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个性化教育难在哪里?

2023-12-12 16:27李鑫北京工商大学科学研究院
教育家 2023年40期
关键词:导师制个性化学校

李鑫 |北京工商大学科学研究院

师嘉欣 李孔珍|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加快建成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加快建成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加快建成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加快建成更加灵活开放的教育。这标志着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已经由重视教育普及向重视教育个性化转变。个性化教育主张教育要承认个性,将学生的个性看作一种资源和财富,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价值和主体性,重视发掘学生个体的潜能,注重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因此,个性化教育是一种多样化教育、全纳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重要路径。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中小学实现个性化教育依然面临着观念和制度的双重制约。

实现个性化教育的观念阻碍

在教育普及阶段,以教师为中心、以升学为目的和以标准化为手段的教育观念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用最少的资源、最高的效率提高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但在个性化教育阶段,由于这些观念将学生视作一个个“产品”,教师则是标准化生产的“工人”,忽视了学生差异化的学习意愿和志趣,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难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知识应用能力、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以教师为中心表现为教育教学建立在教师“给予”的基础上,而不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主动求知为基础。学生在不同成长时期、不同环境下的兴趣、特长都有很大不同,学生之间的素质和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例如,有的学生在上小学前已经能够阅读外文书籍,有的还不认识汉字;有的学生身体素质强,有的学生却发育不良;有的学生开朗好动,有的学生腼腆喜静。在这种情况下,仅由一名教师去应对数十名学习需求各不相同的学生,难免会忽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造成“能力高的学生没得学,基础差的学生学不懂”的情况发生。

以升学为目的表现为教育评价的手段单一,即以分数高低为唯一标准去评价学生的发展水平,并作为升学的主要依据。唯分数论是一种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念,按照“能否提高分数、是否在考试范围内”对知识进行分类,认为凡是容易提分、在考试范围内的知识才是有用的,需要通过反复做题、训练去巩固;与考试无关的知识则一带而过甚至直接忽略。这样的思想导致的结果是所有学生不得不集中到同一条赛道上,在同一个评价标准中竞争、内卷,不仅消耗学生的体力和活力,增加身心负担,还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甚至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事实上,中小学生的肥胖问题、近视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容小觑,如果继续采用筛选式、等级化的传统评价方式,只重视学生对考试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忽视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那么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个人潜能的发挥都将受到影响。

以标准化为手段表现为用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通过简单的“量”的投入来达到教育目的,忽略了学生个体学习效率的差别。在教育资源匮乏的时代,教育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对国家教育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信息资源极为丰富的数字智能时代,将学生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规模化“量产”,会导致每名学生都具备相近的能力范围和相似的认知倾向,这是对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数字智能时代对人才个性化、协作化、自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准化、规模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强调短期教育成效,忽视育人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在规定好的时空范围内运作,缺乏自由度,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往往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难以适应数字智能时代的需求。

实现个性化教育的制度制约

除了观念上的阻碍,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类型设置、教师分工、课程教学方式、信息支持系统等制度层面的因素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个性化教育的发展。

首先,我国公办中小学学校类型较为单一,不利于大规模地实施个性化教育。尽管我国一直提倡学校要有办学特色,但是在实践中,这种特色是建立在整齐划一的基础上的——多数学校是在统一课程、教材的基础上,在学生的课外时间有意识地重点发展某个领域,比如创办社团或者兴趣班,而不是在创办“特色学校”。“特色学校”应该以培养学生在某一个或几个领域具有特长为目标、以学生毕业之后在该领域有所建树为追求,在上足国家规定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将较多时间用于特色领域的发展。适当地创办一些“特色学校”,有利于从国家制度层面为有特长发展需求的学生提供正规渠道,促进各领域教育的发展。

其次,以学校教师承担不同学科教学任务为组织分工方式不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现阶段的学校教育中,教师分工主要是依据学科教学划分的,每位教师教授一门或多门课程,这就意味着教师的工作重点是“学科教育”而不是“学生教育”。一名班主任需要负责班级中数十名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各方面的事务,压力巨大,常常力不从心。因此,中小学教育教学亟需导师制的介入。不同于大学的导师制,中小学导师制以更好地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目的,可以是团队下的导师制,也可以是关注特长下的导师制,还可以是关注短板下的导师制。此外,一些走在改革前沿的学校在某些学科试行了走班制和分层教学,这在知识的个性化获取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学生的发展不仅是增长知识,还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发展,因此还需要通过教师分工方面的制度创新来保障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次,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尚未纳入制度规范。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可以体现在课堂讲授、课堂问答、课堂互动、作业布置和批改等环节。我国教育政策向来要求教师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教育公平,但是如何在有教无类的基础上照顾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相关的规定或者研究还比较少见。例如,教师授课时,如何调动那些总是坐在座位上默不作声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同一节课上都有所收获?如何设定课堂提问的广度、深度和难度,才能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增加自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如何展开课堂互动,才有利于每个学生发挥特长、取得进步?如何设计和批改学生作业,才能兼顾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程度和水平?这些都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和标准,以便为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

最后,鼓励个性化教育的信息支持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把大数据等尖端科技渗透进教育的核心环节,可以重新构建学校的教学和评价模式。但对于很多学校而言,由于重视程度不够、专业技能和资源有限,信息技术只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协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并没有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得到广泛的接受和使用。因此,从制度层面就要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支持。比如,开发可大范围使用的信息技术平台、教学管理软件和网络学习工具,学生可以随时查看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表现和学习评价;教师可以回看课堂教学情况,反思课堂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技巧;让家长可以直接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随时随地查看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活动、学习进度,也可以及时与教师沟通;等等。通过制度来保障信息技术的引入,才能不断推动个性化教育向纵深发展。

总之,实现个性化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摒弃落后于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还需要完善相关制度为其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导师制个性化学校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学校推介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