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统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读《中国道统论》

2023-12-01 01:46李秋洪
广西地方志 2023年4期
关键词:道统思想史传统

李秋洪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西 南宁 530022)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的复兴,这是时代的重大课题。复兴的文化需要从中华文化的源头汲取营养,《中国道统论》就是起到了这样一种文化溯源作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上,各种思想流派百家争鸣,不同流派思想观点碰撞相融,此消彼长,延绵不绝,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河的主旋律,成为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的思想基础,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思想遗产。研究中国思想史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然而,当读到蔡晓所著《中国道统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10月版,全2册,80万字)时,仍令人不由得眼前一亮,给人一种“会当凌绝顶”的恢弘之感。

《中国道统论》主旨是探讨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意义,通过梳理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脉络,试图解读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图谱,为当代思想文化的构建追寻源头活水。全书视野宏大、资料广泛、多向比较、古为今用、文笔流畅,系统梳理了以道统为核心的中华文明主要学术思想,尤其是注重阐释古代学术思想与中国近现代主流思想的传承关系,对今天我们理解和讲述中国学术思想史以及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和重要启迪,对于增强民族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提供了新的文化证据。

一、学术视野开阔

《中国道统论》以跨越千年的大历史走向为叙事框架,讲述中国道统的世代传承,对3000多年来的中国学术思想、中华民族文化的心路历程进行系统梳理。

“道统” 一词过去通常指朱熹等宋明理学家所称儒家学术思想授受的系统。朱熹等人自认为是继承周公、孔子的儒家传道系统。其实如追溯更远,则道统之说滥觞于孟子。但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还有另外两个方面即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因此,《中国道统论》使用的“道统”不限于哲学思想内容,其所论的中国道统,还包括了中国哲学、伦理、政治、社会变革最基本的思想、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作者用中国道统来表示贯穿中国思想史的世界观、价值观、中华民族的理想和信仰,认为道统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思想文化对象,是至今仍留在民族集体记忆中影响民族的思维、意识、态度、价值观等,是决定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深层思想文化根源。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道统论》所论主题立意重大,当今尤为需要进一步不断研讨。该书所讲“道统”不是传统儒家的道统,而是指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思想。这显然比宋明儒所论道统的立场和气度要更高,也更为准确地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该书将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优秀思想文化与精神做了凝练和梳理,以这种方式来建构中国的道统论。这种学术视野和研究方法论,显示了恢弘的学术气度。作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展开对中国道统的立论,对中国传统的道统思想进行新的反思,这是作者的出发点和理论根基,也是作者能够超越中国古代道统思想和包括近代新儒家的理论优势,或者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原因。

作者对上至远古到西周的天道思想,下至晚清民初变局下的社会变革思想,从道统论的角度,对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了独特的思考,提出诸多独特的见解。作者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对道统进行理性的审视,并结合时代问题,以新的叙事方式来诠释中国道统,借用“道统”这个词,对其内涵进行了扩充,赋予了新的含义。

作者认为,可以将道统理解为一种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分析框架,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理想和信仰,或者光荣和梦想。无论是韩愈的“以仁义为道”,还是宋儒的十六字心传,都体现了价值观、思维进路和分析方法。在当代,为什么非要用“道统”一词来表述中华文明的主流价值传承?作者认为一是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出一个合适的词来表达纵贯3000年中国学术思想的传承关系,二是使用古老的概念并注入新的意义,象征着激活古老思想为当代服务的意识。这种方法从孔子给“仁”这一古字注入新义开始,到毛主席给“实事求是”注入全新意义,绵延不绝于中国整个思想史。为了与儒家的“道统”相区别,作者因而采用了“中国道统”一词。

历代中国知识分子始终抱持着心中的“道”,保持对现实政治的批判意识,他们认为自己站在道义和价值的制高点。这在宋明时期尤为明显。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现代知识分子,如陈寅恪等人也大都以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自诩。但当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公共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往往易遭人诟病,原因在于他们是用西方文化的“道”作为批评现实的标杆。而时代需要能赓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道”作为批判现实政治的依据。中国道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产物,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当代中国道统的核心价值的表达形式是什么?作者认为是政治上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经济上的共同富裕。这样的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传承关系。如果站立于这样的道义制高点,人民群众不仅拥有对施政活动进行监督批评的权利,而且会创造出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政治文化、社会文化。

