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效应原理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2023-12-11 12:06赵鹏
林业科技 2023年6期
关键词:水资源保护生态修复

赵鹏

摘要:  针对生态修复领域中的河长效应原理进行了应用研究,本研究介绍了河长制度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分析其在生态修复中的优势和作用。通过调查和实地考察,选取了某河流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基于河长效应原理的生态修复方法。该方法包括河道水质监测与评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以及社会参与和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工作。旨在探索河长效应原理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以提供有效的生态修复策略和管理模式。

关键词:  河长制度;  生态修复;  河长效应原理;  流域管理;  水资源保护

中图分类号:   S 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 - 9499(2023)06 - 0054 - 03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推进,我国许多河流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破坏和水环境污染问题。为了保护和修复河流生态系统,加强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已成为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河长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的河流管理模式引起了广泛关注。河长制度强调了流域管理的重要性,通过明确河道管理责任、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监管,以及推动社会参与和信息公开,旨在实现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充分发挥河长制度的作用,实现生态修复的目标,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和问题。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河长效应原理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以提供有效的生态修复策略和管理模式。通过深入研究河长制度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旨在寻找一种可行的方法和策略,促进生态修复工作的有效进行,提高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

1 研究目标和意义

本研究的目标是探索河长效应原理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并提供有效的生态修复策略和管理模式。具体包括:(1)深入研究河长制度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理解河长效应的实质和作用机理;(2)通过实证研究,探索河长效应原理在生态修复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和措施;(3)评估和分析河长效应原理在生態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建议。理论意义:通过研究河长效应原理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丰富了河长制度的理论体系,为流域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实践意义:探索有效的生态修复策略和管理模式,推动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提高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效率和成效。政策意义: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指导河长制度的实施和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促进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2 河长效应原理概述

2. 1 河长制度的定义和原理

河长制度是一种基于流域管理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法,旨在通过明确河流管理责任、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监管,推动社会参与和信息公开,实现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河长制度强调明确河道管理的责任主体,通常由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任命专职或兼职的河长负责管理和保护河流。河长负责协调各方合作,推动河流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河长制度倡导以流域为管理单位,综合考虑河流的上下游关系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通过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管理和资源整合。河长制度注重保护水资源,通过加强水源保护、水质监测和水资源管理,维护河流水环境的健康和稳定。这有助于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和生物多样性。河长制度强调加强对河流生态环境的监管和保护。通过建立河道水质监测系统、开展环境评估和巡查等手段,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减少生态破坏和污染。

2. 2 河长制度在生态修复中的作用

统筹规划流域修复,应用河长思想,根据流域整体条件制定修复总体规划和部门配套计划,协同推进上中下游工作。开展流域整体修复,成立统一河长机构,将全流域作为单位进行聚焦开展,上下联动共同修复。保护和修复水生态走廊,恢复和保护走廊内连通性,促进物质和物种在流域内的流动积累。优化功能区配置,按河长原理划分功能区,精准规划修复布局提升流域整体功能。强化监测与评价,建立监测网络对流域内修复效果进行定量评价,为深化施策提供依据。重视公众参与,充分发挥公众监督推动作用,共同参与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宣传教育。加强上下游合作,利用河长关系协同推进污染整治相关生态工程建设。正确使用河长制度有利于修复整个流域生态环境质量。

2. 3 相关研究综述和现有应用案例

河长制度在流域管理中的应用:一些研究关注河长制度在流域管理中的实践应用,探讨了河长制度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和政策措施,并评估了其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效果。河长制度在水资源保护中的应用:研究者关注河长制度在水资源保护方面的应用,包括水源地保护、水质监测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探索了河长制度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水生态系统方面的作用。

河长制度与社会参与的关系研究:研究者研究了河长制度与社会参与的关系,探讨了公众参与河长制度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如何加强社会监督和信息公开,促进公众对生态修复的参与和支持。

3 生态修复与河长效应原理的关系分析

3. 1 生态修复的概念和目标

生态修复是指通过人为干预和管理手段,恢复、重建或改善受损或退化的生态系统,以达到恢复生态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恢复生态功能:通过修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其自然的生态服务能力,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水质净化、气候调节等,以实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通过创造或恢复适宜的生境条件,提供适宜的栖息地和食物资源,维护和增加物种的种群数量和多样性,保护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改善环境质量:通过修复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环境,改善土壤、水体和大气的质量,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影响,提升人类和生态系统的生活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修复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合理的资源利用和环境管理,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3. 2 河长效应原理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场景

水源地保护与修复:河长制度可应用于水源地的保护与修复。通过设立水源地河长,加强对水源地的管理和监督,推动水源地的生态修复工作,维护水质稳定,确保供水安全。湿地保护与恢复:河长制度可在湿地保护与恢复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设立湿地河长,加强湿地的保护与管理,推动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提供重要的生物栖息地和生态服务功能。河流生态修复:河长制度可应用于河流生态修复。通过设立河流河长,加强河道的管理和保护,推动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水生生物的恢复,改善河流水质、水生态环境和沿岸景观。

3. 3 生态修复与河长制度的协同作用

生态修复与河长制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协同作用,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共同目标是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通过河长制度的运行,可以明确生态修复的优先方向和目标,为生态修复提供政策和法律的支持,确保生态修复工作与河流管理的一致性。资源整合:河长制度能够整合各方资源,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等,提供资金、技术和人力支持,为生态修复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生态修复则通过科学规划和实施,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改善。增强管理效能:河长制度通过设立河长和相关管理机构,加强对河流和生态系统的监督和管理,推动生态修复工作的有序进行。

