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与奠基性贡献

2023-12-02 22:37李安增刘鲁政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李安增 刘鲁政

[内容提要]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实现中国现代化而奋斗的历史。毛泽东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奠基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艰辛探索,通过领导中国人民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式现代化创设了政治条件;通过擘画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前瞻性设想“两步走”战略步骤,为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规划了时间表和路线图;通过明确中国式现代化应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保证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通过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与路径进行创造性探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力。

[关键词] 毛泽东;中国式现代化;奠基性贡献

[作者简介] 李安增,法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2 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青岛黄海学院特聘教授;刘鲁政,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程和经验研究”(项目批准号: 2 2 B D J 0 1 9)的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重大时代课题,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不断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 1],因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 2]。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者与先行者,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行了艰苦探索,其独创性成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形成奠定了深厚基础。

一、领导中国人民赢得民族独立、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式现代化创设了前提条件

近代中国,只有先走革命道路、取得民族独立,才能尽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需要一个先进且强大的政党,并在其领导下建立起统一的、高效的、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政治前提。

1.现代化进程中新领导核心的崛起

透过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长镜头发现,政党在现代化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是一个“晚发外生型”国家①,政党主导是主要特征之一。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两项任务紧密联系、相互贯通。只有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为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开辟道路。在中国,合格的领导者必须能够将这两项历史任务自觉承担起来,带领人民为此开展斗争并赢得最终胜利。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中国的历史实践已雄辩地说明,在中国这样一个典型的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重塑了中国革命面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领导力量与方向路径。中国共产党因其无产阶级的性质、正确的奋斗纲领以及严明的组织纪律,具备了强大的内驱力、凝聚力与社会感召力,这是其他任何政党都不具备的巨大优势。在漫长的奋斗历程中,毛泽东逐步成为党的领袖和领导核心,团结带领中国共产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革命的洪流,掀起土地革命的风暴,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经过2 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党带领人民逐渐扫除了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要障碍,建立起了空前强大、团结的人民政权,开启了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对中国现代化意义重大,“民主革命的中心目的就是从侵略者、地主、买办手下解放农民,建立近代工业社会”[ 3]。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消灭封建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就给发展工业生产,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的任务奠定了基础,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目的。”[ 4] 1 3 1 6因此,中国共产党力量的成长与壮大,为中国现代化由被动转为主动,提供了坚强的领导核心;而在其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则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根本社会条件以及坚强的政治保障。

2.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肇建

民族独立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前提条件。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说过:“最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最成功的现代化后起之秀如日本和俄国,都表现出具备这样一些条件:概念明确的国家,无懈可击的主权,根深蒂固的政治制度,有效而集权的文官政府。”[ 5]世界历史实践证明,这是一个符合实际情况且具有普遍意义的论断。

鸦片战争前,中国作为一个民族独立且主权完整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深刻影响着周围国家与地区。然而随着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的殖民扩张,中国被动地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当中,艰难开启了早期现代化进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面临主权丧失和经济落后这两大危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因为“一个大民族,只要还没有实现民族独立,历史地看,就甚至不能比较严肃地讨论任何内政问题”;“排除民族压迫是一切健康而自由的发展的基本条件”。[ 6] 4 7 1 - 4 7 2纵观1 8 4 0年到1 9 4 9年这一个世纪的中国近代历史,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就是围绕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一主题展开的。毛泽东曾说道:“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 7] 1 0 8 0這表明民族独立解放与国家繁荣富强是不可分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与未来。

3.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开始着重思考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问题,即何时、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什么步骤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毛泽东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经历了一个认识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曾提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大约还要经历1 0年、1 5年或2 0年就将进入社会主义的设想。毛泽东认为:“在国家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大为兴盛了以后,在各种条件具备了以后,在全国人民考虑成熟并在大家同意了以后,就可以从容地和妥善地走进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8] 8 0但随着我国提前实现恢复国民经济、完成民主革命遗留问题的任务后,毛泽东等领导人进一步深化了先前关于采取何种途径实现工业化的认知,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8] 3 1 6。这表明,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原初构想已经发生根本改变。1 9 5 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们建立起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尽管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出现了工作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问题,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和体制依托。

二、初步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清晰且合理的战略目标对于推动现代化进程至关重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提出了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又提出了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四个现代化思想,确立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基本框架,明确了文化现代化构想,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1 .提出并强调实现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四个现代化”

