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理论视域下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研究

2023-12-06 03:54黄健英都仁娜吴金虎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畜产品牧场畜牧业

黄健英,都仁娜,吴金虎

(1.中央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2.内蒙古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重心,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各类经营主体的深度参与,家庭牧场是以家庭为单位,主要依托天然草场生产畜产品,以有机畜产品生产为主要收入来源,运用现代生产经营理念,提高单位牲畜价值,充分释放经营主体的潜力,根据市场需求自主性地进行畜牧业生产的新型经营主体。随着牧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家庭牧场进一步整合草地资源,创新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由传统的单一活畜产品生产供给型经营模式向产品深加工的产业链延伸型模式转变,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本文以家庭牧场为研究对象,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家庭牧场典型案例,运用农业产业链理论,聚焦家庭牧场产前、产中至产后各生产环节,分析锡林郭勒盟家庭牧场的4种典型的经营模式,剖析不同经营模式的发展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模式优化的对策,以期为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赋能牧区振兴。

二、基于产业链延伸视角的锡林郭勒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

2023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传统畜牧业经营模式中,牧户大多处于产业链的最底端,在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收入增长缓慢。家庭牧场作为新型经营主体,兼具多项职能,连接着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形成基于畜牧业生产的内部产业延伸和增值模式如图1所示。在产前环节,家庭牧场进行饲料等农资生产为生产环节打下坚实基础,自主加工饲草料,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畜产品质量,形成产业链前向延伸模式。在产中阶段,国家政策对新型经营主体数字化建设予以全方位支持,扶持家庭牧场使用自动化、智能化设施设备,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家庭牧场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形成生产主导的机械化智慧家庭牧场经营模式;同时,鼓励家庭牧场对畜产品或其衍生副产品进行加工,形成畜产品加工主导的经营模式,初步实现了一二产业的融合发展。在产后的销售阶段家庭牧场采用直接销售和联合销售的方式,重构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产业链,实现从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以畜产品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益作为畜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形成销售主导的家庭牧场经营模式。

图1 家庭牧场的产业链优化模式

(一)产业链延伸的家庭牧场经营模式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高原中部,草原总面积17.9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北疆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重要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每年向国内外输出15万吨优质羊肉,2022年畜牧业总产值达207.4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3%,相比2016年的141.93亿元,增长了46%。2022年锡林郭勒盟认定家庭牧场累计达到3423家,评定示范家庭农牧场累计达到500家。本文以2022年3月至5月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阿巴嘎旗、镶黄旗的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归纳家庭牧场产业链延伸的四种经营模式,并运用农业产业链理论进行分析。

1.农资生产型家庭牧场经营模式。饲草料作为家庭牧场生产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耗费着大量的生产成本,一些家庭牧场结合自身生产特点,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畜产品质量,形成农资生产型家庭牧场经营模式,是畜牧业转型发展、提高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案例:家庭牧场A位于苏尼特左旗,承包草场面积0.9万亩,租赁草场1万亩。由于季节性放牧、保护草地资源及恢复草地生产力等原因,家庭牧场主要生产支出是购买饲草料,养殖的西门塔尔牛、本地牛600头每日消耗3—5吨饲草料,市场购买饲草料需要1600元/吨。为降低这一部分生产成本,结合自家养殖特点,牧场经营者投入160万元建立了饲草料加工厂,制作由青贮、秸秆、青草、玉米面等的“营养餐”进行补饲,这样仅需400元/吨的成本,不仅可以提高肉质从而提升收入,还可以节省一部分生产成本,同时牧场经营者还为其他家庭牧场加工饲草料,获得额外收入,年收入可达200万元,并建立牧民互助服务中心,联合周边多家家庭牧场,为家庭困难的牧户提供帮助,进行社会化合作。

畜牧业生产经营中饲草料成本随市场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家庭牧场经营者的收益,也会因市场上饲草料质量的良莠不齐影响畜产品的质和量,加工饲草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经济效益,并通过以草定畜实现了生态效益。案例中饲草料加工成本比市场价格低了75%,随着牧场经营者自主化经营意识的增强,形成自主生产,自主管理的生产决策单元,不断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摆脱同质化经营模式,探索低成本、高效益的经营之路,向产业链上游拓展延伸促进增收从而促进家庭牧场可持续发展。