这部著作的学术基础非常扎实,在分析各种思想流派和人物观点时旁征博引,各种思想史料信手拈来,显示了深厚扎实的学术功力、博采众家的视野和严谨的论证逻辑。例如论述佛教、道家哲学的问题,西方宗教问题及其比较等章节,作者的论述都体现了其学术功力深厚和视野开阔的特色。全书各卷的问题意识突出,围绕若干重大问题,从历史逻辑发展中一步一步地推演作者以天道为中心的学术观点,从天—人关系论证中系统地阐发作者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理解。

二、多向比较的研究方法

中国思想史是一个庞大且覆盖时空极广的研究领域,一些研究者在具体人物思想或领域内钻研经年,颇有成就,但对具体人物、流派的思想框架及观点缺乏对比研究,尤其缺乏纵向的古今延展比较和横向的中外拓展对比。相比之下,《中国道统论》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时代意识和中西比较的视野,注重从问题入手介绍不同时期的学术思想,分析其中的继承和创新,每提出一个论断,作者首先提出一个问题,以鲜明的问题意识贯穿全书。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丰富的思想史资料,在广阔的时空中,对中国历代学术思想进行多方位的比较,既有纵向的古今比较,也有横向的中外比较,古为今用,启迪今人。

作者在阐述古人思想的同时,均论及这些思想观点与后人思想的关系和影响,比如墨子学说的义利之辨、老子的天道观、孔子的“仁”、王阳明的心学、顾炎武的人性观点和道德实现途径、黄宗羲的政治思想,等等。在论述孔子学说时,作者认为孔子以“仁”为其思想的逻辑起点和基础,进而主张通过“修身”、修齐治平、“仁者爱人”作为实现“仁”的基本途径,以达到“天下归仁”、万民幸福的大同社会。同时,作者结合当代的社会化、互联网等因素讨论了“五伦”关系,解释了孔学能够流传两千多年和远播海外的原因和价值,并指出孔学存在的局限性。这些论述在解剖前人思想的同时,揭示了给予今人的深刻启迪。

与已出版的多种中国思想史著作比较,《中国道统论》的另一个显著特色是对中外思想进行颇有深度和广度的横向比较研究,将中国道统发展流变放在世界思想文化史的背景上进行分析审视,并经常用自然科学的知识来阐释传统哲学文化知识。这样不但让人易读易懂,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又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魅力,有助于加深读者对中国道统的认识。例如,作者将老子思想与古希腊哲学,老子思想与古罗马卢克莱修思想,墨子与英国亚当·斯密,董仲舒君权神授与古埃及和日本等神权国家思想,明末清初黄宗羲与西方大致同时代的霍布斯、洛克和卢梭等人的政治主张等做比较,还引述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认知不平衡理论来阐释对中国道统的理解,等等。经过多维度的对比分析,给人以许多深邃启发和开导,而不是像过去许多思想史著作那样仅局限于古代中国的经学考据。这种探究角度和方法在中国思想史尤其是古代思想史研究领域里是很有新意的。

三、研究的新视角

就学术传统而言,中国道统是儒家关于先王之道传承系统的学术理论,而《中国道统论》突破了传统的道统研究框架,在对中国思想文化史全面检讨的基础上建立了新道统的分析范式,可以认为这是该书在学术理论上的重大贡献。《中国道统论》没有按照传统的中国哲学史以朝代划分思想时期的框架展开研究分析,而是按他自己理解把中国思想史划分为七个时期,并对前面六个时期进行介绍和论述。这跟一般的学术史、思想史或哲学史不同,这也是本书的一个特色。更为突出的一点是全书始终贯穿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在审视中国道统、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同时,以平视的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强调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对比评价中西方思想的历史定位和价值,而不是以偏概全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或西方思想。

作者对在学界早已有深入研究的一些人物和流派思想,从新的视角给予分析和认识。如作者不但详尽分析了儒家思想特别是孔学这一中华传统文化主流的生命力所在和独特历史价值,以及它为何能够扎根中华大地两千多年,能够远播海外并走向未来的精神根源,同时也揭示了孔子学说的局限性或脆弱性,即缺乏理论上的周严、逻辑上的严密和思想体系的完整。

对起源于广西、冲击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及其代表人物洪秀全的政治思想和社会理想,作者并不是一般重复前人对当时的政治更替或军事胜败等方面的研究结论,而是从其思想根源、社会代表性和历史意义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太平天国领袖起源于社会底层的诉求并结合外来宗教思想所形成的思想体系的社会功能,认为由体制外的太平天国运动及之后的一系列社会革命,与体制内士大夫发起的一系列社会改良构成晚清社会的两条变革主线,在这个时期的社会革命和社会改良实践中,传统中国道统下的天道观开始瓦解,一种新的宇宙观、历史观开始逐渐形成。作者从思想解放的角度给予太平天国运动以新的评价和肯定,这个结论对于此领域的研究而言有很大启发价值。

