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问题探究

2023-12-13 16:42王高陵翟中杰
现代教育科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教育变革沉浸式教育模式

王高陵 翟中杰

[摘 要]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是沉浸传播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发展形式,其以独特的情境再现给予受教育者深刻的情感体验。对沉浸状态进行界定划分是教育者实时掌握教育动态的前提条件。在原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类别基础上,从活动、文化、网络三方面对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进行区别分类。同时,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新兴领域,其实施路径也需进一步探索,以期增强其教育效果。

[关键词]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变革;信息技术;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6-0068-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6.010

科学技术革命持续深入推进,自媒体、虚拟现实等科技发展应用,整个社会呈现出以“沉浸”为主的时代特征。这不仅给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也提高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与效果。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时代发展特征,利用现代科技搭建生动有趣的教育平台,创设身临其境的教育情境,以此增强受教育者的在场性和具身性,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但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不止局限于现代科技的应用,其中也包含传统教育载体与方式的参与,在新、旧不同领域开创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新境界。因此,对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明确沉浸内涵、界定沉浸标准、区分教育类别、构建实施路径是有效进行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基础,及时调整教育方式,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提高教育效果实践性,真正做到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德才兼备的时代完人。

一、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意蕴

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沉浸”状态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教育形式。其以沉浸式教学为基本方式,通过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从而对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产生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社会阶层所需要的思想政治素养。

(一)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是“沉浸”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运用。“沉浸”理论源起于对“心流”一词的心理学研究。1975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首次提出了“心流”(Flow)的概念,即“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1]。“心流”状态下,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当前任务,自觉过滤掉与其无关的信息,从而达到一种“忘我”“无我”的精神享受境界。“心流”所产生的主观体验也被稱之为“沉浸式体验”。沉浸是指人在活动当中身心高度集中、心无旁骛的精神状态,在传播界广泛使用,进一步衍生出沉浸传播时代。沉浸传播时代通过多维信息不断刺激主体的感知行为系统,使主体形成身心的全面沉浸。这是一种深层次的、不自觉的沉浸体验。借助于沉浸传播时代的种种传播方式,主体实现沉浸的可能性大大增强。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正是抓住沉浸这一感知行为体验,加强对受教育者的教育程度,是在沉浸传播时代运用沉浸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的发展。

(二)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1.教育过程的在场性。在场性是指亲临“事发现场”,即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亲身探索。相对于传统教育中图片、视频、第三方转述等形式所带来的间接体验,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受教育者“身居其中”的直接体验,更加强调教育过程当中高度的在场性。这一在场性既体现在教育情境的创设上,也体现在教育者的选择上。在教育情境的创设上,教育者利用XR、全息投影等技术营造虚拟现实场景,或直接组织引领学生到实地考察,通过深入现实场景加深受教育者的沉浸体验,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在教育者的选择上,不止局限于传统教师等教育者,而是在更大范围内选择与教育情境直接相关的教育者。例如,抗击疫情的工作者、见义勇为的英雄人物本身等都是最佳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以第一人称讲述所带来的沉浸体验要远远比第三人称转述所带来的更加深刻具体。受教育者立足于现实场景,与场景中的具体人物进行对话,以亲历者的身份投入教育过程,使抽象的理论更加具体化、直观化,以实现身体在场向情感、心灵在场的过渡。

2.教育主体的具身性。具身性是指受教育者亲临“事发现场”所带来的情绪体验、行为认知,强调教育主体的感官感受。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创设具有“在场性”的教育情境,影响受教育者的行为状态,使受教育者对虚拟人物、建构场景形成真实的感官体验,产生感动、愤怒、喜悦等情绪体验。在此基础上,经过教育者理性思维的引导,或受教育者自觉主动的思考,促使其形成对教育内容深层次认知感悟。具身性主要体现在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整体体验,其中既包括情绪体验,也包括行为自觉。例如,在“重走长征路”的主题教育当中,受教育者者通过亲身体验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险阻,听见狂风的呼啸,看到五岭的逶迤,触碰雪山的寒冷,尝到野草的辛酸。而这样具象化的身心体验能够使受教育者与长征途中的战士高度共情,对爱国主义有更加深入、具体的理解,从而进一步影响其行为规范。

