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教学新模式研究

2023-12-11 08:44车志平田月娥黄晓博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2期
关键词:面授本科生化学

车志平,田月娥,黄晓博

(河南科技大学 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植物化学保护学”作为高等农林院校植物保护学科的专业核心课程,无论大类培养或分方向培养,该课程都是本专业学位必修课程,也是该学科最重要的课程之一[1]。1983年,植物化学保护教材出版(第一版),标志着该课程进入全新的系统学习阶段。历经7年,由于该课程涉及学科领域更新极快,第一版已无法满足现下学科发展需求。1990年,植物化学保护教材第二版出版,其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框架更加合理。时过10载,该课程涉及领域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飞跃发展,社会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0年,植物化学保护教材第三版出版,有机融入了IPM、SPM和SCP内容,符合社会当前需求。2005年年底,植物化学保护更名为植物化学保护学,这标志着本学科新纪元的开始。2007年,植物化学保护学教材第四版出版,有机融入近年来学科研究成果的同时,根据学科发展需求,修订和新增了部分内容。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执行;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执行;2017年,修订后的《农药管理条例》执行。这些法律法规的执行均与植物化学保护学学科发展密切相关,学科需要与时俱进,对应教材也需要及时更新。鉴于此,2018年,植物化学保护学教材第五版出版,融入国家政策元素的同时又加入了学科前沿知识[2]。

在新农科背景下,时代对“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该课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结合团队多年讲授“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的经验和体会以及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的精神,就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本团队提出以“面授、互联网与Seminar”相结合的“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教学新模式(见图1)。

图1 “面授、互联网与Seminar”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

一、“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本科教育迅速发展,地方高校承担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任务持续加大,对地方高校本科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因受本科招生政策、教师队伍素质、学校硬件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地方高校本科生培养水平参差不齐。前期调研表明,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对基础知识和现代技术的应用能力与培养目标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其原因主要是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以下弊端:(1)教学内容陈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技成果日新月异。然而,教科书从编写到出版,最终再到学生手中,须历经多年,致使教科书的内容落后于现实知识。(2)教学形式单一。目前,传统教学方式仍在大部分高校本科生课程教学中使用,本科生课程教学方式依然采取“填鸭式”和“满堂灌”方式。(3)考核形式不足。本科生课程考试方式单一,考试内容多为基本概念、原理与特征等,这些知识点仅靠机械式记忆,不用做深入理解和分析。(4)创新能力不强。本科生培养存在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结合程度不高等问题。

期望以“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教学创新模式改革为切入点,全面提升植物保护教学效果,解决如下关键问题:(1)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全面提高教学效果;(2)突出互动性,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需要哪方面知识,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3)营造并激发学生自我创造潜能的教学氛围,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新模式;(4)构建“面授、互联网与Seminar协作”教学新模式,提高本科生独立自主创新能力;(5)通过“面授、互联网与Seminar协作”,全面提高本科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为了进一步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形势,积极大胆探索高等院校农学类教育教学新模式,始终坚持面向农学行业,持续推进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形成“面授、互联网与Seminar协作”教学新模式的本科生教学体系,塑造专业特色突出、体系独立完善、管理科学有效、师资雄厚、学生主体地位突出的科学教学体系。基于以上改革目标,本研究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一)面授与互联网相结合

“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不仅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3]。“植物化学保护”课程对初学者而言面授是极其重要的,教师和学生通过面对面交流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专业功底和知识欠缺之处,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互联网授课可以弥补面授的一些不足,如互联网授课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学生学习的灵活度更高等。两种授课方式各有优势,面授与互联网授课有机结合,利用二者的优势,实现“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为新农科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植物保护专业人才提供思路和借鉴。

(二)面授与Seminar相结合

针对“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讲授内容,课程主要分为两部分:概要式讲述和专题讨论。第一部分以传统面授教学为主,教师系统、全面地介绍课程历史发展脉络,展示前沿发展背景,让学生了解该领域主要观点和命题,为第二部分提供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以Seminar为主,让学生课前阅读指定资料,形成自己的见解,进行PPT汇报交流讨论,最后进行总结和点评式互动[4]。

(三)互联网与Seminar相结合

目前,针对年轻任课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量大、任务繁重的问题,为了提高教学效率,采取互联网与Seminar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授课方式教师和学生均可以突破时空限制,灵活、合理地利用个人时间。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与科研,防止出现“重科研轻教学”或“重教学轻科研”两种极端现象;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合理安排学习进度和时间,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此外,互联网与Seminar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允许让学生利用灵活时间把报告内容上传至指定网络平台,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时间查阅交流和点评;或利用移动终端App以在线视频的方式开展Seminar讨论[5]。