传统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高度发达的工业。虽然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没有使用现代化这一概念,但在党的七大上第一次提出了把我国从一个农业国转变为一个工业国的奋斗目标,“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7] 1 0 8 1。这实际上涉及到了现代化的关键内容。之后,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和《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明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现代化前进方向,表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实质是工业化。现代化实现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普遍扩散化的过程。毛泽东在抗战时期就将工业化当作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伴随着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人民群众对于物质文化发展需求的不断增强,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工业化,而是应该追求社会各个领域的均衡发展。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上述思想,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9],这是党的领导人对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最初表述,主要体现了对物质文明的要求。随着中国社会形势的变化,党和国家不断调整与补充关于四个现代化的发展内容。1 9 5 7年毛泽东首次提出,要“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1 0] 2 6 8,这也是党的领导人第一次将科学文化作为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充分体现出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内在要求的深刻把握。

此外,毛泽东也对国防事业给予了高度关注,并把国防现代化视为四个现代化战略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 1 1] 1 1 6根据毛泽东的建议, 1 9 6 4年1 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即“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1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以四个现代化的形式展现出来,为中国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成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凝聚和团结各族人民的重要精神力量。

2.确立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基本框架

民主是国家政治的至上灵魂,是政治现代化的集中体现。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价值,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与奋斗目标。

毛泽东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探索者与奠基人, 1 9 3 7年就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的报告中提出民主共和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建立起来的”,“其阶级性是各革命阶级的联盟,其前途可能是走向社会主义”[ 1 3] 2 6 3的论断,这体现出“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新民主主义政治思想。后来,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国体与政体问题,表明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政府由人民所建并向人民负责,并指出我们“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1 4] 6 7 5,各级政府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强调:“一切事实都证明: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较之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1 5],从而坚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在起草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时,毛泽东又强调:“原则基本上是两个: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8] 3 2 6。此外他还提出了理想民主政治的目标:“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1 6] 5 4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有对应的制度体系作保障,毛泽东高度重视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框架,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政治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制度,人民民主是这一整套民主政治制度体系的本质与核心。

3 .明确了以“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基础的文化现代化思想

文化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赓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血脉,集中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价值旨归与实践要求。

毛泽东十分注重文化建设与发展,在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文化现代化战略进行了积极探索。1 9 4 2年,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 7] 8 4 8这表明,当时毛泽东正致力于建立文化统一战线。同时他还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7] 8 6 3从而明确了党领导文艺工作的政治方向。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二为”方向的确立,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文化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毛泽东特别注重文化与政治、经济协调的发展,提出新中国“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 1 4] 6 6 3。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认识到苏联模式以行政手段粗暴干预文化建设的弊端,认为文化现代化的关键是更新或改变以往社会意识观念,向人民群众灌输新的文化理念,并要努力将中国文化“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 8] 3 5 0。为此,毛泽东坚持文化现代化事业的自由发展,将“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 1 0] 5 4作为文化现代化的重要方针,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作为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基本原则,通过领导识字运动、兴办学校、开展各类文艺活动,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为中国现代化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三、前瞻性地设想了“两步走”战略步骤,为中国现代化实现规划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制定清晰合理的战略步骤是实现现代化总体目标的重要环节,这对全面系统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期性和阶段性,不断对发展战略进行调整与优化。毛泽东也深刻地认识到,在中国这个“一穷二白”的超大型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根据国家实际情况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时间作深入的思考。1 9 5 4年,毛泽东第一次提出用三个五年计划奠定初步工业化基础,再用十个五年计划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规划[ 1 7] 7 1 1 - 7 1 2,这实际上是毛泽东分阶段、分步骤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初步设想。次年,他在全国代表会议上强调:“要建成为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就需要有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比如说,要有五十年的时间,即本世纪的整个下半世纪。”[ 8] 3 9 0在此基础上, 1 9 5 6年毛泽东比较明确地提出了“两步走”战略构想,即“第一步,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实现初步工业化。第二步,再用几十年的时间接近或赶上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1 8],标定了大致的现代化时间表。1 9 5 7年,毛泽东又进一步提出要用1 0 ~1 5年的时间集中力量发展工业和农业,再继续“以八个至十个五年计划”[ 1 6] 5 5 0赶上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此时,毛泽东对于“两步走”现代化战略步骤的设想是较为客观的,架构了分两步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设想,展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现代化发展蓝图,同时也集中反映了百余年来中国人民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

然而,面对当时复杂的国际大环境,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急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致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严重失误。经过总结“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毛泽东充分认识到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落后对现代化的制约,于是指出赶超西方发达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 1 9],并对“两步走”战略的时间设计进行了适当调整。1 9 6 3年,周恩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正式阐述了“两步走”的具体设计,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2 0]。这是党对“两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次完整表述,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分步走”战略的形成。1 9 7 5年,周恩来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再次重申且具体地规划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特别提出要在2 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2 1]。