3.教育效果的渗透性。渗透性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自觉地接收教育内容的潜在行为。与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于沉浸传播时代。沉浸传播是指“以人为中心、以连接了所有媒介形态的人类大环境为媒介而实现的无时不在、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传播”[2]。在沉浸传播时代条件下,人和周围的环境逐渐融为一体。随着传播媒介的终极化,人类也将彻底感受不到媒介的存在,成为实实在在的“沉浸人”。而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正是沉浸传播时代的产物,随着认知与现实、虚拟与真实之间的高度融合,使受教育者不断实现感知行为系统的全面沉浸,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此外,教育效果的渗透性也体现在受教育者在娱乐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标准界定

“依据沉浸程度我们可以将沉浸划分为信息沉浸、感官沉浸和大脑沉浸三个层次。”[3]明确沉浸程度是界定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标准的前提。Csikszentmihalyi在阐释沉浸的概念时也提出了沉浸的九个心理特征:挑战与技能平衡、明确的目标、反馈性、行为与意识的融合、注意力集中、感知控制、自我意识的丧失、时间失真以及体验本身有目的性[4]。这表明判断一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否是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仅可以从生理量度上判断,也可以从构念量度上判断。而最直接准确的判断方式是脑电波的监测与分析,脑电波记录着大脑在不同时段的波动变化,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波段来判断受教育者是否处于沉浸状态。但这一方式大多用作于实验研究,难以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使用。因此,作为教育者要注重使用外在的、直观的、便于分析的量度作为界定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标准。以下将从三个层次来明确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标准:

(一)信息沉浸:抬头、点头

信息沉浸是指受教育者沉浸于信息的收集或接受當中,属于浅层次的沉浸程度,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而脱离沉浸状态。注意力集中是受教育者进入信息沉浸的标志,也是判断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量度之一。注意力集中指的是受教育者的身、心高度集中于某一特定的有限领域。当受教育者的注意力集中时则表示其已进入“沉浸”的第一层次信息沉浸,并随着注意力集中程度的加深,向“沉浸”的第二层次感官沉浸逐步过渡。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是信息沉浸的结束,也是感官沉浸的开始。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主要通过抬头、点头来初步判断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沉浸状态,接受教育内容。

1.抬头率。抬头率是指受教育者作为单一个体,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当中抬头时间与整体时长的比率,体现着受教育者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度。抬头是注意力开始集中的契机。只有受教育者在抬头的时候,教育者才能对其进行引导教育,使其进入沉浸状态。当受教育者的抬头时间且眼神关注教育者的时间达到一定限度,表明受教育者正在或已经完成信息接收阶段,进入到了教育者所创设的情境,开始信息沉浸状态。“虚拟仿真教学课堂学生抬头率达98.76%,较传统课堂高27.53%。”[5]受教育者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的抬头率越高,其注意力就越集中,信息沉浸的程度也就越高,教育效果也比传统的教育方式更加明显。

2.点头率。与抬头率相对应的是点头率,点头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时对教育者观点与说法认同的一种表现,而点头率是指点头的次数在整场活动中的频次,最为直观的体现着受教育者对教育活动的认同度。受教育者在抬头接收信息的基础上,点头频次的不断增加意味着受教育者的沉浸程度不断上升,直至过渡到下一个沉浸阶段。点头率与抬头率是息息相关的,抬头率是点头率的前提条件,点头率是抬头率的重要保障,二者相互结合更够实现判断沉浸程度的最优化,更加清晰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沉浸程度。

(二)感官沉浸:视觉、听觉

感官沉浸是指感觉器官的沉浸,是“沉浸”程度的第二层次。五官上的沉浸是感官沉浸的开始。当受教育者在信息上达到饱和状态时,其感觉器官的感受便会随之不断加深,最终实现了向感官沉浸的过渡。其中主要体现在视觉、听觉上的变化。

1.视觉冲击。在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教育者借助科学技术所呈现出来的教育场景具有着高度还原性,使受教育者的视觉受到冲击,对眼前虚拟事物的真实感加强。视觉也是感官中第一个陷入沉浸的状态,或是被现实场景的精妙绝伦所吸引,或是被虚拟技术的真实创设所震撼,这些都是在视觉上的突出表现。此外,眼部除了视觉上带来的冲击感,还有眨眼率的降低也意味着感官沉浸的深入。相比较来说,进入沉浸状态的人的眨眼频次会远远低于没有进入沉浸状态的人。研究表明,当参与者处于高度沉浸水平时,其眨眼频率显著下降12%[6]。也就是说,当受教育者处于沉浸状态时,其对外部环境感知减少,眼部疲劳丧失,从而致使眨眼的频次减少。