(四)“面授、互联网与Seminar协作教学新模式”的实施

依据“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特点,本团队提出了以“面授、互联网与Seminar”相结合的“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教学新模式。此外,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1.合理设计教学目标与任务。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职业发展需求,合理设置与课程知识体系相吻合的、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学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理论知识,更要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制定更加完善的符合专业实际的教学目标。

2.创建网络平台与开发多媒体课件。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正悄然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现代教学方式更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顺应时代呼唤,迎合发展需求,2019年10月22日,“植物化学保护学”MOOC正式开课,优质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此外,各大高校借助“SPOC”“MOOC”“雨/云课堂”等互联网教学平台,使植物化学保护学多媒体与网络授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该课程网络信息化。

3.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与互联网授课能快速普及相辅相成,协同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世界全球化、信息化,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十分迅速。网络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诸如国内外推出的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ewant等。对现代教育、教学、教师而言,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理性地、合理地、有针对性地利用现有的网络教学资源,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是关键。

目前,校园无线互联网全面普及,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通过超链接、移动手机终端App等,精选网络上的优质资源,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将教学内容与科技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改变枯燥的单一理论传授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构建互动与交流机制。面授最大的弊端是教师和学生无互动或互动较少,学生参与感不强,缺乏针对问题的思考,不利于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基于“面授、互联网与Seminar”相结合的“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教学新模式能很好地扬其长、用其利,避其短、防其弊。当今社会,培养学生有效互动、高效沟通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等重要。

面授过程中教师掌控性强,而网络具有不可控性。因此,需要教师对学生参与网络互动情况做出具体规定,如互动的时间、提问和回答问题次数与质量水平。此外,教师要对Seminar报告内容讲解、解释与讨论及点评。

5.改革考核形式。根据“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教学特点,调整课程评分比例,采取考试与平时表现相结合的考核形式。期末笔试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情况,占比为50%(名词解释10分:植物化学保护学涉及关键概念;判断对错5分:农药生产、加工与使用中易混淆的知识点;单项选择5分:农药防治与害物作用机理;问答20分:各类农药的特点、田间试验、农药加工;讨论10分:实际生产中发生病虫草害时科学使用农药指导建议);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5%(随机抽查,持续滚动,课前办理)、课堂讨论15%(生产实际问题引导,课前安排,课中记录,课后跟踪)、网络互动10%(互联网平台自学情况,群里提问、讨论、发言、回答情况)、小组汇报15%(每组8~12人,提出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查阅文献,小组讨论,形成观点,组长汇报,相互点评,教师解答)、组长打分5%(组长根据组员参与小组活动情况)5个方面。

(五)“面授、互联网与Seminar协作”教学新模式的评价

基于“面授、互联网与Seminar”相结合的“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教学新模式,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教师两种形式评价教学效果。其一,利用团队教师自编问卷,对实施该教学模式的学生进行调研,调查学生对该模式的接受程度、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其二,结合问卷调查,选择本专业其他任课教师进行访谈,询问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以期得到最全面和最真实的一手资料,多角度地对该教学模式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2018—2022年本教学团队分别基于面授+互联网、面授+Seminar、互联网+Seminar、面授+互联网+Seminar和面授+互联网+Seminar教学模式讲授“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5年的探索与实践,发现基于“面授、互联网与Seminar”相结合的“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教学新模式效果最好,师生满意度最高。

结语

“植物化学保护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近年来,随着植物化学保护学科研究内容、技术与方法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高校教师持续更新植物化学保护学讲授内容,并改革授课方式,以满足新农科背景下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基于“面授、互联网与Seminar”相结合的“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教学新模式,符合当前国家对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拟在培养能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处理好农药、有害物和环境之间关系的专业人才;培养具备扎实植物化学保护学专业素养的植物医生;培养符合新农科要求的创新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以“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为模板,复制推广,共同促进植物保护学科的健康、科学发展。

(课题组成员:刘圣明、陈根强)

猜你喜欢
面授本科生化学
自学
广西天等县“混合式工作坊”支撑乡村学校项目集中面授、送教下乡暨项目调研会
论慕课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面授”教学模式的主体地位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