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视域下的学科交叉融合使命与制度优化研究

2023-12-13 16:42刘艳红李琴芳
现代教育科学 2023年6期

刘艳红 李琴芳

[摘 要]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支撑、推动和引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强大引擎。学科交叉融合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发展趋势,已经成为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重要实现路径。然而,受传统教育管理体制及单学科组织体系的影响,我国高校的学科交叉融合面临不少制度性困境。因此,必须从学科交叉融合的制度入手,完善学科交叉融合的制度设计,优化学科交叉融合的制度运行,重塑学科交叉融合的制度文化,为推动实现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助力。

[关键词]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学科交叉融合;制度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6-0139-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6.021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国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作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已被明确纳入国家现代化议程,成为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其艰巨性和复杂性是前所未有的,这是中国突出的国情。这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不能简单地延续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现有经验,也不能全面复制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而必须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所处的国际国内背景,把人类社会积累起来的多学科知识、多领域经验和我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及实践智慧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之路,早日实现创新驱动、人才驱动、国际先进的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新图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成为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使命之一。

学科交叉融合是指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合作,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促进知识的创新和发展。首先,学科交叉融合可以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知识的流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可以带来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推动学科的发展和创新。其次,学科交叉融合可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最后,学科交叉融合可以促进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合作与创新。在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视野中,学科交叉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实现学科交叉融合的使命,需要进行制度优化。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科之间的壁垒、评价体系的单一性等。促进学科交叉融合,需要改革和优化高等教育的制度;需要建立跨学科的研究机构和团队,提供交叉学科研究的平台和支持;需要改革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和教师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需要加强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学科交叉融合的合作机制和平台。

历史和现实发展表明,学科交叉融合已经成为科学与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重大创新的突破点、优势学科的发展点、人才培养的制高点,这是学科交叉融合在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背景下肩负的重要使命,推动着当前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日益复杂的现实问题的有效解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1]。面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学科交叉融合的跨学科科研合作与创新,能够应对复杂性和综合性交织的诸多问题,推动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与实现。

一、学科交叉融合是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实现路径

学科交叉融合在打破传统学科之间壁垒的同时,可以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文理渗透、理工交叉、农工结合、医工融合等多形式交叉[2],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科技原始创新和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优势学科发展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并培养复合型高层次创新人才等诸多使命,从而在整体上助推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

(一)学科交叉融合促进科技原始创新,实现国家科技自立自强

当前,世界正处于快速发展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时期,这种变革正在迅速改变着全球的格局,科技创新的战略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水平节节高升,取得了很多突破性进展,在若干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但与一些世界科技强国相比,中国科技领域的某些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特别是面对激烈国际竞争,解决“卡脖子”难题以实现科技原始创新的要求日益紧迫。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3]。为此,我们必须把科技原始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科技创新之路,加快实现国家科技自立自强。

学科交叉融合,作为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中一种新兴趋势,通过学科之间、理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促进多侧面、多角度的思考,其所形成的综合性、系统性、渗透性知识可以有效解决人类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是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科技原始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孕育创新源头的沃土。在科学的发展史上,许多重大突破和创新往往是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例如,人类基因组计划、现代人工智能、脑科学、集成电路等许多战略性前沿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都是由多个学科的融合所带来的。

因此,学科交叉融合已然成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特征,其变化和发展体现着学术思想的交融、交叉思维的综合以及辩证思维的统一,能够极大地推动中国科技的原始创新,为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助力。

(二)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优势学科发展,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在高等教育发展新时期实施的重点建设工程,是新时代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在“双一流”建设中,一流学科建设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和核心。大学的地位和国际发展水平主要取決于学科的基础性质,学科的进展程度是衡量一所大学的关键指标。现代大学之所以能成为一流大学,主要在于其学科的发展达到了一流水平这个至关重要的因素[4]。

