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三结合”的内容、路径和启示

2023-12-13 16:42白娴棠于苏宁
现代教育科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劳动教育家庭教育

白娴棠 于苏宁

[摘 要]《林哈德和葛笃德》是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所著的一部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教育著作,书中满含裴氏关于家、校、社相结合的教育理想与教育智慧。家、校、社“三结合”的主要内容,即德为立世之本、智为成才之基、劳为谋生之道。促进儿童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家、校、社任何一方都不应该是旁观者,三者应相互配合,同向偕行。首先要做到学校引领,争取家庭和社会的全面支持;其次要做到资源整合,聚集家、校、社的优势资源;最后要做到政府发力,落实自身的社会教育责任。分析书中对于家、校、社“三结合”的经验,对当前教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启示:一是确定育人共同目标为家、校、社结合的前提;二是建立合作信任的关系为家、校、社结合的关键;三是形成优良的家教家风为家、校、社结合的支撑;四是整合利用各方资源为家、校、社结合的枢纽。

[关键词]德育;劳动教育;家庭教育;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6-0015-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6.003

约翰·亨利赫·裴斯泰洛齐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他所著《林哈德和葛笃德》(又名《贤伉俪》)一书以葛笃德为主线人物,描述了坡那镇经过许多有识之士的努力由愚昧、落后转向理智、光明的过程,教育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此书中,裴氏为坡那镇构建了一幅全面且美好的教育图景。通过母亲葛笃德进行的家庭教育滋养、少尉格吕菲进行的学校教育培养,以及县长亚尔纳和牧师安斯特进行的社会教育涵养,家、校、社“三结合”最终使得坡那镇年轻一代的身心状况发生良性改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并强调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发挥合力作用,家、校、社结合已经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必然趋势。当下我国家、校、社结合可以借鉴外国教育名著中的相关经验,去芜存菁,实现家、校、社同频共振、协力育人,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林哈德和葛笃德》一书满含裴氏关于家、校、社相结合的教育理想与教育智慧,探究其中的积极因素,可以对当今家、校、社结合提供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家、校、社“三结合”的内容

在《林哈德和葛笃德》一书中,家、校、社三方在知识传递、道德教化和劳动教育三方面各尽其责,各扬其长,共同促进孩子德、智、劳的发展。其中,德育是最重要的,德为立世之本。另外,主张知识和劳动教育相结合,智为成才之基,劳为谋生之道。本书不仅明晰了育人责任指向,并回答了“家、校、社结合内容”等关键问题,形成三者共育的正向合力,保证孩子德智劳各方面发展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一)德为立世之本

书中“德”的内涵十分丰富,微观层面是指孩子要具备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的言行举止;中观层面是指要拥有诚实勤劳的美德和乐于助人的爱心;宏观层面是指人生要不断求善。裴氏认为德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关键问题”[1],要求家、校、社三方都要注重对年轻一代美好品德的培养。具体来说,儿童德育的基础应在家庭中奠定,在学校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在社会中得到巩固。

以成为“规矩”的人为例。首先,作者借葛笃德之形象,说明家庭教育中要初步把孩子培养成讲规矩的人。文中葛笃德问道:“不过,孩子们,这个星期里我们大家的行为怎样呢?我们的行为都规矩端正吗?”[2]她引导儿童对自身言行进行反思,初步使孩子们认识到行为规矩的重要性。其次,作者认为学校教育不应随意转移教育责任,学校也应该培养儿童的品格和生活习惯。校长格吕菲在学校中“把专业训练和道德培养结合在一起……他要求一切都要合规矩。像绳墨那样准确,或立或坐,都要秩序井然,融合和谐,使一切不相抵触。谁的鞋子污秽了。就脱在门外,穿着袜子进课室坐到位子上”[3]。他对“规矩”提出了更高、更詳尽、更可行的要求。孩子们不仅在认知上明白规矩的重要性,而且落实到具体的行为实践中。最后,社会教育也注重把孩子培养成合乎规矩的人。文中县长亚尔纳通过对爱慕虚荣的女孩于娜贝的审判与教育,使其从一位炫耀穿戴、爱慕虚荣的人,变成一个有规矩、有节制的人,通过身边反面事例向其他孩子说明恪守规矩、合乎身份的重要性。最终,通过家、校、社三方的共同努力,坡那镇形成了“大德育”格局。

