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与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科结合路径

2023-12-09 16:03山东省济南市燕柳小学
天津教育 2023年30期
关键词:诚信中华生活化

■山东省济南市燕柳小学 何 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历史的精神遗产和结晶,蕴含着从古至今的哲学思想、道德伦理、文学艺术、科技、礼仪等。这些内容的有效教学不仅能够推动学生构建惜时、尚俭、诚信、知耻、改过等全面的价值观体系,还能够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觉传承意识。但在实践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被学生忽视、生活化联系不足、学生对传统文化理解不足、学习资源有限等问题,阻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结合教学的启发性、传承性、多元化、学生主体性原则和生活化教学理念,从挖掘资源、导入、情境、实践教学出发,对如何将生活化教学与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科有机结合进行了探究。

一、挖掘生活化资源,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方向

挖掘生活化资源对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和素养有着积极的意义,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价值,增强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挖掘生活化资源可以使传统文化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确定教材的核心内容。

同时,教师需要注意教材的合理安排,以便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如书籍、影视作品、传统节日等,搜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资源。在挖掘资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便能够准确地评估资源的价值和可用性,对挖掘到的资源进行筛选,以便选择出最具有教育价值的资源。

评估和筛选的标准包括资源的准确性、权威性、可读性以及与学生需求的匹配程度等。在评估和筛选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同时借鉴其他教育专家的意见,以便作出更准确的判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对已有资源进行进一步加工和补充。加工包括对资源进行整理、归纳和排版等,以便更好地呈现给学生;补充则包括寻找和制作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新资源,以便能够全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加工补充资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资源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确保资源能够被学生所接受和应用。

设计教学是挖掘生活化资源的最终目标和落实方式。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应当多样化,既包括传统的讲授和演示,也包括互动和合作学习;教学过程应当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包括导入、新知、感知、探究、作业和总结等环节。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年级第一课时“惜时”为例,教师就可以挖掘生活化资源,以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方向。教师可以寻找与“惜时”主题相关的故事、寓言、诗歌、歌曲、影视剧等资源,如讲述“孔子讲学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惜时”的思考。通过讲述孔子教学的场景,学生可以体会到孔子对时间的珍惜和利用,从而引发他们对“惜时”的思考。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懂、富有启发性的故事来讲述,以便引发学生的兴趣。其次,教师可以制作一些图片、PPT或者教学手册,将故事、诗歌等资源进行整理和排版,以便更好地呈现给学生。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要,补充一些与“惜时”相关的新资源,如绘本、绘画、手工制作等,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确定教学资源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导入环节引发学生对时间的思考,如通过提问“你们觉得时间是什么?为什么要惜时?”等,调动学生的情绪。在新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向学生介绍“惜时”的概念和重要性。在感知和探究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惜时经历。在作业环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惜时”相关的任务,如写一篇关于自己惜时的心得体会的作文,以巩固学生对“惜时”的理解。

二、利用生活化故事导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

传统优秀文化是经历了历史锤炼,在我国发展中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正向价值意识,是承载先辈不凡智慧的文化宝库。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信息爆炸,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有限,缺乏传承意识。利用生活化故事导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枯燥、抽象性和说理性的桎梏,以故事化情节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重点选择合适的故事进行教学。故事应该具有代表性、可读性和可理解性,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化背景等因素确定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故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内涵。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年级第二单元“尚俭”为例,教师应该利用生活化故事导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在“尚俭”这一主题中,教学重点可以放在“俭以养德、俭以持家、俭以强国”这三个方面。结合这一重点,教师可以选择“颜回的节俭故事”作为故事导入的重点。在“颜回的节俭故事”中,讲述了一个古代学者颜回节俭的故事,既能展示俭朴的重要性,又能传递勤学苦练的价值观念。

在讲解前,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向学生介绍故事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在这个故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古代学者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以及俭朴的重要性。通过对故事背景的介绍,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一价值观念。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和表情讲述颜回的节俭故事情节,描述颜回从小立志求学,为了节约开支,每天只吃一个馒头和一碗粥,从不奢侈浪费。这个故事可以引发学生对节俭的思考,让他们明白俭朴不仅是节约用钱,更是一种美德和责任。