2.生产主导型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生产环节作为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新型家庭牧场经营模式和生产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家庭牧场在国家惠牧政策的扶持下,采用现代先进畜牧业生产设备和生物技术手段,依靠科学技术增加畜产品生产能力,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劳动力投入,形成生产主导的机械化智慧牧场经营模式,实现畜牧业集约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是牧区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

案例:家庭牧场B位于阿巴嘎旗,成立于2019年,生产经营由5位家庭成员完成,未雇佣劳动力,承包草场面积0.94万亩,其中打草场面积0.1万亩,在“减羊增牛”政策指导下,主要饲养西门塔尔牛60头,年均净利润50万元,其主要生产性支出为每年12月至次年6月的补饲成本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年均支出65万元。牧场经营者梳理了近年来的基础设施投入情况,政府为牧场提供机械化设备补贴,占畜牧业生产用机械、棚圈等基础设施总投入的70%,不仅减少了牧户的生产成本,减轻了经营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2019年利用政府补贴安装了自动蓄水喂料机、监控设备及牲畜定位系统等现代化设备。通过智慧牧场的建设,大大节省了劳动时间,省时又省力。此前,饲养60头牛需要2个劳动力每天12小时的工作,现在只需要2小时便完成了全部的工作,劳动生产率大大提升。此外家庭牧场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牧户以草定畜,进行草场优化,划区轮牧,实现了草畜平衡,草地恢复了生产力。此外,牧场经营者为提高畜群质量,进行肉牛良种繁育。

初级畜产品的生产是产业链中最重要且最基础的环节,传统畜牧业经营模式生产效率低、投入成本高造成牧民生产经营性收入少,实际价值转化能力弱。家庭牧场B是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在调研中发现,这类家庭牧场主要生产功能从单一的初级畜产品生产到科学规模化养殖模式转变过程中,养殖规模和产品品质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证。此外,家庭牧场不断拓展其生产性功能,进行自主育种、机械化经营等多元化生产经营形式,积极融入产业一体化进程,成为科学高效的新型经营主体。

3.加工主导型家庭牧场经营模式。加工环节是支撑产业链生产与销售环节的媒介,加工主导的家庭牧场经营模式是对初级畜产品进行初级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克服传统家庭牧场单一型生产经营的局限,小规模的加工使生产要素高效联结,为家庭牧场带来更高的经营效益。

案例:家庭牧场C位于镶黄旗,该牧场致力于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承包草场面积0.27万亩,主要饲养西门塔尔牛50头。近年来不断转变养殖模式,扩大养殖规模,2021年争取到政府项目建设资金,新建了300平方米暖棚、200平方米储草棚,建立了奶制品加工车间,改善了生产和饲养管理条件。现已实现机械化挤奶、粪污集中处理及综合利用,确保奶源品质、卫生与质量安全。该牧场兼具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牧场经营者说:“我们以养殖西门塔尔牛为主,每年定量出栏牛犊,销售鲜奶和奶制品。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日生产加工鲜奶100多公斤,加工方式也从委托加工到现在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以前将鲜奶运送到旗里加工厂加工奶制品到现在实现了就地加工销售,我们加工制作的奶食品,奶源安全,鲜奶纯度高、味道醇正、质量好,就地加工销售,采取线上+线下的销售方式,奶食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2020年仅奶食品的销售利润就达5万元,大大提高了家庭牧场的经济效益。牧场管理越来越精细化,收入也越来越好。”

家庭牧场是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载体,应鼓励支持引导家庭牧场开展畜产品初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提高附加产值。通过开展畜产品初加工和畜产品综合利用加工,形成加工主导型家庭牧场经营模式。这种家庭牧场经营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生产初级产品为基础,融合产业链条全过程,形成自生产自加工自销售经营模式。

4.销售主导型家庭牧场经营模式。销售主导的家庭牧场经营模式是适应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形式,随着家庭牧场在畜牧业生产经营中功能的凸显,减少对畜产品中间人的依赖,自主与龙头企业签订合作订单,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利润流失的问题。此外,销售主导的家庭牧场经营模式利用“线上+线下”多元化销售渠道,提供更加透明的市场销售环境。

