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分析

2023-12-10 05:02毕佳丽
小学生 2023年26期
关键词:平均分章节深度

☉毕佳丽

一、大单元教学应化零为整

对于数学这门学科而言,学习的本质是教师将零散的类似事物结合在一起,把它们联系起来对其设定一定的含义的学习过程,最终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1]学习数学的整个过程说到底,就是学生把在课堂中学过的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识,通过深度思考的方式,打破其设定的次序,进行重新梳理整合,最终在学生的知识库中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知识架构,这样的化零为整的教学理念刚好与我们强调整体性的大单元教学方式相吻合。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喜欢根据大纲内容与教材顺序,以一个章节接着一个章节的顺序在课堂上开展教学,这种方式导致顺序相连的章节之间没有类似的教学规律,对学生而言,缺少了数学学习过程。开展深度思考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使学习内容相互联系。

以《运算定律》这一章节为例,为提升学生自主建立大单元相关知识框架能力,教师可以结合本章知识点设计如下课堂内容:

(一)基础知识内容学习

教师向学生演示不同章节知识之间相互关联的部分,是如何通过内在联系将其合理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把《四则运算》单元中个别知识点重新进行学习[2],让学生以综合思考的方式复习加减法、乘除法、括号运用,以及这三个数学知识的基础含义及相应的运算规则。在开展此项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相关例题,将“加法运算定律”的相关知识代入其中,学生在完成“加法运算定律”案例分析及深度思考后,根据“加法运算定律”进行学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主将“乘法相关运算定律”进行深度思考。

课程案例设计初衷:在大单元学习引导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深度思考“四则运算”有关的知识内容,这一过程可以很好地向学生传授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思维方式,使学生对大单元学习方式有一个正确认知,能够清晰理解大单元学习的理论依据及学习逻辑,大单元不仅包括了某一个章节所学知识点,还包含与之有关联的章节知识内容,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加法运算定律”中的相关理论知识,例如,数学算式“12×(5 +6) =12×5 +12×6”中“括号”的使用方法、算式中的计算方式和计算顺序,还能提升学生对大单元学习方式的深度思考。

(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以开展《除法的认识》大单元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理解“平均分”这一数学知识点,教师可以设定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1.学生首先预习本章节内容,然后提出以下思考问题:

思考问题一:平均分的课本定义是什么?

思考问题二:平均分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思考问题三:如何才能快速且高效地进行平均分的运算?

思考问题设计说明:第一个思考问题难度较小,学生可以在预习本章节过程中结合相关内容的思考形成对本章节内容的初步认知;第二个问题难度适中但却引人深思,可以让学生对“平均分”问题进行深度思考,让学生们结合日常生活,充分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及“平均分”对我们日常生活有怎样的影响[3];最后一个思考问题,让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学习更加深入,对易错难点等问题更加了如指掌,为以后章节学习的引入打下基础。

2.根据学生回答内容,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教师要准确掌握学生回答内容,并积极开展持续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例如,学生在预习平均分这一章节内容后,谈到思考问题一:“平均分的定义是什么”时,学生就课本中的内容进行回答:“平均分就是把物体进行分配,使每份数量都相同。”学生回答后,教师还可以进行深度提问:“如果有八个苹果、四个橘子都要平均分给爸爸妈妈,如何分才能叫做平均分呢?”

案例设计说明:学生预习本章节内容时,不会对章节内容进行深度思考,只能浅显理解大概内容。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通过从提问到追问的方式,正确引导学生对章节学习内容的深入思考,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深度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而且还能让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根据章节所学内容去查阅相关实际案例,结合案例及教材内容,真正理解章节学习的深层次知识内容。

二、根据学生个性化差异,明确教学方向

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每个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导致学生学习课程能力及学习进度都有所不同,所以教师要深入研读大纲内容及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秉承“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4],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学习程度有针对地制定个性化数学教学体系,明确小学数学教学方向,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首先,针对学生之间学习存在差异这个问题,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程度及实际情况合理划分其学习梯度,然后结合阶段性测验等方式对学生学习梯度进行合理调整。为了帮助学生能正确理解梯度教学、分层教学理念,教师还要积极做好学生的心理建设工作,让学生通过大单元分梯度教学方式,真正从内心深处明白分梯度大单元教学方式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好配合教师展开深度学习。其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梯度教学的同时,对教学课程也要进行合理的分层。例如,在开展《个位数乘以两位数》教学中,学生已经熟悉了计算方式,可以说是得心应手,但是提到计算原理,学生的理解还是不够透彻,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分梯度地设计由简到难的两位数乘法计算训练,帮助学生巩固本章节的学习内容。例如:简单题型:“8×10 =?”,中度难度:“4×12 =?”,难度较高:“9×87 =?”。