讲解故事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颜回选择节俭的生活方式?”“你们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你们会怎么做?”引发学生讨论,加深他们对俭朴的认识。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俭朴的意义。

三、借助生活化工具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象化

借助生活化工具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象化,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体验,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记忆传统文化内容,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借助生活化工具,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变得具体而生动,从而使学生更乐于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借助生活化工具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象化的过程中,需要明确教学主要内容,选择合适的生活化工具融入教学,引导学生合作讨论,进行实践体验,并最终进行总结和展示。

确定教学主要内容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和丰富内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选择合适的生活化工具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可以是实物、多媒体资源、互动游戏等。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体验来感受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思考。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传统文化。接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一系列的实验项目,使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真实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年级第三单元“诚信”为例,教师应该借助生活化工具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象化。明确教学主要内容,即“诚信”,从“以诚养心”“以信立身”和“诚信为政”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故事书,通过阅读故事来引导学生理解“诚信”的内涵;还可以准备一些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了解“诚信”的实际应用和影响。

教师可以选择一本故事书,读给学生听,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人物是否诚实,从而让学生理解“以诚养心”的重要性;展示一些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诚信行为,从而理解“以信立身”的意义;提出一些问题,如“你认为诚信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有什么影响?”“你有没有遇到过诚信的例子?请分享一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诚实守信,共同完成任务,通过实践体验和总结展示,学生可以深刻理解“诚信”的现实意义。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诚信小调查”,让学生亲自调查身边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诚信行为。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虚拟超市购物项目,将班级作为小卖场,学生扮演消费者和店员,必须用一定的预算选择物品。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诚信的情境,如一个学生演示偷窃行为,从而引导学生讨论这种行为是不诚信的,帮助他们理解诚信的重要性。在总结和展示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写作、绘画、表演等方式,表达他们对诚信的理解。例如,学生可以写一篇关于诚信的小故事,画一幅描绘诚信的画,或者表演一出有关诚信的戏剧。通过展示,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同学,同时能够从同学的展示中获得启发。

四、建设生活化情境,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

在建设生活化情境,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将相关名言警句张贴在教室,选择合适的场景。同时,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教学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信心和自觉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元素作为主要内容,如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传统礼仪等。通过教授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将相关名言警句展示在教室里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式,教师可以选择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名言警句,如孔子的经典语录、古代名人名言等,制作成海报,贴在教室的墙壁上。这样,学生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会不经意地接触这些名言警句,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此外,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日常生活情境,如设置传统文化角落,展示传统文化艺术品等,或者在学校的走廊、操场等场所摆放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年级第四单元“改过”为例,教师应该建设生活化情境,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闻过则喜、有过则改、行不贰过”的含义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其次,教师可以通过电视剧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这一传统文化的概念和背景。通过讲解,学生明白只有在改正自己的错误后,才能得到他人的喜爱和尊重。最后,教师可以在教室中张贴相关名言警句,如“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改过不吝,从善如流。”“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过而能改者,民之上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粘贴在显眼的位置。这样,学生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会不经意地接触这些名言警句,进一步加深对“改过”的理解。同时,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名言警句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

在日常生活情境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改过意识。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过失,然后共同探讨如何改正;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班级内自主组织改过活动,如每个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的过失,制定改过计划并向同学展示改过的成果。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改过”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其自我反思和改正错误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展示自己错误行为后改过的表现,为学生树立榜样意识。同时,引导学生之间相互督促对方的行为意识,在班级日常学习生活中感受“改过”的氛围。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的文化思想精华,对教师、学生、社会和教学改革有着深刻的价值。教师能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正确的思想,奠基传统优秀文化素养;学生能够从中感受时代变化、体会精神思想的凝结和内化;教学改革能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构建;社会能够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加和谐。为了实现这一价值,教师应积极挖掘生活化资源,利用生活化故事和工具营造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化实践来传承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诚信中华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