案例:家庭牧场D位于苏尼特左旗,经营草场面积8.5万亩,其中租赁草场8万亩,主要经营1500只苏尼特羊与500头西门塔尔牛,年收入200万元,纯利润在30万元左右,牧场经营者不断探索现代化畜牧业发展之路,实现了智慧化管理,智慧牧场是新型草原自动化养殖监管技术,包括监控终端平台、气象单元、圈舍单元、补饲棚单元、体征监测及GPS移动定位,这使得生产方式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传统经营模式下,由于市场价格波动大,牲畜数量少等原因牧户难以与龙头企业直接对接,牲畜卖不上好价格,牧场经营者意识到开拓销售渠道是关键。2013年牧场经营者带领12户家庭牧场通过自筹和争取项目资金160万元组建了畜牧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以家庭牧场为主体,打破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创建集畜产品生产、销售和社会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畜牧业生产模式,组织家庭牧场规模化生产,将联合体的牲畜统一直接销售给龙头企业,比卖给中间商一只羊多收入50元,与三家主流电商平台也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省略了中间商的环节直接与终端消费者对接交易。电商销售较传统销售一只羊要多收入100元,同时辐射带动50余牧户受益,实现了销售渠道全面升级。

在上面的案例中家庭牧场作为产业链的主体,按需组成家庭牧场联合体,通过辐射带动多家家庭牧场进行联合销售,这种多元化销售的经营模式实现了联合的家庭牧场收入增加,家庭牧场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成为牧民增收,家庭牧场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产业链延伸视域下家庭牧场四种经营模式的比较

在畜牧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从初级产品的生产到产业链末端的销售,以家庭牧场为主体的产业链功能变迁随着产业链条的延伸而扩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营模式。案例中四种家庭牧场的发展水平和模式各不相同,主要从经营特征和产业链功能演化方面进行比较。(见表1和表2)

表1 四种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的横向比较

表2 家庭牧场经营特征比较

1.经营特征。通过上述家庭牧场典型案例的呈现,发现在规模效益和经营成本方面各具特征。在规模效益方面,家庭牧场A与家庭牧场B均以适度规模组织生产,实现规模经济,家庭牧场C加工主导的经营模式是以提高规模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自办加工厂,不断调整生产规模,采用先进技术,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充分利用生产要素并将规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牧场经营者也在访谈中表示:“目前生产经营能力仍停留在小规模生产加工的初级阶段,加工环节从厂房的建设到机器设备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以家庭成员为主的牧场无法承担继续提高规模投资带来的风险,因此建设小型加工厂顺应当前家庭牧场的发展特点。”生产和加工规模相对较小,所加工的奶制品仅作为畜产品的一部分,不具备其他衍生品加工能力,经营者认为经营需结合自身发展能力,不能盲目扩大规模。而家庭牧场D养殖牲畜数量多,通过租赁草场达到草畜平衡,年收入200多万元,但利润仅有30多万元,规模与收益不匹配,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劳动时间和资金的投入,投入产出不成正比,未能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在经营成本方面,家庭牧场主要生产经营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与饲草料成本。调研中了解到不同类型的草场租金也不同,阿巴嘎旗与镶黄旗生态环境较好加之草场植被覆盖率高,草场租赁价格居高不下,致使饲草料成本相应增加。此外,自然气候条件决定家庭牧场每年需进行6—7个月的饲草料喂养,饲草料成本约占总成本的70%,为降低饲养成本,家庭牧场A采用农资生产型经营模式自建饲草加工厂使饲草成本减少约四分之一左右,同时向其他牧户销售,利润率远高于其他牧场并实现了集约化生产。家庭牧场B则注重降低劳动力成本,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若扩大规模则需雇佣其他劳动力,而市场上雇工工资每人每月约5000—6000元,智慧牧场的建设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成本,省时又省力,劳动生产率提升至原来的6倍。