建设一流学科有许多方式,学科交叉融合是其中重要的方式之一。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关键手段,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并以优势学科的发展为牵引,进而建设出有自身特色的一流学科。学科交叉融合可以解决现实中愈加复杂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科与学科之间进行了深度的交流融合,产生了新的知识、新的理论。这些新知识和新理论,有的可以推动现有优势学科的发展,有的则可以产生新的交叉学科。这些优势学科和新的交叉学科在学科交叉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最终促成了世界一流学科的形成。因此,学科交叉融合在一流学科的建设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地推动着我国一流大学的发展,促进着中国式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三)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物联网、机器人和新能源等领域的一系列创新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只具备单一学科知识背景的人才将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这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突破传统学科专业间的壁垒,不仅要有雄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来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同时又要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相关专业的知识,打造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厚基础、宽口径、有特色”的复合型创新人才[5]。

在此背景下,交叉学科融合成为了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突破口。学科交叉融合通过跨专业选课的开展、跨学科课堂的教学、学科交叉课题的实施等形式,可以实现各单位科研和教学资源的共享,创造不同学科和专业之间交流沟通的途径和机会。不仅让学生学习到自身专业的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的发展趋势,而且使学生拥有了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有效的交流沟通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跨文化环境适应能力和国际视野,打造学生在社会上的核心竞争力,使学生可以适应社会快速变化和发展,成长为目前经济发展急需的复合型高层次创新人才。

二、学科交叉融合在推动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制度性困境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知识创新与融合大爆发时代的到来,跨学科的知识生产模式不断发展,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科交叉融合越来越成为我国在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特征,也成为现代科学与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高校在学科交叉融合上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如开设丰富多样的选修课、设置学位辅修制度、完善大学转专业制度等等。学校陆陆续续建设了很多交叉学科及其研究平台,为学科间的科研和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然而,在学科交叉融合的推进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困境,尤其是一些制度性困境,成为阻碍我国学科交叉融合的决定因素。

(一)制度设计上:高校的学科交叉融合主体性不强

由于政府行政权力的制约和干预,我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一直不高,具有较强的行政依附性。长期以来,高校养成了对政府的程序依赖、资源依赖、心理依赖等习惯,且已积重难返[6]。虽然扩大高校自主权的倡议已经有所落实,高校“去行政化”也成为了高校改革的重要命题,但是政府通过“双一流”建设工程等方式,对高校进行评估和排名,直接影响着大学资源的分配,导致高校的自主建设和评价发展受到许多约束,由此形成的高校内部结构的科层化与其运行的行政化色彩依旧浓厚。

在我国的学科交叉融合制度设计中,政府通过学科目录的颁行和修订、学科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等方式主导着高校学科交叉融合的运行和发展,在高校的科研、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由此形成了以政府所制定的学科体系为中心的高校教育评价机制和行动路径。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在学科交叉融合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彰显,无法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灵活性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制度出现实质性的发展,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二)制度运行上:学科交叉融合运行中的冲突与缺陷

传统单学科管理体制间的冲突。学科交叉融合的基本要求是跨学科、跨学院的合作,但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是按照院系和学科界限来开展和运行的,各个实验室和教研室分属于各学院和学科组织,是一种单学科的教育管理体制。在这一管理体制下,科研教学绩效考核和教育资源的争取都是建立在单一学科和学院的基础之上的,同一学科的科研人员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因此,学科交叉融合的开展会使一部分优质科研资源从原先的学院和科研组织中剥离出来,这势必会影响到其原来组织的利益激励程度,造成学院的学科交叉意愿不强、教学科研人员主动性不够、学科交叉人员难以汇聚等问题,最终使得交叉学科处于学科发展的边缘位置,没有充足的资源支持学科交叉融合教学的实践和科研探索。

交叉学科发展载体独立性差且形式单一。学科交叉融合需要相应的发展载体,以美国为例,其高校主要通过交叉学科中心和研究所、交叉学科学院、交叉学科教育项目三种形式的载体来支撑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活动[7]。我国的一些高校也成立了相应的交叉融合组织形式,但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我国高校的学科融合制度载体实践还存在着发展载体独立性差和形式单一的问题。我国高校的学科交叉实践是以跨学科研究院和研究中心、跨学科课题组、学科群、跨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实验中心等为主,这些组织大多挂靠在学校各院系,缺乏独立性[8]。