此书还引申阐述了其他问题,比如中国式的天下观、大一统和国际观,中国式法治的基本特征,佛学对中国人深层思维的影响,中国人如何从自身角度切入去认识佛学和西学,等等,都是颇值得深入探究和有现实意义的学术问题,将推动中国道统理论研究开创新局面。

四、时代情怀

《中国道统论》的另一个鲜明特点是它的时代情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中办和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文化基因,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指出中华文化激励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中华文化价值观为基础和源泉,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是根本的自信等。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更进一步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论断。

与一些思想史研究论著注重道统的历史意义而忽略其现实价值不同的是,《中国道统论》在剖析中国道统的历代传承与嬗变的同时,展示了强烈的时代情怀,此为该书的一大特色。全书多处结合分析对中国历代思想家的道统观点,引申出对相关的中国社会问题的阐述。作者还联系当代中国社会政治建设、中国共产党的党建和反腐倡廉建设等时代命题,引申发挥,体现了鲜活的时代感和鲜明的使命感,也从历史的视野展示了中华优秀文化价值观与当代中国精神追求的契合。该书的出版对于今天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是一种坚实的学术理论支撑。

作者在后记中提到,他在写作此书的两年多里,每每被一种难以言状的东西所激励着,也就是被华夏历代先贤的思想、激情所汇成的绵延不绝的精神长河不断激荡着心灵。这种心灵的激荡也体现在对历代思想学说的具体剖析和现代解读中。例如,在分析老子的自然天道观时,概述了老子是如何用自然的发生发展解释宇宙、人性和人类社会的过程,勾勒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提出要消除一切产生不必要欲望的因素,使人类社会恢复平衡。作者参照现代心理学的认知不平衡理论,解释了老子对人消除贪念、获得内心平和与幸福感的直观思考,并以中国共产党人反复教育领导干部一次只能在一张床上睡觉,一次只能吃一餐饭等等为例加以展开论述。

在分析王阳明的心学时,对王阳明的心学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学”加以比较。在指出王阳明心学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的同时,作者认为王阳明的“天道自然”“知行合一”和“良知之学”构成他的学说基本框架,主张秉持内心信念,不畏惧外在权威,独立思考。直至三百年后的中国共产党人,自觉从王阳明“心学”中汲取力量,提出共产党人的心学这一命题,足见其思想生命之顽强。

又如,在分析黄宗羲的政治伦理观时,作者从老子体现自然之道的政治伦理(创造它但不拥有,养育它但不主宰它),引申到黄宗羲等人对圣人品格的看法,指出他们关于统治合法性的政治思想。中国道统所称的统治合法性,既不来自造物主——上帝,也不来自社会契约——等价交换,而是来自统治者无私品格、辛劳付出和天下百姓对其行为的认可,与西方基督教世界关于上帝的至善品格(创造你也有权毁灭你)是完全不同的路子。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时期倡导的“吃亏才能当干部”,就是这种传统理念下的现代诠释。在分析孙中山的社会思想时,也以大量篇幅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孙中山思想的扬弃和继承。这类古今比较研究的论述和判断是否全面也可以继续讨论,但作者这种研究思路和方法值得中外思想史研究者们称赞和借鉴则是无疑的。

五、文笔流畅

许多中国思想史著作以行文严谨,注重考据为文笔特色,但同时往往也难以避免一个弊端就是引述古人原话多,注重逻辑分析多,论著严谨有余,流畅欠缺,对于不熟悉古文的读者而言更不易读懂,有的现代研究著作甚至比古人的书更难以卒读。但《中国道统论》全书以流畅的语言对原文转述或注释,让大多数读者都可以直接阅读,非文史哲专业的普通读者也可以相当轻松地阅读,而不是一部仅仅供专业人士阅读的图书。他对老子、管子、韩非子、朱熹、王夫之等人著述观点的转述解读都属这样的文笔。正因为全书的文笔清新流畅,使这部在很多人看来可能枯燥晦涩的思想史著作文采闪耀,在转述中又有自己的理解和阐发,有不少令人击掌的段落,显示了作者的渊博学识和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做到了理论性、学术性、专业性、普及性的高度统一。

猜你喜欢
道统思想史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心学道统论——以“颜子没而圣学亡”为中心
张东荪道统论刍议
为什么弱者难以接近正义——一个思想史的考察
道统的重建——二程“道统论”的政治自觉及其限度
论《一代宗师》中的“道统”、 “政统”与“武统”
费孝通学术思想史识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