2.听觉缩小。当受教育者的沉浸状态加深到感官沉浸时,其对外部干扰信息的感知会减少,而这一现象是由听觉的缩小所产生的。正常情况下,人的听觉能够涉及大范围的声音,如窗外的鸟鸣、汽车的鸣笛等等。但当人的身心进入到沉浸的状态,其听觉会不自觉地过滤掉与本身活动无关的信息,专注于当前的教育内容当中。这就导致听觉一方面在忽略与活动无关的信息,一方面在自动扩大与活动相关的内容,在听觉缩小的前提下,受教育者受外界干扰的影响也会相对减少,从而推动受教育者向更高一级的沉浸过渡。

(三)大脑沉浸:行为、意识

大脑沉浸是指大脑在意识上全然认为主体处于另一世界当中,而这一世界与现实世界相区分,是感官沉浸的最高级别,也是“沉浸”的第三层次。自我意识的丧失是受教育者进入大脑沉浸的开始。而在意识的潜在指导下,受教育者的行为也呈现出自觉的状态以达到沉浸的最高境界。

1.意识丧失。自我意识的丧失是指主体意识在一定时间内上转移到另一虚拟主体身上,并以此继续进行思考行动。在自我意识丧失的过程中,受教育者会产生时间失真感、虚拟现实感。时间失真感是指当受教育者沉浸于教育活动时,其对时间的感知大幅度减弱,从而忘却时间的流逝,产生时间失真的错觉。而虚拟现实感是指主体对虚拟场景所产生的真实感受,这种虚拟的现实感直逼现实世界给人带来的真实感受。这一虚拟现实感大多产生于元宇宙当中,现代虚拟技术的应用能够高度还原教育者所需要的每一教育场景。比如,古今人物的对话、长征途中的艰辛等等。而对于这两种感受的判断,教育者需要通过课后观察受教育者的言语举止做出。

2.行为自觉。行为自觉是指主体看似不经意的或潜在的动作都受到情感的影响,是在情感体验控制下的行为体现。行为自觉更多体现在沉浸的最高层次——大脑沉浸当中。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随着活动进展不断加深情感体验,在情感高峰时所展现出来的行为动作是受当时的情感所支配的。比如,振臂高呼的青年、潸然泪下的群众。此外,受教育者在参与某一主题的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后,其教育效果也呈现在日常行为举止当中。这些都是教育者通过直观观察而做出的沉浸判断量度。

三、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类别区分

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沉浸”理论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借助现代社会各种教育载体对受教育者进行深度教育。教育者明确各类载体是进行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条件。以下将从不同的教育载体对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类别区分,分别为以活动载体为主的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载体为主的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以网络载体为主的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

(一)以活动载体为主的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

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一,同时也是进行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游戏、学习和劳动是人的活动基本形式。”[7]一般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三类活动分别运用于人们不同的发展阶段。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打破这一规定,实现不同发展阶段活动载体的有机融合。根据活动的基本形式将其分为游戏、学习、劳动三类活动载体。

1.以游戏为主的活动载体。以游戏为主的活动载体是实施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之一。游戏作为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的原因在于:其一,游戏本身是有一定内容的,其内容的设置可以与教育内容相融合;其二,受教育者在参与游戏时能够产生愉悦感,而愉悦感正是沉浸的开始。游戏种类繁多,可以分为社交游戏、竞赛游戏两大类。

社交游戏是一种以增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趣味性游戏,其中能够作为教育载体的有剧本杀、团建。剧本杀是话剧的变形,当下适用性最强的是以革命战争年代为蓝本的红色剧本杀。受教育者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参与体验剧本中人物的人生轨迹,随着剧本的推进最终达到大脑沉浸的状态。团建是指团队建设,具有参与受众广,社会推行快等优点。团建的沉浸体验主要表现在过程的娱乐性、教育的引导性,教育内容融合在活动主题当中。竞赛游戏是以激发受教育者胜负欲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游戏活动。根据比赛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知识类竞赛、体育类竞赛。知识类竞赛是将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以比赛的方式呈现出来。储备知识是信息沉浸的过程;參与答题是感官沉浸的过程。体育类竞赛是将教育内容融入到体育活动当中,教育内容渗透于准备过程和比赛环节。