学科交叉融合的评价制度亟待优化。长期以来,由于不同学科的知识构成、发展范式、学术特性不同,传统单学科的质量标准在高校科研评价中占据主导地位。对于研究周期长、阶段性成效不明显的交叉学科而言,传统教育评价由于指标的单一化、标准的定量化、方法的程序化,难以对交叉学科的成果进行有效评估。在这一指标体系下,学科交叉融合的成果往往难以认定,这样就会带来交叉学科在新学科设立、科研立项、基金分配、学术成果发表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不利于交叉学科的长期深入发展。

(三)制度文化上:高校学科交叉的制度文化生态失衡

制度文化作为制度运行的外部环境保障,能够有效保障制度的运行和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激励和塑造作用。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的行政化色彩浓厚导致了大学组织文化的日益僵化,高校发展同质化严重,没有突出自身特色。在与企业进行商业活动合作时,高校的行政化工作模式使得二者在合作过程中难以实现自由沟通和高效行动,严重影响了商业活动的质量和效率。除此之外,由于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学科思维和价值取向,由此造成的行为方式也各有不同,使得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在进行学科交叉融合的活动时,容易有思想上的分野和主观上的刻板印象,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合作,导致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氛围不强现象时有发生,进而造成學术组织之间产生不必要的隔阂。因此,高校与企业之间、高校内部不同学术组织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学科交叉融合造成了一定的壁垒和隔阂,阻碍了高校学科交叉融合活动的顺利开展与制度的合理运行。

三、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视野中学科交叉融合的制度优化路径

基于以上对学科交叉融合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制度性问题的分析,我们应该正视问题的关键所在,从制度入手在根本上对学科交叉融合进行优化和改进,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具体而言,在制度设计上,要彰显高校学科交叉制度建构的主体地位;在制度运行上,要促进学科交叉的组织制度优化、人事制度优化及运行制度优化;在制度文化上,要营造高校学科交叉制度建构的文化生态。

(一)制度设计——体制改进:彰显高校学科交叉制度建构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高校办学自主权”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上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做出了许多有益尝试,特别是在新一轮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下“管办评分离”的提出与落实,有助于努力构建政府、高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更好地发挥高校办学主体地位[9]。而在交叉学科融合的实践过程中,政府发挥了重要的领导和推动作用,如增设“交叉学科”的学科门类、建立国家交叉科学部。但是,作为学科交叉融合的主体,高校并没有体现其应有的自主性,办出自身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和水平,这是由于目前我国高校交叉融合的制度设计是一套自上而下的逻辑体系[10]。因此,在学科交叉融合制度设计时,必须赋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性,强化高校在学科交叉中的主体地位。高校有权在现有的学科门类下自主设置交叉学科的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跨院系、跨校和跨区域进行科研项目的合作与创新,并依据国家战略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发展自己的特色优势交叉学科,体现出自身学科交叉融合的办学特色,形成有利于新兴交叉学科成长的体制机制。比如,大力发展国家战略亟需的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制药工程等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合作,形成更加广泛的学术共同体,在更大的学科视野上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创新性科学研究。

(二)制度运行——制度优化:优化学科交叉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及评价制度

在学科交叉融合制度的实施过程中,首先,在组织制度上,要打造合理的学科交叉载体形式,充分考虑学科交叉融合的所属领域和所处阶段,为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提供有力的组织制度支持。不同学科属性的交叉学科“栖息”于不同文化传统、价值信仰及行为方式的学术共同体中,学术共同体内成员的联系紧密程度差异性较大,对于载体的需求也不一样[11]。具体而言,偏理科和工科的学科交叉融合需要有固定的实验室以及先进的仪器设备作为学科交叉活动的载体,而文史哲等偏文科的学科交叉融合对载体形式的要求比较宽泛,不一定需要固定的场所进行活动。另外,还要充分考量学科交叉融合所处的阶段,因阶段不同而选择不同的交叉载体,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与建设。