(二)智为成才之基

裴氏认为智育的真正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教学中“永恒不变”的任务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书中智育的具体目标是多方协力,使儿童具有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和社会、自然的基本知识,最终成为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

文中葛笃德并不认为孩子学习知识以及促进智育的发展只是学校的事,而是深刻认识到家庭在孩子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她教给孩子们最基础和最实用的知识,包括阅读、计数、演算等。文中说道:“孩子们都把书翻开了,找着指定今天要读的篇页和行句……在孩子们学纺纱学缝纫的时候,她也教育他们学计数和演算。葛笃德热烈地主张‘计数和演算是给脑子奠定规律和组织的基础’——这在她的教育法里占了重要的地位。她的方法是:在纺纱和缝纫的时候,要使孩子们把纱线和口针脚来回地数,计算它的数目,用不相等的数字跳过去,练习加法和减法。”[4]

和家庭教育相比,学校中的智育呈现出更具规范性、科学性的特点。对于阅读的教授,书中说道:“对能拼读字音的一批和认过一些字母的,都合在一起、教学拼音读字的课程。这两批孩子都有书本,他们和能读的一批孩子一起把书本摊开,放在纺车面前,逐字地读。一个人朗诵,其余的人跟着低声复诵。”[5]对于计算的教授,学校教育中有独特规范的九九表排列形式。与家庭教育相比,计算题难度更高,计算方法更加多样灵活。可见,书中家校双方在智育上的合作并非无规律可循,而是循序渐进、取长补短的。家庭教育教授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侧重养成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教育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教授系统化的知识,训练逻辑思维,更深层次开发智力。双方凝心聚力实施智育,使孩子们成人成才。

(三)劳为谋生之道

裴氏十分注重劳动教育,认为“劳动教会人蔑视那些跟事实脱节的语言”[6]。他觉得合理组织儿童的体力劳动,不仅能够使儿童获得各种职业活动必不可少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促进智慧和道德力量的发展,为未来生活做准备。书中,坡那镇学校对学生、葛笃德对子女、县长亚尔纳对镇上的孩子,都实施劳动教育。

首先,在家庭教育中,葛笃德常常一边教授孩子们歌唱、读书与计算,一边耐心指导孩子们纺纱。“孩子们都把书翻开了,找着指定今天要读的篇页和行句。纺车的轮盘仍然辘辘地转动不停,孩子们只用眼睛看着书本。”[7]裴氏借葛笃德的行为,竭力设法在劳动时“使儿童的情绪热烈,并且要发展儿童的智慧”[8]。其次,在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占有很大的比重。校长格吕菲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劳动训练,并将此置于职业训练之上。他通过将学习理论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方法以巩固学生的知识。还带着孩子们去参观镇上的工艺作坊,并在这个过程中估计每个学生的前途,使他们将来的职业都有着落。最后,在社会教育中,县长亚尔纳十分关注人民是否踏实劳动,避免不劳而获。书中说道:“他对人民的娱乐方面也是如此;娱乐配合劳作。布置孩子们傍晚的游戏,也紧密地结合着白天的生活劳作,并且周末的晚会也完全一致。”[9]县长还关闭了害人的酒馆、开办炭厂发展实业、带领孩子们植树和牧羊。这一系列的努力成功改变了坡那镇不劳而获、偷窃成性的风气,助于坡那镇摆脱野蛮状态而逐步向着文明前进。

总体而言,家庭中的劳动教育初步培养了孩子们对劳动的兴趣和热爱以及勤劳节俭的品德;学校中的劳动教育使孩子们获得更广泛、更系统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并为未来职业指明了发展方向;社会中的劳动教育为孩子们营造了良好的劳动氛围,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實践机会。家、校、社结合,最终使得劳动教育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家、校、社“三结合”的路径探析

