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创造教育的有效路径

2023-12-13 06:41马泽盟
小学科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创造教育科教兴国小学科学

马泽盟

〔摘    要〕  本文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为导向,探讨了在小学科学学科中有效实施创造教育的路径。介绍了实施服务国家战略的创造教育的必要性,并探究了通过注重受教育者的创造性自觉和关注创造性结果两方面的具体做法,以期克服实践取向偏颇的问题,推动创造教育的良性化落实。

〔关键词〕  小学科学;科教兴国;创造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01    082-084

一、“科教兴国的使命担当”与创造教育探索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原则,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基础教育要不负神圣使命,服务国家战略,为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厚植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小学科学一线教师,更要牢记“科教兴国”的使命担当,不断探索服务宏观战略的新型创造教育实施路径。

因此,为了培养国家创造型人才,在基础教育中实施创造教育势在必行。创造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培养出合格人才的基础上,促使他们进一步成长为创造型人才。因此,创造教育不是孤立于其他教育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而是应该融会贯通于各学科教学活动及素质教育中的一种教育进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采用创造性教学方法、实施创造性实践活动,驱动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产生。要想行之有效地在科学学科教学中开展创造教育,需要找到现行创造教育的问题进行切入,在不违背创造教育的育人宗旨上,尽可能地探索与国家战略匹配的实施路径。下文将从如何激发创造者的创造性自觉以及关注创造性成果的创制两方面探索创造教育的新型实施路径,以期能够克服受教育者创新驱动力不足以及创造教育形式化、片面化的问题,在实践中注意“成己”和“成物”的平衡。

二、关注学生创造性学习内生力

在创造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使学生经历创造性学习,意味着严谨求实、不迷信、不拘泥,敢于大胆质疑,追求创新。详细说来,创造性学习是生成性实践过程,对学生的质性思维有更高的要求,让学生能够对现实材料进行抽象的概括,从理论的高度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想象加工构思,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从问题的发现者、知识的消费者转化为问题的解决者、知识的开拓者。在创造性学习中教师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教育者只把教育核心放在教知识与怎样教,而忽略了学生学什么与怎么学,学生的创新原动力就得不到激发,创造教育也得不到真正的实施推进。因此,创造教育需以“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为逻辑起点,关注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动机,注重“成己”。

(一)创造性意识的唤醒

要了解学生对创造性学习的主动意识。学生正确的创造意识和价值观取向决定着其创造性学习行径的走向。生活中循规蹈矩的学习活动和功利性学习指向,导致学生存在着“创造属于天才特权”的想法和对创新的神秘感与无力感,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创造信心和思维的死板僵化,最终陷入非自发性创造的泥淖。由此可见,教育者需引导学生端正创造价值观,普及创造学习的意义,帮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超功利价值,善于捕捉并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行为,最大程度地唤醒学习者的创造性自觉。

(二)创造性兴趣的激发

要激发学生对创造性学习的兴趣。杜威曾说过:“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在学生有了对创造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后,使其主动行动起来的必要条件是让学生对创造充满好奇心和行动欲。创造行为本身的属性是正向积极的活动方式,如若学生内心没有主动参与创造的愿望,这种学习方式便无法发挥积极作用。“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学记》中也阐明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育者在进行创造教育时,要设法唤起学生对创造的兴趣和好奇。比如教师可以在平时多关注学生的日常创造性行为,整理激起创造欲的学习资源、创设创造性学习的良好环境等以强化学生的创造动机。例如在执教《制作“过山车”》一课时,教师特别关注了学生日常的创造行为“搭建乐高”并以此导入课堂,设计了以项目式动态学习为依托的制作“乐高过山车”的工程项目研究课程,建立创造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使课堂内外的创造行为相互融通。在课前,为了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教师录制了翻转课堂的学习视频资源作为支撑。因在了解学情时发现部分学生创造思维受限、制作方法匮乏,因此在视频辅助资源中还通过回忆旧知、原型启发、情境再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思维支架,让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创意方案、实施制作、展示成果、反思评价”的创造性探究步骤。在课上为了营造创造性学习环境,教师采取了将项目式学习模型融入课堂的方式,比如引导学生对班级制作的“过山车”进行展示与评价、批评与修正。项目式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保护了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外在环境,使学生经历了更深入的内在创新思考。所以,注重学生的创新行为、引用吸引学生眼球的教育资源、营造创造性学习兴趣的环境,是激发学生创造兴趣的有效途径。这需要教育者对学生行为的处处留心与耐心,并具备在科学教学中将教育模型融入创造教育的意识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三、实施创造性作业分层评价

