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方式探究

2023-12-13 06:39黄晓燕
考试周刊 2023年49期
关键词:融合路径环境教育高中生物

作者简介:黄晓燕(1985~),女,汉族,江苏南通人,南通市海门第一中学,研究方向:高中生物教学。

摘 要:新课改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高中生物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必须适应这一改革的要求。如何在新课改下更好地渗透环境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到高中生物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当前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旨在探讨新课改框架下,高中生物教育中融入环境教育的方法与策略,以促进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生物;环境教育;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49-0111-0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任务。高中生物教学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其教学内容与环境教育密切相关。因此,探究新課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提供有力支持。

一、环境教育概述

环境教育是一种通过传授环境知识、培养环保意识、树立环保价值观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教育。其旨在帮助人们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人们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激发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和爱护,推动整个社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环境教育具有综合性、跨学科性的特点,与多个学科领域都有紧密的联系。在教育目标上,环境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提高他们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内容上,环境教育主要包括环境科学知识、环境保护法规、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这些内容既包括理论知识的传授,也包括实践技能的培养。环境教育的实施方式多种多样,包括课堂教学、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其中,课堂教学是主要的环境教育实施方式,教师通过系统地讲解环境知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环境问题。实地考察是让学生深入自然环境,直观地感受自然的魅力和环境的现状,从而加深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社会实践则是让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具体行动中,培养他们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二、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在于其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还能够激发他们的情感投入和积极行动,从而深刻地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态度。通过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生物多样性的珍贵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学生能够建立起一种与自然世界的亲密联系,并逐渐认识到自己在保护环境方面的角色和责任,这种环保意识的培养不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还包括情感的投入。生物教育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感受生物多样性的奇妙之处,使其建立起一种情感联系,对环境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热情,使他们更愿意采取积极的行动来保护环境,因为他们不仅理智上认识到问题的存在,还因为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而自觉地参与其中。因此,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的问题,更是一种积极影响学生态度和行为的教育方式,对塑造具有环保意识和积极行动力的新一代公民至关重要。

(二)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还完美契合现代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而环境教育的引入使得生物课堂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有力实践平台。首先,渗透环境教育能够提供跨学科的学习体验。生态系统的研究需要涵盖生物学、地理学、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促使学生在解决环境问题时必须运用跨学科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与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目标高度契合。其次,渗透环境教育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和实践能力,而在生物课堂中,学生可以通过野外考察、生态保护项目等实践活动来深入了解环境问题。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和社会责任感。此外,渗透环境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学习环境问题时,学生常常会对自然界的奇妙之处产生敬畏之情,同时也会对环境污染和生物灭绝感到担忧,使学生明白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与素质教育追求培养具有良好价值观的学生的目标一致。

(三)帮助学生认识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在生物教学中,通过渗透环境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环境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特定的环境,环境的改变会对生物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生物种类、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及环境变化如何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另一方面,生物和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除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还通过其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影响环境。例如,某些植物可以改善土壤质量,而有些植物则可以净化空气,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以及环境保护对生物生存条件的意义。同时,生物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平衡考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培养他们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以上方式,生物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现阶段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落后

教学观念落后是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部分教师对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环境问题的敏感性,无法深入理解环境教育的内涵和目标,同时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能将环境教育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过程中感受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此外,部分教师缺乏对不同学生的认知和关注,不能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使环境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教学观念的落后,导致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局限于书本知识,难以理解和应用,制约了环境教育的有效实施。

(二)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

目前,部分高中生物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往往以理论为主,缺乏实际案例和实践活动,导致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局限于书本知识,难以理解和应用。此外,这种过于理论化的课程内容容易让学生对环境问题产生距离感和抽象感,难以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因此,环境教育需要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实际案例来深入了解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环境教育衔接不足

在现阶段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与其他学科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衔接不足,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中生物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协调不足。环境问题通常涉及多门学科,包括地理、化学、社会科学等,但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学往往孤立存在,缺乏有效的交叉引用,导致学生难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形成全面的环境教育视角。第二,环境教育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较弱。高中生物教育中的环境内容往往停留在课本知识和教室内的实验,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缺乏实际案例和应用经验,使学生难以理解环境问题的实际意义和解决方法。第三,环境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衔接也不足。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与生态学知识的传授之间存在鸿沟,学生未能充分认识到自己作为未来公民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和责任。