在促进儿童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家、校、社任何一方都不应该是旁观者。在《林哈德和葛笃德》一书中,家、校、社三者结合,同向偕行,协同育人,为坡那镇上的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了和谐有序的环境。

(一)学校引领:争取家庭和社会的全面支持

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格局,学校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书中格吕菲校长通过不懈的努力,争取到了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支持,达到三方合力育人的理想教育状态。那学校该如何成为“引领者”,争取其他主体的支持呢?格吕菲作为坡那镇学校的新校长,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实现此目标。

首先是主动加强联系与沟通。由于价值观、立场、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学校与家庭很容易出现冲突与隔阂,甚至产生消极对抗的心理和行为过程。一开始坡那镇的民众对“新学校”和“新校长”保持着观望甚至敌对的态度。但校长格吕菲并未因家长的不信任和鄙夷,而熄灭对孩子的爱以及教育热情。他抓住时机了解乡民们对学校教育的感受和看法,和家长之间建立了通畅的沟通机制,引导家长注重自身的言行以及对子女的教育。“先只说说他们的孩子怎样好,怎样有希望;渐次了解他们对学校教育的观感和各家对孩子们的愿望,弄清楚他们的底细以后,就很诚恳地举起杯来,同大家干杯,祝各家孩子的健康幸福。”[10]文中他为了帮助学生改正缺点,和孩子说:“对你的爸爸妈妈说,要求他们与我合作,帮助我改掉你的懒惰和马虎忘事的习惯。”[11]通过一系列的努力,他的真诚打动了镇民,拉近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距离。“大家深为他的话所感动;几十对眼珠一动不动地盯着少尉;许多人合掌静听,好像祈祷似的。”[12]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业成就以及学习动机等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格吕菲的努力,不仅弥合了学校和家庭的隔阂,解决了坡那镇家校冲突的现实问题,而且为家校合作注入了不竭的动力,进而助于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其次,格吕菲还重视与社会中有一技之长的人沟通联系,请求他们为帮助孩子获得知识和技能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请求一位对园艺有经验的老婆婆,帮助年轻的一代,学好在自己园地里和种植花草。

其次是使各主体从中“获益”。文中校长格吕菲把正在跳舞的子女们指给父母们看,说道:“我希望你们和我立约,我也和你们立约:凭上帝保佑,只需短短的几年时间,一定要使人心情舒坦地看到子孙后代的前途。”[13]其要求“立约”的行为使家长们感受到学校育人的决心,相信子女未来在家校共育下会有美好的前途。从而支持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积极主动和教师沟通联系,贡献自己的力量。书中说道:“少尉当面跟师博约定,他的徒弟今后仍然是学校的学生,可以到校学习算术与图画,这对他们的手艺将来是大有用处的。恩格尔师傅认为对他也有好处,因此师徒合同的条款就都照少尉的意见定下了。”[14]格吕菲校长关注到了人性中的获益心理,使得相关主体认识到合作的结果也会带来其个人所图目标的实现,有益可获、有利可图,从而得到其真诚的支持。他发挥了学校的引领力量,努力争取家庭和社会的帮助,使得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实现了三者的互补与衔接,有效增强了教育合力。

(二)资源整合:聚集家、校、社的优势资源

在家、校、社“三结合”共同育人的过程中,由于三方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短板,因此整合利用各方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延伸教育阵地、加强教育效果。书中格吕菲校长很好地将坡那镇的家庭教育资源、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进行聚集整合,并为育人所用。

首先是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学校是家、校、社协同关键资源的拥有者,具备专业的教育技术和丰富的教育资源[15]。坡那镇的学校中有教室、黑板、纺车等显性教育资源,还有科学的教育观念、和谐友爱的校风等隐性教育资源,二者形成合力,共同发挥育人作用。