现行创造教育的问题一方面也在于实践取向的偏颇,具体来说就是存在盲目追求可视性成果的教育现象,导致创造教育的浅表化。重视创造性成果的创制固然重要——它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终结性评价依据,也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动力目标,但使成果的创制不流于形式和片面,也可以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成果评价机制。因此,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效果可以通过完成创新性作业、实施分层评价进行检验和完善。“双减”政策的实施是去除传统作业设计弊端的重要契机,其中提出了有关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的要求,要求教师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的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可见“双减”政策的要求对于开展创造教育存在利好,在布置作业方面也更应注重创新化、个性化、多元化。教师要结合“双减”政策,深化研究融入创造教育的作业形式和评价机制,要重新思考作业对于将学生发展为创新型人才的意义。笔者认为,对于学生来说,科学学科的创造性作业要能够使其经历一个在某一具体情境下,遷移科学概念、演绎科学方法、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课上激发创新思维、课下开展创造实践等多样化形式,在相似的情境中“重现”科学推理及问题解决的主要认知过程,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教师而言,注重创造性作业成果的创制可以了解学生思维水平,为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更好地实施创造教育。所以,如果想让每位学生在作业环节经历创新过程,教师就需重视学生能力的差异性,实施切实可行的作业策略,能够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出来,有效地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力。

“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韩愈在《进学解》中道出的这句话,体现了创造教育中尊重差异化教学的思想。如今在科学教学中开展创造教育,更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使每个独立的个体得到创新思维的萌芽和发展,让其创造技能不断提升,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好坚实基础。将SOLO分类评价理论融入评价学生创造性成果中,可以观察学生的创新思维变化。SOLO分类理论强调,学生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阶段的变化是可以观察到的,它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基本特征的质性评价理论。该理论把学生的认知水平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单点层次、多点层次、关联层次以及拓展抽象层次。基于 SOLO 分类理论的作业分层评价是指:在 SOLO 分类理论指导下,针对学生的水平差异设计难度不同的创新性作业,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布置差异性作业,同时,采用不同评价标准衡量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情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实现本人或者他人设定的预期目标。在进行分层评价时,我们实际上是采用了不同的思维结构来衡量学生的作业情况,这样做的优势是可以调动学生的作业兴趣,同时更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以此反思教学,提质增效。比如在让学生做一道“设计空气挤水装置”的作业时,通过SOLO分类就能够清晰看出学生在答题时出现了不同的思维层次。

部分学生解题时能够在看到装置模型后选择短管作为吹气管并解释原因,证明这部分学生在解题时能够将课上探究的逻辑关联起来,做到了将知识点关联后并与新情境相联系,演绎与推理解决了问题,成为解决问题的开拓者和创造者,思维到达了抽象思维层次。同时,也有部分学生选错了吹气管,在总结原因后可以发现,这部分学生认为向长管吹气,水可能会再从长管里被挤出来;他们是没有考虑到短管会漏气的原因,没有将情境中的各部分关联起来,说明其思维层次还停留于多点结构。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可以搭建适当的支架,鼓励学生从实践中摸索答案,在不断试错中进一步解构问题、勇于创新,迈向更高阶的思維,进而达到关联层次水平。可以看出,将SOLO 分类理论作为一种分层评价的依据融入作业评价中,有利于教师认识不同学生的学习周期和阶段,能够判断学生思维水平中的创新度,为后续的创造教学和因材施教提供指导信息,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当然,评价系统只是作为理性的标准化参考依据,能够体现创新思维价值的评价方式是学生之间的互评和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评,是不希望他们在喜恶同因的环境中磨灭了独特绽放的思维火花;鼓励学生坚定自我的创造性想法,并不断进行持续的深化研究,是永葆学生创造活力的根本方法。

创造教育是我国应对竞争、迎接机遇及永葆教育活力的必然之举。基础教育的教育者要以“科教兴国”为己任,发展创造教育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打牢根基。宏观比较东方和西方的创造教育起源,可见东西方分别是从教育和技术两个领域发源的创造教育,从教育领域出发更注重受教育者的创造性自觉,而从技术工程领域出发更关注创造性结果的制造。教育者可通过关注学生创造性学习内生力,端正学生创新认知、激发创造兴趣以唤醒其创造性自觉;设计创造性作业,实施分层评价,重视个性化成果的创制。在今后的教育生活中,要怀揣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先“成己”再“成物”,实现“成己”与“成物”之间的平衡,以此促进创造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晴晴.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创造教育研究的百年探索[J].中国考试,2022(9):84-94.

[2]康铮.SOLO理论及其历史教学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创造教育科教兴国小学科学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广东教育系统掀起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浅谈新形势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数学课程中的创造教育浅议
“创造教育”引领幼儿生活与学习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基于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幼儿美术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