四、新课改背景下环境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一)转变教学观念,正确认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可知,教育不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灌输,还要深入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尽管这一目标不容易在考试中量化评估,但其重要性不可忽视。因为,如果我们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那么我们培养的只是一群知识的积累者,而非有情感、有责任感的公民。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应当勇敢地超越应试教育的束缚,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呼唤,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视为高中生物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和知识点中,让环保的种子在学生内心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坚实的大树,为国家和全球的环境治理贡献力量。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其中涉及的生物与环境专题包括人口问题、全球性环境问题和生物多样性问题等三个知识点。尽管这些知识点相对容易理解,但教师不能将其轻描淡写,因为简单理解与实际践行之间存在差距。特别是在价值观的培养方面,教师需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通过具体的事实和数据让学生深刻体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强调环境教育的紧迫性,使学生不仅明白这一价值观,还内化为自己的信念。此外,教师在传授其他知识点时应当巧妙地将环境教育融入其中,而不是将其孤立呈现。例如,在教授有关人体内环境的知识时,可以将环境保护与人体健康结合,展示空气污染如何影响人体呼吸系统,以便深刻印刻在学生心中,让他们理解保护环境不仅有益于社会,更关乎个人的健康。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接受环境教育的影响,进而积极投身环境保护的行动中。

(二)善用教材内容,充分挖掘环境教育元素

生物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环境教育元素,包括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显性元素是指教材中直接与环境相关的内容,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圈的稳态等;而隐性元素则是指教材中并未直接表述,但与环境教育相关的知识点,如细胞呼吸、光合作用等。为了更好地实施环境教育,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元素,将生物教学和环境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教师需要全面梳理教材内容,明确与环境教育相关的知识点,并深入探究知识点背后的环境教育意义。其次,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多媒体演示、实验教学、小组讨论等,将环境教育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例如,在讲解细胞呼吸时,可以引入能源问题,让学生了解能源的有限性和环境影响;在讲解光合作用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影响。最后,教师还需要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关注环境教育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将最新的环境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入教学中来不断完善和丰富教学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深入了解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在“生物的进化”这一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并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环境教育元素。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现代人类会居住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并让学生了解自然选择在生物适应环境过程中的作用。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物和生态的影响,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和实验教学等手段,使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和各种环境因素对生物进化的影响。例如,在讲解现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时,可以展示一些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理特点和行为习惯,如直立行走、使用工具等,并让学生思考这些特点和行为习惯是如何使人类适应环境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讨现代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保护措施,如乱扔垃圾、过度捕捞等行为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如何采取措施来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通过以上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生物和環境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进而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创新教学内容,引入与环境相关的知识点

高中生物教材中已经包含一些环境相关的知识点,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圈的概念。然而,创新的环境教育应该进一步引入更具现实意义的内容,如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破坏、生物灭绝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还与全球环境挑战密切相关,因此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在引入这些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实验、野外考察和讨论等,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引用最新的科学研究和真实的环境案例来增强教学的实际性和前瞻性,让学生明白环境问题不仅是理论上的概念,更是现实世界中需要解决的挑战。此外,创新的环境教育还应该强调环保行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环境保护项目、开展小组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并鼓励他们积极行动起来,积极参与环保活动。这不仅有助于将环境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