其次是优化家庭教育资源。一是家庭教育资源包括物质资源,例如家长的经济收入、家庭生活用品、职业等。文中格吕菲校长在开学第一天就要求孩子们把家中有的劳动工具带到学校中加以利用,“我还要交代清楚;每个上学的孩子,明天要随身带着自己在家庭工作的工具,不论是缝纫、纺棉花”[16]。女孩子在学习栽种花木时,需要在自家田地里留出土地供其实践。二是家庭教育资源还包括非物质资源,例如家长的品德和养育观念等。文中善良的母亲葛笃德,本身就是一种人力资源,为孩子的品德发展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作用。

再次开发社会教育资源。校长格吕菲怀揣着要照顾全体学生、使他们将来的职业都有着落的教育理想,十分注重使孩子们在社会教育中获得有助于生存的知识与技能。书中坡那镇的居民大多数靠农耕或手工业劳动来维持生计,鉴于这种社会实际情况,格吕菲充分利用镇上现有的社会教育资源,注重使贫苦人家的儿童都能学到关于农耕或者工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艺,帮助其找到适合自己的谋生之道。格吕菲和钟表店的师傅恩格尔进行沟通交流,帮助寒苦的学生成为了钟表店的学徒,并答应他们还可以随时来学校学习。他还带着女孩们去镇上擅于种花的大娘家里参观,请大娘教她们园艺知识。只要有时间,他就带领孩子们走出学校、走进社会。文中说道:“带领学生去参观镇上的各种工艺作坊,不惜花费几个小时去观察人家如何做活,了解各种做法,从多方面研究、估计每个学生的前途。”[17]格吕菲将社会教育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使镇上的工艺作坊都变成了“社会教育基地”。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力,使贫苦的孩子们有一技之长,保证将来在社会中有谋生手段和立锥之地;另一方面使得学校和社会教育紧密相连,共同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总体来看,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主体进行资源的交换和共享,不仅有助于构建家、校、社三方协力育人的和谐教育生态,而且有利于孩子们获得更加公平和优质的教育机会。

(三)政府发力:落实自身的社会教育责任

书中县长亚尔纳作为政府代表,充分认识到政府本身的社会教育作用以及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领导意义。他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家、校、社合力育人做出了努力。

首先,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对协同主体进行规范。县长亚尔纳为官具有“父母心”和责任感,他不忍心看到“愚民置子女而不顾……他规定凡子女年满7岁的,家长必须报告子女长大成人以后希望他们做什么;镇参事就有责任每年作出报告,说明有关的子女的教育进度与家长的期望是否适合。亚尔纳不断地注意到坡那镇民家庭环境的欢欣和畅,使镇民充满光明的希望”[18] 。此项规定有效发挥了政府的监督作用。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加强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力度,使家长有意识地挖掘子女的优点,并时刻规范自身的教育行为;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可以验证学校发展的轨道是否和家长的教育需求相一致,为家校合作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其次,设立节日,增加协同主体的合作机会。书中县长为镇里各阶层和年纪的人设立各自的欢乐日,这天孩子们会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人,体会奉献的幸福。“好孩子”在欢乐日这天可以获得奖励,文中说道“孩子们须由校长或家长发给一张奖状,证明他一年中是个好孩子,否则就不得参加县长府邸的欢乐会;因为孩子们一年一度要齐集到亚尔纳的府邸,和县长父亲大人同乐一天”[19]。这项规定有两方面的价值意义:一是加强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二是使孩子们在任何时间和空间都注重自身言行,把优秀的道德规范潜移默化地转化为自觉行为。

最后,开展活动,提高协同主体的教育意识。县长亚尔纳和牧师安斯特深刻认识到提高家、校、社合作的意识以及镇民的教育水平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而非一劳永逸。想使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从分离走向结合,要有理论层面上的宣讲,更要有实践层面的社会教育活动。文中牧师安斯特通过“试验课”的活动,对镇上的父母进行一系列的发问,触及人的心灵,引起家长的反思。例如“你们给孩子们装束,同时也给他们精神上的粮食没有?你们知道,如果只顾孩子们的身体,不顾他们的灵性,他们会像野兽那样成长,会粗鲁野蛮,变成被文明人消灭的对象吗”[20]。每一次试验课都是对家长的一次精神洗礼,使其更加关注对子女的教育。县长亚尔纳和牧师安斯特还注重在镇上组织大型的社会教育活动,吸引广大家庭积极参与,引导人们从“小”家融入“大”家。在这个过程中,乡民们收获了很多关于园艺的知识以及劳动的喜悦,而且还加强了镇民间、家社间的联系。