其次,在人事制度上,需要充分引导学科间的相互合作,建立适合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流动机制、科研协作机制、资源配置机制等人事制度,使科研人员的流动可以更加自由。适当地给予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活动一些政策上的倾斜,鼓励跨学科、跨学院的交叉融合活动的进行,为学科交叉融合的运行构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吸引优秀创新人才积极开展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活动。

最后,在评价制度上,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合理的绩效考核和奖励办法,以便能够有效调动各方参与学科交叉融合的积极性。总的来说,一方面,要建立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评价制度,更多地注重创新的质量和贡献度,打造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标准;另一方面,要完善以学科交叉融合组织为单元的评价制度,以此减少跨学科合作的科研人员的忧虑,引导更多科研人员进行跨学科的合作,激發更多创新动能。

(三)制度文化——环境重塑:营造高校学科交叉制度建构的文化生态

制度文化的建设对于学科交叉融合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文化生态有助于促进我国学科交叉融合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然而,塑造学科交叉融合的制度文化生态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需要高校发挥更大的自主性,以优势学科为牵引,发展自身的特色交叉学科,形成独特的办学成果。第一,在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时,要发挥学术自由的精神,逐步减少行政化的工作方式,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互动,积极破除与企业之间的组织壁垒,实现科研成果的高效和高质量转化。第二,对于不同科研组织之间的文化差异,科研人员在进行学科交叉融合的活动过程中,要树立合作意识、资源共享意识。由于学科交叉融合不再像以往的单学科体制下强调学者的学科归属,而是更加强调跨学科的相互的智力和资源支持,因此,需要研究人员有合作和资源共享的意识,相互熟悉,分享和整合资源,共同解决面临的问题。第三,高校可以多举行与学科交叉融合相关的座谈会,将学科交叉融合的人员聚集起来,使其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实现思想上的碰撞以及情感上的交融。最后,跨学科科研人员应相互尊重不同学科的特色,乐于打破常规,主张个性发展,崇尚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态度,构建开放、多元的学科文化氛围,从而为学科交叉深度融合创造有利的学术研究环境。只有这样,科技人员才能在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进行学科交叉融合的合作活动,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才能迸发更多的创新灵感,为中国科技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四、结语

学科交叉融合与制度优化是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使命。学科交叉融合,可以促进知识的创新和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推动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合作与创新。而制度优化则是实现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保障。只有在学科交叉融合与制度优化的双重推动下,中国高等教育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为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2]姜华,刘苗苗.学科交叉的知识流动特征及影响探究——以经济学学科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3(02):26-33.

[3]中国政府网.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3-05-23].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4]刘献君.学科交叉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途径[J].高校教育管理,2020(01):1-7,28.

[5]胡煜寒,屠良平.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J].科技创业月刊,2017(18):45-47.

[6]王平,郑成良.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运行逻辑与未来展望[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4):53-62.

[7]刘三女牙.加快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助力发展高质量教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12):46-51,58.

[8]王彩霞,陈金库,陈昕.促进高校交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養的探讨[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4(01):82-84.

[9]龚成.管办评分离与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J].江苏高教,2018(10):58-62.

[10]杨朔镔,任增元.中国高校学科交叉制度的历史进程、现实困境及破解路径[J].高等教育评论,2022(01):180-193.

[11]罗勤,梁传杰.论高校学科交叉的困境与出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4):189-194.

Research on the Mission and System Optimization of Disciplines

Cross-integr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LIU Yanhong1,LI Qinfang2

(1 Jilin Police College, Changchun, Jilin 130123, China;

2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China)

Abstract: 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and powerful engine that supports, promotes, and lead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As an emerging trend i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th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style higher education. However, influenced by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single disciplinary organizational system, the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faces many institutional difficultie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art with the system of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improve the institutional design of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optimize the institutional oper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reshape the institutional culture of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provide assistance for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style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Chinese-style higher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cross-fertilization of disciplines; system optimization