毛泽东关于“两步走”的战略步骤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凝聚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热情与希望,为改革开放后“三步走”“新三步走”和“新两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规划表与路线图。

四、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应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保证中国式现代化能够行稳致远

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主体思想、独立自主与自力更生的方针、以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现代化等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保证了中国现代化的稳步推进。

1.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2 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对于革命战争的绝对的领导权”[ 1 3] 1 8 4,即“党领导一切”的原则。他指出:“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这样两个伟大的革命到达彻底的完成,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是没有任何一个别的政党能够担负的。”[ 1 4] 6 5 2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坚不可摧的领导力量,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1 9 5 4年,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8] 3 5 0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对党的领导给予明确定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进一步确立了党在全国的领导核心地位。之后他又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 1 0] 3 0 3;“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党要领导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军队和政府”[ 1 1] 3 0 5。在毛泽东看来,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才能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胜利。毛泽东关于坚持党的领导的原则,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的成功经验,也是新时代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坚实保障。

2.坚持人民主体思想

人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毛泽东依靠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不断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发出人民总动员:“接受我们对于革命工作的忠实报告,全国革命的民众起来!”[ 2 3]“革命民众”概念是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的雏形。这一时期,人民主体思想体现为关心群众、争取群众、相信群众是革命胜利之本,彰显了毛泽东早期现代化思想中蕴含的人民性特质。1 9 4 4年,毛泽东在悼念革命烈士张思德同志时作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展现了共产党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7] 1 0 0 4的革命信念。次年,党的七大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7] 1 0 3 1毛泽东高度评价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强调其是推动现代化的根本力量。他指出:“所有制问题基本解决以后,最重要的问题是管理问题……这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1 1] 1 3 4能否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三大改造完成后,毛泽东批评了部分干部脱离群众的现象,强调“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 1 7] 8 0 0。这表明,重视人民的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宗旨。此外,毛泽东还指出:“不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哪一个人也不行。要在人民群众那里学得知识,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众”[ 1 1] 3 2 4。在他看來,以人民为主体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必须体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也是推进现代化的基本原则。毛泽东主张革命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1 3] 1 6 1。这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强烈自信。同时,他还倡导独立思考、自主解决中国革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1 9 4 5年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指出:“我们强调自力更生,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组织的力量,打败一切中外反动派。”[ 4] 1 1 3 2这是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总结出的重要经验,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精神动力。而对于外援问题,毛泽东也多次强调,我们主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但是这不是说我们可以不需要国际援助;不,国际援助对于现代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革命斗争都是必要的”[ 1 3] 1 6 1;对于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 1 0] 4 1。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不可能脱离于世界之外,但同时也必须依靠中国人民的不懈奋斗。为此,毛泽东指出:“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 8] 3 5 0。毛泽东后来回顾说:“从一九五八年起,我们就确立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1 1] 3 0 5。这表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必须坚守的根本方针,而争取外援则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现代化建设,同时也是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的一种方式。

4.以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现代化

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实践证明,走什么道路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首要难题,它决定着中国现代化的成败。西方式的资本主义道路与苏联式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开辟现代化道路时的重要参照。毛泽东认为,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他指出:“這样,就可以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由半殖民地变为真正的独立国,使中国人民来一个大解放……并由此造成统一的民主的和平局面,造成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先决条件,造成由人剥削人的社会向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可能性。”[ 4] 1 3 7 5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更是将社会主义作为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制度依托。例如在审改《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毛泽东将国家工业化改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突出了其社会主义性质。1 9 5 7年,他又提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论断,并指出:“当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之后,中国要向哪里去?向资本主义,还是向社会主义?有许多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是不清楚的”[ 1 0] 2 1 4。显然,毛泽东力图构建一种社会主义与现代化有机结合的理想目标模式,具体而言就是将社会主义作为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根本手段,并强调追求一种深刻恢宏、反映人民要求的价值范式。虽然存在对现代化独特道路的意识形态意义的过分关切、忽视社会主义对现代化实现的工具作用等问题,但毛泽东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现代化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重大政治决定。

五、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与路径进行了创造性探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丰沛的内生力

推进中国现代化,需要中国共产党统筹兼顾、系统安排,不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与路径。毛泽东将社会主义改革作为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以赶超型的发展战略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