2.以学习为主的活动载体。学习是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载体。学习是每个人的基本技能,也是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载体。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融入沉浸特征,实现受教育者双倍的教育效果。根据场所的不同,学习活动可以分为校内学习、校外学习。

校内学习是在校园范围内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其中主要包括透彻的理论讲授、专注的自我学习。透彻的理论讲授是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教育方式。教育者对理论的把握程度决定了受教育者的沉浸程度,且受教育者的教育效果是能够提前预设。专注的自我学习是教育者或受教育者对自我认知的完善过程,这一活动的沉浸度依赖于受教育者自律的程度。校外学习是在校园范围之外以实践为主的学习活动,其本质还是为了实现某一教育目的。其中主要包括参观访问、调查研究。参观访问与调查研究的区别在于,参观访问是受教育者以倾听者的身份进行学习教育,而调查研究中的受教育者既是倾听者的身份,更重要的是调查者的身份,掌握着整个学习活动的主动权。二者沉浸的实现都是通过实地参与活动,在大量接受信息的基础上达到沉浸的状态。

3.以劳动为主的活动载体。劳动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借助劳动这一实践活动进行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体现在:其一,劳动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并及时将教育内容落实于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认知。其二,劳动种类繁多,涵盖大部分教育内容,弥补其余载体的内容空缺。在劳动活动中,志愿劳动和管理劳动是进行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

志愿劳动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组织下或自愿前往某地参与的劳动活动,是高沉浸度的活动载体,其中包括体验型志愿活动和生活型志愿活动。体验型志愿劳动是受教育者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不以酬劳计算的志愿活动。生活型志愿劳动是以支教、实习等劳动方式,通过转变主体身份、融入社会生活等途径对受教育者进行高沉浸度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劳动是受教育者以管理者的身份从事某一管理活动,进而达到沉浸状态,以加深对某一安排、规定、制度的认知。例如,让闯红灯、超速等违反交通规则者在路口以协助者的身份参与交警管理,引导车流、规范秩序,实现惩罚与教育的统一。此外,管理劳动还体现在高校后勤工作当中。学生通过勤工俭学等活动参与学校管理,在管理别人的过程中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二)以文化载体为主的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

以文化载体为主的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将教育内容融入到文艺作品、文化建设当中。教育者借助文化这一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通过欣赏或参与的方式使受教育者深入其中。根据参与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欣赏性和参与性的文化载体。

1.以欣赏性为主的文化载体。以欣赏性为主的文化载体是指受教育者通过感官去接触某一文化载体,在感官的接触中不断提高沉浸状态。文化当中最具有欣赏性的包括文艺作品、影视作品。

文艺作品主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创作,受教育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实现与作者的对话,在书本中达到感官沉浸的状态,接受文学作品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此外,文艺作品中还包含戏剧、歌剧、话剧等具有表演形式的艺术创作。这类艺术创作强调社会冲突,在演员高质量的现场演绎中,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在自我思考中达到教育效果。影视作品根据沉浸程度的高低划分为电视剧、电影、现实纪录片三种。在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根据教育内容选取与之一致的影片作为单独的教育课程,随着影片内容演绎,受教育者与影片中人物、情境融为一体、同喜同悲,深层次感知角色的生命价值,以达到对自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以参与性为主的文化载体。以参与性为主的文化载体是指受教育者通过实践活动融入到文化产品当中,在一次次的情感碰撞中实现受教育者的大脑沉浸。这类文化载体主要是指精神文化载体,而受教育者能够参与进去的有话剧、诗歌等具有表演性的文化现象。

话剧是舞台剧的一种,是以对话为主要形式的戏剧表演。教育者通过选取不同的主题对某一历史事件进行戏剧化表演,在一次次的排练演绎中加深对话剧主题、表演角色的理解,使受教育者在演绎角色的过程接受深度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形式充分发挥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诗歌作为参与性的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主要通过朗诵、创作两种形式实现。朗诵是理解诗歌内涵、结合自身情感的表达方式;创作是受教育者表达自我认知,抒发自我情感的方式之一。如在三农盛典上,大山的孩子们写给张桂梅校长的诗以朗诵的形式呈现出来,实现了创作与朗诵的协同。