三、生活中的数学实际案例有助于深层次教学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主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应用和对问题的真实思考,这就要求教师用开阔的视角来展现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实践、数学与人文历史等[5]。首先,正确引导学生如何将日常生活与数学相关内容相联系,使小学数学教学向更深层次发展。例如,在开展《分数大小进行对比》教学时,教师可以列举这样的案例:“根据数据统计,人在处于安静状态下,从足底散发的热量更多。如鞋子比较单薄,上衣较厚,正常温度下,从足底流失的热量占人体总流失热量的40%,十摄氏度以下时,流失热量占比为60%,而零下十摄氏度左右时,流失的热量就达到了占比的70%多,因此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降低,虽然衣服较厚,但是鞋子比较单薄,直接影响了身体热量的流失。”根据以上列举出的数据,教师可以提出以下思考性问题:

思考性问题一:从哪个温度开始,足部流失热量导致全身热量散失最多?

思考性问题二:如何根据温度的变化对比流失热量情况?

思考性问题三:如何快速进行数据之间的对比?

通过这样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对章节内容有更加深刻的记忆及理解,便于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把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灵活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数学有更清晰的理解及深度认知。例如,在开展《加减法》这一章节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加减运算作业,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相关的加与减的数学事物或趣味游戏等形式,来完成相关加减运算的作业。此外教师还要多关注学生的喜好,结合其兴趣爱好与父母进行亲子游戏,通过这些方式布置如下趣味运算作业:1.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开展“孔融让梨”趣味游戏来完成加与减的运算作业,如把家里的六个大梨进行分配,已知现在有六个大梨,给爸爸两个,给妈妈三个,自己手里还剩一个;又或者把大梨给爸爸一个,给妈妈一个,那么自己手里还剩四个大梨。2.在“数说中国”这一案例中以建党一百周年的光辉历史为时代背景,将数学理论知识与学术研究及数学历史结合起来,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相关知识,同时提升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加强师生沟通交流

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及阶段性水平测试,对学生单元章节性内容学习情况及掌握程度进行合理准确评价,以章节性学习情况及大纲要求作为订立标准。教师还可以根据章节内容设定评价标准,即根据教育部的大纲要求及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立以下三个评价标准:1.“超高学习水准”;2.“达标学习水准”;3.“有待提升水准”。例如,以“矩形中角与边的关系”一节教学内容为例,研究矩形中角与边之间相互关系,学习矩形面积计算、角和边等相互间的关系。那么,评价结果可以通过学生对矩形面积计算情况及角与边关系的掌握情况设立评价标准,评价形式可以是本章节内容测试习题或者是课堂提问,提问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同学能够思维敏捷、逻辑清晰地回答教师的提问,那么对学生的评价就是“超高学习水准”;如学生只能够清晰回答教师的提问,整个思维逻辑还不够清晰,语句内容也不是很通顺,对学生的评价就是“达标学习水准”;如同学在测试题中出现大量错题,且不能完整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为“有待提升水准”。教师在开展评价工作时,不仅可以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情况及学习成绩进行评价,还要对开展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综合情况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价,例如,上课过程中学生的课堂专注力、学生和教师课堂互动情况及学生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等,丰富多样的评价内容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6]。这种教学评价形式的开展,不仅能体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大单元教学方式的应用,同时也展示出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真正做到科学的评价,更是促进了教学的进步。良好的评价体系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综上所述,在“双减”新课改教学大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想要在大单元系统教学方式上有显著成效,就要求我们的教育部门在设置教材大纲时,继续秉承“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开展教材创新;作为教师日常备课时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合理制定相关评价,提升大单元学习的教育理念,针对现阶段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养,在不断提升过程中使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发挥出更大能量。

猜你喜欢
平均分章节深度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这样做合理吗
教你学会平均分
高中数学章节易错点提前干预的策略研究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素养之下,美在引言——《“推理与证明”章节引言》一节比赛课的实录
平均分一半
黄廖本《现代汉语》词汇章节中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