1 .通过社会主义改革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运行规律,但如何具体地解决,需要不同国家结合国情自行探索。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结合,通过社会主义改革及时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其目的、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调整、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部分。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就从矛盾的视角,论述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十个方面的矛盾,确立了“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 1 0] 4 4的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方针。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同时也是推进中国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是基于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他认为:“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1 0] 4 4;“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1 0] 2 1 3。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之中,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充满矛盾、对立统一的社会。毛泽东还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1 0] 2 1 5在毛泽东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地对抗、冲突与阶级斗争,必须采取社会主义革命的手段;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可以调整与解决。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动力的科学揭示,为后来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坚实的认识基础。在社会主义改革主体方面,毛泽东强调:“中国的改革和建设靠我们来领导……我们国家要有很多诚心为人民服务、诚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立志改革的人”[ 1 0] 2 7 5。自觉将人民群众当成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力量,表明了中国现代化的动力源泉。总体来说,现代化建设的成效比较显著,毛泽东在该时期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上下齐心建立了独立且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2 .提出并实施社会主义建设赶超战略的设想

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是该国现代化理论的重要内容。早发型现代化国家特征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型的发展节奏,而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受现代化的启动环境的影响,发展方式更多以赶超型为主。中国作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其现代化进程明显带有赶超诉求和赶超特征。毛泽东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潜能和优越性,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以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赶超发达国家。

毛泽东之所以实施社会主义赶超战略,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自成立之日起就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历史使命;另一方面则受到了社会主义阵营中赶超示范浪潮的影响。此外,“一五计划”的成功实施给了中国共产党人极大的自信,为此毛泽东认为必须尽快落实赶超战略,从而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路径。1 9 5 5年,毛泽东在全国党的代表会议上第一次提出“要在大约几十年内追上或赶过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8] 3 9 2,开启了以赶超战略进行中国现代化的尝试。然而,“大跃进”的发动致使赶超战略发生了严重偏差。1 9 6 1年毛泽东在《关于农村整风整社和若干政策问题的讨论纪要》中提出:“社会主义建设不能急,要搞它半个世纪,要搞几年慢腾腾,不要务虚名而遭实祸。”[ 2 4]

毛泽东的赶超战略设想是推进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选择,其形成与实施有着历史必然性。这不仅体现了毛泽东不甘落后、奋起直追的进取意识,也展现了他推进中国现代化的世界眼光。赶超战略实施中出现了严重超越客观实际的“大跃进”失误,但它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经验。赶超战略的关键在于立足实际和中国国情,在特定历史时期具有巨大的合理性。历史在发展,新时代应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现代转型,从赶超型经济模式向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转变。

总之,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进行了长期探索,积累了一系列独创性成果和伟大成就。他领导中国人民赢得民族独立、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构建了中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以及“两步走”战略步骤,为共产党人明晰了实现中国现代化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根本动力与实现路径。在新时代赶考路上,毛泽东对于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的奠基性贡献,推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揚帆远航,其丰功伟绩将彪炳史册。

参考文献

[ 1]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 2 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 2 0 1 3 - 1 2 - 2 7( 2).

[ 2]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N].人民日报, 2 0 2 2 - 1 0 - 2 4( 2).

[ 3] 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8 3: 2 3 7.

[ 4] 毛泽东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1.

[ 5] 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 9 9 8: 5 5.

[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0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9.

[ 7] 毛泽东选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1.

[ 8] 毛泽东文集(第6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9.

[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 9 8 4: 5 8 4.

[ 1 0] 毛泽东文集(第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9.

[ 1 1] 毛泽东文集(第8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9.

[ 1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 9册)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 9 9 8: 4 8 3.

[ 1 3] 毛泽东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1.

[ 1 4] 毛泽东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1.

[ 1 5] 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 0 2 0: 2 6 4.

[ 1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 9 9 2 .

[ 1 7]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8 6.

[ 1 8] 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 1 9 4 9—1 9 7 6) (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 0 0 3: 5 2 9 .

[ 1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 0册)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 9 9 6: 3 1 .

[ 2 0] 周恩来选集(下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8 4: 4 3 9.

[ 2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 1 9 4 9—1 9 7 6) (第6卷)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 0 1 3: 5 6 8.

[ 2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2 2: 2 2 .

[ 2 3]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汇编(第6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2 2: 3 9 6.

[ 2 4] 新华月报社.新中国6 5年大事记(上)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4: 1 9 1.

(编辑:李云峰)

①美国社会学家M.列维把现代化分为两大类型:“内源发展者”和“后来者”,即“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和“晚发外生型”现代化。前者现代化的最初动力产生于本社会内部,具有自发性、渐进性和自下而上的特点;后者是对外部现代性刺激或挑战的一种有意识的积极回应,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自上而下推进的特点。中国现代化的启动与来自西方的霸权威胁和文明示范效应有很大关系,属于“晚发外生型”国家。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
党引领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以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勇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与动力源泉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与动力源泉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中国式现代化:目标、道路与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县域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