在“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这一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入与环境相关的知识点,让学生深入理解植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光合作用为例,这是一个关键的生命活动,与环境因素直接相关。在这个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以及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和水分对其进行调节的机制。首先,光照是影响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展示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光合速率变化。学生将亲自观察到光照不足会减缓光合作用,从而降低植物的生长速度。这使学生直观地理解了光照对植物的重要性,也引发了对光污染和节能照明等环境问题的思考。其次,温度是另一个关键因素。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和案例研究,展示植物对温度的适应性和生长的温度范围。学生将了解到极端的高温或低温条件都会对植物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变化对全球植被和农业的潜在影响,增强他们的气候意识。最后,水分也是环境因素中的一个关键要素。教师可以通过讨论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植物的生长和水分吸收情况来说明这一点,帮助学生明白水资源的宝贵性和节水的重要性,引发对水资源管理和干旱地区的关注。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是学习生物学的知识,还将这些知识与环境问题联系起来,形成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他们将深刻地理解环境因素如何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以及人类如何可以采取措施来保护植物和环境。

(四)注重跨学科融合,助力学生全面地理解环境问题

在新课改背景下,环境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途径之一是注重跨学科融合,这一途径的核心理念是将生物学与其他学科,如地理、化学、社会科学等融合在一起,以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环境问题。首先,跨学科融合有助于提供全面的环境知识。环境问题通常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例如,全球气候变化涉及地理、气象学、化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通过将这些学科融合在一起,学生可以全面地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原因和影响。其次,跨学科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学生不仅是被动地接受各个学科的知识,而是学会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关联,形成综合性的理解,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解决复杂的环境问题,因为他们可以综合考虑不同学科的观点和方法。此外,跨学科融合也有助于将环境教育融入实际生活和社会问题中。学生学会将环境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的环境挑战,如资源管理、污染控制和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行动力。

在生物学课程的“人与环境”这一章节中,一个生动的例子是关于人类活动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特别是涉及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和保护,这个例子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环境教育如何渗透高中生物教学中。在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究一个具体的湿地生态系统,比如当地的河流、湖泊或沼泽地。学生可以分析该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水质和生态平衡等因素,并探讨人类活动对这个湿地的影响。例如,学生研究一个城市周边的湖泊,他们可能会发现,在城市化进程中,湖泊周围的土地被开发为住宅区和商业区,导致湖泊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下降,这可能是由于城市排水系统将污水排放到湖泊中,或者湖泊周围的湿地被填充和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然后,学生可以研究湖泊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措施,他们可以了解如何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减少污水排放以及如何恢复湖泊周围的湿地,以促进水质改善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学生还可以研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环保组织的作用,以了解社会如何应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挑战。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到了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还了解了人类活动如何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并学会了考虑环保措施和社会参与的重要性。

(五)借助热点事实,强化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热点事实是指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具有一定社会关注度的事件或现象。这些热点事实可以是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也可以是与环境相关的科技进展和社会热点问题,如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通过借助热点事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了解环境保护的最新动态和社会需求,强化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教师可以将热点事实与课程内容结合,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讨论时更有实际意义和价值。

在“生物技术与工程”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引入当前的生物技术热点,让学生了解生物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例如,教师可以介绍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的原理和应用,让学生了解该技术在动植物改良和医学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引导学生探讨基因编辑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和环境风险。此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了解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如检测水体污染、空气质量等。同时,教师还可以介绍生物质能源的开发现状和前景,让学生了解生物质能源的优点和局限性,并探讨生物质能源开发对环境保护的作用。通过这些前沿技术热点的介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并让学生探讨这些技术可能带来的环境和伦理问题,从而让学生深入地了解生物技术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进而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五、结论

本文探究了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策略。通過将环境教育渗透生物教学中,不仅丰富了生物教学的内容,也提高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和环保意识。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能够关注并参与环境教育,共同为保护我们的地球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肖小竹.高中“生物与环境”微专题教学的研究[J].高考,2023(19):33-35.

[2]王勤.普通高中生物学新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以人教版“生物与环境”模块为例[J].试题与研究,2022(14):167-168.

[3]吴运华.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有效路径分析[J].高考,2022(13):69-71.

[4]赵一兰.乡土环境教育的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J].家长,2021(9):76-77.

[5]蔡善荣.基于生态视角提升高中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98):121-123.

[6]刘杰.生物学核心素养下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2.

猜你喜欢
融合路径环境教育高中生物
传统商贸与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模式比较及融合路径研究
高校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融合的路径研究
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与相通性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措施
分析高中生物的绿色生物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