三、家、校、社“三结合”的启示

在2023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提到:“现在的社会变化太快,孩子、家长和教师遇到的困难更多,尤其需要家、校、社协同配合。”基于上文对裴氏所著《林哈德和葛笃德》一书中的家、校、社“三结合”的内容和路径的分析,结合我国国情,可以获得以下有关家、校、社“三结合”的启示,提高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整体效应。

(一)结合的前提:确定育人共同目标

共同育人目标决定着协同育人的发展方向和育人效果,是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重要前提[21]。但家庭、学校和社会由于价值立场、角色定位等各不相同,对孩子的成长有不同的期待,教育目标也具有差异。当今,家庭教育的目标侧重于增加子女在社会中的竞争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国家意志;社会教育的目标集中于提升国民整体素质,承担社会责任。虽看起来呈现出相互博弈的应然状态且各具特点,但背后又有共同之处,即促进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这是三者教育目标的集合点,也是合作的前提条件。

共同目标的形成是各主体协商的结果,达成共识的基础是各主体能够从中“获益”[22]。文中坡那镇学校的校长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获益需求,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与帮助。当下家、校、社结合育人,也应该让各主体认识到自己是利益所得者。对于学校而言,家、校、社结合可以增加家长对学校教育理念的理解,加强社会对教师的宽容与信赖;对于企业而言,可以增加品牌效应,提高国民的认可度;对于家庭而言,可以为家长排忧解难,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等。在家、校、社合作中,学校要充分了解家庭和社会所需,增强育人共识,坚守为党为国育人,并以学生为本开展教育活动。

(二) 结合的关键:建立合作信任的关系

信任代表着主体对他人或者置身于其中的社会环境的信心与期望,与交往、合作紧密联系,并在交往、合作中产生。家、校、社结合需要家长、教师、政府、企业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但当下更多的是以学校为“掌舵者”,家庭和社会常常因各种原因失去了话语表达权利,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这就使各主体之间的地位与权利处于失衡的狀态,导致合作与信任不足。倘若各主体间没有合作信任的关系,那彼此就会不相为谋、离心离德,遑论合力育人。譬如有些教师认为家庭教育是非专业性的存在,忽视家长的教育作用,导致很多家长丧失参与家、校、社结合的自我效能感。还有一些家长因不信任国家的教育政策或者学校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师的教育能力,过度干预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甚至偷偷给孩子补课报班,产生剧场效应,使得教育生态恶化,极不利于家、校、社结合育人。

因此,家、校、社之間形成合作信任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各主体首先要尊重差异和冲突,树立平等的合作观;其次,应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加强信息的共享,增进主体间的相互理解。学校可向家长分享学校管理和运行的信息,增进家长对学校的了解,促进家长更充分理解学校行动背后的逻辑,使学校各项工作为广大家长理解和认同,从而为学校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支持环境[23]。最后,应秉持稳中求进的原则。家、校、社结合并不是一个目标或终点,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主体不可急于求成,应慢慢建立起合作互信的关系,从而增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效性。

(三)结合的支撑:形成优良的家教家风

裴氏在书中塑造了有持家之道和教子之道的母亲葛笃德的形象,赞扬其创设的温馨的家庭氛围和形成的优良的家教家风。裴氏格外重视家庭的价值,文中说道:“千万不可忽视繁荣社会的经济,主要在于家庭的幸福。”[24]儿童的成长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内的全方位系统工程,其中家庭教育扮演着支柱作用[25]。家庭中优良的家教家风不仅是个体成长发展的起点,还是家、校、社结合的支撑。

