步增强其活血化瘀、通络止痒功效,有助于PCA 症状的快速缓解[23]。本研究显示,治疗后,两组DLQI 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DLQI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火针联合中药熏蒸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与其主观症状的改善存在直接关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火针联合中药熏蒸不增加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究其原因,中药熏蒸避免了药物口服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减轻了肝肾负担,同时缓解了药物浸泡对皮肤的直接刺激,可在保证药物利用度的同时,降低用药风险,安全性高[24]。本研究还显示,观察组复发率小于对照组(P<0.05),提示火针联合中药熏蒸可有效降低PCA 的复发率。

综上所述,火针联合中药熏蒸治疗PCA 疗效肯定,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瘙痒、皮损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且复发率低,安全性好,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火针熏蒸皮损
硫酰氟熏蒸风险评估与应用(上)
——硫酰氟熏蒸应用技术
火针治疗慢性湿疹的研究进展
神奇的火针疗法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中药硫黄熏蒸历史研究
中药熏蒸治鼻炎
中医火针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结节性痒疹78例临床观察
延长磷化氢熏蒸有效时间对储粮害虫熏蒸效果的影响
寻常型鱼鳞病患者皮损中间丝聚合蛋白及其基因的改变
面部肉芽肿1例并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