(三)以网络载体为主的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是传播媒介在沉浸传播时代新的发展要素,承担着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重要角色。网络因其特殊的传播方式、真实的画面内容更能使受教育者沉浸其中,主要体现在教育过程与社交软件、虚拟技术的结合。

1.以社交软件为主的网络载体。网络中的社交软件一方面以社交的属性出现在大众视野,另一方面也承担着教育的重要属性。根据社交软件借助的传播形式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以抖音、哔哩哔哩为主的视频社交软件,以知乎、豆瓣为主的文字社交软件,以微博、微信为主的综合类社交软件。

视频社交软件以其独特的剪辑方式、拍摄手法、内容创作在短时间内吸引受教育者兴趣,为受教育者步入沉浸状态提供契机。抖音以短小精悍的视频方式、轻松愉快的直播手段,在满足受众猎奇心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传递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哔哩哔哩以粒子水墨画的视觉冲击、萌版Q版的人物构建增强历史人物、时代人物的亲和力、感召力,使受教育者在轻松愉悦的沉浸氛围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文字社交软件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内容成为网络中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文字社交软件的沉浸主要是通过自觉分享、主动提问两种方式实现。受教育者针对某一教育内容在知乎、豆瓣上分享自己的观感,对教育内容二次陈述分析的过程是在信息沉浸基础上达到了大脑沉浸的状态。此外,网友之间就问题的激烈讨论也能实现沉浸基础上的认识提升。综合类社交软件是将文字、图片、视频糅合在一起對大众进行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其中主要包括微博中官媒、党媒的运营,微信中公众号推文的发布。微博讲究时效性,各项政治决策、重大事件等在第一时间以文字、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呈现在大众视野,创设话题引发大众讨论,使其处于信息交流和信息接受的沉浸状态。微信也是在信息沉浸的基础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公众号推文的形式使受众在生活间隙接收教育内容,并在其他媒介的交融中完善认知结构,增强教育效果。

2.以虚拟技术为主的网络载体。虚拟技术以强悍的现实还原感使教育内容呈现在受教育者面前,增强了其与历史人物、时代人物的直接接触,实现了在高沉浸度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社会,虚拟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成果有虚拟仿真实验室、3D全息投影。

虚拟仿真实验室是有国家教育部主办的、以数字化虚拟技术为主的虚拟教学实验。实验过程通过场景引导、文字阐述、现场对话、游戏考核等环节不断推进,使受教育者在深入探索中实现大脑沉浸,在沉浸中达到教育效果。结束之后会形成相应实验报告,这既是教育效果的直观呈现,也为受教育者的下一步学习指明了方向。3D全息投影是指在不佩戴3D眼镜的前提下所呈现出来的亦真亦假的虚拟画面,大多运用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教育者利用这一技术打造具有高度现实感的虚拟场景,使受教育者在第一时间被如此真实的虚拟场景所吸引。在此基础上,根据内容的不同切换不同场景,视觉效果的冲击带来感官上的沉浸,感官上的沉浸加深大脑的认知。

四、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径

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全新赛道。教育者要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注重教育活动的导向性,避免娱乐化过分加重;加强现代技术支持,实现更高程度的沉浸;强调教育内容的创新,以不断增强其个性化发展。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在注重受教育者沉浸程度的同时,也要专注其内部机制的完善,促进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快转变教育者教育理念,促进教育模式改革

就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一部分教育者意识到“沉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但在整体教育环境中,大部分地区对“沉浸式”的教育理念的接收程度较差,仍采取传统的教育模式。促进教育者理念更新是加快推进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条件。

首先,教育者要树立“一体化”思维模式,不断增强资源整合能力、随机应变能力。教育者要时刻关注与教育相关的历史资源、时代资源、地方资源,融合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经典课堂、实践案例,增强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其次,教育者要坚持“科技为人服务”的理念。教育者要正确认识科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赋能作用。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正在积极融入到社会生产的全过程,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为开展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优化了教育方式。最后,教育者要转化为“引路者”的身份。教育者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通过对话、感悟、沟通等方式引导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增强受教育者的沉浸体验,使其在获取愉悦感的同时接受教育。