2.产业链功能演化。类似于A和B的现代化家庭牧场,在产前和产中阶段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了智慧牧场的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家庭牧场C也是由生产型家庭牧场发展而来,通过延伸产业链进行加工主导的一体化经营,促进产业增收。家庭牧场D在产业化过程中组建联合体推动家庭牧场联合与合作,探索推广联合体的合作方式,构建起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畜牧业经营体系。其综合效率整体上高于其他经营形式。从单一生产职能演变为链条完整的产业化过程,同时兼顾社会化服务,使家庭牧场拥有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实现了畜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

从上述对比来看,其经营特征以及产业链功能的演化都具有创新性,遵从产业链延伸的内在发展逻辑,这四种经营模式是横向联通,功能形态纵向递进的发展结构,各类家庭牧场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其话语权与市场抗风险能力也随之提升。

三、家庭牧场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投入与产出:家庭牧场规模与主体要素不匹配

家庭牧场通过优化产业链,初步形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经营模式,但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畜牧业初级产品生产的主体要素与生产规模不符的情况仍较普遍,家庭牧场经营者因追求经济利益而盲目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不能适应现有的要素和经营能力,由于效率损失和经营成本过高致使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未能实现规模经济。

(二)内部治理:家庭牧场的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家庭牧场产业化水平较低,产业链条松散,大部分家庭牧场停留在初级环节,没有将产业链向前后端延伸拓展。纵向产业一体化网络的集中成本高且难度大,大部分牧民素质技能还不能适应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访谈中得知家庭牧场更多作为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其养殖成本高利润低,呈现“倒产业微笑曲线”。从现有产业链来看,以家庭牧场作为初级产品生产者,更多利润让渡给从事加工和销售端的中间商及龙头企业,这使得家庭牧场只能停留在产业链的上游环节,加工与销售环节由纵向产业链下游承担,无法使交易成本内部化,也无法实现价值增值。在产业化运营中,畜产品品牌化发展缓慢,家庭牧场生产的绿色有机畜产品不能实现其价值的有效转化,优质卖不出优价。

(三)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

家庭牧场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生态效益较低,无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耦合。草地资源这一基础性生产资料会因追求市场价值而遭到破坏并陷入恶性循环,然而家庭牧场依托草地资源生产畜产品,一旦原始生产资料遭到破坏,就动摇了畜牧业发展的根基。加工及销售环节虽与草地资源无直接关系,但随着市场化进程推进,消费群体对高质量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很多家庭牧场为持续提高经济效益而加大对草地资源的利用强度,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矛盾突出。

四、优化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整合畜牧业资源助力牧区振兴

在推进牧区振兴的过程中要根据要素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效配置资源,主体要素要与生产规模协调发展。不能不顾现实条件盲目扩大生产,价值链、产业链才可得到延伸拓展。其次,家庭牧场应依托本地资源禀赋条件,凸显绿色有机理念和畜产品品牌价值,用独具特色的品牌IP构建产品特有市场竞争力,打造特色畜产品区域品牌以充分塑造畜产品品牌形象,推动畜产品产业升级,对优质畜产品进入高端市场实现优质优价。最后,要实现草场、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的高效流转与整合,提高牧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增强畜牧业代际传承的意愿,提高各类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牧区振兴发展和现代化。

(二)提高家庭牧场经营水平,推进产业化进程

将畜产品向精深加工方向拓展,减少价值链环节的外流,提升产业一体化程度和经营效益,强化市场渠道建设是畜产品实现市场价值和价值转换的最后一公里。要健全家庭牧场政策支持体系以保障家庭牧场高质量发展,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示范性家庭牧场进行扶持,对畜牧业基础设施和产业化建设进行补贴,提升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商品化的生产能力。通过金融支持政策、创新型信贷和保险服务,鼓励小型加工厂培育与建设,多渠道筹措家庭牧场建设资金,提高生产技术效率降低生产中的经营风险。

(三)提升草原综合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草原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中在以经济效益为主的同时,必须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是要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能预支未来的效益而谋求当代的发展,出现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草原遭到破坏式利用、草地载畜量下降及沙化退化等问题。经营主体在畜牧业转型发展中应合理开发草地资源,开展草地植被保护来恢复草地生产力。

猜你喜欢
畜产品牧场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春节畜产品供应面较为宽松
海上牧场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畜产品价格多数上涨
2016年10月畜产品进出口统计表
叮当牧场
未来10 年我国农业展望:畜产品将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