4 河长效应原理在生态修复中的关键要素

4. 1 河长责任与权力分析

河长制度落实需要明确河长的责任和相应权力,才能更好推动流域生态修复工作,制定流域生态环境整体修复规划和年度目标任务;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联合设计、施工监督等工作,协调推进修复;监测评估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及时修正对策;向社会公布监测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召集相关部门会议,指导协调各部门工作;检查督促部门落实修复任务,对不力部门予以纠正;  在编制修复方案和评价标准上拥有最后决定权;加强与社会公众沟通,汇集公众意见。但河长不应干涉部门自身管理方式,合理划分权责对成功实施河长制度很重要。

4. 2 参与主体合作与协调机制

生态修复涉及多个部门,需要树立合作机制。环境保护、水利、发展改革等部门;相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相关企业和社会组织。河长召集常态会议,部门报告工作;以河为纽带开展跨部门联合行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协同制定工作方案;鼓励科研单位提供技术咨询和第三方监测;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广泛征求社会意见;依法约束重点园林在修复中的法律责任;重视社会监督不断改进协作机制。

4. 3 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

正确建立监测评估机制对修复工作质量控制很重要。选择代表性监测指标,建立长期监测站网络;定期采集监测数据,利用专家评价体系进行处理分析;每个季度发布修复效果快报,年度出具监测报告;报告结果及时反馈相关部门和社会,及时修正工作;长期动态监测修复带来的生态环境变化趋势;每5年组织第三方专家进行效果评估,检查问题;广泛征求参与各方意见,不断完善监测指标体系;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处理监测监察工作失职情形。

5 河长效应原理在生态修复中的优化与创新

5. 1 河长制度的改进与创新思路

推进区域河长联合会机制建设,形成联合河长工作体系;建立跨地区联合监测网络,覆盖整个流域生态环境状况;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修复,多级保护机制下开展生态产业;制定河长目标任务卡式管理,约束责任清单明确不表演;改革评价机制,强化社会参与程度和第三方评价力度;  开展流域生态教育,增强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热情;建立长效修复基金,确保工程后續生态维护有着脚。

5. 2 生态修复技术和方法的创新应用

改善水质;结合滩涂布局优化设计,发挥其净化作用;引导河流形态调整,恢复其蜿蜒程度增强净化能力;打造生态走廊,恢复过程中保护和重建生境;借鉴海外经验,积极探讨支流治理与生态农法等应用;运用遥感和无人机等新技术开展监测,提高效率;研发综合复合技术方案,并进行工程试点推广。

5. 3 河长效应原理与其他管理模式的融合

从源头治理着手,倡导源头保护与绿色发展结合;借鉴生态补偿理念,重视保护与利用之间关系;利用生态产业的顶层设计思想加强产业支撑;引入自然补偿协同治理模式进行污染共识与共修;从流域治理与城市化融合思考人与自然统一;参考生物多样性理念促进水陆联合体系修复;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与水质;吸收湿地账户理念进行贡献价值量化评估;借鉴文化生态等系统思维弘扬源远流长理念。

6 系统总结与展望

6. 1 对研究目标的达成和主要贡献

分析界定了河长制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机制;总结别优秀案例并归纳产出可转化成本的经验教训;建立了完整的工程实施体系框架,包括各环节的工作机理;提出改进与创新河长制度与工作模式的切实可行思路;  研究成果对推进我国生态修复工作将产生积极影响。弘扬河长理念贯穿流域修复全过程;拓展河长监测与社会参与新路径;提升修复效率与水质治理自立自强能力;培育生态文明理念与行动。

6. 2 研究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

案例分析主要来源于理论与实践经验,缺乏大样本实地考察;监测评价体系框架阐述不够完整实,难展现长期价值;部分创新思路缺乏详细可行性论证支撑;未对河长责任与成效进行分析量化;不同流域条件下的差异化应用研究不够。选择典型流域开展实例研究,提升实证性;建立科学监测指标与长效评价机制;深入论证关键技术路线和模式;开展流域分类指导工作;探索形成河长成效标准与激励机制;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提升理论水平。

参考文献

[1] 金荣.  河长制度体系建设与实施[J].  环境保护舆论导刊, 2011(3): 37 - 41.

[2] 唐嵩.  流域生态恢复工程中的河长职能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13, 33(Z1): 25 - 29.

[3] 黄凤翔.  河长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 生态环境通报, 2014(12): 15 - 20.

[4] 王小飞.  论我国流域综合治理支持“河长负责制”[J]. 环境保护通报, 2015(1): 65 - 68.

[5] 高英鹏.  河长制度与流域综合治理体系[J]. 水资源水电学报, 2015, 25(10): 72 - 75.

[6] 陈艳丽.  流域生态修复中“河长”职能评价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16, 36(6): 39 - 42.

猜你喜欢
水资源保护生态修复
水库施工及运行期间水资源保护措施研究
辽河生态廊道景观恢复之路
景观都市主义思想下的“废弃景观”修复研究
滨水驳岸景观生态修复及空间艺术设计策略
天津市地表水资源保护保障措施思考
浅谈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的一体化
对于水资源保护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