首先,优良的家教家风可以潜移默化地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塑造孩子的优良品德;其次,可以使孩子更好地融入学校要求的品德规范,为后续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打下基础;最后,优良的家教家风代表父母具有不错的品德修养和教育觉悟,可以提高家庭和学校、社会之间沟通的质量,减少不必要的误会与摩擦。不仅如此,优良的家风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中华优良传统家风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是修身之本、齐家之要、治国之基,是一个家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凝聚,是联结亲情、家庭和社会的重要纽带,是值得当代中国人礼敬和自豪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财富[26]。家、校、社结合中要突出家风家教的价值,以优良家风推进协同育人。与此同时,学校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科学指导,进而提升家长的整体素养和教育水平,塑造良好的家教家风,为家、校、社结合提供支撑。

(四)结合的枢纽:整合利用各方资源

家、校、社三方不仅要意识到自身对孩子成长负有责任,还要认识到自身具备独特的资源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只有将三者的资源聚合并有效利用,才能使家、校、社得到更好的结合。教育资源的聚合和利用既是家、校、社联系的途径和中心环节,也是家、校、社结合的目的和结果。

首先,家长应改变传统观念,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公共教育资源,例如少年宫、科技馆等。其次,学校应统筹好校内外各种力量为教育所用。例如教师邀请不同职业的家长来到学校,为孩子们普及各行各业的知识,使家长本身成为优秀且特别的教育资源。再次,社区要承担起家校合作的主体责任,避免社会教育缺位,主动提供资源支持。例如有博物馆、书店等机构的社区,可以积极主动向学校和家庭发起合作,利用这些资源提供学生课后服务的场地等。相关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最后,政府要发挥好自身的领导统筹作用。一方面投入资金建立并完善社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另外一方面要统筹规划好教育资源,向欠发达的地区进行倾斜,实现资源共享,保证教育公平。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教育资源的流失和浪费,扩展学生的成长空间,并冲破家、校、社之间的隔阂,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和谐教育生态。

参考文献:

[1][6][8]曹孚.外国教育史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2][3][4][5][7][9][10][11][12][13][14][16][17][18][19][20][24]〔瑞士〕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M].北京编译社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15]麻超,王瑞,曲美艳.家、校、社协同推进青少年生命教育:基于交叠影响域的视角[J].当代教育论坛,2022 (05): 1-9.

[21]郗厚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性质指向、理论意涵及关键点位[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 (03):139-145.

[22]邱慧燕, 柴江.家校合作体系构建的要素、困境及路径[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1 (06): 179-186.

[23]王东.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边界及其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23 (01):47-51.

[25]彭静雯,曹根.超越西方亲子沟通的实用工具:中国家庭教育“铁三角”模型的构建[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22 (01): 28-38.

[26]吴默闻.中华优良传统家风与新时代立德树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 (11): 66-70.

The Content, Path and Inspiration of the “Three-way Combination”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Approaching from Lienhard and Gertrud

BAI Xiantang, YU Suning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00, China)

Abstract:Lienhard and Gertrud is an educational work full of humanitarian spirit written by the famous Swiss educator Pestalozzi. The book is full of Pei’s educational ideals and wisdom about the combination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three combinations” of home, school and society are: virtue 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world, wisdom as the basis for success and labor as the way to make a living.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children’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he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should not be bystanders, but should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and work in the same direction. Firstly, the school should take the lead in soliciting the comprehensive support of the family and society; secondly, it is necessary to integrate resources: gathering the advantageous resources of the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and lastly,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government to make an effort to implement its own responsibility of social education. Analyzing the experience of “three combinations”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in the book, it has the following three main inspirations for current education: Firstly, determining the common goal of educating people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combination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Secondly, establishing cooperative and trusting relationships is the key to the combination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Thirdly, forming excellent family education and family culture is the support for the combination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Fourthly, the integr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from all sides is the hub for the integration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Key words:moral education; labor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synergistic education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劳动教育家庭教育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