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走向个性化的区本教育实践

2023-12-12 16:27曹霁
教育家 2023年40期
关键词:静安区个性化评价

文 | 曹霁

个性化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时代呼唤,是让学习回归本原并走向现代化教育的内在要求。要培养有文化基础、能自主发展、重社会参与的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关注学生不同发展需求。2012年至今,上海市静安区持续探索个性化教育的时代内涵,秉持“让教育激发每一位学生生命活力”的理念,形成以教育个性化为追求、以重大项目驱动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区域教育发展路径,尝试以个性化教育为突破口,解决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负担重、成长空间小、学习兴趣低、创新能力弱等现实问题。

优化资源配置,提供有力支持

个性化教育强调的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聚焦个性与共性的融合、国家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人发展目标的和谐统一。因此,静安区兼顾教师、学校和区域三个维度,围绕增强学生的愉悦体验、提高教育针对性、拓展学生成长空间三个关键要素,积极探索班级授课制下的精准教学、个性化学校的创建、保障个性化教育实施的长效机制等,不断深化个性化教育。

教师层面,静安区提出教师个性化教育素质应包括“精准具体的学生个别分析”“积极主动的课堂氛围创设”“丰富适切的学习资源提供”“关注差异的学习过程评价”四个方面,并积极开展教师个性化教育素质提升行动,包括开展区域性的个性化教育专题行动、推进观照教师个性化需求的区校联动研修、加强信息技术与个性化教育的融合等。

学校层面,静安区不断为学校赋权增能,支持学校自主发展,开展丰富的个性化教育探索。例如,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基于“愉快教育观”进行学习设计,注重个体学习的基础、需要与可能,凸显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同时以自选课程、走班学习、混龄合作为特色,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个性。再如,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以“后茶馆”式教学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上课不讲,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为线索的课堂教学逻辑结构,同时开展深度整合的主题式课堂,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轻负高质”的办学样本。

区域层面,静安区的公共教育资源直接面向个体,个体有需要可以直接与教育公共资源联系,使传统的垂直型分配变为扁平化分配;同时,专门成立个性化教育指导中心,形成了一整套推荐、评估、分析、指导、跟踪的工作流程,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深入的解读分析,并以学校、区校联动的工作形式开展个性化教育的督导工作,不断提升个性化教育的效能。此外,静安区还打造了学生创意梦工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英语实训中心等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多种特色资源,通过与地方机构、社会团体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建设公共教育资源载体,支持学生课外和校外学习,并通过扁平化运作机制,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最大化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推进数字化转型,赋能个性化发展

在探索区域个性化教育的路上,教育的数字化转型能带来哪些新可能?近年来,静安区将“互联网+”“智能+”等新形态、新技术全面覆盖各项教育工作,形成了“平台网络化、资源多元化、教育个性化、治理精准化”范式,并基于“区校联动、迭代发展”的思路,形成了“N+X”的个性化学习平台架构,做好常量(N)帮助学生多蓄能,创新做优变量(X)为学生高赋能。依托智慧教育平台,基于对学生学习分析的动态采集、精确分析和可视化反馈,由专家、教师提供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实现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大规模“因材施教”。例如:在区域内实施关注学生不同学习风格、学习基础的“学程”项目,依据课时目标设定不同“学程包”,以“小工具”应用支持学生随时随地自主交互学习或师生互动教学,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进阶路径;引进数字化实验系统(DIS),将学生项目研究、社会实践活动、社团建设与研究型课程开发充分融合,鼓励学生以小课题为抓手,不断在探索实践中发展特长与兴趣。

静安区鼓励学校自主探索数字赋能教育实践创新的校本化路径,重点关注新型学习空间建设、智慧教育典型应用场景和学校组织方式变革。在上海市育才初级中学,学生们每日的活动都与“脑科学”息息相关:课堂间隙,教师组织“健脑操”,让学生注意力曲线得以恢复;午休时,学生听着阿尔法脑波音乐入睡……根据学生大脑的学习活动规律与减负增效的时代要求,学校把“自治自理、自学自创、自觉体锻”的实施目标聚焦在进一步突出学生成长的主体性与主动性上,以“基于脑、适于脑、发展脑”为原则,深入探索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教育之路。在静安区个性化教育指导中心的支持下,学校利用“儿童青少年脑智发展评估”“神经信息反馈”等一系列评测系统,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执行功能评估”,并结合学生的学业和情绪行为表现,形成基于大数据的详细学业诊断报告,学校根据测评结果调整课程与教学,进行个性化指导,促进学生适性发展。

改进教育评价,实施分类指导

从“十二五”课题研究《走向个性化:发达城区教育内涵提升的实证研究》,到“十三五”课题研究《深化教育个性化:发达城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性循证研究》,再到如今区域对“个性化教育”的深化探索、系统施策,十余年来,静安区以“个性化”撬动教育教学变革,其中,评价改革是重点任务。静安区立足“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目标,基于区情和发展要求,以正确的质量观、评价观为指导,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一是建设学生成长数据库,静安区建立了基于个体成长连续数据的评价数据库,通过记录学生3—15岁12年间的成长连续数据,观测学生在哪个阶段的教育资源集中供给是不充分的,再由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干预,比如数据汇总当中很多学生表达出趋于一致的个人发展倾向、特征、爱好等,通过数据库反馈给学校,学校就提供这方面的支持,让学生充分发展个性,同时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政策机制保障学校教育个性化的实施。依托成长数据库,各校可开展多元智能测评,形成专题报告和测试平台。

二是开展个性化教育评价的探索。静安区第二中心小学是实施个性化分类评价的试点校,在静安区个性化教育指导中心的帮助下,学校创建了全学科“会诊制”评价方案——所有学科教师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发展、能力倾向、课堂表现等进行深入解读、精准分析,并通过“个性化教学评语”帮助学生找到个性的发展点;同时,把一些有潜在能力、学有偏科、行为习惯存在问题的学生作为样本,根据“脑科学”测评数据、专家访谈证据,以及学科教师的经验判断,找出学生近期可能的发展方向,为学生开出“个性化处方”。例如:针对逻辑思维发展欠缺的学生,设计“数独活动”“用思维导图设计一道菜”等方案;针对缺乏自信心、组织协作能力弱的学生,设计“假期活动小领袖”“配音小导演”等提升方案。

三是完善督导评估。静安区成立了由教育学院科研室、教研室、德研室等部门人员组成的个性化教育评价专题项目组和课题组,研究形成个性化教育评价的基本框架,编制面向教师的个性化教育调查问卷,同时开展区校、校际的相互督导,形成综合性调查报告。按照调研结果,从课堂教学、课程建设、教师素养、评价模式等不同方面进行分类指导,促进学校内部运行机制的改进和完善,提高办学效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猜你喜欢
静安区个性化评价
上海市静安区启慧学校:少先队教研常态化
上海市节能协会与静安区发改委联合举办节能宣讲进社区活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electroacupuncture at four sacral points for overactive bladder syndrome
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列静安区2016年度经济贡献二百强企业第57名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