(二)注重教育活动的导向性,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

愉悦感是沉浸开始的前提与标志,如果一味地追求教育活动的趣味性会导致其偏离原有的价值导向。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在教育方式和教育载体上有所不同,其活动仍然具有强烈的政治导向性。教育者要在坚持政治导向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活动的娱乐性,实现教育与娱乐的统一。

首先,教育者要注重自身思想政治道德素养。只有教育者自身的道德素养过硬,其开展的教育活动才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导向。加强教育队伍建设要求教育者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要重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入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其次,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沉浸度的实现依靠的是活动中愉悦感的产生。当愉悦感产生时,教育者要积极主动引导受教育者,借助活动产生的愉悦感加深对其理论知识的掌握。此外,当教育者发现受教育者的沉浸程度不在原有预估范围之内时,要灵活转变教育方案,或引导、或交谈、或制止,使其逐步向原有方向发展,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强化信息技术支持,不断增强沉浸程度

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创设大多借助于现代技术的应用。从图片、视频等自媒体信息的导入到虚拟现实技术的直接应用,教育者掌握新的信息技术不断增强虚拟场景的现实性,使受教育者在获得高度沉浸感的同时提升其教育效。

首先,关注新型传播媒介。沉浸传播时代下的传播媒介众多,带来的沉浸程度也越高。教育者要关注新型传播媒介的升级,将日常教育内容融入传播媒介当中,使更大范围内的群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例如:以文字传播为主的知乎可以进行透彻的理论讲授,以视频传播为主的抖音、哔哩哔哩等短视频软件可以进行直接的场景呈现。其次,引用新型科学技术。技术是时代发展的座驾,也是给人们带来无限可能性的基础。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特别是5G、VR、AR、MR等技术的发展,不断刷新人们对虚拟世界的认知,给受教育者以更为直观、真实的感受。教育者要正视科技在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积极引用科学技术的参与,将抽象复杂的电子数据转化为直观亲近的万事万物,使受教育者在获得沉浸感、愉悦感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四)加強教育内容创新,实现其个性化发展

在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中,其教育内容大多呈现出宏大且单一的特征,不同地区几乎采取一致的教育内容。教育者要加强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结合实践、科技等创新实现教育内容的独特性、个性化发展。

首先,教育内容与生活榜样相结合,教育者要积极寻求真实有效亲民的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时代榜样、社会榜样、校园榜样,通过现场访谈或者对话的方式增强现实感、提升教育效果。其次,教育内容与地方文化资源相结合,教育者要积极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引导受教育者参与红色文化传承、地方风俗体验等实践活动,使受教者在活动参与中加深对当地文化、习俗的认同。最后,教育内容与科学技术相结合。技术的发展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其凭借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刻画用户形象,精准分析需求,通过分析准确把握教育主体的特性需求,实现情感追踪智能化调节,调整教育方式,完善教育内容,从而实现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 [M].张定绮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67.

[2]李沁.第三媒介时代的传播范式——沉浸传播 [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43.

[3]王寅申,朱忆天.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变革与价值澄明[J].思想政治教育,2021(04):90-95.

[4][6]徐娟,黄奇,袁勤俭.沉浸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J].现代情报,2018 (10):157-166.

[5]章庆林.VR虚拟仿真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硬核”作用——以A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2 (04):100-106.

[7]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7,266.

Exploration of the Basic Issues of Immer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NG Gaoling, ZHAI Zhongjie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gu,shanxi 030801,China)

Abstract:Immer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new development 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era of immersive communication, which gives the educatee a profound emotional experience with unique contextual reproduction. Defining and dividing the immersion state is a prerequisite for educators to grasp the dynamics of education in real time. Based on the original categor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the carriers of immer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are differentiated and classified from three aspects: activities, culture, and network. Meanwhile, as an emerging fiel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mmer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eds to be further explored in order to enhance its own educational effect.

Key words:immers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chang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al models

猜你喜欢
教育变革沉浸式教育模式
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研究
MOOC时代图书馆角色定位与创新服务
“沉浸式”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探索
艺术与技术:“沉浸式”的历史对话
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信息化教育变革探索
浅论“翻转课堂”对教师培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